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4]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十、泾川形胜与西王母文化地位、内涵的吻合

   在中国,古人把西王母祖庙选在泾川回山,大的位置是合适的。从今天的版图上看,泾川正处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部位,并非未到泾川实地考察者所言,泾川是边陲偏远一隅,这是大形胜。泾川回山的具体形胜,是二水夹一山脉,山脉突然不再延伸而让于水,实难在西部找到二景。王母祖庙位于版图中心部位且在龙脉伴二水之地,正如《泾州志》记载:“回合[]廾(与回山相望之山名合[]廾并峙,泾分流,而一种雄伟峭拔之气,实与关陇名山大川相发挥(庄年)”,“泾合流,回环于山之下,而山当其中,初予过高峰之麓,暮烟掩霭,马首而望,宛见一苍龙踞地饮于双溪间,则信乎此山之奇也。盖泰山皆童华得其秀,崆峒得其峭,而回山独苍老,皆足令见者有仙凡之异”(林毓俊)。“当登陟回山以望,诸山环翠,泾合流,盘礴雄远气势甚异,时必有定国家安社稷树勋伐之臣出乎”(张延福)。西王母祖庙居于这样的形胜之间,实乃先祖的智慧体现。

   回山插天,泾左右,王母宫座西,目光所及处是夸父峰,东西父母,形胜展列着中国古文化的深层哲理。回山南麟是瑶池,西是天池。这里是内地信仰崇拜西王母开始的地方和祖庙的地位,确非今人认为或被认为。

   无论谁站在此眺望,无不为此景与古书记载相贴切而感叹,择此地建王母祖庙,“非不经也”。

   回山形胜的超凡脱俗处,还在于身置水泉寺南望,才见苍龙真形,才知昆仑蜿蜿蜒蜒是为龙尾,龙头在关中门户饮溪。外地客人多在回山下向西望其正面,其实,回山的大美之气、大秀之气只有在泾河北才可发现,此时你才多少悟得为何把周汉唐名城安定城选在回山之北的水泉寺村,汉王母宫矗于回山之颠的深奥文化意味。

   十一、汉乐府《上之回》与泾川

   汉乐府《上之回》全文为:“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乐府诗集》卷16)。

   吴兢《乐府题解》曰:汉武通回中道,后数出游幸焉。沈建《广题》曰:“汉曲皆美当时之事。”

   历代诗人多写《上之回》。李白《上之回》句:“金舆向回中。”“秋暮瑶池宴”(《李太白全集》)。李贺《上之回》句:“上之回,大旗喜。悬虹彗,挞凤尾。剑匣破,舞蛟龙。蚩尤死,鼓蓬蓬”(《全唐诗》卷17)。陆游《上之回》句:“咸阳宫阙天下壮,五更卫士传鸡唱。重门洞开銮驾出,回中更在云霄上。”“宓妃穿杖王母下,何必轩皇居大庭”(《陆游集》卷31)。汤显祖《上之回》句:“翠华中极驾,赤羽上之回。”“玉云浮艹[]臣若,金雾霭蓬莱”(《汤显祖集》)。梁简文帝《上之回》句:“前旆拂回中,后车临桂宫。”“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乐府诗集卷16》)。南朝张正见《上之回》句:“林光称避暑,回中乃吉行”(《乐府诗集》卷16)。

   隋萧悫《上之回》句:“发轫城西,回舆事北游”(《古诗源?北齐诗》卷14)。沈亻全期《上之回》句:“制书下关右,天子问回中”“回望甘泉道,龙山隐汉宫”(《全唐诗》卷96)。该诗称回山为龙山,王母宫为汉宫。卢照邻《上之回》句:“回中道路险,萧关烽侯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全唐诗》卷17)。陈子良《上之句》句:“承平重游乐,诏跸上之回。”“下辇便高宴,何如在瑶台”(《全唐诗》卷39)。

   《上之回》蕴含了相当的史料,回中即安定,在前几节已述。

   至宋,陶谷碑有“故乐章有《上之回》曲”句,又强调了《上之回》与汉武帝在泾川朝西王母的历史事实。

   泾川王母宫《上之回》诗碑,早已成为回山的文化积累,近代下落不明。所幸张维《陇右金石录》有载。该书收录泾川碑碣32块,其中记载西王母的13块,今佚的5块,即明重修泾川王母宫碑记(佚),明嘉靖重修王母宫碑(佚),泾川王母宫诗七碑(今存部分),王母宫诗碑(佚),上之回诗碑(佚)。

