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杨攀峰:古城遗址和重点工程缘何"狭路相逢”

2012年06月12日 来源:四川新闻网 点击数:

  记者接到群众举报称,在西平铁路泾川段建设过程中,位于甘肃平凉的泾州古城遗址遭严重破坏,当地文保部门两次发出紧急停工通知,均被无视。一方是国家重点工程,必须按期完工;一方是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遗址,保护不容忽视。铁路建设与文物保护,这二者之间应该如何协调?铁路要通过泾川就必须破坏古城吗?(6月11日《人民日报》)

  也许答案很明确,千年古城遗址不容破坏,铁路工程还得继续推进,如果重新规划设计,数亿元的投资就打个水漂。有关资料显示,西平铁路2008年7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同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而遗憾的是直到2009年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以(2009)902号函件形式,对西平铁路通过泾州古城的建设方案批复甘肃省文物局:“两条线路(南线、北线)均通过文物保护范围,特别是北线直接穿越古城内城,破坏了部分城墙”,建议铁路线路选址进一步优化,移出古城范围。

  铁路建设方表示,在此之前甘肃省、市工作组先后10余次现场办公、指导工作,没有人提出项目建设破坏了文物遗址的事情。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和之前出现的文物遗迹被毁事件类似,比如,前几日曝光的大夫第被建停车场,文物部门拿着法律的武器最终都铩羽而归。

  在笔者看来,古人讲所讲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深刻的揭露了问题之所在。在此类事件中,多有承建方拿着批复的文件大兴土木,文物部门发现问题积极干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可以使文物得到保护,而相关建设得以顺利进展的事先协调机制呢?谁又来负这个责任?

  其实,在文物保护面前,我们都不应该成立历史的罪人。换言之,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建设是荣辱共济,相辅相成。一条铁路的修建会使我们的文化建设走的更远,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可成为哺育经济的沃土。深厚的文化资源,国家重点工程,这都是任何一地政府和民众梦寐以求的利好之事。

  而当下尴尬的遭遇或许正折射出当下各级政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机制的缺失。西平铁路的规划设计为何没有考虑千年古城遗址?这无不提醒着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和意识有待加强,更提醒着我们急需成立一种文物部门必须参与的规划、设计和审批机制,使各种文物在规划审批伊始就规避被破坏的风险。(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