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张怀群/著书探讨泾川文化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大公報 点击数:

圖:張懷群向記者介紹涇川情況

  甘肅涇川縣張懷群近日給記者寄來了三本超過百萬字的涇川地方文化資源論集:《聖地涇川──佛祖舍利供養聖地》、《聖地涇川──西王母祖祠聖地》、《聖地涇川──地望與人望》,這套叢書詳盡收集了有關隋文帝給涇川大興國寺頒舍利、給大興國寺等全國諸寺送舍利起塔詔書、涇川大雲寺佛祖舍利及金棺銀的發現、涇川百里石窟長廊的發現,以及包括西王母文化研究、涇川歷史文化變遷發展等的一系列發現和重要史料。

  介紹系列發現與史料

  這位年過半百的文化原野掘寶人,時任涇川縣政協副主席,同時為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甘肅平涼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涇川縣西王母民俗學會理事長、蘭州大學宗教研究所兼職教授。二○○六年夏天,本報記者曾赴涇川採訪大雲寺出土佛祖舍利有關情況,當地縣委領導專門請張懷群來協助採訪工作。他不但親自帶領我們到舍利出土地,還找來當年發現舍利的見證人,給我們講述了大量歷史背景和民間故事。晚上,他還親自將自己多年來搜集整理的資料送到我們的住地。那晚,我們看到那些豐富翔實的資料,如獲至寶。今天,當這三本厚厚的巨集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禁對這位執著的業餘研究人員產生敬意。

  我們禁不住撥通他的電話,探尋他從事這些工作的初衷與幾十年來探索的收穫與心得。他介紹,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從歷史資料裡發現了數百首涇川與西王母的詩歌,便整理出二百餘首,一九九二年結集出版了《回中詩選》,這算是他關注涇川文化的開始。九十年代,台灣人不斷來到涇川,由於當時他在文化館工作,經常被叫去作介紹,因此尋找了更多關於西王母的歷史、文化資料。

  苦尋舍利來源之證據

  他說:那時,沒有複印、拍照等條件,翻了大量資料找到一兩句有用的,因此主要靠抄錄下來,作介紹也是斷斷續續的。直到近年,才在網上一篇篇陸續發表,但意想不到受到各方關注。他說:「目前,青海、新疆等地都對西王母有很多研究,但更多是借助神話資料,因此,我認為,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站在中國和人類文化遺產的角度來探討。經過十多年的梳理,在《西王母五論》這篇文章中,我從民族、神話、道教、民俗、文學藝術等不同角度進行探討,這一回我一下子感覺到說清楚了。」

  關於涇川佛祖舍利資料集的由來,他說:「這件事主要來自地域發展速度和理念差異引出的深思。旅遊漸熱後,由於涇川與陝西法門寺相距很近,且涇川也出土了佛祖舍利,一些從法門寺來的遊客萬分著急涇川還未熱起來。我想,既然同是佛祖舍利,不論是骨舍利、牙舍利、指舍利都不應有什麼檔次之分,於是,我開始尋找這方面的依據。基本資料大多是隋唐時期的,雖不算很艱難,但為了找到舍利的來源證據可以說是千辛萬苦,不過我終於在《廣弘明集》暨《大藏經》中找到了隋文帝的詔書,這個來源找到了,說清楚了,我的心也踏實了。」

  為未來研究奉獻記錄

  談到對這百萬字資料的價值評估,他說:「涇川是一個點,一個窗口,從這裡可一覽五千年前後的中華燦爛文化和精彩歷史風光,因為西王母、佛祖舍利、帝王皇后行蹤等重大題材已超出了涇川地方文化範疇。我想最基本是作為一個重要的信息記錄奉獻當代、留給未來吧!因為,這些材料大部分地方史志均未錄入,但如果現在不做,許多原地遺跡、遺物,包括一些人物可能就都不在了,到時候找也無法找,所以,就算是一個記錄、一個積累吧!我們的祖先認真地記錄了很多東西,我們今天才有可能去查找許多東西,我們也一樣,應該做一些實實在在的記錄。」

  他說,寫這些文章基本是在節假日完成的。挖掘、研究、出版在大地方本應是課題項目,有項目支持,但如此重大歷史文化主題的研究課題項目卻到不了縣上,也就是說沒有勞動報酬。他表示,這些年雖然很辛苦,但研究與寫作的動力主要來自需要和盡本分,「主要是希望能對現實有一點作用!」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