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西王母国考述

2011年09月23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是周祖豳(bīn)国西方的一个地域辽阔的邻国。此国并非神话传说,而是在距今3000-5000多年前实实在在存在了近两千年的一个牧业国度,而被赋予了浓厚神话色彩的西王母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西王母古国同华夏其它部族方国一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西王母国

  据考证,当时的“国都”就在青海湖西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带。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文物考古工作者还在柴达木盆地北部的天峻县西南20公里处发现了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已命名为西王母石室,并在此发掘出土了有“长乐未央”“常乐万亿”铭文的汉瓦当等珍贵文物,证明早在汉代人们已公认此石室与西王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西王母故名思义,她是当王的母亲,或者说是母亲当王者。由于她建立的国家在中国的西方,所以称西王母国。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有西方女儿国的故事,实际指的就是西王母国。所谓女儿国,并不是全部由女人组成的国家,而是祖祖辈辈由女人担任皇帝的国家。女儿国实质上是母系社会的产物。

  历史典故,在我国,母系社会存在的时间是相当长的,从远古直到伏羲、女娲、黄帝时代,母系社会的影响仍然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伏羲、女娲和黄帝都是有母无父,炎帝也是如此。只是到了舜和禹时代,人们才知道他们二人有父亲。所以从伏羲到黄帝的时代,正是我国原始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代。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黄河上游地区,这里住着大量的古羌戎民族,他们这时正处于母系社会的鼎盛时期。当中国内地经过夏、商两代,已向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发展的时候,他们仍然停留在母系社会时代。当时,中原各民族互相角逐,争夺地盘,无暇顾及西方,使西部社会在乎稳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但仍不如中原发展得那么快。

  从历史史料看,这一时期维持我国西北部社会的主要国家就是西王母国。《尔雅》云:“西荒有西王母国”。《山海经》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瑞应图》云:“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玉环。”《贾子修政篇》云:“尧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易林明夷之萃》云:“稷为尧使,西见王国”。《尚书大传》云:“舜以天德祠尧,西王母来献白环五块。”《竹书纪年·郭注》云:“穆王西征至昆仑丘,西见王母。”还有汉书、晋书、宋书等在谈到上古这一段历史时均有“西王母来献其白玉块”的记载。这说明,

  在我国上古时期,也即五帝时代,确实存在着一个西王母国。这个国家,从有记载的文字分析,她们从黄帝开始,直到周穆王时代;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当然,前期不一定是个国家,也可能只是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但在夏商时代,她们确已成为一个西方大国。《雅尔》关于西王母国有一段这样的记述:黄帝在位时,(西王母)曾命使者助帝克蚩尤之暴,舜帝在位时命使者献白玉环,夏献白玉块,授地图明疆分野相和处,后帝德薄,渐不交往,断和平,以武力胁之。这说明,在夏代,西王母国已敢于同夏王朝以武力相对抗。

  西王母国地域,从前面的引述我们可以看出,西王母国在四荒中的“西荒”、“昆仑之阙”、“昆仑丘”、“流沙地”。所谓西荒,就是指西部荒原,西部大草原。中国农民把未开垦耕种的土地称荒地。西荒地可以说成是西部未开垦的处女地。

  所谓昆仑之阙,之丘,实际并非指昆仑山脉的某一个具体地方,而是指整个横卧在我国西部的昆仑山系。我们知道,昆仑山脉分为北、中、南三条山系。北山系实际延伸为祁连山;中山系延伸为积石山,直到西秦岭;南山系为巴颜喀拉山,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这三个山系之间夹杂着广阔的草原,也就是古代提及的“西荒”。在这些草原的中间或边沿地区,常有沙漠堆积,也就是古代所说的“流沙地”。

  现在,我们再回到现实的地理区划来落实西王母之国地域。不难看出,今天的甘肃大部,宁夏、青海的全部可划归西王母管辖。从史实的角度看,西王母之国处在中原部族的西部外域也即戎狄族部落。戎狄直到西周时期仍据有渭、泾、洛三河上中游地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西王母之国就是古羌戎之国。她们活动的区域远不至泾、渭、洛河上游,而昆仑之东、西部大漠之南,整个黄河上游广大未开垦的草原地区、河西走廊均属西王母之国疆域。其政治中心随着民族的迁移而迁移。这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之所以出现昆仑之丘、西荒、流沙等不同地点,就是因为她们的政治中心在不断迁移的原故。

