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西王母“虎齿豹尾”考辩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依据《神话新论》及有关史料:“西王母神话是古羌族始祖母崇拜的原始神话,它产生于诸羌人还生活在穴居野处,蓬发戴胜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被尊为始祖母神的西王母,在其氏族中有很大的权力和威信。……这就形成西王母原始神话的土壤和母胎。”。①据《羌族史》载:“羌族崇敬的神共有30余种,可分为四大类,一是自然界诸神。二是家神,主要一种祖先崇拜,……,如‘莫初’是历代祖先,‘活叶依稀’是男性祖先,‘迟依稀’是女性祖先,‘亦吉’是保护家中平安之神,‘玉莫’是管理灵魂之神”。②谢佐先生在《昆仑神话与西王母》一文中说:“古藏语‘赤雪甲母’,汉语意思就是拥有万帐属民的王母。”那么,“迟依稀”和“赤雪”只有语音的轻微差别,“亦吉”、“玉莫”与“甲姆”是否有点关系?因“吉莫”与“甲姆”也基本同音,意思均为崇敬女神。因“今之藏族即古之羌人”。③“羌语属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西迁的羌人和西藏地区的原有居民融合,共同构成今天藏族先民,故在信仰方面,尚有羌人之处”。④这样分析,“赤雪甲姆”很可能是藏族承袭的羌语。“本来,早在殷商时代的卜辞就已出现‘西母’之词,可以肯定,那时‘西王母’或‘西母’之类原始神话就出现了”。⑤而上了《山海经》的西王母描绘成“虎齿豹尾,蓬发戴胜而善啸”,这是将民间流传的西王母神话载录成书的。当然与产生原生神话的时间和地域就很遥远,故不可能保存原始神的原貌。由于远古人故弄玄虚,方士捕风捉影,望文生义,讹传生真,谬悠之说,层出不穷。⑥主要有把西王母说成长着老虎牙齿,生着豹子尾巴,象野兽一样吼叫的怪物;戴着面具,镶着老虎牙齿或金属牙齿等等。因而得出结论“西王母是一个面貌丑陋,人不人,兽不兽的女神”,甚至说成“母夜叉”。⑦笔者认为,这些均失原意,是望文生义,故弄玄虚的讹传。笔者在古文考察中发现,“虎齿”是人们微露的门齿。《说文》:“〖HT5,6〗牙〖KG-*2〗奇[HT5”,5SS]、虎牙也”。《说文解字注》“虎,一本作武,避唐讳耳(唐太祖李虎——笔者注),今俗门齿外出为虎牙,古语也。”。

《大招》(楚辞篇名——笔者注)云:“靥辅奇牙,宜笑焉只”。《淮南子》云:“奇牙出,靥辅摇”高注(汉高诱)将笑,故好齿出也。按奇牙,所谓〖HT5,6〗牙〖KG-*2〗奇[HT5”,5SS]也,可部曰:“奇,异也,一日藕笑而露其齿独好,故曰奇牙”。青海人称“虎龅牙”的正是这种牙齿。《新华字典》对“龅”释义“龅牙,突出唇外的牙齿”。这不是古汉语的承袭吗?现代医学根据牙齿的位置、功能和形状分为切牙(门牙)、侧切牙(侧门牙)、尖牙(虎牙)、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前磨平),磨牙(分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磨牙又称臼牙,四个类形。乳牙20颗,恒牙32颗。牙齿除切和嚼的功能外,在人还有帮助发音和保持面部外形的作用。在古代“牙”和“齿”的称谓是不同的,把切牙(门牙)称作“齿”,把磨牙(俗称大牙)称作“牙”。《说文》“牙,壮齿也”。《说文解字注》“壮齿者,齿之大者也,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当唇者称齿,后辅者称牙,牙大于齿。”医学上把嘴角那块肌肉叫作“笑肌”。依据《说文》,《淮南子》等对〖HT5,6〗牙〖KG-*2〗奇[HT5”,5SS]牙的释义,笔者认为《山海经》上的“虎齿”正是形容西王母俏好的容貌,用现在的话来说:西王母是位长着逗人喜爱洁白的小虎牙,两个嘴角周围经常浮露着笑靥,妩媚动人而荡漾着笑纹的脸。无独有偶,1999年8月6日的《生活文摘报》上有则“牙齿与个性”的短文,其中第3点:“门牙突出意味着爱交际”。第7点“富有性感魅力的女性,往往生着有引人注目的虎牙”。青海过去把女人微露虎牙颊有靥涡(俗称酒窝)的叫“靥美”,意思是相同的。这些和《穆天子传》中柔情缠绵,善于交际而作“白云歌”的西王母和《汉武帝内传》中“观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姿质香而润泽),容貌绝世”的西王母形象是一致的。

