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粘粥·搅团和年俗

2010年11月02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每到春节来临之际,总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去年写了篇《年的前奏》,今年再续一篇。

  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人的风俗地域性是很强的。就以我的家乡泾川而论,县城和二、三十里外的北塬一带(玉都、丰台、党原),在一些吃食上的叫法上就很不一样。如北塬人所说的“米饭”就应该有两种区分。一是“名同实不同”:50年代泾川一带还没有大米,大部分人别说吃了,就是见也没见过。这里所谓的“米饭”是用小米作的,其方法是将小米熬熟,再撤上些面粉,以增加其粘性,有如烹调中的“勾芡”,类似“稀饭”,被稀饭要稠,但绝不是现在泛称的大米饭,诚所谓“此米饭非彼米饭”也。二是“实同名不同”:在北塬叫“米饭”的东西,但在县城川道就叫“粘(音‘燃’,下同)粥”了,名字不同,但内容却是一样的。

  这种米饭或粘粥还可从加上配料,一般是小豆或扁豆。豆类难熟,需要提前煮烂,在熬米的时候掺入,就成了“豆豆米饭”或“豆豆粘粥”。

  50年代后引进了玉米,因其产量高,逐渐取代了小米。把玉米磨成粗粒——当地人称“糁(音“珍”)子”,也可以如法作成粘粥,北塬人叫“溜糁子”,县城人叫“溜糁粘粥”。

  还有一种吃食叫“搅团”。其作法是将水烧开,把高粱面或玉米面均匀的撤在水里,边撤边用杆面杖搅动,直至熟透成稠糊状,盛在碗中或盒中,梢凉后食用。有“干的”和“汤的”两种吃法,干的即在搅团上浇上各种调料、油辣椒、葱花蒜苗等佐料,用筷子直接叉着吃。汤的则是将搅团泡在汤里吃。汤料也有两种,总得做法是炒一些“梢子”,如萝卜、白菜、豆腐等,加水成汤即可。另一种作法则是在清汤里再加入一些白面粉,使汤成为稀糊状就可以了,有点像西攴中的“酪”。别看两种汤区别不大,吃起来味道却大不相同!这种饭食在关陇一带都叫搅团,唯独泾川县城叫“散饭”。

  “粘粥”和“搅团”是西北许多地方的“栽桩饭”——即主要饭食。大部农村和城镇贫民都依它来度日,不但平日如此,就是在中国人很看重的春节里,也有意安排吃这种饭食,以至成为年俗之一。

  以我的老家玉都为例,进入腊月,闻到年味的第一个节就是“腊八”——要喝“腊八粥”,差不多举国如此,在我们那儿就是吃一顿“豆豆米饭”。接下来吃搅团的节俗就特别多,腊月二十三——“小年”,早晨要吃搅团。大年三十——“除夕”,早晨要吃搅团,还有一个顺口溜:“三十吃搅团,一年够搅缠”(够花费的意思)。大年初五——“五穷”,送穷土,大扫除,倒垃圾,早上要吃搅团。大年初七——“人七”,要“叫魂”(古俗,言:人的魂魄大年三十就离身而去,叫“游魂”,到初七“人日”就回来了。但对未成年的小孩和病人要举行一种“叫魂”仪式,用《离骚》体是为“招魂”),早晨吃长面,叫“拉魂面”,晚上吃搅团,叫“缠魂”。大年初九——“上九”,早晨要吃搅团……

  仔细考究,在年节搭配这些杂粮饭食,固然是出于西北贫穷,需要细水长流,主杂搭配,节约惜福的原因。但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难道不包含一些合理膳食的成份吆?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鸡鸭鱼肉,胡吃海喝(旧时的人们并无如此奢侈,充其量也就是多了些白面、荤腥而已),适量的搭配一些粗粮,这不正是现代合理营养,绿色健康的要义吆!可见中国民俗中还是有着许多科学道理呢!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粘粥和搅团这些饭食业已退出了人们生活的视线,即便在乡下农村都己很少见了。但一个有生命力的传承是不会轻易“死”去的!在经过了一段沉寂之后,它又以另一种面孔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且品位更趋高雅。

  如搅团在西安一带就当小吃卖,做的很精致,掺有一半白面。汤也更讲究,有荤素两种。荤汤中有肉沫肉馅,还配有腌韭菜、泡糖蒜等小菜就饭,可谓风情万种,看着都馋!

  
“粘粥”则更牛,上了大埸面,常在饭店里代替大米饭作正攴。流行地方主要在兰州以北的白银、靖远一带。需要说明的是白银的“粘粥”叫“糁(音‘散’)饭”——和泾川的搅团重名——用的料也是大米,或少加点小米,作法则和前述完全相同。

  通过以上拗口的介绍,我们还知道了“糁”有两个读音,一读“绅”,释为:谷物磨成的碎粒。陇东方言读为“珍”,如“玉米糁子”。一读“散”,解释为:饭粒,如“糁饭”。我倒倾向于是“撤”的音转,状其作饭时的动作。

  至于年俗的饭食各地是大不相同的。如通过现代媒体——电视传播的“大年初一吃饺子”,其实只是“京津文化”。在南方主要还是米食,除米饭外尚有年糕、汤园等。即使在北方,各地吃法也是不一样的,如陕甘一带,初一早晨就是吃细长面。至于一些学者把饺子解读为“交子”——交“子时”之谓,因而把吃饺子的习俗前挪到了除夕午夜,则更是穿凿俯会,生搬硬套。在历史上饺子曾被称为“扁食”,而我的老家则把它叫作“煮角”,都不包涵一点有关“时辰”的意思。

  当然,饺子是好吃,但也没有必要“全民一律”,年俗应该是丰富多彩,多式多样的!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