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历史遗存>其它遗存 >> 正文内容

北周宝宁寺佛像出土及遗址调查记

2012年02月14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2005年3月19 日下午,泾川县林业局在位于城关镇水泉寺村的甘肃苗木试验基地开挖喷灌水管地沟时,出土石雕佛像一尊,佛像出土后,我和副县长牛启寿、文化局副局长刘晓文及时赶到现场,晚上载基地办公室灯光下看佛像,有精美神秘之光晕,对出土遗址进行了有效保护,安排博物馆职工连夜将出土佛像运回博物馆妥善保存。次日,县委书记刘旭宾亲赴现场,主持召开了由县政协、文化局、公安局、林业局、城关镇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办公会议,决定由我负责工地调查保护工作,同时决定,该地点内0.5米以下禁止开挖,对正在施工的地段由公安、文化部门跟踪监管,如有文物出土立即收回保护。前一天晚上电话邀请了居住在平凉的原平凉地区博物馆馆长刘玉林先生,他在会前赶到现场,也参加了现场办公会,刘书记请刘馆长以专家之责任,协同县文化部门做好现场调查,初步确定遗址范围。

  下午,我和刘晓文陪刘馆长到县博物馆观看了出土佛像。佛像高1.8米,立式;肉髻、螺发、宽额、大耳垂肩、下颌略瘦、鼻宽、目细、面部慈祥,褒衣博带,长裙下垂,右手上举作施无畏印,左臂微曲.手握群带,腿部衣纹作弧形三道,显露腿部轮廓,有曹衣出水之感,赤足立于圆形莲台之上,下仃悱卯,底座遗失。综观佛像特征,刘馆长肯定:面部没有北魏时期长方脸型特征,又无唐代丰满圆润的感觉,初步判断为北魏以后、唐代以前的造像,其时约在北周早期。我们又到现场勘察,当时开挖的壕沟中,均有大量的建筑物构件,残砖断瓦随处可见。可以准确判断的有唐代手印砖,汉代绳纹板瓦,唐代仿纹大瓦,素面简瓦及有连续菱形图案的印纹砖,楔形砖残片。壕沟中多处出现白色页石墙基及散乱的砖块堆积。并发现壕沟底部有坚硬的土层。还在挖出的积土中发现宋代耀州瓷片和龙泉窑瓷片及新石器时代斜篮纹红陶片等物。这次施工开挖面积大,深度均在1米以下。地下遗物暴露清楚,对我们判断遗址的年代提供了办便,放眼望去,30多亩地面上,是因挖水渠而翻上来的松土,全是黑油油的,和邻地动的黄土恰成对比。

  刘馆长的老家在合子沟,他家的住房是明代始建的,保护的很好,他当天夜里在故居写出了鉴定文章,重点是:

  1.该遗址是建立在新石器时代、汉代遗址上的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遗址。

  2.寺院的始建年代可在北魏晚期或北周,唐代有维修和扩建。

  3.该遗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泾河大桥时出土过北周天和二年宝宁寺比丘惠明舍利石函、铜函、铜匣、佛舍利(现存市博物馆),石函上的纪年,寺名记载明确,这次又出土北周佛像,证明遗址就是北周时期的宝宁寺无疑。

  4.宝宁寺遗址的规模宏大,东至公路以东、西至两棵白杨树,南北范围目前尚不清楚,都在已开挖的范围之外,总面积约达30亩。

  5.据开挖显示的情况看,原遗址在地下保存情况较好,,这次喷灌工程开挖的深度已超过了遗址埋藏的深度。

  6.宝宁寺与大云寺东西直线相距200米,大云寺在东北,宝宁寺在西南,中间仅隔泾镇公路。

  经考证,以大云寺为中心.周围有北周宝宁寺、隋水泉寺、唐太阳寺、北魏王母宫石窟寺、北魏高峰寺。这次宝宁寺北周佛像出土,足以证明以佛祖舍利供养地大云寺为中心,泾川确是丝绸之路东段北路罕见的佛教文化圣地。在这之后,县博物馆职工在此遗址又发现北魏佛龛残部,供养人等雕像,有北魏典型风格,把宝宁寺历史推向了北魏。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