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21位皇帝与泾州古城

2012年06月20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周共王、秦始皇、汉武帝、后秦武昭皇帝、后秦文桓皇帝、夏武烈皇帝、夏2任帝、夏3任帝、北魏太武帝、北周文皇帝、隋文帝、唐太宗、唐肃宗、明孝宗到过泾州古城﹐周文王、北魏宣武帝、唐武则天、唐宣宗、宋真宗、元世祖、元成宗旨意敕赐泾州古城。

  ——西平铁路全线仅有3个历史上建过州的古城﹐即泾州、邠州、乾州﹐其它两州古城西平铁路都远远绕开﹐唯独非要从3000多年的泾州古城穿城而过!

  □张怀群

  (张怀群﹐甘肃泾川人,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泾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理事长、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兼﹚、台湾中华道教文化研究学院教授、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西王母文化研究首席专家。1979年至今已出版著作37部1000万字,其中有关西王母祖祠圣地、大云寺佛祖舍利供养圣地、泾河百里石窟长廊、西王母民俗、西王母地望与人望、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等文化遗产类论著和文学作品21部,600万字;编注集16部﹐458万字。)

  周共王、秦始皇、汉武帝、后秦武昭皇帝、后秦文桓皇帝、夏武烈皇帝、夏2任帝、夏3任帝、北魏太武帝、北周文皇帝、隋文帝、唐太宗、唐肃宗、明孝宗到过泾州古城﹐周文王、北魏宣武帝、唐武则天、唐宣宗、宋真宗、元世祖、元成宗旨意敕赐泾州古城。

  周文王与泾州古城

  约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末年,泾川境内有当地历史上最早的国家——阮国和共国,两国都是商的诸侯国。《诗经·大雅·皇矣》云:“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后来均被周文王所灭。

  周文王姬昌在晚年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战略准备,周围的许多封国,有的被他攻灭,有的不得不成为他的与国。唯有周的西北边有密须国,拒不服从周文王姬昌。一天,文王问众谋臣:“哪国可伐?”“密须。”姜子牙回答。管叔说:“密须国比我们征服的国家都强大得多,得想个法子征服,公开征伐恐怕难以取胜!”姜子牙不同意管叔的意见,说:“我们的先王,从来都是征伐不愿归顺的,不伐愿意顺从的,征伐险恶强大的,不伐弱小容易攻取的!”正当周文王苦苦找不到借口伐密须时,密须国却给文王送了一个好机会。与密须国接壤的阮国,为了迎接文王,准备了一份厚礼准备送去,密须国知道后,不仅抢走了给周文王的礼物,还发兵惩罚阮国,一直打到阮国国都(泾州古城)。阮国人速报文王,文王正求之不得。周文王以援救弱小国、征伐凶顽为宗旨,亲率大军,越过郇县附近的梁山,沿泾河而上,在阮国国都(泾州古城)附近首战告捷,击溃了密须国军队,解除了对阮国的侵扰。周文王一鼓作气,率军南攻,密须军节节败退,被周军紧紧包围在密须城内。密须君左右使臣发动宫庭政变,捆绑了密须王交给文王,密须国就灭亡了。

  周共王来过泾州古城

  周共王名叫姬伊扈,是周穆王的儿子,周文王曾孙的曾孙,他于公元前947年当天子,时72岁,公元前935年退位,时84岁,在位13年。周共王游泾州古城时,曾下榻“共邑”池旁,此池名共池,是泾川八景之一的“共池涌碧”,在泾州古城今城关水泉寺中学院内。有诗曰:何因此地号共池.为记文王遏密时……
图3.周共王游泾州古城时,曾下榻“共邑”池旁,此池名共池,原地现存泾州古城。

