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古今之缘 >> 正文内容

回中古道活化石

2011年06月29日 来源:作者博文 点击数:

  此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的泾州州域图。“绿线”标注的为古驿道长武至泾州线路;“蓝线”标注的为30年代修建西兰公路时的改动线路;“红线”标注的是本文所介绍的圪瘩关至县城的“回中古道活化石”段。

  “回中古道”是中国最古老且著名的道路之一,大约形成于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与秦汉时已辟为沟通关中(咸阳)连接萧关(固原)的交通要道。史称: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汉武帝数次出回中道巡视北方,走得都是这条路。它是“丝绸之路”的前躯和重要组成部分。

这条古道经过了历代的不断开拓修建,到上世纪30年代被辟为了连接西安至兰州的“西兰公路”,现在又并入了上海至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312国道,面貌已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但在泾川太平关(又称圪瘩关)至县城南大街却还保留着一段原汁原味的回中古道遗存。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回中古道陕甘段是从陕西彬县上大坡后至长武,入甘肃泾川界,先后经窑店、飞云(瓦云驿)、高平(高家坳)至太平,开始下大坡入泾川(泾州),进而向平凉的(见图一)。

  有明确记载的如1842年林则徐谪赴新疆沿途所作日记写道:7月13日至长武县城。14日赴泾州,计程一百里。闻路甚长,天未明即行,幸无大坡。出西门,十五里洪家铺,又十五里窑店,入甘肃泾州界。是处市集略大,为卖骡马之所。又十里张村铺,又五里瓦云驿。饭后又行,忽起西北大风,凉甚。十五里高家坳,又十里三十里铺,又十里二十铺,又十里太平关,又十里泾州(有删节)。

  又据《甘肃省交通史研究》载:清同治8年(1869)6月,陕甘总督左宗棠率部由陕西进入甘肃,驻节泾州,组织军士整修自(长武)经窑店,飞云,太平到泾川县城,再经王村到平凉的驿道,通骡马大车。

  另有:1910年,澳大利亚人莫理循进行为时半年的中国西部考察,从陕西咸阳出发,途经甘肃平凉、兰州、凉州、甘州、肃州,出新疆入哈萨克斯坦,途中拍摄照片甚多,其中从长武至平凉的图片反映,也是走的这条线路,这其中从太平关至县城是一段长约15华里,斜度很大的陡坡,很多路段都在45度左右,十分难走。大路和县城衔接处的南大街,最早记载叫“陡街子”,也呈斜坡状,是往来商贾旅人和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因而街两旁全是鳞次栉比的骡马大店和旅舍,十分热闹繁华。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次年又发动了上海“一二八”事变,对国民党首府南京构成巨大威胁。于是,国民政府于32年1月30日仓皇宣布以洛阳为国民政府行都,以西安为陪都。为打通物资供应通道,决定修建西兰公路,并且延至河西走廊直抵新疆中苏边境。

  此次修建设计,在原清朝古驿道(部分为回中古道)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改动。其中长武至泾川段改变最大的是从高平镇下坡到罗汉洞直至泾川,放弃了高平至太平-太平至泾川段,遂使这段路日渐冷落。特别是太平关至县城南关段,由于坡大沟深,路面窄狭泥泞,地处偏僻,附近居民又少。新路开通后它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废路,几乎少有行人光顾问津,因而也使它保留了更多的历史遗存,成为了一段回中古道的活化石,即便现在,行走在它的上面,依然能体会到许多远古信息(图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