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十五”期间泾川经济建设呈现十大亮点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十五”期间,泾川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全力实施“五大战略”,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优化工作思路,深化各项改革,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使泾川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全县主要综合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统计资料显示,“十五”时期,全县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6.73亿元,年均增长9.4%,农业增加值达到5.72亿元,年均增长9.2%,工业增加值达到3.89亿元,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08万元,同口径年均增长9%,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1亿元,年均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2亿元,年均增长12%。 主要呈现出十大“亮点”: 一、抢抓机遇,多方争取,项目建设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全县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实施“发展抓项目”的战略方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和投资结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五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9亿元,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2亿元,年均增长20.4%。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田家沟坝系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进展顺利。凤眉一级、罗长一级、泾崇二级等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泾川一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创建、农村人饮解困工程等一大批项目的全面实施,有力地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为泾川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快开发,严格管理,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我县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新建滨河公园、中山林公园、泾灵路商业街,建成县城排洪排污体系,启动实施了城东住宅小区开发,县城面积扩大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较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19.4%。2005年,实施了旧城区公用设施改造,公社路、南门至合志沟小学道路改造亮化、东大街路灯改造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全面建成,城东供暧站扩建工程启动实施,建成城东、城西、“两河”三处休闲绿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00多万元。农村小城镇共开建各类项目40项,完成投资7160万元。新修小康住宅1816户,改扩建2579户,建成了王村墩台、党原丁寨等一批新型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 三、深化改革,扩大招商,工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我县工业经济历经改革的阵痛,借助外力,激活内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资金5300万元,新办恒兴果汁厂、育才酒精厂等工业项目16个,带动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东工业集中区初步拉开框架。2005年,进一步加快企业改制,改制到位8户,引进了陕西育才、丰泰等企业完成投资6783万元,建成1.2万吨酒精生产线、7000吨蛋白饲料生产线、2万锭棉纱、4000吨肉食出口生产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3097.6万元,完成计划的130.2%。全县工业生产呈现出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 四、突出重点,块带推进,四大产业明显壮大。 “十五”期间,我县持续推进产业纵深开发。以建成全市优质苹果、蔬菜基地为目标,以壮大规模、提高品质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实行片带开发、区域突破,推动果品、蔬菜产业在扩张规模中提升品质,果菜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综合效益稳步提高。至2005年,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累计达到29.88万亩,增长62.48%,以“泾陇牌红富士”为主的果品产量达到13.4万吨,较2000年增长68%,果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在全省名列第一,被国家列为“名优特经济林示范县”,并被授予“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建成了五里铺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王村章村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城关镇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一批产业开发集中区。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种草养畜一体发展,完成退耕还林24.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2.4%。2005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达到10.58万头,肉牛存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0.37万头和5.21万头。 五、强化推介,立体开发,旅游产业异军突起。 “十五”期间,我县全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从挖掘文化内涵、体现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产品、强化宣传促销入手,唱响“西王母”品牌,开发旅游产品,全面提高旅游产业品位,全力开发西部高原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建成了田家沟生态风景区,完成了瑶池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王母宫、南石窟、田家沟等景点为主的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和西王母浴苑休闲渡假旅游基地,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了最具活力的外向型产业和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124%,达到1280万元。 六、优化环境,拓展空间,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全县以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县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加强服务,着力拓宽发展空间,促使民营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对全社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南北购销公司、楠林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恒泰公交公司等一大批民营企业运行良好。2005年全县新增民营企业56户,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3%。 七、与时俱进,依法行政,各项改革全面深化。 “十五”期间,我县农村税费改革经过试点推行和逐年深化,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农民负担较2000年减少了75.5%,人均减负53.3元。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县属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全面推进机构改革,撤并乡镇4个,分流精简人员326名,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统发和乡镇卫生院上划,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统筹面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和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八、创新机制,强化征管,财政运行质量明显好转。 “十五”期间,我县根据农村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切实加强税收征管,有效化解财政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05年,预计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457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00万元。财政运行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 九、城乡联动,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和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城乡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十五”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6072元,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938元,年均增长6.8%。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衣、食、住、行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有了较大增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27%,累计解决温饱人口2.36万人。 十,以人为本,齐抓共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速实用技术推广,科技贡献率由38%提高到43%,坚持改善办学条件,改扩建各类校舍21.1万平方米,消除危房6.8万平方米,泾川一中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教育质量逐年提高,5年向大专院校输送各类人才3571人。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建成了县医院传染病区和CT医疗中心,新建了县疾控中心和5 个乡镇卫生院住院楼。精心组织实施“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3%和96.5%。计划生育基础工作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4.83‰。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事业,对城乡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十五”时期,泾川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