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历史遗存>其它遗存 >> 正文内容

一张民国元年的“宣统四年”地契

2010年05月14日 来源:未知 点击数:

  这是一份签定于宣统四年四月初六的购买土地合同,钤有“泾川县知事印”章,贴有民国印花税票。

  泾川,清代为泾州直隶州,领灵台、崇信二县,民国初年废州置县,县知事为一县行政长官,后改称县长。

  民国以阳历纪元,宣统四年四月初六,即是民国元年5月22日。当时民国肇造已近半年时间,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造就了这张宣统四年四月的地契,还是这帮泾川人生活在“世外桃源”,只知“萧瑟秋风今又是”,而不知“换了人间”?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新的“探索”之旅——

  辛亥后的革命形势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革命的熊熊烈火席卷了全国各地。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会党或商会起义。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先后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在西北,与甘肃连境的陕西,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克复西安后,西北的革命形势很快高涨起来。陇原各地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起义也此起彼伏。1911年11月,曾是泾州领辖地的灵台县,佃农蔡普明发展陕甘边县会党60余人,在胡家店起义,捣毁盐局,驱散缉私队。而在与泾州毗邻的宁县,农民彭四海、汪兆黎又在早胜塬燃起辛亥烽火,率众进入宁县城主持政务,以后又攻破合水县城,围攻庆阳府城,南走陕西长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纪元,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

  在这个发生社会大变革的年代,生活在泾川大地上的普通百姓,即使身处穷乡僻壤,也不可能不知泾川周边、举国上下发生的这些大事,纵使一人不知也不可能众人不知。这份契约中的当事人有五人之多,决不可能全然不知这“人间世事”。难道这是一伙铁了心追随大清帝国的遗老遗少?我感觉这其中也许另有蹊跷。

  经过查看民国甘肃史料,我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

  换汤不换药的革命

  西安光复后,以陕甘总督长庚为代表的甘肃封建顽固势力,加强了对革命力量的镇压,以挽救苟延残喘的清王朝。长庚与新疆巡抚袁大化、伊犁将军志锐策划“万一清廷危急,联络新、甘、内蒙为一气,拥宣统西迁,暂谋偏安,徐图恢复”。(杨筱农:《陇右光复记》上卷)为了实现这一阴谋,阻止甘肃各地爆发革命,他们一面组织反革命武装力量,分三路向陕西进扑,一面严令甘肃所属府州县严加戒备,加强镇压。但是,革命高潮已经形成,反动派挡无可挡。先是西安光复,断绝了清廷通向西北的南路,后有宁夏起义成功,又切断了当时唯一的北路交通。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逊位,接着3月10日秦州(今天水)又发生了起义,秦州宣布独立。给作垂死挣扎的封建顽固势力以迎头痛击,有力地动摇了清政府在甘肃的统治。

  由于形势所迫,一部分原甘肃封建官僚便见风转舵,遂借省咨议局改选之机,推选出正、副议长,成立了临时议会,打起了拥护共和的旗帜。3月15日,北京袁世凯政府任命原护理甘肃布政使赵惟熙为甘肃都督。以赵维熙为首的封建势力虽然宣布拥护共和,但他们还是“满印不换,满制不改,翎顶衣冠悉如其旧”。(《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7)

  由此可见,这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大清王朝的布政使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的都督,而普通百姓依然委身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之下,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对他们来说,宣统四年就是民国元年,民国元年就是宣统四年,宣统和民国并无二致。正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知道了这段历史,我对这张宣统四年四月的泾川地契有了别样的感情。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