关于“豹尾”,拙文《西王母国实考》中作了古人尾饰的初步考证,现在来作进一步考察。《后汉书?舆服志》载:“秦灭九国,兼其东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半之属车皆皂盖赤裹,……最后一车悬豹尾。”“豹尾以前比省中”。(小学汉宫篇曰:豹尾过后罢屯解围,胡广曰:施于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⑧)《古今注》:“豹尾车,周制也,古军正建之,今唯乘舆建焉”。《辞源》载有“豹尾车”、“豹尾枪”(仪仗队之类)之词,均为装饰词。如果把“豹”和“尾”分开考察,更清楚一些。古文豹有三种含意:1动物名,如状似虎而小白毛赤黄,纹黑如钱圈者曰金钱豹,如艾叶者曰艾叶豹。《正字通》曰西域有金钱豹,等等。2谓豹皮,宜为裘。3谓花纹(花色)甚至变化。如《易、革卦》“君子豹变”(疏,如豹纹蔚缛)意为“君子”的思想品德变化,象豹纹那样文彩美丽。《诗?郑风》“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羔子皮袄,镶上豹皮边,能显出威武有力。还有“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应译为好美观的羔皮袄,三列(三道)豹饰好鲜艳。古代有一种“豹尾”,是在赤黄色的布上绘豹纹而成的装饰物,是荣誉的象征。明清两代中,文武百官所穿的官服前胸后背均缀有方形“补子”,上绣鸟兽图案作为徽识,标志品级。明三、四品武官绣虎豹,清三品武官绣豹纹,这都是出于豹纹色彩高贵的缘故。看来古人非常崇尚用豹皮(豹纹)装饰衣着、车舆、仪仗等。现在蒙古族、藏族衣服用水獭皮,花氆氇甚至用马驹皮镶边不就是古俗承袭吗?豹皮因珍稀,故镶边的极少。五十年代初的富有人家和千百户、头人就有用豹皮镶衣服领口、袖口、衣边的。现在来考察“尾”字。《说文》“尾,微也”。《说文解字注》“方言曰:尾,尽也,尾,梢也,引伸为后”。《玉篇》“尾未讲,未尾讲”。青海人把衣服后襟称作“后尾巴”,这也许是古汉语的遗俗吧。《诗邶风》“琐兮,尾兮,流离之子”(琐为年少,尾为美貌)可译为年青漂亮。《辞源》“尾,美好貌,通微(美、善)”。从上述引文看“豹尾”可有两种理解:1、西王母穿着珍贵豹皮(如金钱豹、青豹等)镶边衣服,或许西王母的豹饰主要在后襟上,故尔称“豹尾”。2、根据《诗经》、《辞源》对“尾”字的部分释义,有可能指西王母的面部。即“虎齿”指西王母的牙齿好看,“豹尾”指西王母的面貌美丽,身段标致。笔者的这种考辩是有佐证的。赵宗福先生在《论“虎齿豹尾”的西王母》一文中提到:“钟敬文先生在80年代初指出:在古典神话研究中,我们必须求援于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史志及原始文化史等”。我觉得对文学的考察研究尤为重要。如“夔一足”的故事一样,舜帝说设乐师夔一个人就够了(夔一足也),可后世人认为夔长着一只脚。原文是这样的:“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命重黎(人名)举夔于草莽之中(百姓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乐官之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欲益求人(如夔者)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和调也),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见《二十二字?吕氏春秋》714页)。还有个丁家掏井挖出一个人的故事,说的是宋国一丁姓家中无井,用水都从外面挑,为此想打个井,需要能掏井的人,便向人曰(好象现在的广告)“吾穿井得一人”。人们听后传说,丁家掏井挖出一个人来。后来传到国君那里,国君派人问丁氏,丁对曰:“得一人之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见同上书)。这类问题还难到过古贤人子贡,子贡曾经请教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见《神话新论》前言)。这种例子还很多。把“虎齿”、“豹尾”理解为生着老虎牙齿,长着豹子尾巴则完全是一种误解。“虎齿”、“豹尾”不是名词,而是古汉语的两个形容词。这里再说一点“善啸”。有人以“虎齿、豹尾”联系在一起,“啸”是野兽吼叫;有人与“可天厉与五残”结合起来,“啸”是念咒。笔者认为这些都不准确或不确切。《说文》“啸,吹声也”。《召南》曰“啸蹙口而出声也”。《拾遗记》“前汉西方有因霄之国,人皆善啸,丈夫啸闻百里,妇人啸闻五十里”。《简明文言字典》“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新华字典》“啸,撮口作声,打口哨,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当然,对“啸”也有动物啸叫,和“唱”“吼”“号”的释义,但西王母的“善啸”应该看作会打口哨。

注释:

①刘魁立等著《神话新论》99页。

②冉光荣等著《羌族史》34页。

③姚薇元著《藏族考源》。

④《羌族史》第89页。

⑤⑥《神话新论》第99页,第138页。

⑦丁山著《中国宗教与神话考》第70页。

⑧“省中”,宫禁之中,王居谓“禁中”,诸公居谓“省中”,这里把豹尾车喻作省中,见《后汉书》第85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