  秦始皇过回中(泾州古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把天下分成36个郡。西北只有上郡、陇西郡、北地郡三个郡,北地郡排名30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在灭六国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西巡。他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从记录可以看出,始皇是从咸阳出发,经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西垂(天水)和北地郡辖境的鸡头山(今平凉崆峒山之西山,因形似鸡头而名)、回中(泾州古城一带),返回咸阳。这条巡行路线包括秦始皇祖先创业发祥地区,可以说是寻根之旅。秦始皇过回中,就是过了这座泾州古城。

  汉武帝通回中道并来回中、泾州古城躬祀西王母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他一生中大的巡幸活动有20多次。据《汉书·武帝纪》、《汉书本纪》载,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90年,在短短的22年之间,汉武帝或在雍地祭祀天神,或登临崆峒、北出萧关,或北上甘泉到上郡、五原,或经独鹿、鸣泽,或直抵泾州,共有11次之多的“回中”、“安定”之行。其中在公元前107年,为巡幸期间行路方便,还开辟了“回中道”。那么其中的“回中”、“安定”与今日泾川又有什么联系呢?汉代学者应劭(shao)解释:“回中在安定”;唐代咏史诗人胡曾《回中》诗云:“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清楚的交代了回中就是泾州;毛泽东评点过的二十四史《汉书·武帝纪》篇中,编者解释:“安定,郡名,今泾州县”。从以上史料中不难看出,从汉代至今,回中、安定、泾州(泾州古城)实为一地。最迟在唐代,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拜西王母的史实和人们对泾川西王母圣地的高度认同已经是无可争辩的社会共识。汉武帝11次到回中(安定),不能不进这座泾州古城。

  后秦首任帝武昭皇帝姚苌来过泾州古城

  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正月,十六国之一的后秦首任帝姚苌(chang)率兵攻打安定(泾州古城),擒获了前秦渤海公苻珍。七月姚苌从安定移师新平。次年正月,姚苌返回安定。四月,姚苌又从安定兴师伐前秦扶风王苻麟,随后,姚苌即皇帝位于长安,史称后秦。六月,姚苌将安定5000户居民迁往长安。八月,姚苌从安定率兵与其弟姚硕德会师于冀城,联合攻打前秦秦州(今天水)刺史王统。王统降后,姚苌返回安定(泾州古城)。九月,前秦帝苻登攻秦州,姚苌自安定(泾州古城),前往救援,兵败受伤,逃至上邽(gui,今天水)。

  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正月,姚苌将秦州民众3万户迁徙到安定。

  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十月,姚苌返回安定。苻登率兵包围了姚苌的大营,并让士兵四面大哭,企图以心理战术瓦解姚军的斗志,姚苌命营中士兵也嚎啕大哭,苻登见势不敌无奈退走。

  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三月,苻登攻克平凉后,据苟头原(今泾川西北)进逼安定(泾州古城),。诸将劝姚苌与其决战,姚苌欲以智谋取胜,于是留尚书令姚旻(min)守安定(泾州古城),自率3万轻骑乘夜再袭前秦辎重地,大胜。姚苌见安定地势(泾州古城),狭隘,且离苻登很近,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就让姚硕德镇守安定(泾州古城),将安定(泾州古城)千余家人迁往阴密(今灵台一带),派其弟征南将军姚靖前往镇守。

  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十二月,姚苌在安定城(泾州古城)东打败苻登。

  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十月,姚苌因病从安定返长安(泾州古城),十二月去世,太子姚兴任第二任帝,命姚绪镇守安定(泾州古城)。

  后秦文桓皇帝姚兴来过泾州古城

  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五月,姚兴即皇帝位于槐里(陕西兴平),后经安定(泾州古城)去泾阳,与苻登交战并将其斩杀。