   十二、方志学与文学:古人对泾川与昆仑、西王母神话、汉代西王母祖庙的认定

   泾川地方志载西王母史料之丰,可创全国之最。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西王母引用地方志史料的情况看,方志记载西王母,其它地方是难以超过泾川的。且《泾州志》还未收录《全唐诗》等写泾川之诗,《全唐诗》写泾川与西王母的诗有10多首,《全宋诗》还未触及,凭直感,至少有数十首。散见于古今著作报刊中的诗文,也还未收集。今回山下存有明清诗碑20多块,也未一一收录《泾州志》和《回中诗选》。

   清乾隆张延福著的《泾州志》,是至今所存泾川最早的方志,有“名志”之誉,其中收录

   关于泾川与西王母的诗文达81篇(首),其中赋1篇,诗61首,碑文13篇,记6条。这是泾川可遇而不可求的无价之宝,这81篇诗文,最迟的写于清乾隆十八年(1754),最早的写于宋。240至1000多年前的古人已为泾川说清了重大的历史问题,即泾川与西王母古国、泾川与昆仑西王母神话的关系,周穆王在泾川会见西王母,汉武帝在泾川朝西王母,西王母祖庙建于汉代,均在千年前达成以下共识:这个历史事实就在泾川发生或与泾川难以分割,因“回”、“回中”引出的历史事件只能定位在泾川。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提出“史诗互证”法,给了我们最科学的办法,为我们排除了解决某些历史问题因缺少史料而遇的无奈。

   泾川史诗达上千行,只能摘一些句子在此。

   咏昆仑神话与回中(泾川)的诗有:

   《万首唐人绝句》云:“珠露金风下界秋”,“寻作浮尘飘陇头”。陇头点名了方位。

   明岳正《登回山谒王母宫》句:“祠宇重来比旧荒”,“烟霞不改回山色。”

   明萧练《崆峒怀古》句:“西望萧关通紫塞,东流泾水注瑶池。”

   清武全文《秋月登回中谒王母》:“绛节三千开翡翠,朱楼十二锁烟霞。行藏风雨啼山鸟,岁月浮沉老涧花。极目长空秋色冷,峰头谁驾紫云车?”“翠跸金天仙露闻,回中西望气氤氲。千年华发三株树,万里晴天五色云。隐隐昆仑烟外出,滔滔泾岭头分。”

   “金母西还白帝秋,岭增飞阙敞蜃楼。千山积翠连天霁,二水流岑抱地幽。梦里周秦同逆旅,樽前身世本虚舟。临风欲奏霓裳曲,沙际翩翩下海鸥。”

   清杨美益《望王母宫》句:“霞明若散灵飞绶,水绕疑拖细复裙。还有九微龙帝掖,愿移瑶台傍吾君。”

   清黄辉《王母祠二律》句:“祠前老柏才留叶,天上蟠桃可着花。”“天马东来复西去。”

   曾士毅《过王母宫》句:“幡影不随青鸟下,洞门空闭紫霞微。好从泾通瑶沼,笑摘灵桃满袖归。”

   清孙永思《冬日登王母宫》云:“空闻青鸟来金阙,不见蟠桃倒玉卮。泾水有声天地转,瑶池无路古今思。仙容赡谒幽深处,古木寒鸦冬日西。”

   清姚孟昱《王母宫四首》,堪为泾川西王母史诗:“泾川渺渺接昆溟,王母宫开此地灵。

   门控千峰环紫翠,窗虚四壁闪丹青,瑶桃日暖栖鸾影,苍柏风高坠鹤翎。信是仙都尘境隔,恍疑天乐五云听。”诗意与史事一样清楚。

   他又写道:“关西跋涉欲投闲,又借琳宫暂一攀。望日未须临渤海,披云应喜到回山。步移仙境消尘虑,坐对瑶池洗醉颜。最是观风兼览胜,不妨吟弄月明还。”朝西王母最佳之地也。

   清杨巍《游回山四绝》:“草色泉声向晚多,故宫犹在碧山阿。门前飒飒松风起,倾听当年黄竹歌。”“曼倩空为阒洞记,回山半属野人家。长生自古谁能得?惟有苍松管岁华。”

   清张邦教《游王母宫》诗:“绝碧明月榜,长松荫绀宫。云车并金作饰,莲倚玉为容。黄竹歌堪听,青鸾信可通。乘轩山下客,延颈仰仙踪。”

   清练国士《谒王母祠》句:“山尽水旋地脉奇,谁将此处作瑶池?”“画壁仙人沧海渺,覆亭松色翠云低。”

