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历史遗存>其它遗存 >> 正文内容

清代举人闾佐武考文木刻

2010年06月24日 来源:泾川县档案局 点击数:

  1991年4月,泾川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组织人员下乡搜集资料时,发现了保存在民间的清代科考原文木刻,县档案馆得知消息后,经多方努力,终将这一珍宝收藏于县档案馆。

  清代举人闾佐武考文木刻共6块、12版(正反面),每块宽25.5公分,高16.5公分,厚2公分,古宋体、阳刻,共4000余字。字迹秀美,刀法精熟,点划分明,章法严谨。经专家鉴定,属清光绪丁酉科(1897)甘肃乡试第16名举人、泾川籍闾佐武考试答卷,据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科举考文传世不多,木刻就更为稀罕,因此这宗档案十分珍贵,对研究清代科考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这宗木刻档案,共刊刻闾佐武参加甘肃丁酉科乡试4场考文及考官批语。考文文体为八股文(又称四书文)。闾佐武(1862—1938),字渭川,号南村,明朝贵州右布政使、(追赠)礼部尚书闾钲的后裔。世居泾川县罗汉洞乡老闾村,后迁居荔堡乡坷珯村。自幼勤奋好学,青年应童子试,名列前茅,遂以秀才进官学补廪。36岁应乡试,得中光绪丁酉科第16名举人,分等为甲科,例授文林郎,以后补知县选用。由于秉性质朴,无意从政,只任过泾川镜清书院山长、高等小学堂教习等职。晚年居家,教子耕读。

  第一场试题为:“事父母,能竭尽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能信”。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语。子夏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是务学之至,学者可知,要旨在务本。然其弊端,会使后人废弃学业。而作者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说:“然则竭力也、致身也、言而信也,舍此溪以事君亲,交朋友哉?然而谁能之而谁有之者,修士执卷披吟,每于古人惊世骇俗之行,乐为道之”。又说:“俗儒抗怀论世,每于昔人荡检逾闲之事,心焉非之,以为如若人者,父不以为子,君不以为臣,端人不以为友,其亦无地自容矣。吾将前车鉴之,庶可引为炯戒也”。最后说:“予以知不负我亲,不误我君,不欺我友,何莫非行诣之精纯,激于不自禁也,而能不翘而企之”。充分表达了自己在事亲、致君、交友方面的观点。泾州知州章鹤年(字绶青)对此篇考文给予高度评价,说“见实事不博虚名,自是此章的确分际,文能发透三项真诠。处处倒涵下文曰字、谓字,而笔情又复校拨异常,具征学养兼到,至其通体合作尤见力量”。

  第二场试题为:“诚者,不勉而终,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语出《中庸》。作者在回答这个题目时,说:“夫勉而中,思而得,已难矣,况不勉不思乎?非从容中道之圣人,其孰能之者!且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于此见天之为道也,原此无心而化”。“吾言诚者天之道,我观时行物生之妙,天也,非人也;静专动直之机,天道也,非人也,此而欲以人合天,不其难哉?而特未即诚者重思之矣。”可以看出,作者以“诚”为主题,说明欲求天人合一,达到至诚、成为圣人何其难也。又说:“无为无事之学,或寂灭者假以鸣高,诚者原不出此,而积厚流光之实,有自然而非勉然者焉。试观道无形也,诚者即运以无形道有形也,诚者即宰以有形,其不勉而俨若或勉,不思而俨若有思者,何莫非诚之真精妙合哉!一诚不贰,即与道为一”。虽然“诚”不可勉而中,不可思而得,但作者还是认同世俗的修为,最后以“择善固执,由勉而中,由思而得,以求臻于从容中道之圣人也而后可”来收笔。章绶青知州对本文批曰:“结构精严,真力弥满。”

  第三场试题为:“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语出《孟子·公孙丑》。对这场试题,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尧舜之道就是儒家所谓的“仁义”之道,离开“仁义”所说的话就是错误的,呈给君王的治国策略也要符合“仁义”标准,否则就是有敢心、亵渎圣聪。如起笔就说:“大贤自白所陈,欲进时君子二帝也。夫非尧舜之道而陈,是有敢心也”,“夫仁义之道,尧舜之道也,舍此而能言谓之非,非此而犹谓之敢”。文中同时表白了自己的行为规范,“而我可其白,‘精一’数言,治术莫出其范”。这里的“精一”,是《书·大禹》中“人心为危,道心为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省语。意思是说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密以察之,专一以守之,则人心必能听命于道心。儒家以这十六个字作为道统的宗旨。章绶青批曰:“英思伟论,咄咄逼人,所谓胸成竹,锤 在手者也。”

  第四场试题为:“赋得‘一雁过连营得营字’”。语出唐·储光羲五绝诗《关山月》。作者原文如下:

万籁音初寂,平空一雁鸣。

戌台当绝漠,过境入连营。

垒逼蝉联紧,天高兔魄莹。

繁声随夜析,断影度云旌。

健翱经秋炼,重帷彻野横。

风头穿利镞,天角淡孤城。

远幕烟相合,零星字不成。

渐逵逢圣世,联翼到蓬瀛。

  本诗大意借一雁平空飞鸣,绕过连扎的营塞,展现边塞戌守景象。章绶青批曰:“才雄笔健,格老气苍,当是此题绝唱”。

  考完四场,同考试官、钦命大主考等对作者的四场考文批曰:“理精法密,经策宏通”、“华贵雍容,经策闳肆”、“清真雅正,经策精详”。据此,得中乡试第十六名举人。从四场考文的内容来看,清代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八股文和试贴诗,题目多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措辞仿古人,所谓代圣贤立言。

  这宗木刻档案虽历经一百多年,但仍有很高的保存利用价值,是我们研究封建科举制度和八股文的确凿史料。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