  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正月,姚兴将岭北各郡都划归雍州刺史,辖安定。

  夏武烈皇帝赫连勃勃来过泾州古城

  十六国之一的夏国王赫连勃勃从南攻安定(泾州古城),在青石北塬(今泾川西北)击败后秦尚书杨佛嵩,俘虏军士4.5万人。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十月,姚兴派雍州刺史杨佛嵩率军攻赫连勃勃,杨被俘自杀。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七月,赫连勃勃攻占阴密,征北将军姚恢从安定(泾州古城)逃回长安,无奈之中安定人胡俨等率户5万投降于赫连勃勃。赫连勃勃派镇东将军羊苟儿和鲜卑士卒5000人镇守安定(泾州古城),后来赫连勃勃败于眉城(今陕西眉县)退回安定,胡俨紧闭城门,并杀死了羊苟儿和鲜卑守军,安定重新降于后秦。后秦将领姚绍进击赫连勃勃,在马鞍坂(今王村中原)大败赫连勃勃。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正月,后秦姚恢率安定守军(泾州古城)3.8万去长安欲谋作乱,后兵败。九月,东晋将领刘裕剿杀姚泓,后秦灭亡。赫连勃勃则乘虚而入,重新占领了安定(泾州古城)。

  夏2任皇帝赫连昌来过泾州古城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九月,安定降魏。

  神翥元年(公元428年)二月,魏司空奚斤进驻安定(泾州古城),和守将丘堆、娥清合军后,被赫连勃勃之子、夏主赫连昌围困。监军御史安颉劝奚斤出击,奚斤不听。一日赫连昌攻城(泾州古城),安颉主动出战,擒获赫连昌。

  夏3任皇帝赫连定与泾州古城

  神翥元年(公元428年)三月,奚斤率兵去平凉攻打赫连昌之弟夏王赫连定,兵败被擒。丘堆在安定听到消息后,弃辎重奔逃长安,安定归夏。

  神翥三年(公元430年)十一月,魏军在鹑觚(今陕西长武,当时系安定辖区)大破赫连定,夺回安定(泾州古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来过泾州古城

  神翥三年(公元430年)十一月,魏军在鹑觚(今陕西长武,当时系安定辖区)大破赫连定,夺回安定(泾州古城)。

  魏主拓跋焘到安定(泾州古城),亲自将牲畜、财物分赐将士。并在同年设置泾州,治所为临泾城(泾州古城)。《元和郡县志》载:“后魏太武帝神□(上鹿下加)三年于此治泾州,因水为名”。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泾州领六郡十七县,即安定郡辖安定、临泾、朝那、乌氏、石堂;陇东郡辖阳泾、祖厉、抚夷;新平郡辖白土、爰得、三水、高平;赵平郡辖鹑觚、东槃;平凉郡辖鹑阴、阴密;平原郡辖阴槃。

  北魏宣武帝元宏敕赐泾州古城南山嵩显禅寺碑记

  嵩显禅寺原址位于泾州古城南面的高峰寺山上,建筑宏伟,北魏始建,唐、金代多次重修,可惜毁于兵燹(xian)。清代犹存嵩显寺碑,现在仅有拓本,存省图书馆。据考证,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文昭皇后为渤海高飏的女儿,文昭皇后生宣武帝元恪。元恪即位后,为了表达对舅父的追思,诏封高飏的儿子高肇为平原公,高肇的弟弟高显为澄城公,高飏的嫡孙高猛为渤海公,三人同日受封。过了一段时间,再次对高肇、高猛进行封赏,并将高猛招为同母胞妹长乐公主的驸马,出任雍州、泾州刺史。嵩显寺即为高氏感报皇帝恩施所建,“敕赐嵩显禅寺碑记”是受皇帝之命于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而立的建寺碑,碑文主要是怀念和赞誉高飏,因而嵩显禅寺又叫高公寺、高峰寺,山名也叫高峰寺。高平镇1949年前名高镇、高家坳,街东有高家坡村。文献记载,清末高平街城门有碑刻“高公故城”四字。学界认为,高公寺与高公故城、高镇之“高”系高姓无疑,高公寺、高公故城因一高姓人而命名,高镇是高公的封地是有可能的,待考。