   清刘天和《登回中山》诗:“六日泾原道,寻幽上翠微。纤云笼树纱,细雨湿征衣。峭壁凌寒瘦,新溪漾绿肥。山灵如有意,霁月傍人归。”

   清万象春《谒王母宫》诗:“山接崆峒藏宝竹[]录,水分泾引瑶池。一双青鸟归何处,千载桃花空自疑。”

   清靳学颜诗《谒王母宫感汉武故事而作歌》:“千山俨龙马非,一邱忽凤踪,星河回夜波,玑衡转天步。”

   清何汝仁《瑶池夜月》诗:“皓月盈盈射锦塘,九天蟾兔饮琼浆。兰波荡漾濯冰魄,玉镜森沈摇碧沧。桃苑春深飞凤辇,瑶池夜净映蟾妆。宫峦隐隐河北,山紫烟疑不胜凉。”

   清李瑾《秋日登宫山》诗:“回峦依泾水,山卒嵬与天齐。红叶吟风日,黄花捧露时。何人营画阁,终古自瑶池。”

   清于锦《回山词》:“昔闻回山称绝奇,方诸群山会瑶池。今我来登临,天风吹上山之嵋。

   侧足孤峰倚天柱,俯视延睇小坤维。万山尽盘结,回合[]廾,5F]俨游麒。支本昆仑脉,望注沧螟涯。”“万山尽盘结”,“支本昆仑脉”,地理方位点得更清晰了。
清林毓俊《回中山赋》云:“是其下,宜为真人所托处兮;故其上,遂成天地之大文尔”。

   “昆仑兮山巅,若有神兮褊衤迁。馆宇兮匪一,离宫兮泾之川。”

   咏周穆王与泾川的诗文有:

   唐李商隐客居泾州三年,写有《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名诗,还有《瑶池》诗,流传极广:“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全唐诗》卷539)。

   明彭泽《过回中王母宫》句:“宫祠王母翠微头,周穆曾驰八骏游。”

   明岳正《登回山谒王母宫》句:“穆王空办马蹄忙。”

   清郭崇嗣《谒王母宫》句:“王母祠前古柏垂,周王曾此宴瑶池。一樽未毕回中乐,八骏归来国已移。”

   清姚孟昱《王母宫四首》:“穆王驭骏旧时游,青鸟书传信久幽。洞岳几经沧海变,泾河不断古今流。身依日月三千界,足蹑云霞十二楼。东方朔去知何在,空余翠柏绿阴稠。”

   清冯如京《过泾州望王母宫》:削峰聚影嵌玲珑,古栋人传王母宫。桃实万年难再熟,穆王八骏几嘶风。沧茫水泻瑶池碧,澹宕云生宝座红。过客顿忘形在秽,月明神往紫霄中。(《秋水集》清顺治版)

   清杨巍《游回山四绝》:“周朝八骏去不返,此地犹传王母宫。昔日瑶池作泾水,仙人原在有无中。”

   清王之诰《登王母宫》句:“伤心犹自惹周王。”

   清靳学颜《谒王母宫感汉武故事而作歌》:“翠华昔享瑶池觞,华表今疑承露掌。山川是昔人事非,白云黄竹共凄腓。岁时犹有随阳乌,飞来飞去傍翠微。”

   清于锦《回山词》句:“周王徙驻跸,汉皇空有祠。”“顾兹山也,周汉二君乃籍是以传为千古胜事。”

   咏汉武帝朝泾川王母宫及汉代王母祖庙的诗文有:

   唐诗人喻凫写了《晚次临泾》后,又写《王母祠前写望》,当来过泾川王母宫,句云:“云霞千古事,桃李旧花颜。芳信沈青鸟,空祠掩暮山。香传一座暗,柳匝万家闲。那复伤神所,河昏落日间”(《全唐诗》卷543)。此诗珍贵,在于唐代人写出了“云霞千古事,空祠掩暮山”之时空概念。

   明彭泽《过回中王母宫》云:“金碧积层台殿古,云霞萦绕篆烟柔。蟠桃留树知何处?老树无枝可耐秋。千载回中传故事,荒亡不道古人优。”

   明岳正《登回中谒王母宫》句:“仙家漫诧长春术,祠宇重来比旧荒。”“武帝岂知桃核异。”

   明唐龙《谒王母宫》句:“半空玉洞烟霞出,千古瑶池日月浮。朱草丛深盘白鹄,玄梨树老卧青牛。”

