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民俗风情 >> 正文内容

泾川是我哩泾川-平凉是谁的平凉?

2012年08月11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有人问“半瓶子”:曹庄浪、静宁,我哩泾川,恰灵台,胡倨崆峒,哪一个最能代表平凉话的特色呢?我说:各有特色,同出一脉,它们都能代表平凉话———古色古香、质朴平实、语气单纯,就像平凉人一样。
在咱们平凉,不像北京上海人那样,人们初次见面一般不会问:你是哪里人?因为平凉各县区语言特色十分明显,一张嘴说话,你就能大概判断他是曹庄浪人还是恰灵台人,抑或是崆峒区人或撇着陕西、河南腔的“少数”。

  当然,在平凉人当中,有一部分人虽然户口簿是平凉的,可他们说话做事跟平凉人不太一样,他们叫红峰、丰收、零三或虹光人。他们是解放后第一批来平凉安家落户的“外地人”,这些人给我们带来了天南地北先进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侬”上海人,“那疙瘩”东北人,“伢子”湖南人,“系咪咁”广东人……他们虽然把青春岁月和美好年华都献给了“第二故乡”,把自己的身、心、魂完全融入了平凉,但他们一张嘴还是带着浓烈的红苕味,而不是咱们熟悉的洋芋味。

  往上追溯若干年代,历史上的平凉,由于包容和接纳,曾经是东来西往的客商、士卒温暖的梦乡。古丝绸之路上的“旱码头”,留下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们匆匆的足迹。曾经的边关拉锯战,使得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平凉经过千百年的交流、碰撞、激荡,实现了有机融合。泾河岸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居住着一群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少数民族王室后裔———“完颜部落”,他们的祖先完颜阿骨打(又名:金兀术),曾经与大宋名将岳飞鏖战多年。后来,完颜家族国破家亡后四海漂泊,无处安身,是宽厚仁爱的平凉人向他们张开了友善的怀抱。时至今日,很多完颜家族后代已经改姓“完”,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她)应该复姓完颜,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少数民族政权“最尊贵”的姓氏。

  穿越历史的尘埃回到现在,从平凉城现有的人口构成状况来看,这里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城市”,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流通”格局,已使平凉人的语言环境悄然发生着变化。如在红旗街一带,你听到的声音更多的是曹庄浪、静宁,恰灵台,我哩泾川味的普通话。而在城门坡以下,新民路一带,则是夹杂陕西、河南“佐料”的“平凉普通话”(俗称平普)的天下。但当你走进一些服装、百货、建材市场时,老板们轻启口齿,发出的却是令人一头雾水的“吴侬软语”。也许缘于“听不懂”,平凉人习惯上把这些人称为“赖瓜子”。

  然而,正是这些“赖瓜子”的到来,不但带来了海派文化的开放与开明的气质,敢于走出去实现梦想和抱负的勇气,更是教会了保守、执著、安于现状的平凉人如何做生意的本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赖瓜子”是平凉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生意人”。

  的确,那些带着不同目标和想法来到平凉的外地人,不但给平凉的语言环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也给平凉人的经商、生存观念带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平凉人从最初的排斥外地人,看不起外地人,到眼红外地人,效仿外地人,接纳外地人。在不断的调整心态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自身的“改造”和“提升”。最直接的体现是,平凉的经济发展因此而注入了许多全新的经营理念,开始走出了封闭的小圈子,迈入了更大更广阔的大市场。

  平凉是谁的平凉?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态度。

  其实,从古至今,除了原始生态下的部落群体,在人口相对密集、流动量较大的城市中,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就拿那些自称为“老平凉”的人,往上追溯三四代,说不定是从哪个地方迁来的“移民”后辈。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流通环境影响下,衡量一个地方的开放、发展水平,除了GDP,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信息———就是大街小巷里飘散着的各类方言。因此,南腔北调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包容精神,预示着其经济发展环境的透明与公正。

  “半瓶子”认为,平凉不是谁的平凉,她应该是中国的平凉,世界的平凉。任何抱残守缺,夜郎自大的行为,都是可笑且可悲的。顺便说一句,老秦的祖籍是陕西渭南人,但常常却以老平凉人自居……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