  北周文皇帝宇文泰来过泾州古城

  泾州为什么是宇文泰创立北周的发迹之地、谋划之地和托孤之地?因为安定郡是宇文泰的封地,宇文泰时任北魏丞相,封安定郡公爵位。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春,宇文泰在泾州古城以“言语”击败了欲谋反的北齐将军侯景,宇文泰被推为统帅。二是北魏大统十四年(公元548年)五月,宇文泰奉太子西巡至泾州古城,痛下当皇帝之决心。三是恭帝三年(公元566)九月,宇文泰西巡遇疾,东至泾州古城,其弟宇文护赶到泾州古城,宇文泰托孤。十二月,宇文护拥宇文泰的三子宇文觉为天王,建国为北周。

  隋文帝到过泾州古城给泾州大兴国寺分舍利

  《大藏经》有载:隋文帝“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译文是:“隋文帝未当皇帝时,去过四十五州,同时都建了大兴国寺。凡有大兴国寺之州,隋文帝都去过”。

  泾州古城在北周、隋朝有舍利,因为北周、隋朝都在西安建都,泾州是京畿之地,因而泾州古城与北周、隋朝两个朝代的皇帝以及灭佛、兴佛的历史之缘就难解难分,充满戏剧性、必然性。首先是北周的创立者宇文泰在泾州发迹、谋划、托孤,建立了北周。二是慧明在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当皇帝时期在泾州古城宝宁寺造石函、供舍利。造像7年后,武帝宇文邕灭佛(三武灭佛之一)。又一个7年后的公元581年,时任北周丞相的隋文帝接受了其外孙、北周静帝宇文阐的惮让,建立了隋朝,兴佛、分舍利。

  当时,隋文帝袭父杨忠爵位隋国公,伴在皇帝左右﹐隋文帝先后在北周明帝、武帝、宣帝时任柱国大将军、随州刺史、大司马,长女嫁北周宣帝为皇后,地位显赫。静帝时﹐隋文帝任宰相﹐总揽朝政,在这一时期﹐隋文帝来过泾州和泾州大兴国寺。

  隋文帝经历了太多的杀戮,当皇帝后﹐结束了长达300年的南北朝动乱﹐终于统一了中国,为保版图完整,“救护群生”、“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共修福业,永作善因(诏书语)”,给全国各州分舍利,以文化人﹐也就是以“舍利文化”教化人民,保统一。用“舍利文化”如何能保版图完整呢?实质是佛经讲的“见舍利如见佛”,人民见了舍利﹐如见了佛﹐就可以让佛随时给人民讲佛教讲的道理,佛教讲的道理的核心是“众生平等,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就是一切生命平等,不能随便杀人;慈悲为怀﹐是教人人向善。人人不杀人、人人向善,就无战争,无战争国家就会永久统一。回顾历史﹐自隋文帝统一中国至今,版图一直完整。

  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隋文帝颁发诏书,要求泾州大兴国寺等30家州衙门所在地的著名寺庙要建塔供奉佛祖舍利。并要求官方有关机构遴选出30位精通佛法经论,并有宣讲、引导能力的大师,每人带侍者(小和尚)2名,朝廷官员1名,国库名香120斤,良马5匹,分头奔驰赶赴30个州奉送舍利,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时下入石函。同时要求各州衙门停止办公7天,并组织僧众做7天的佛教法事,拜忏诵经,期间募捐善款,补充建塔费用。1964年在泾州古城城关镇水泉寺村出土的14粒佛祖舍利即为当年隋文帝分发到泾州大兴国寺的舍利。