   明薛纲《过回山王母宫》句:“晓骑马总马过回中,上有西池阿母宫。瑶草变成芳草绿,蟠桃让于野桃红。武皇好慕心徙切,方朔恢谐技已穷。欲觅仙踪何处所,茂陵无树着秋风。”

   清武全文《秋月登回中谒王母》:“鸾飞缥渺知何向,落日秋风忆汉君。”“风清月白倒金穉,席石幕天水镜开。翠柏苍松柯上下,落凫鸣雁影徘徊。銮蹄芜没秋容老,垒萧凉夜壑哀。桃实何须方外熟,泾干咫尺是瑶台。”

   清安维峻《游崆峒题》:“徙令千载下,怀古发遥思。鞭挞及四夷,武皇自英鸷。”“不然烧回中,斯山且沦弃。”

   清杨美益《望王母宫》句:“回中佳概汉时闻,古殿凝祥覆紫云。”

   清黄辉《王母宫二律》:“削壁交河荡远空,彩云犹护汉时宫。登楼忽下高林雨,秉节来乘六月风。青鸟传书虚汉外,苍龙飞辇漫回中。”“茂陵秋色落谁家,王母荒祠水一涯。祠前老柏才留叶,天上蟠桃可着花。”

   清曾士毅《过王母宫》:“王母峰头宫殿巍,雨中行径草芳菲。谈仙汉代虚千载,览胜秦山碧四围。”

   清孙永思《冬日登王母宫》:“回岭高开王母祠,□风众壑回凄。”

   清姚孟昱《王母宫四首》句:“汉武当年封禅夸,回中顶上礼仙家。瑶池晓浴三山日,绀殿晴飞五色霞。地拥丹梯堪蹑穊天连云汉好乘槎。金函宝竹[]录千年注,谁识先传萼绿华。”意天子受命在回山立祖庙。

   清谢少南《谒王母宫》:“往日回中道,犹存王母祠。百留千尺树,桃忆万年枝。曲瑶池衍,泾山悬圃移。茂林空栽木,索萧岁星期。”回中道通时建王母祠,水衍变为瑶池,悬圃移在泾川,诗如史一般真实。

   清王鹤《过回中吕大参招饮王母宫夜归有作》:“汉皇归去已多时,胜迹还留王母祠。地接崆峒即阆苑,川回泾似瑶池。云中青鸟归何处,海上蟠桃不可期。独有山头明月在,相看且覆掌中卮。”汉武留王母祠,回山接阆苑,泾似瑶池,王母宫内有王母宴。

   清叶礼《甘肃竹枝词》咏泾川诗其二:城西名山是回山,王母当年响佩环。古柏犹存汉时树,蟠桃未许种人间。(《甘肃竹枝词》清道光版)

   清杨巍《游回山四绝》:“青鸟已无白鸟来,汉皇空筑集灵台。只因王母曾临处,一树仙桃对客开。”

   清杨楫《回山谒王母祠》:“仙宫天外倚层峰,洞口曾闻御六龙。一自鸾箫声断后,空余烟月挂长松。”六龙之驾于回山,天子来仙宫。

   清万象春《谒王母宫》句:“扳萝迤逦到仙祠 ,绝壁崔嵬古木。”

   清王之诰《登王母宫》句:“汉武雄才振八荒”。“凄凉一片回山月”,“争得清晖到未央。”

   清练国士《谒王母宫》句:“蟠桃难定朝天日,青鸟依然入汉时。”

   清刘天和《登回中山》:“雨暗回中池,云深王母宫。环溪山浴影,叠嶂鸟迎空。古柏初阴合,丰碑兴偶同。”

   清靳学颜《谒王母宫感汉武故事而作歌》:“紫气高盘王母宫,青霞低护长生树。汉皇作后圣作武,坐临寓县压尘土。端拱凝旒叩至精,白日青霄降王母。王母躬持千岁桃,金支翠葆拥云霄。”“高居华盖朝元会,总揽王籍无恐怖。不然海上无垂衣,不到泾原有方外。”

   清于锦《回山词》句:“遗勾上有金银阙,古柏□云时护持。”“安凌玉虚顶,披彼金母帷。原受龟台六甲灵飞秘,恣意蓬壶阆苑长追随。”

   清谢门言祚《宫山晓钟》:“推帘月色尚溶溶,万籁萧然听早钟。隔水一声传激越,傍山万木响玲珑。”“王母祠前花正放,定应添得晓妆浓。”

