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西王母】西王母的族源与东王公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从时代上看,文献所见西王母既见于黄帝时、舜时、禹时、周穆王时,更晚见于汉武帝时,这大约是西王母被仙话化为长生不老大神的最主要原因。但推原中国诸神,实皆有现实的影子或模特儿。历史地看,西王母历诸多世代而仍在,应是“西王母”为西方一国族名而长期存在之故。当然,由“母”字及神人西王母“戴胜杖”的女性装饰来看,又推知此族传统以女性为首领,应无大错。

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原始民族的族系来源,最首要的是要先弄清楚其图腾崇拜。只是西王母族的图腾物,却从未有正面的记载,所以我们还得经历一番分析的功夫。

《山海经》既说西王母“豹尾、虎齿”,又说“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称“虎豹为群,于(鸟)鹊与处”。相比之下,鸟既然是西王母的“身外之物”,那么,西王母族的图腾不应是鸟。虎、豹,一说是西王母所与“为群”者,另一说又谓是西王母形象的各一部分,看来,比之于鸟,西王母族与兽的关系更为重要,因而我们推测西王母当是兽图腾,且这兽与虎、豹相关尤在于其齿、尾之健锐,那么,它会是什么兽呢?

“有人”或“其状如人”的西王母,又有着豹子般的长尾,自然界里除了灵长目的类人猿亚目动物外,还有什么动物具有这样的体征呢!至于“蓬发戴胜”的“蓬发”,在有些猿种的头额部亦仿佛可见,如南美悬猴,“头部毛多成披发状,犬齿强大”,后者又似西王母“虎齿”了!我国海南多见的黑长臂猿,也有“额部的毛倒立”的特点。

但若全面比较,似乎西王母图腾是以疣猴科的金丝猴为模特儿,又揉进了其它猿猴的一些特征而成的。

金丝猴特产于“我国甘肃、云南等地”,陕西与川、黔亦有分布。生活于2500—3000米的高山密林中,群栖,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因其鼻端特别上翘,亦称“仰鼻猴”;因头项躯干四肢背面披有灰黄长毛,而头颈侧面、躯干腹面及四肢内侧的毛色金黄亮泽,故称“金丝猴”,古亦称为“金丝狨”,即《本草纲目》的“狨”。

金丝猴入药物书,却非以其皮毛之名贵,而主要尚在其骨即名贵的“狨骨”。又《本草纲目》该条李时珍“释名”云:〖HT5”,5K〗狨,毛柔长如绒,可以藉,可以缉,故谓之“狨”;而“猱”字亦从“柔”也。或云生于西戎,故从“戎”也。

 由于甘、陕和川、黔、滇均在我国西部,古代西部之民本亦称“戎”,因而说金丝猴名“狨”,“或云生于西戎,故从‘戎’也”,即使或是倒因为果之见(也许西“戎”之称源于“狨”图腾),但至少不会是望文生义之谬说!

除了狨,猱之名外,古籍中的 犭 穴 、  虫 隹 也指的是金丝猴。其中“  犭 穴  ”使人联想到西王母的“穴处”。

西王母之图腾既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西王母族首领原初的身份。

《穆天子传》记周穆王西行会西王母,彼此答歌,王母之歌有曰: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鸟)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徂”,往;“爰”,乃。追述往昔,自我介绍,似说自已之族往昔曾西迁来此,遂居此特殊环境。“嘉命不迁”一句,使人想起屈原的《橘颂》名句: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而这里的西王母,却自言其以“帝女”之资格而犹如“往西土兮”,且受帝之“嘉命”,居此“不迁”,则西王母族系东而西迁之族;至所谓“帝”者,自炎帝以下有五帝之说,只是西王母为何帝之女,却缺乏正面资料。

