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古今之缘 >> 正文内容

帝王与佛事一:前凉(十六国)王张天锡

2011年07月05日 来源:圣地泾川 点击数:

  一、前凉(十六国)王张天锡印和华盖铜佛出土于玉都太阳墩,该铜像为泾川最早的佛教历史物证(301年)

  1976年,玉都镇太阳墩村(汉乌氏县治故城)出土了窖藏文物,有鎏金铜佛一尊,铜扁钟三件,铜熨斗二件,铜盆三件,铜"归义侯印"一方,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鎏金铜佛通高不足一尽,是由华盖、佛头、佛身、底坐可以拆卸的四部分组装成一体的。佛的造型具有北魏早期风格。《文物参考资料》、《文物》、《中国文物报》称,全国出土的这一时期的佛像屈指可数,带华盖及四部分组装一体的铜佛像,在全国同时代佛像中仅此一件。华盖,是中国帝王专用的象征性饰物,把中国帝王的华盖作为佛像之饰,是佛教中国化的早期物证之一。

  归义侯是谁呢?归义侯是张天锡,张天锡是十六国之一前凉第七任王,前凉立国57年(320-376),第一任王张轨,安定乌氏人,"魏晋时乌氏县已迁至泾州东,应是今泾川人"(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载:"张轨,籍贯安定乌氏,今地甘肃泾川"(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1月),张天锡是张轨的曾孙。

  张轨主前凉时,筑姑臧城﹙今武威﹚。"凉州当时是中国惟一安全的地区,张轨所筑的姑臧城,成为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凉州在当时是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触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区,前凉所辖的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是佛教流入内地的第一站,在这个站上,有今文经学以及音乐医药各式各样的接待者,佛教的西方文化的流入,敦煌临好具备着顺利接受的条件。因而,凉州便是惮学最盛行的地方,先后任沙门统的师坚、昙曜,都是凉州禅师。作为佛学主流的禅学,以及规模巨大的佛教艺术,都导源于凉州,凉州在接受西方文化时所起的作用是值得重视的,开凿云岗石窟等大型石窟的工匠中,多有熟悉佛教技艺的凉州人。北魏创造了规模宏大的佛教艺术作品,实际上在十六国时,创造已经开始"。(范文澜《中国通史》)

  这尊带华盖、四体组装的佛像,是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极品,张轨的凉州作为中西文化结合的第一站,产生这样的极品是必然的。

  归义侯印为钮铸卧,造型生动精美,印文"归义侯印",白文篆书,书法淳古遒健,刀法得体有力。关于张天锡是归义侯,有如下考证:刘义庆《世说新语》注中,提到张资《凉州记》一书,该书说:"天锡字纯嘏,安定乌氏人,张耳后也,曾祖轨,永嘉中为凉州刺史,天锡归长安,坚以为侍中,比部尚书、归义侯。从坚至寿阳,坚军败,遂南归,拜散骑常侍,西平公。"即公元376年,前秦 苻坚派大将姚苌击破凉州,张天锡出城自战又败,后才投降。张天锡的家族被迁往关中,前凉亡。张天锡在长安被苻坚封为侍中比部尚书、归义侯。张天锡在长安居住六年,公元383年,苻坚南侵,张天锡随苻坚至淝水,苻坚败,被后秦所灭。张天锡脱离前秦,遂至建康(今南京)投晋。晋孝武帝司马曜深表欢迎,甚器重之,封为散骑常侍,西平公。后与帝常会谈:"每入言,无不竟日"。张天锡在晋都建康逗留13年后,晋武帝死,太子司马德继帝位,这年,张天锡就告老还乡了。

  太阳墩一带,当地人称乌氏塬,太阳墩有一高土台,台上有庙,画着红日,无塑像,这和远古乌氏人崇拜图腾有关,乌氏故城就在这里,归义侯窖藏文物出土于此,也是必然。

  太阳墩邻村是张观察村和五冢村,都和张天锡有关。张被追赠侍中,侍中是帝王近臣,和观察使工作性质相似,故传下来张观察,以纪念张天锡。五冢村因有五个墓冢而名,冢是王公以上的墓才可称的,这五冢可能是张天锡及其父、祖的墓冢。

  张天锡经前凉、前秦、晋,还乡后,故乡又不是晋的版图,他生前死后,一直是朝代频频更换,连年战乱之时,其子孙为保安全而更加小心谨慎,对先人归义侯印等遗物,既怕人看见,又怕被遗失,只好把最珍贵的佛像、印深埋于屋内或院中,也不敢承认是张天锡的后代,形成了1600多年的历史之谜。以上史实,何九如先生在《试谈"归义侯印"的佩带人到底是谁》一文作了有据、有理、有力的考证。

  前凉华盖鎏金铜佛,当产生于张轨时代,公元301至314年左右,这是他47岁至60岁主凉州的时期,如果从他青年时代算起,则是公元290年左右。即使以301年算起,也比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510)的南石窟寺早209年,这是泾川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佛像,也是泾川最早的佛教历史实物。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