   清张延福《王母宫降真树》:“回峦耸峭壁,古柏闭宫悬。根植蓬莱地,干叉日月天。苍森不染黛,枯澹若参禅。色向青松秀,神摇碧栋鲜。元精培自固,劲子凌无前。悟此灵光意,长随法镜圆。”

   清刘庆云《九日登嵩山》:“鹑觚郭外接嵩坪,九日登临又喜晴。山到萧关含夕气,水回泾杂秋声。一天烟雾笼边徼,几阵风云绕戌城。”

   清李廷蔚《九日登宫山》:“秋来镇日转飞蓬,重九登临王母宫。桃苑着霜凋落叶,瑶池洒露湿低丛。魄沦晓雾迷悬磴,目断残云坠宴鸿。”

   清诸诒孙《秋日安定怀古》:“鹊印衔铃阁,龙韬播锦川。层阴笼奄垒,穷色变回巅。振履空留信,偷桃莫漫传。瑶池歇翠色,泾水澹虚烟。”此为汉初都尉孙兵不满千抗万敌,身死,州东立庙,《泾州志》有载。

   关于匈奴入萧关朝那烧回中宫,清姚永和还有《朝那吊孙将军》诗:“将军忠烈昭千古,冷落边关名姓香。几处火冥蠡烧未尽,满天磷火泣胥亡。锦袍血洒回山紫,铁甲骨沉泾水黄。耿耿丹心贯日月,西风一吊一沾裳。”

   《泾州志》除收录西王母诗文外,对泾川西王母史料的记载亦富。关于西王母古国,有“民朴半多穴处”句。关于泾川“回”的地名,有回山、回中山、回中里、回岭等记载。

   对回中山的记载是:“回中山,又一名宫山,在治西二里,绝岸壁立,泾绕其左,环其右下,上为王母宫、文昌阁、三青楼,松柏各大数围,高数十仞,前贤题咏甚多。”

   对瑶池的记载:“瑶池,在宫山之阳,传为王母宴周穆王处,环池皆山泉,自石窦中出,喷激湍漩,缥碧涵青,其傍峭壁,天悬石,黑似古铁,又诸泉岔起,滴沥如雨,诸名贤提咏。”

   记载朝那城句:“朝那城,在回中里至州二里,两壁峭立,沿岸多桃花,今城废。记载朝那沟句:“朝那沟,在治东二里。”

   记载朝那庙:“在州东二里,汉初,匈奴老上单于寇朝那、萧关、北地,都尉孙名穋兵不满千,抗十万骁腾之虏,战不胜死之,不知何代封朝那盖国大王,郡人祠于东山之麓,有祷辄应,今庙废。”

   关于朝那城、朝那庙的记载,证明匈奴烧的回中宫即泾川汉王母宫,泾川汉西王母祖庙无疑。

   泾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仍使王母宫屡建屡毁,历代名将重臣镇守泾州,“故汉王尊、冯异,唐马麟、段秀实,宋张齐贤、腾子京、韩琦、范仲淹诸公经营之迹往往具在”(《泾州志》)。

   写泾川诗文,最迟从于右任起,上至汉唐,都写出了周汉二君来泾川的真实和泾川西王母祖庙的时间、方位概念。

   以我浅见,几千年来,当史不传时,诗在传。当史断时,诗不断。

   当史家以有疑、无聊为借口偷懒时,诗家正认准诗题的不朽、无妄,于三更灯火时让诗意飞越天际外,史诗就这么互补着。当历史学家的疏漏,使历史空白点生发千古遗憾时,好诗恰在此时应运而生,大诗人的片言诗句却正印证了真相而最终变成历史。如《诗经》,谁

   能不把它当史读?史家在一些时期不自由不能写,对发生的大事只字不敢提,诗人却在不让写的不自由之中,思想自由,写了真情真事真话真人。

   史不敢写史实时,诗正敢于依史实写诗史。适时公开,便揭开了千古之谜。

   泾川史料丢失、毁灭严重,也可创全国之最。明代一场泾河大水把明洪武至周的泾州城一次性淹掉,也泡烂腐朽了周至明代泾州的全部史志与所有文字记载。当年的雄城未留下片言只字,唯李商隐的《安定城楼》,随着李商隐在晚唐就离开了泾川而得以保存,其“迢递高城百尺楼”一句,就让后人读出了泾州城当年“箭楼巍峨,雉堞高耸”的气势和泾州城的规模。

   当史家把历史模糊时,诗家正把历史咬定。写泾川西王母的古诗,我们在21世纪必须当史读。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