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州古城前兆的回山西王母祖祠

2012年06月21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国内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祠:汉代泾川回山王母宫考证

  通过大量的文物和文献,可知泾川王母宫的历史。

  汉乐府《上之回》首句:“上之回所中”。

  《乐府诗集》载南朝梁皇帝梁简文帝萧纲的《上之回》诗:“前旆(pei)拂回中,后车临桂宫”。

  《乐府诗集》载南朝张正见的《上之回》诗:“林光称避暑,回中乃吉行”。

  《古诗源》载隋代萧悫(que)的《上之回》诗:“发轫城西畤,回舆事北游”。

  唐陈子良《上之回》:“承平重游乐,诏跸上之回”。

  唐沈佺期《上之回》:“制书下关右,天子问回中”。

  唐卢照邻《上之回》:“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

  唐李白《上之回》:“秋暮瑶池宴,金舆向回中”。

  收入《全唐诗》的胡曾的《回中》诗:“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宋开宝戊辰岁(公元968年),陶谷写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载:“王母事迹其来久矣,名载方册,理非语怪”。“位冠上宫,福流下土,则回中有王母之庙,非不经也。年纪寝远,栋宇毁坏,坛欹杏朽,蔽荆棘于荒庭,井废禽亡,噪鸟鸢于古堞”。“汉武之祷灵境也,祀雍畤,幸朝那,立飞廉之馆以望悬圃,故乐章有《上之回》曲”。陶谷说,因汉武帝在回中祀西王母,才有汉乐府《上之回》曲。碑现存泾川王母宫石窟文管所三碑室。

  南宋《陆游集》载陆游的《上之回》:“咸阳宫阙天下壮,五更卫士传鸡唱。城门洞开銮驾出,回中更在云霄上”。

  明代叶盛《菉(lu)竹堂碑目》:“上之回碑,在泾州王母宫,(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月,彭泽撰写、李仕清书丹的《重修王母宫记》碑载:“宫在泾原西五里回中山巅,祠所谓王母宫,盖古迹也。世传周穆王、汉武帝皆尝与王母会,故有是宫,又谓之王母宫”。“第兹宫为吾郡千年胜迹”。碑现存泾川王母宫石窟寺。

  明嘉靖《陕西通志》载:“泾州西五里王母宫内有唐崔立诗碑”。以此记载,可知唐代王母宫历史。

  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甘肃通志》载:“王母西真宫,在泾州回中山,汉元封元年建,宋学士陶谷撰文,元季(张铎的字)重修”。

  泾川博物馆馆藏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共成善果册》载:“泾州近郭回中山乃名山也,瑶池相传为周穆王、汉武帝会西王母处,山之巅有王母宫,建自西汉元封年间,厥后历代修葺,灵气攸钟,凡有祷祀无感不应”。“帐自不幸,突遭战火,一炬而空,即阶前降真树为数千年物,亦成煨烬”。

  民国《陇右金石录》载:“上之回诗碑,在泾川回山王母宫,今佚”。

  民国《陇右金石录》载:“元:重修王母宫碑,太宗戊戌年,顾行文,王道明书。在泾川,今存”。碑现不存。王道明,元代凤翔道士,幼年时便拜全真教第四任掌门人谭处端为师,担任过道门玄学提举,中国道教史上有载。

  民国《陇右金石录》载:“金:王母宫题名十一,大定二十五年,刘处仁书。在泾川,今存”。即金代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11人来王母宫后所立的题名碑,今存指碑在1943年的时候尚存,碑现不存。

  依上述文献与碑刻考证:汉乐府《上之回》与汉武帝到回中祀西王母有关;读南朝皇帝萧纲、诗人张正见的《上之回》,可知南北朝人对汉武帝到回中史实的认同;读隋代诗人萧悫《上之回》,可知隋代人对上述史实之认同;唐代王母宫崔立诗碑和胡曾、李白、卢照邻、沈佺期、陈子良诗,可证明唐代泾川王母宫历史。胡曾则用诗直接记录了汉武帝多次到泾州祀西王母的史实。

  宋陶谷碑是现存的罕见的国内记载西王母事迹及王母宫的巨碑,目前还未发现比这更早的或专门记载西王母历史的碑刻。宋代的回山王母宫内,还有《上之回》诗碑。宋代的陆游,仍然未忘汉武帝到回中的史实。《陇右金石录》记载的金代王母宫题名十一碑,元代重修王母宫碑,可证金代、元代泾川王母宫历史。