西王母国的兴起与演变

  西王母国何时建国,尚无史料可考。但从黄帝在位时,西王母曾命使者助帝克蚩尤之暴来看,她和西部许多少数民族方国一样,已形成部落方国雏形。夏代,她同中原夏王朝正式用地图划分疆界,并同夏和平共处,说明她已成为一个在政治上能独立自主的奴隶制王国。后来,她又能同夏断交住,说明她已有一支较强大的能保住国土的军队。夏代,周先祖公刘在陇东建立的古豳国同西王母国山水相连,亲邻相帮,和平共处。西周初期,由于周人早已南下,西北五戎便越过陇山,向东侵犯。这五戎即义渠戎、郁郅戎、乌氏戎、朐衍戎、彭卢戎。周穆王曾率大军征讨,虏五戎王,后又将其安置于大原地(即今陇东黄土高原)。这五戎原先实际也属西王母国国民。他们进入大原以后,实行半农半牧,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后被义渠国统一,建立了春秋时期显赫数百年的西方郡国。在西周王朝的步步进逼下,西王母国虽然已经分裂成许多股少数民族部落,难以统一指挥,但国家的格局仍然存在。羌人仍象敬天神一样敬仰着他们的王母。这时的王母只是精神上的支柱。于是周穆王的西征便是西王母国瓦解前的最后的国与国之间的谈判。

  周穆王西征一事,被《穆天子传》写得神乎其神,特别是提到从成周到大旷原行程一万四千里,来回共三万五千里。这显然是夸大其词。大旷原就是大原,也即今天的陇东高原(包括固原、镇原、董志原),并不是山西太原(古代太大同音),这是多少历史资料所证实了的。《诗经》记述周穆王征戎狄最远到达泾河上游,所以会见西王母也只能是在这一地域。泾川的回山、平凉的崆峒山都在泾河上游。这里有关西王母的传说和遗迹很多,也曾经是轩辕黄帝、后稷弃到过的地方,他们也曾在这里会见过西王母。所以周穆王在这里会见西王母是可能的。对《穆天子传》,我们只能把它当作神话小说之类的书籍看待,决不能当历史书籍去读。从《穆天子传》里我们只知道周穆王同西王母的会见,好象只是一次礼节性的友好会见和访问。但实际上周穆王这次西征戎狄,大大扩展了周朝的西部疆域。此后西王母国便在中国历史上悄悄消失了,剩下的义渠戎国也臣服于周。

西王母的演变

  西王母是西王母国王的代名词,第一代女王称王母,后面的继任者都称王母。因此,史书上所说的黄帝、舜帝、禹帝、后稷等所会见的西王母,在戎人的眼里,是把她当成祖先看待的。这犹如汉族崇敬女娲娘娘一样,认为她创造了人类。西周之后,戎狄民族大量融入汉族,西王母这个神圣也就逐渐被汉族所接受。到了汉代,道教兴起,按《易经》的理论,西华金母(西王母)与东华木公二神阴阳化一,表达亡天的旨意,育化万物,生民养牲,从此汉民也广泛崇拜西王母了。唐代,东华木公演变成了神,严然以中华民族繁衍生育之神走上神台。接着山东泰山的王母池、昆仑山瑶池(新疆天池)、甘肃泾川的瑶池等接连出现,都说是王母居住之地。这种被神化了的历史,也就无法让人再作什么考究了。有的史书还说汉武帝也见过西王母,这是无稽之谈。他见的只能是乘坐在五色祥云之上的西王母(《太平寰宇记》),而不是真实的西王母。

  但是,泾川的“回山”、“王母宫”、“瑶池”却则当别论。因为它们的存在同历史记载基本上是相符的。它们是历史的产物。近年,台湾道教西王母信徒通过多种管道,千方百计在大陆寻根访祖。1990年11月,由200人组成的“台湾西王母朝圣团”主要考察了由中国道教协会论证的山东泰山王母池、古籍《山海经》中记叙的西王母居处昆仑山(新疆天山)以及甘肃省泾川回山王母宫遗址后,认为“泾川回山是西王母发祥地,回山上的王母宫是祖庙所在。”在《神异经》中记述西王母居于回屋。由此来理解泾川“回山”的含义,实是西王母之山。台湾西王母信徙寻根至泾川回山王母宫是有道理的。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西王母同豳国数百年和睦相处又相互融通,由于周人同西王母国数百年的友好相处,并生共存,使周民族不断有人迁入戎域,融化于戎。戎族中也有人不断迁入大原周祖辖地,融于周人。这种相互融合,其实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民族之间战争的结果,只是争夺了土地,使居住地域发生变迁,但民族相互融合从来没有间断过。那时也实行不杀俘虏的政策,只是把对方投诚过来或被俘虏的人重新编人自己的部队或当作奴隶。这种融合的结果,无形中壮大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所以,西方羌戎的祖先西王母也好,周族的祖先公刘也好,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西王母国和豳国和平共处,

