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晚霞撷朝露》 >> 正文内容

第六篇 泾川古城的格局

2013年03月23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水吹回中府,南店子改泾州”。这句民谣说的是元朝末年,泾河暴涨,洪水冲毁了位于泾河北岸泾州古城的大半。元末至明初,古城迁至泾河南岸,原为南店子的地方。其实南店子只是一个小名,元朝以前,这里是有名的安定驿。迁城后安定驿的面貌大为改观,修建城池、官衙、隍庙、学府和街道等等,很快繁华起来。建于汉代的安定古城,从此变得萧条冷落,最后成为一个山村,再也无人问津。2000多年的辉煌就这样被一场洪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新建的泾川城风风雨雨经历了700多年,数得上是饱经风霜,直至1930年,新城的面貌依然是明朝的格局。我记忆中的泾川城和乾隆时县志中描绘的泾州城图没有两样。高大的城垣转弯抹角地围成了一个靴子形的图案,按古书上的说法叫“鏎土形”,这大概是按照风水先生的意见构筑的,可能选择这个地点筑城时“犯土星”。为防止灾祸,保佑平安,把城筑成鏎土形状以遏制土星泛滥。另一个特点是泾川城只有南北门,没有东西门。北门外有瓮城,门向东开,南门东有小南门,出小南门是吴家水泉,南面靠山坡,北面靠城墙,两边住有人家,形成一条小街,小街的东端是小东门。实际上东门不在城墙上而在城外,这种曲曲折折的筑城方法,在风水学上肯定是有讲究的,可惜我不懂风水,说不上所以然来。南北二门的城门用大城砖砌筑,上有高大巍峨的城楼,南城楼为木构楼阁,与嘉峪关城楼相似,北门楼砖砌而成,酷似北京前门。南门马道在东,宽约2米。北门马道在西,宽约3米,大砖铺地。城楼周围有砖砌的女墙,其它城墙上的女墙全是土筑的,上面都有枪眼(射击孔)。城墙高约12米,顶部宽不过2米。城垣的6个角上都有马面,据老人讲每个角上都有箭楼。在我能记事的时候,这些箭楼早已拆毁,只有西南、西北两角上有残土墙存在。南北二门上都有石匾,南门书“承熙”,北门书“永宁”,小南门书“东盛”。两门的门板厚约八寸,都用铁皮包裹,大铁钉铁条加固,开关时要两个人才能推动,并发出刺耳的轰鸣声,加上城门洞的浑响、震动的地皮发抖。我记事以来,这座城门从来没有关闭过,直到1949年春,城门洞里堆满了沙袋,每到天刚黑城门就关闭了,第二天天亮才开启。城门上的保安队和警察设立岗哨,来往行人进出要查验身份证。那时候南门的城楼已经拆毁,北门的城楼还在。泾川城紧靠高峰寺的山坡,地势南高北低,城内积水无法排泄,每逢天下大雨,低凹的地方便积满了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3个大池塘,当地人叫涝巴。三元宫的涝巴最大,椭圆形,长约100米,宽约60余米。城隍庙背后有一个涝巴,方圆二亩余。北城门东侧有一水塘,面积较大,夏秋季节积水较多。这三处水塘周围都有大柳树,四季绿水涟漪,鹅鸭成群,夏季蛙声震天,大有南国水乡的韵味,成为城中一景。城内以南北二门相对组成一条主街道,街道两面全是商号铺面,街西是文庙,占了很大面积。街东有两条小街,一是县衙街,一是隍庙街。隍庙背后有石家巷,这三条小街道横向与主街道相通。向东由小南门往北又开了一条街道,通到隍庙街(又叫东街)。这样由正街和东街及三条横向的小街道构成一个梯子形,成为泾川城的主要框架。大概是清代中晚期,东街后面又开了一条街道叫背街。背街的形成是由清代的大户高家宅院组成的,后来其他一些有钱人也在他们左右修建了房屋,所以在这条街上看不到早期的建筑,但规模要比那些明代的宅院大,房屋也高大的多。泾川城内住户全饮井水,由于县城修建在泾河滩的二级阶地上,地下水位较浅,一般井不过丈余。有些大户人家自家院内就有井,公用的井人们称之为官井。县衙东小南门街道的南头有一口井,井边有一棵古槐,这口井是大家公认的官井。因此,这里的地名也叫“官井上”。附近居民都在此井吃水,正街靠近北门外的街道东西涝巴边上也有井。城西门是民国末年开的,西门两面有两口井,一口是文庙后院的,一口在城墙脚下,距文庙井不到50米,是公用的。南门外学院街有一口井,在马家滩,三元宫内涝巴北和南边各有一口井,也是公用的。除了这几口公用井以外,大些的机关院内及大户人家的井足够供应全城人口的用水。另外,合志沟距城最近,水质甘甜,煮茶、酿酒俱佳,很多喝茶的人都到合志沟取水,南门外的人大多喝合志沟的水。看来古人选择城址,对水源考虑的很周到。如果城中水源不足,对全城人民的生活,军事等方面不知会带来什么后果。现根据记忆并参考明代城图,绘制民国时期的泾川城图供参考。

  城北门外西兰公路由东向西穿过古城,汭河上有木构桥梁,那时行驶的汽车主要是美国生产的大道奇和十大轮(这是当时人们叫的土名),有时也有吉普车通过。民间运输工具主要是木轮大车,兴起胶轮车已是民国末年的事了。当时的汽车主要是货运车,客运是拉货的司机挣外快的,那时人们叫“钓黄鱼”,想乘车的人站在路边向过往汽车招手,汽车停车后双方讲好价钱便拉上走。据说当时坐汽车是很贵的。可东下西安,西上兰州,那时坐汽车到兰州要走3天。《平凉地区交通志》记载:“西兰公路是西安至兰州和沟通西北的主要运输路线之一。民国18年(1929年)修通汽车路以后,只有少数军用车辆通行。民国24年(1935年)开办汽车客运业务,从西安至兰州每日对开班车一次。班车通行后大大方便了行旅和客商”。

  另一条主要道路是由泾川城南门起沿上街向南,经高峰寺到南塬。这条路在西兰公路未通车之前,是泾川城的交通干线。上塬以后经疙瘩关,东至长武,南至灵台什字,四通八达。传说唐代郭子仪与回纥大战就是在什字塬上开战的。

  第三条路是从泾川城向东直通庆阳的路,即沿泾河川道向东北直至今天的长庆桥,沿途经南石窟寺、罗汉洞、丈八寺、千佛崖、薛举城、长武城等名胜古迹。可见东汉至隋唐时期,这里是一条非常繁华的黄金路线。

  第四条路是泾川北塬上的一条大道,从泾川荔堡起,过红河川经丰台、玉都、党原过镇原、平凉直达固原。这是一条东起陕西淳化,西至宁夏的秦代驰道,汉代驿道。我在调查中曾步行走完了泾川境内的全程,有些残留路基宽超过14米,可以和现在的高速公路媲美,这是秦驰道的规模,从这些残迹中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第五条是由泾川沿汭河通往崇信县的道路,这条路是泾川的能源之路,瓷器之路,泾川人烧的煤炭,老百姓用的陶瓷器,当年都是从这条路上运来的。

  这几条路在军事上都有重要的作用,都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泾川城内的主要建筑有: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