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川县玉都镇原尹家洼村张姓后裔

2012年11月21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张姓人氏在泾川北原一带从明清至民国末年一直称为旺族。建国后几十年名望渐趋正常。

  明代洪武年间,张姓在玉都已是声望人丁不可小视的万人大镇的大户族了﹐洪武三年倡建玉都九天圣母大殿,人心高涨﹐推张姓先人张鹏飞为第一任会首,功成后第一铁铸大碑上张鹏飞名铸碑首,玉都七十、八十、九十岁的人都口碑相传至今。1958年大跃进中﹐明代洪武玉都庙大殿及街道的一对工艺绝顶的龙凤铁杆和庙前大铁碑一起被毁坏。从民国末年至建国后﹐张姓户族大户渐少,大多数人成了横扫对象,解放后没人干过大事,也没出顶天立地的人物。读书传家是张门多代先人的家训﹐建国后有我同辈兄弟当了教书匠﹐因家庭成份而时运晦暗,早已谢世。明洪武(公元1370年)至解放后这600多年﹐是玉都张姓辉煌发展的兴盛年代。

  玉都张姓大本营在摆旗村,过去有百十多户人﹐有四大坊头,但在玉都镇西尹家洼大平沟里,有一处400多年前从先人代代口传很有名望的“槐树坟” ﹐坟园占地5亩,几十座坟 ,有两棵特大的古槐﹐在南塬高平也能看到,每棵古槐围粗在十围以上,先人传说每棵树下埋了四缸清油﹐以滋润古槐良好生长,几百年的古槐一直生机勃勃﹐如浓云密罩﹐气象万千,这是玉都张姓人多代人丁兴旺的符号。大槐坟园四周土地约10顷(1000亩),这是玉都张姓老先人最早的根基据点。但在1958大跃进中﹐由玉都木工厂将古槐伐了。因属户族坟茔,古槐没留下可靠的文字记载,只是下辈子听老先人口头传说而记忆。民国年间战乱倾轧,军匪遍地,张姓老先人商议,从玉都摆旗族村向尹家洼搬过去10户人,去占尹家洼老坟四周10顷地,我家亲房宗族,家道殷实富裕﹐都不愿去,我爷暴病少亡,家中困苦,我奶和我父母就在这种背景下和其他九户一同搬移到尹家洼村﹐求生存﹐开户主业。我本人就是到尹家洼多年后出生。1949年解放时﹐10户人又有两户返回老户摆旗村,名下土地租给了别人耕种﹐土改中张姓大多数划成地主富农成份﹐原来出租的土地,被尹家洼地的人都分去了。我家划为小土地经营(我父半农半商)。后剩8户,经建国后从合作化到包产到户等变化,现有17户人﹐分布在尹家洼村三个村民小组﹐发展繁衍。其中的这一处“金盆养鱼穴”地形一点没变,四周高宽,平整,中心地带低平稳定,老先人之灵骨依然埋在穴位地下,深受地脉之气滋润,永远保障子孙后代永久绵长。

  玉都张姓老先人给后代说,张家最老的老坟是尹家洼的“槐树坟”。玉都张姓的老先人来自平凉西门外西新桥南部一带(今是甘沟小区)大户族。我五六岁时,父亲领上我到“槐树坟”迎接、接待从平凉来的十多匹骡马,说平凉玉都张姓老先人是从河南濮阳移来的,根在河南。我父亲叫我一定记下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这是玉都张姓后裔珍稀的传承文化和可贵的家族历史遗产。

  尹家洼村张姓的标志性遗址,就是我伯父张毓秀墓。张毓秀(1880—1933)﹐字居实,自幼生长在玉都摆旗村城里队,由李先生传文教书﹐后从军。1917年入新疆﹐任新疆督军东路5路剿匪总指挥,军纪严明、爱民如子,新疆民众称“张善人”,后授陆军少将军衔﹐1933年病故,万幸老大人(伯父俗称) 陵墓至今天保存﹐完整无损,这也是张姓户族难能可贵的历史遗产。我们至今珍惜地守护着这座传承张姓人气的风脉宝地。

  尹家洼村张姓现有16户﹐共有人口212名。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