相互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耕文化的交流,过去西王国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很少从事农耕。而古豳国在公刘时代,农业已十分发达进步。交往的结果,西王母国人民积极学习周人的农耕技术,广种百谷,很快开辟了陇山以东地区,将牧业区变成农业区,由游牧走向定居。西王母也在今泾川回山建立了“王母宫”。周人从西王母国也引进了许多优良树种、果类在豳地种植,引进了优良畜种在豳地饲养。传说,公刘和庆节骑的那两匹大白马,就是他们出访西王母国时,西王母送给他们的礼物,民间称其为“白龙马”。

  二是互相通婚,这是民族融合最快的一种形式。中国上古史演义记载:古公父娶的就是戎人姜氏之女,所以古公不愿和戎人打仗,而极力主张南迁岐山。古公还把他的长女嫁给赤乌代季绰为妻,并把他封为赤乌氏国王。西周时,周穆王西征时,还在赤乌氏国停留,并将那里产的禾麦种子带回了中原。历史上许多有见解的史学家认为,民族相互通婚和融合,是一种进步,没有民族融合就没有今日的华夏之族,就没有大中华。在公刘至古公时代,大量的戎人融入周族,从而壮大了周族部落群体。

  三是民俗的转化和相互影响,由于西王母国和古豳国都处于泾河上游的黄土高原沟壑地带,民情风俗本来就有许多相同之处,再加上相互学习的结果,很快就变成大同小异了。比如居住问题,据明《泾州志》记载:西王母国有“民朴半多穴处”之句。后来他们学习周人“陶复陶穴”之术,很快由地穴转化为窑洞。现在处在今泾川原畔上的古老窑洞保存完好的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据统计:泾川全县有1466个自然村,现已保存的窑洞至少在4万孔以上。还有礼义、节俗、婚丧嫁娶方面,戎人也向周人学习。周人也学习西王母国年年举行的蟠桃宴会,开始了为老人的祝寿活动。

  四是文化源流的归并与渗透,以轩辕黄帝为首的华族部落,自称是龙的传人,他们的图腾为龙,即人头蛇身。而西王母国的图腾为虎。公元20世纪70年代于泾川出土的西周虎纹铜觚、铜爵和战国虎身铜壶为西王母发祥地提供了最早的考古数据,还有《王母消劫救世真经》《玉皇王母消劫保坐真经》的发现,成为泾川西王母发祥地提供的权威性宗教史料。还有出土的“龙提梁飞虎风钮铜壶”,集龙、虎、凤于一身,说明两族在图腾上的融合和发展。在这件国宝上,“东方苍龙,西方白虎”之天象融为一体,说明东部农耕先民祖先的图腾龙和西部游牧民族即西王母氏族祖先的图腾虎难舍难分,相依相存。这是二者传人融合的完善证据。

  民间传说,后来在民间东华木公转化为玉皇大帝,西王母转化为王母娘娘,成为夫妻。这种转化,正是东西方两大民族融合的象征。从先周开始,历经数千年,民族融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风俗和优美善良的品德:比如有热爱生活、彼此团结的和平之美;崇拜祖先、祭祀祖先的忠厚之美;敬老爱老、追求长生不老的长寿之美;美化母亲、爱护女性的女神之美;关心下代、疼爱子女的母爱之美;向往仙女、珍惜青春的青春之美;梦想飞天、常娥奔月的想象之美;喜欢相会、热爱团聚的团圆之美;追求环境优美、热爱大自然的天然之美;创造各种艺术、热爱艺术的艺术之美;帮弱扶贫、济世救生的善良之关;祖祖辈辈不忘华夏的爱国之美。总之,东西融合,天下一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