  明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彭泽撰、李仕清书的《重修王母宫记》巨碑现存。彭泽说,王母宫是吾郡千余年之胜迹。

  清代《四库全书》明确记载了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清代《共成善果册》内有回山王母宫全图,画出了回山王母宫108座庙全景。在有关泾川王母宫的文献、碑刻上,多次出现“祠”、“王母祠”、“金母祠”字样。

  由此可知,泾川王母宫始建于公元前110年,距今2120年。

  经过与目前各地王母宫的史料比较,泾川王母宫是最早、最大的王母宫。因此,台湾同胞、海外华人在大量的报刊、著作中饱含深情的称泾川王母宫为“祖庙”、“祖祠”。

 宋《重修回山王母宫颂并序》

  据《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碑阴记载,宋开宝戊辰岁(公元968年),王母宫由于年久失修,栋宇毁坏,后周时曾为彰义军(治所在泾州)节度使的北宋检校太师、泾州刺史、清河公张铎复镇泾州时主持重修了王母宫。重修后的王母宫殿堂栉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翰林学士陶谷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碑额“重修回山王母宫颂”。陶谷生于唐末,历后晋、后汉、后周至北宋,历经五朝,官至刑部尚书、知制诰(相当于中央秘书长),自小就以文章闻名于世。此碑文是对宋以前的有关西王母历史研究的概括总结。序中从《尔雅》中记载西王母说起,下及周穆王、汉武帝,引用文献除《祭法》、《尔雅》外,尚有《易经》、《楚辞》、《穆天子传》、《上之回》、《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内容则涉及周穆王驾八骏,宴瑶池,捧王母之觞,歌黄竹;汉武帝祷灵境,祀雍畤,幸朝那,东方朔偷桃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汉代就已经完成了西王母是人与神兼备的身份认定。刊石30年后,与智永、怀素等齐名、被称为“潇湘四僧”,陶谷赞誉“阳冰死而梦英生”的篆书大家僧梦英受邀削去“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旧字,重新书写刊刻上石。又25年后,大书法家、员外郎上官佖到泾州,认为梦英书法伪俗,便磨去僧书,用籀状斯冰玉箸之体重写,命工刊刻。身世显赫的官僚、声名显世的僧侣、名重当世的书法家对王母宫之碑的青睐,充分折射出王母宫在宋代以前厚重的文化传承。“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母宫石窟寺文管所。泾川籍文化学者王金生用现代汉语翻译了这篇不朽的记录西王母祖庙的文章,全文如下:

  《祭法》上说:“凡神能给人作典范的就应该得到祭祀”。辨别神的法术是一贯执行的制度,这可是很大的事啊!也就是提醒人们,所有祀之神祗,其德行足以垂法后世。这样看来,祭祀的作用不是很大吗?(所有)神灵的职能不同,都各自分管着足以让子孙万代引为范例的事,哪一个神灵也不能缺少啊,怎么能让她(他)们的祭祀有缺失呢?按《尔雅》记载:觚竹、北户、日下、西王母是中国四周的国家,由此可见王母事迹流传历史十分悠久,王母名字能载入史册,按理说应该不是神话。西周受天命立国,传承四代,有周穆王名叫姬满,践天子位达五十年;他乘着八骏马,宴会于瑶池,饮西王母献上的美酒,唱出了《黄竹歌》。西汉立国传四代,有汉武帝名刘彻,践天子位也有五十年,那年七月初七,在瑶池迎接西王母降临,品尝了蟠桃。周穆王游览直到极西的地方,他曾经在马潼洗浴,饮过鸿鹄的血,一直走到巨搜国的疆界,最后终于登上弇(yan)山,所以魏襄王墓中才存在《穆天子传》一书。汉武帝到天下有灵气的地方祈祷时,祭雍畤(zhi)(关陇一带),拜朝那湫(泾河上游),建飞廉馆,希望访问王母的花园玄圃,所以就产生了《上之回》乐章。啊!湘水之灵在击鼓弹瑟哪,那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呀,名叫黄姑的星辰就是天河岸边的织女呀。(这些神祗)或随屈原《楚辞》流传,或被巫咸《山海经》记叙。这诸多神灵尚能载入祀典,配以庄严的祠宇、悦耳的乐章,万民四时的朝拜,享受丰盛的血食及美玉、丝帛等供品。他们这么多的神灵哪个比得上王母?王母为帝女圣媛,统领三十三天神圣,身佩分剖阴阳的玉剑,足着琼玉做成的凤鞋,品赏着天地间最美的音乐,乘坐着九龙牵引的宝车,啸一声沧海之神起舞迎驾,勒令下五岳神奔走效力。王母在天宫协调五帝各尽职守,在银河考核三官(天官、 地官、水官)各司其职。王母在天堂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位居天官之首位,能给下界(黎庶)降无穷无尽的福祉。那么回中有王母之庙就不是没有史志的无稽之谈了。但此处宫观因年代久远,殿堂毁坏,祭坛不完整,杏林或有枯朽,荆棘丛生庭院,天井废弃,良禽远飞,噪鸟飞降于古墙的豁口。《易经》说:“一切事物,并非自生自灭,事在人为!”太师清河公(清河是地名,公是爵位)张铎深得圣天子恩宠,前后三次开府安定(泾川),民政军事建树良好,勋绩已载史册。泾川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扼泾水上游,控西戎右臂,土肥水美,宜于五谷生长,民风尚武,平民多习骑射。如果教化得法,就风平浪静,波澜不兴。如果治理无道,顺民也会成为叛逆。如果失控,皇权旁落,就一天安宁也不能够取得,还谈得到什么管理三镇军政?戊辰(公元968年)年春二月,张公带职手执玉圭(笏)入朝觐见皇上,骑着骏马奔往京城,天子(赵匡胤)在金殿张灯接见,并奏古乐表示宠信,在御花园设宴款待以表示君臣无猜。并赐张公华车名马、名爵衣饰。恩宠有加,接待如仪,复传诏命,张公仍回回中,坐镇泾州。张公重新接印后,至回山王母宫敬香;他庄重恭敬的神情感动神灵,王母犹如回应,任何祈求都能得到圆满的答复。于是张公命令庙祝(官),叫他作出规划,组织民力,修缮王母宫庙宇,锄尽杂草,栽植名贵树木,更换建筑物上陈朽部件,换上好料,按原样修复,请高手画师重绘壁画彩饰,用纹饰华美的锡锻制作羽账,以彰显天仙姿容美妙,以王者的制度、规格构建王母宫神仙雅居。看:王母宫山祥云缭绕,飞越过西土之境;大水流过长川,深广远超天汉、沧海。这是王母宫画景、也是王母宫圣境之意蕴。修缮后的(王母宫)庙貌、环境焕然一新,充分体现了张公的诚心。这里钟灵毓秀,从此,想见玉女投壶的场景,就不必到华山去看太华明星;欲思瑶姬感梦的情愫,也无须到阳台去寻巫山暮雨。这再现了天上真人之美。应宜征集绝妙好辞,才能写出回宫之美。我陶谷,学识浅陋,才学不合时宜,学识不能博古通今,才能不足济世济民。凭圣皇隆恩,不自量力的居于众文士之前,作文叙事不敢有背于事实,长年值勤于皇帝左右,没建过什么功勋。伴随圣驾,自愧不如偷食蟠桃的东方朔。这里我只能(不揣浅陋地)为王母宫献上颂,曰:昆仑旧址,崦嵫(yan zi)山下,蓬发戴着玉胜的王母,却与虎豹为伴,(这是西戎图腾面具——译者注),(故事)十分神奇。王母在朱红色的几案前端坐,与汉皇相约七夕重见,(届时)王母乘着彩云缭绕的凤辇,佩着霞光万丈的宝剑,美艳绝代却更显庄重而不失神仙风范。住在玄都的王母是那般模样,降临汉宫的王母却又是这般颜容。为什么王母的面貌因处地变化而迥然不同,让人们感到王母千变万化的不测神通。我考据《山海经》与《竹书纪年》,把两种历史故事版本都写入颂中(虎齿豹尾、蓬发戴胜,是戎族首领西王母上朝时的面具、章服;美艳绝代是王母的真容,也是后世心中的王母美姿。——译者注)。回山之巅,泾水之滨,瑶液琼浆斟满精美的金盅,当日的白云已无影无踪,风折、雨淋的飘零黄竹,也消失的难寻一根(指西王母与周穆当年会见唱和的《白云谣》、《黄竹歌》——译者注),我抚摩着弇山的旧石(周穆王写的“西王母之山”石刻——译者注),写文赞美万代流传的泾水畔的王母古宫。