唐太宗李世民来过泾州古城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八月,李世民至泾州(泾州古城),分给孤寡老人粮、布。经薛举城,赋《经破薛举战地》诗一首。随后,越陇山去西瓦亭(今宁夏隆德)。在薛举城战争遗址写的《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li)静,再举鲸鲵(ni)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拖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武则天敕建泾州古城泾州大云寺造金银棺供养舍利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极为崇敬,当年七月将其颁行天下。十月,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和诸州各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古城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时,发现了隋代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即制成鎏金铜匣、金棺银椁,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套装在隋代石函上,在石函顶和四周刻千字铭文记载此事,于公元694年瘗(yi)葬入地宫,建塔供奉。这一佛舍利套函,比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套函要早180多年。

  唐肃宗李亨来过泾州古城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肃宗李亨自灵武(今宁夏一带)到保定(泾州古城。为避安禄山名讳,安定被当时改为保定)。

  唐宣宗李忱敕建泾州古城南山高公佛堂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毁佛寺4.4万余所,没收良田数千顷,勒令26万僧尼还俗,15万寺里的杂役改为两税户,各个寺庙里的铜钟、铜佛像都被重新烧铸,用做造币,佛教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时隔一年(公元847年),宣宗李忱(chen)即位,出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等各个角度考虑,开始着手复兴佛教。他诏令各州修复被毁佛寺,当时在泾州担任行政长官的是泾原节度使康季荣,他承受皇帝的旨意,在泾州古城南嵩显禅寺内修建了高公佛堂,并镌刻了石碑以记载。据《陇右金石录》记载,高公佛堂与嵩显禅寺均毁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战乱,存有“高公佛堂碣”,40年代由高公佛堂遗址移至县文庙。现不存。

  宋真宗赵恒敕建泾州古城解脱禅院

  宋真宗赵恒是赵匡胤的侄子,北宋的第三任皇帝。《古今图书集成》等书记载,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真宗敕建泾州古城水泉院,又名解脱禅院,系解脱禅师主持修建,后来观察推官张孝友等又建。元元贞年间(公元1294年——1297年)僧人行寻重建。解脱禅院在今日的水泉寺村(泾州古城),1943年时,《解脱禅院碑记》尚存于王母宫,后来遗失。

  元世祖忽必烈颁圣旨保护泾州古城镇海寺

  元世祖二十年(公元1277年),忽必烈为泾州古城镇海寺颁旨,诏令皇室、地方官员、使臣、军人保护镇海寺,不要侵犯僧人的寺院、房舍、马匹、水土、碾磨等,和尚不要依仗圣旨做越轨的事情。元朝第一代帝师八思巴用其所创的八思巴文书写了圣旨,刊刻于碑,俗称八思巴文碑。八思巴文碑在国内仅存一二,是元代及中国历史上蒙、藏、回、汉及各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和平、宗教信仰自由的真实见证。碑现存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王母宫石窟寺内。

  元成宗铁木尔敕赐泾州古城华严海印水泉禅寺

  《敕赐华严海印水泉寺记并序》记载:元代开国以后,在唐代泾州古城水泉寺原址上又修复了寺院,寺院主持行寻方丈亲自前往京师,寺院得到了皇帝敕赐:名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碑记同时说,经方丈剃度出家的弟子3000有余,都青出于蓝,可见当时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的香火之盛。当时的皇帝元成宗铁木尔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从忽必烈颁发圣旨保护泾州古城镇海寺到铁木尔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反映了泾州古城在元代仍是西北重要的名城,水泉禅寺则是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寺院,华严海印水泉禅寺因此成为华严宗某代宗师主持过的寺院。《陇右金石录》记载,此碑1945年存泾川。碑今不存。

  明孝宗朱祐樘敕赐泾州古城华严海印水泉禅寺

  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七月,孝宗皇帝朱祐樘敕赐泾州古城的华严海印寺,“敕赐泾川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即是对这一事件的记录。碑记由皇室宗亲、平凉韩王明德子亲自书写,刻于汉白玉石上。该碑今存泾川县博物馆。

明孝宗朱祐樘敕赐泾州古城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碑,现存。

更多详细图片及史料内容请进入:21位皇帝与泾州古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