传说中的神人西王母,不仅在舜时、禹时、桀时,以至周穆王、汉武帝时都曾出现,乃至于前推到黄帝伐蚩尤之时,还有西王母遣玄女授符于黄帝的事(《类聚》99引《黄帝出军诀》);又说,蚩尤平,西王母又遣白虎之神乘白鹿授地图。这说明在传说诸帝中,黄帝以下自不必说,即就是黄帝,也都够不上“我惟帝女”之“帝”的资格,如此一来,歌谣中所指之帝,便非伏羲即炎帝了。可巧的是伏羲氏的图腾正是虎而炎帝之图腾正是鹿。唯伏羲时代似尚无“帝”称;又炎帝族的夸父一系之图腾,《山海经》屡屡暗示其为猴类,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肯定,西王母族乃炎帝之裔而属羌(炎帝姜姓,姜本羌姓),且与夸父族有一定联系。

仙话人物盛于黄帝而实始于炎帝之女。炎帝多女,且多杂仙风。其一为溺于东海而化精卫者,尚留有神话之古朴;其二为于姑稰之山化瑶草者,后人疑即巫山神女;其三为《广异记》中南阳愕山桑树上化白鹊升天者,实本于《山海经》之“帝女之桑”;其四为追赤松子而仙去者,笔者认为她即是所谓西王母。

赤松了之名最早见于《楚辞?远游》。至《淮南子?齐俗训》则作赤诵子,且与仙人王(子)乔并称。《抱朴子》佚文言赤松子服芝,“常在西王母前,随风上下,往来东西”。但对其族源,仍以《列仙传》所记为最详: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这段记载的时态不清,其实“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去”乃是补叙,此“炎帝少女”当即后来居昆仑山石室的西王母。

古称雨师名屏翳,此雨师曾助炎帝系蚩尤部而攻黄帝之师,终归失败。那么炎帝少女追随这雨师西去,其实应当反映的是炎对黄的民族斗争失败之后,炎族的一支被迫西迁的史实。

“雨师”者或犹“司雨”。炎本羌人,以牧为业,但神农炎帝之世,已改营农业,已由猎牧之“骊山氏”而转为刀耕火种之“烈山氏”了。水是农业的命脉,因而有雨师之设,师即巫官。而这雨师之名,又不能不使我们联想起《山海经?海外东经》的“雨师妾”: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

学者多认为雨师妾是国名,身黑而又在东方之稍北,则不应是西王母国,但亦为炎帝之裔则

是可以肯定的。至于两手操蛇、两耳珥蛇,又岂不与猴图腾之夸父形象极为相似?这岂不又证明了雨师妾之国的炎裔族性!令人不解的则是:炎帝族的一支既然败于黄帝后西迁昆仑地区,为什么昆仑山又被传说为是升天后的黄帝之“下宫”了呢?其实这一问题并不难于理解。《韩非子?十过》有一段重要的神话记载: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毕方”,《山海经》亦作“毕方鸟”,既为国名,又为“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之鸟,疑后者为前者之图腾。其中《海内西经》一处所记,其在昆仑弱水最后所经过之地,由蚩尤、风伯、雨师与之并提来看,颇疑毕方与三者并皆为炎帝之裔的西羌。

“泰”通“大”,故“西泰山”犹言西部之某大山脉。有人详证东岳泰岱为昆仑山,其实岱山代替昆仑,当已近于秦汉了,不过这倒反证出此“西泰山”应即西昆仑。蚩尤并风伯、雨师等既然曾攻黄帝而与之大战,今为何反而战了黄帝之扈从了呢?这只要看黄帝在此“大合鬼神”便可明白:黄帝打败蚩尤,并替代炎帝而统一,其实也就包容了炎族。于是炎族之败亡者亦得追封,黄帝死为天帝,蚩尤等亦为扈从之神侍。看来神魔小说言姜子牙筑坛封神,敌我诸将死后平等封之为神,还是颇有些渊源所自的。又无怪乎姬姓氏裔的西周穆天子西升昆仑观黄帝宫,见其地有羌炎之裔的风伯墓葬而封焉。

仙话中的西王母之偶神曰东王公。既然西王母为炎帝少女,其偕西者为赤松子,那么赤松子是否即东王公呢?回答是肯定的:

昔汉初有四五小儿路上画地戏。一儿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莫知之。唯张子房知之,乃往拜之。子房曰:“此乃东王公之玉童也。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仙人拜王公,揖王母。