  天圣二年(公元1025年)岁在乙丑春三月十五日

  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原文)

  宋翰林学士刑部尚书 陶谷

  祭法曰:“法施于人则祀之”。辩方之为法制也,不亦大哉!神有所职,足以垂训者,孰可阙焉。按《尔雅》“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王母事迹其来久矣,名载方册,理非语怪。西周受命之四世,有君曰王满,享国五十载,乘八马,宴瑶池,捧王母之觞,乃歌黄竹;西汉受命之四世,有君曰帝彻,享国亦五十载,期七夕,会甘泉,降王母之驾,遂荐仙桃。周穆之观西极也,濯马潼,饮鹄血,践巨搜之国,乃升弇山,故汲冢有《穆天子传》;汉武之祷灵境也,祀雍畤,幸朝那,立飞廉之馆以望玄圃,故乐章有上之回曲。呜呼!湘灵鼓瑟,虞舜二妃也;黄姑有星,天河织女也。或楚词所传,或巫咸所记,犹能编祀典,配严祠。箫鼓豆笾,豫四时之享,牺牲玉帛,陪百神之祭。岂若王母为九光圣媛,统三清上真,佩分景之玉剑,纳玄琼之凤舄,八琅仙璈以节乐,九色斑鳞而在驭。啸咏则海神鼓舞,指顾则岳灵奔走,辅五帝于金阙,较三官于绛河,位冠上宫,福流下士,则回中有王母之庙,非不经也。年纪寝远,栋宇毁坏,坛欹杏朽,蔽荆棘于荒庭,井废禽亡,噪鸟鸢于古堞,物不终否,崇之在人。太师清河公受赈建牙,三临安定,军功政事,纪在旗常。是邦也,压泾水之上游,控西戎之右坠,土宜菽麦,俗习骑射,抚之有道,则风能偃草,驭之非理,则水亦覆舟,中权失政,不可一日而处,矧三镇乎?!岁戍辰春二月,公介圭入觐,骏奔上都,天子设庭燎以延之,奏肆夏以宠之,临轩绝席以绥怀,大辂繁缨而锡命。礼成三接,诏还旧镇。公既旋所理,来谒灵庙,齐庄有感,盼蠁如答。申命主者,鸠工缮修,薙蔓草于庭除,封值嘉树,易颓檐于廊庑,绨构宏材,丹青尽饰于天姿,藻增严于羽账。云生画栋,如嗟西土之遥,水阅长川,若讶东溟之浅,容卫既肃,精诚在兹。何须玉女投壶,望明星于太华;瑶姬感梦,洒暮雨于阳台。合征幼妇之词,庶尽上真之美。谷也,学非博古,才不逮时,论恩谬冠于词臣,叙事敢逾子实录,久直金銮之殿,视草无功,强窥朱雀之窗,偷桃知愧。谨为颂曰:“昆仑之墟,崦嵫之下,戴胜蓬发,虎豹为伍。是耶,非耶?怪哉!王母丹台命驾,七夕为期。云骈凤辇,剑佩光辉。倩兮盼兮,穆若仙姿。宅玄都兮知彼,降汉宫兮若是。奚灵圣之多端,骇变化之神异。考山经于竹书,故两留前事。山之巅兮水之湄,奠玉斝兮荐金徽。白云零落归何处,黄竹摧残无一枝。抚弇山之旧石,纪泾水之仙祠。”

   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彭泽《重修王母宫记》

  明朝初年,泾川籍太学生(明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称作国子监,俗称太学。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吕沂倡导、平凉韩王捐资赞助,对王母宫进行了一次历时八年的大规模的重修活动,使王母宫成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当时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彭泽应邀为这次重修作文记载,并刻石立碑。碑现存回山下王母宫石窟寺文管所院内。王金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全文如下:

  宫坐落在泾川城西五里的回山之顶,是祭祀西王母的宫祠,是远古传下来的遗迹,世代传说周穆王、汉武帝都在往西方巡幸的时候在这里会见了西王母,就有了这座宫,于是命名为“王母宫”。宋代大学士陶秀实(陶谷的字)著文记述这件事十分详尽、清楚。山下大道是东南西北往来的交通要衢,古今往来于此的文人墨客都曾登临游览回山胜境,拜谒王母,故以回山、王母为题材写文吟诗者不可胜数。回山林木淙秀,葱郁叠翠为一方之冠,是我郡的胜迹,但自大明立国时重修至今已二百年,宫宇因日久而颓败、损毁,本地名人、大佬多次计划整修,但因多种缘故而未能见诸实施。本郡有太学生吕沂感念父亲兄长曾经在回山王母宫读书并完成学业,他们凭借回山优雅闲适远离喧嚣的环境,可以玩景,可以休憩,因此经义畅晓明晰,操行合乎道义,终于名登巍科,身跻公卿做高官者络绎不绝。于是吕沂就向本郡士绅耆宿陈辞建言说:“神仙传说暂不深究,周穆王、汉武帝游览回山暂且不论,可是王母宫是我们家乡千余年的名胜古迹,自我明朝一统天下,陕西便是西北的屏障。从嘉峪关到云南、贵州距离不下万里,延州(今延安)、宁州(今宁县)、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的各边防要塞、文官武将和那些奉旨节制一方的总督、经略使、巡抚按院,册封外夷的附庸、出使外国的大使、名儒巨卿、饱读俊士,百五十年来路经泾州拜谒西王母的不计其数,而我们泾州官宦庶民得以聆其教诲并交往结识他们。这些优越条件之所以为泾州人所独得,就是因为古王母宫在泾州啊!况且泾州自大明定鼎到今天,在回山这灵秀之地研习经术、切磋学问登上仕途的人也不仅限于我们吕氏宗族的父兄子侄。全郡士庶决定重修王母宫,本人愿为此举作倡导。这件事比起花大气力甚至于倾其所有弘扬佛道、求取来生福祉的意义是相同的”。于是吕沂带头捐出私产钱若干串,凡泾州世家士族及庶民百姓都欣然响应捐物捐资。备良材、聘巧匠,择日动工,是时平凉宗藩韩王慷慨捐资并祝王母宫早日圆满竣工。重修王母宫工程开始于正德甲戌(明武宗正德九年,即公元1514年)五月上旬,告成于嘉靖壬午(明世宗嘉靖元年,即公元1522年),共历八个春秋,计建王母殿、玉皇楼各五楹(房屋计量单位,一列为一楹),周穆王、汉武帝行宫祀祠各六楹,此外还有雷公坛、真武庙等庙宇,建筑大小有别。这些与王母宫成为一体的庙坛都是照本地父老的意思修建的,是供本地人在发生水旱疫疾时祭祷而建置的。整个回山殿阁庙宇建筑,规划周密,布局谨严,庙貌庄重,美仑美奂,不是旧日景象可以相比的。工程完工后,派员持书信到兰州嘱咐我为重修王母宫写一篇记。啊,圣人不以神仙作为老师,一味追求嬉戏游乐是圣明的帝王该深以为戒的,这也合乎孔子的教诲。分析生员吕沂的议论,大旨没有沉溺于鬼神游乐的意向。他的观点是可取的,因此我不辞才识浅薄荒陋,转述了吕沂的议论要点,并记录了这次重修王母宫的准确时间。将来人们到回山游览王母宫,读了这篇文章后,会感到吕沂的行为及见识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吕沂也可从游览者读了此文后的议论中取长补短,做到敦睦乡邻、遵守礼法、规范行为,成为治家之楷模、乡里之典范,那么其声望也就和倡修王母宫的功德相称了。否则曲解了先圣“以人为本”和“敬鬼神而远之”的教诲,就沦为平庸之流了。对世界对人类也就无足轻重了。以上就是(我写的)记。

  附:重修王母宫记(原文)

