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舞龙耍狮唱笑谈打虎村里年味浓

2013年02月20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pic_18.jpg

\pic_22.jpg

\pic_17.jpg

\pic_19.jpg

\pic_20.jpg

\pic_23.jpg

\pic_24.jpg

\pic_21.jpg

□本报记者秦玉龙/文杨昕/图

  

  舞龙、耍狮、唱笑谈、跳健身舞……

  正月初八傍晚,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在崆峒区白水镇打虎村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吃完晚饭后,村里男女老少陆陆续续来到了村文化广场,兴致勃勃地观看村笑谈剧团的演出。

   67岁的村剧团团长王元是省级非遗项目崆峒笑谈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打虎村素来就有耍社火、唱笑谈的习俗,每年从正月初三一直耍到十五以后,每天晚上都有演出,农民自己演,自己看,图的就是一个热闹。

  打虎村笑谈剧团成立于2005年,演员全是本村村民,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12岁。他们平时种地务工,农闲时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在村里人看来,剧团里这些人是村里不可多得的“文艺人才”,因为他们,才有了如今让村民引以为自豪的笑谈剧团。

  据王元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他还是个十岁出头的学生,每年春节期间,村里的笑谈(地摊社火)便开始上演了。每天晚上,他都会去看,有时候去迟了被堵在“人墙”外又冷又着急,他就从人群里钻来钻去,一直挤到场子最里头。从那时起,他彻底迷上了“笑谈”。

  当问到为何要成立剧团时,王元告诉记者:全村6个村民小组有将近3000多口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村里的老年人占了大多数。虽说现在条件好了,村上建起了农家书屋,新修了文化广场。但老人们对流传了几十年的传统文化仍有着深厚感情。老人们的这些心思,时时触动着王元的神经:眼看一个个老艺人相继离世,如何才能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2006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面铺开。而让村民着迷的笑谈,正是需要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2007年1月,王元作出了一个让大家吃惊的决定:组建打虎村笑谈剧团。剧团成立之初没有钱买服装、道具,他就用自己的钱先垫上,刚开始,很多时候仅限于自娱自乐,根本没有任何收入。好在演员都是出于兴趣爱好,也不会计较钱多钱少。经过几年的发展,剧团的演出阵容日益壮大,从最初的不足10人发展到如今的30多人。

  记者看到,当天下午表演的不仅有舞龙、耍狮子、唱笑谈这些传统地摊社火,村里十几个大姑娘、小媳妇还伴随着《伤不起》的旋律,跳了一曲动感十足的舞蹈。她们当中一些人身穿超短裙,脚蹬小皮靴,显得时尚靓丽,和城里人打扮没有啥区别。

   “去年从正月初三到正月二十三,我们整整演了二十几场笑谈,每晚都有200多人来看,每场还有几十块钱的收入。”王元高兴地说。如今,这支活跃于乡村的笑谈剧团,已在东川乃至崆峒区小有名气。谁家新修了房子,买了汽车,过红白喜事,都会邀请打虎村笑谈剧团去热闹一下。而剧团表演的笑谈剧目如《两亲家打架》、《赶毛驴》、《八月花》等,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方言说唱幽默风趣,表演诙谐生动,很受大家欢迎。

  记者了解到,村剧团由于缺少经费,像服装、道具、乐器、灯光、化妆品等都要演员自己掏腰包来购买或租借,王元老人表示:希望政府能给村剧团一点支持,购置一些乐器和灯光设备。

   “现在,跟着我们学唱笑谈的主要是村里的一些小学生,等到娃们上了中学以后,就不太爱唱笑谈了,人才上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加上许多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部分剧目仅是靠口传心授,一些词曲已濒临失传……”王元一番话道出了一个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心声。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