“木公”相合即成“松”字;而“赤松子”之“赤”,应标示其出于赤帝即炎帝族系。笔者曾撰《西王母神话探源》一文(《西北师大学报》1996.4),详证西王母本应作“西玉母”,主要因为其所在地之昆仑多玉,又所居山曰玉山,其夫为所谓“玉皇大帝”,而古文献“玉”字或讹为“王”等等;与此相联系,东王公赤松子亦应本作“东玉公”为是,这是因为道书屡赤松子善服水玉,前引文献亦已言及。明白了这一点,则所有仙话中的金童玉女、玉童玉女、东公西母及夫天帝玉女之相配关系皆可迎刃而解!

《御览》187引《神异经》云:

昆仑山有铜柱,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回如削。下有仙人府,与天地同休息。男女名曰玉人。男即玉男,女即玉女,无为匹配,而仙道自成也。

今本《神异经》所载东王公与玉女投壶事尤奇:

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唏嘘;矫出而脱误不接者,天为之笑。

“玉女”即“玉母”亦即王母,因“女”“母”形音义俱近,甲骨文中男子名常称为“父”,女子则习称为“母”。“投壶”乃阴阳交合的隐语,正如《神异经》又指出的:“九府玉童玉女,与天地同休息。男女无为匹配而仙道自成”,因而以“投壶”来讳饰之。古人相信天人合一,既认为男女交合是天地境界,也认为下雨与雷电是天地阴阳交合,故而有此喻指。从而交合成便下雨,所谓“天为之唏嘘”;交合不成则天发旱闪,所谓“天为之笑”,也即《神异经》原注的“言笑者,天口流火照灼。今天下不雨而有电光,是天笑也”。

东王(玉)公与玉(王)女(母)投壶可引起天雨或只电不雨,那么东王公与玉女之能力地位也就功高过于天,从而东王(玉)公摇身一变为“玉皇大帝”(秦始皇以后始有“皇”“帝”之连称),而玉女的王母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天后“王母娘娘”了!

说到东王公的原型是赤松子,我们不能不联想到西王母与仙桃的不解之缘。其实所谓的“仙桃”,不过是赤褐之松实而已:〖HT5”,5K〗武都涪江两岸的窦 ? (其实如仓廪如云台)与观雾(后山高起如撑天之柱)皆有所谓“桃树”,实则今之白皮松。此种白皮松南方少见,而今北京 ?

城与香山所植者,实见于今窦真殿、鲁班崖等处。道家神仙每喜说之“仙桃”或即柏果柏脂(实),故曰“得绥山一桃,不得仙亦自豪”者,乃指峨眉(二峨山)之大松子实也。道家服食药名每神其说而玄其名。如“交梨火枣乃飞腾之药”,实即汉晋岷山区的古代玉蜀黍。

因古种短圆似梨而须红似火,故山民(仙人)有食之越岭翻山能耐饥之神奇说法。(王家佑《道教论稿》,巴蜀书社,1987,P5)

看来“赤松子”的又一辗转物化便是“仙桃”。有趣的是,猴图腾的西王母既喜食桃(还有猕猴桃?),当然更喜食松子以充饥,因而无论为桃为松,总与西王母有缘!

也许正由于西王母是猴子的原因吧,因而在陇右民间,那个叱咤风云的孙猴子,也到处都说是昆仑之顶上一块西王母久坐过的石头所变成的!此外,甘肃泾川王母宫山面对夸父双峰,地当为古传夸父逐日到安定(古地名称)之“振履堆”,而夸父不也是猴图腾么!夸父临死所弃之杖不也是化为桃林(邓林)么!所有这些,都决不是偶然的相合。

关于西王母的族源,历史学界多侧重于认为是中亚塞族四支中的一支,塞族此支例以女性为酋长。塞族亦曾东流入中国,汉代的月氏即是。这又涉及到羌族的上源为戎,戎之上源是否为塞种的问题,因牵涉问题过大,已非本文所能胜任,俟他日另撰文加以深讨。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