  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彭泽

  宫在泾原西五里回中山巅,祠所谓王母宫,盖古迹也。世传周穆王、汉武帝皆尝西游与王母会,故有是宫,又谓之王母宫。宋陶学士秀实记之详矣。路当孔道,古今名士登览祗谒,题咏甚富,蔼然为郡之胜迹。然自胜国初重修迨今逾二百载,渐以颓毁,郡之耆旧,屡欲修之未能也。属郡太学生闾君沂念父兄尝绩学卒业于斯,资其幽僻闲远,以游以息,经明行修,登高笋而跻仕者后先相望。乃慨然谓诸耆旧曰:“仙家之荒唐无足言,周穆、汉武之游览无足取,第兹宫为吾郡千余年之胜迹。自我国朝奄有万方,陕为西北巨藩,自关西以达西南诸夷,不啻万里。延宁甘肃诸镇文武重臣,以及奉命总制、经略、抚按,册封出使外夷大儒、元老、名公、硕士,百五十年经此者不知其几,而吾泾缙绅士民得以亲炙而交游之,皆以斯宫之在兹。而吾泾自国初抵今,藏修于兹以登仕途者,又不特寒族父兄子侄也。必欲重修,吾当为之倡。其视倾资破产于佛老虚无寂灭之教以资冥福者,当有间矣”。于是出私帑若干缗以先之,诸耆旧士庶欢然合谋,鸠材僝工,一时宗藩韩王亦乐施助,期终其事。经营于正德甲戌五月上旬,落成于嘉靖壬午五月中旬。为王母殿、玉皇阁者各五楹,周穆王、汉武帝行祠各六楹,其余雷坛及玄帝等庙有差,则皆乡耆之意,欲为旱、潦、疫疬之祷而设也。规制整严,轮奂丽美,大非昔比。工既讫,乃走书于兰,属泽为之记。夫圣人不师仙,盘游者圣帝明王之深戒,吾儒之教也,第闾生沂之论,盖不溺于其说而自有说之可取,故不辞芜陋,叙述之以纪岁月。后之游览于此者,观此其亦有取于闾生也。生由此而克充之,敦天伦,重礼教,足法于家而遗范于党里,则斯举为可称矣。不然,则昧先师务民之意,敬鬼神而远之训,是亦佛老之流耳,奚足为世轻重哉!是为记。

  清代以前的王母宫建筑群108庙

  经过历代续建,回山上形成了庞大的王母宫建筑群落。根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共成善果册》图载:山上正殿为西王母大殿,殿后是无量殿,无量殿之后是三清楼。正殿前有降真树,树前是香亭,亭下是玉皇大帝殿;王母大殿左依次是文昌宫、三皇殿、周穆王庙、北望河楼、五阎君殿;王母大殿右依次是子孙宫、五帝殿、汉武帝庙、南望河楼、五阎君殿。主建筑群的两侧,“其间有仙树瑶池之盛,即此是丹林翠水之乡”的生态环境,有“翠松赤柏月明瑶岛三千界,琳宫贝阙花满玉楼十二重”之恢弘胜景。除此之外,山上的建筑群及景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从山后到山前依次有留客处、北便门、南便门、道房、三天门、前侧便门、二天门、钟楼、宫山晓钟、明月台、牌坊、旷如亭、五道灵官殿、阆风巅、四道灵官殿、一天门。一天门东侧山麓上有一柏一坐殿、丹林。从一天门南转向西下山,依次有南台、三道灵官殿。从三道灵官殿折回向东继续下山,有二道灵官殿、头道灵官殿、药房洞、献殿、道房、牌坊。山下前方坐西向东有观音阁、大佛洞、燃灯佛楼、明洞、暗洞、送子菩萨殿、龙王正殿、香亭、眼光菩萨殿、关圣大殿、关帝庙、三代祠、天皇殿、后土殿、献殿、道房、石宫寺、龙王庙、古瑶池降西王母处碑、乐楼、泾水秋风原地等。此外,山麓南侧有瑶池殿等20余座殿。

  据碑刻、文献记载,宋代、元代、明代王母宫都有重修,可惜在清同治年间战事中王母宫主体建筑惨遭火焚,1927年又被冯玉祥军全部拆毁,仅留碑刻,现存王母宫石窟寺文管所。王母宫建筑群在回山之巅晓钟以西的山岭上,宫南是瑶池、汭河,与泾川县城、高峰寺隔河相望,宫西是天池(今城关镇天池村),北观可见泾河、泾河川、共池、水泉寺、大云寺、中山林,放眼远眺则泾川南北二塬和泾汭两川尽收眼底,整体布局精巧奥妙。回山王母宫历史之久,早期文化积淀之丰,历代诗人咏诗和典籍记载之富,当地遗存的碑碣之多,以及泾川西王母庙会等重要的传统民俗,组成了国内罕见的西王母文化遗存,使泾川成为名符其实的西王母发祥地和西王母文化中心、旅游中心。2009年,“泾川西王母信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母宫——大云寺景区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