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圣地泾川.地望与人望--天下胡姓出安定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天下胡姓出安定,这是广泛流传在中华百家姓著作、百家姓杂志、姓氏网站上的标题。近年来,总在无意之间,有“天下胡姓出安定、安定胡姓、胡姓郡望、安定郡望声望最高、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郡、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为庞大的一支,安定成为了后世胡氏最普遍也是最响亮的堂号,“安定堂”成了胡姓的突出标志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 ,胡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安定郡”,“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后世的胡氏子孙往往喜欢归宗于安定,安定胡姓成为最为庞大的分支”,以及南方的《安定胡氏族谱》,南方的安定书院等姓氏文化信息强力撞进视野,摆脱不得,挥之不去。

  安定即泾州,泾川是安定郡、泾州的治所。虽然安定郡在西汉初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但在东汉己迁至甘肃泾川,从此就一直未离开泾川。另外,临泾也在甘肃泾川。所以,泾川占尽了安定郡、泾州无尽的历史风光,泾川在当代也成了安定郡、泾州的代名词。如此密集得有震撼力的“天下胡姓出安定”文化信息互动在当代时空,当泾川人知道之后,完全有责任关注这一历史文化,文化历史。现将无数姓氏著作、姓氏网站上关于“胡姓与安定”及关联的篇章摘录如下,这仅仅是无数胡姓姓氏文章组成的书林一叶。

  网络劲传:天下胡姓出安定

  《明宗网》《中华百家姓·胡姓》载: 安定胡姓:天下胡姓出安定

  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在唐代以前,胡姓郡望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是汉代设置的,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甘肃泾川)。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个望族。

  安定胡姓出过不少人物,其始祖为《晋书》中记载的胡遵。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6个儿子,最著名的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了镇南大将军。

  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姓、范阳卢姓、太原郭姓、河东柳姓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唐宋以后,安定胡氏一部分胡姓人迁到河南新蔡,另有一部分迁往泰州如皋县。宋代著名学者胡瑗就出于这个宗族,别人称他为安定先生,《安定临泾胡太后家族世系表》共三十世,始祖为胡遵。第二代胡奋之女胡芳为贵嫔,第六代胡国珍之女选入掖庭,为充华世妇,生子元诩。元诩即位后为孝明帝,尊生母胡氏为皇太后,她临朝听政,权倾朝野。第七代胡盛之女又当了孝明帝皇后。

  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就是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西晋永熙至永宁太年间(290-302年),胡奋的裔孙胡哲从宿迁复迁至武陵石公桥。这时期,安定成了胡姓的一个重要郡望地。安定的胡建以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扬名于世。

  胡建(?-公元前86年),字子孟,西汉河东(今晋南地区)人。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公元前97年),胡建在禁卫军中担任代理守军正丞。当时的监军卸史违反军纪军规,为谋取私利,私自派人将北军军营的垣墙打通,与社会上做买卖。胡建先斩后奏,将监御吏斩首示众,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

  汉武帝末年,胡建出任渭城县县令。渭城县处于京师长安附近,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常常出入于此,难于治理。胡建不畏权贵,严惩恶势力,保护百姓利益。当时,辅政大臣上官桀的孙女是昭帝的皇后,其父上官安与昭帝姐姐的情夫互相勾结,作恶多端。京兆尹樊福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常有箝制,被视为眼中钉,惨遭杀害。而刺客就隐藏在昭帝姐姐的食邑地渭域的住宅中。胡建派兵包围其住宅,搜捕刺客。昭帝的姐姐依仗权势,不但不交出刺客,还唆使仆射弹劾胡建派巡城之人伤杀了她的家奴,用箭射她的甲第。上官桀下令逮捕胡建。胡建愤懑不已以自杀表示抗议。当时,京城附近官吏百姓都为胡建鸣不平,特为他立祠奉祀。安定胡姓将胡建奉为始祖。

  《胡姓史话——中华姓氏文化丛书系列》(黄启昌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载:

  战国以降,胡姓子孙开始了为求得生存发展而四处播迁和创业的艰难历程。到东汉以后,胡氏名人辈出,史不绝书。南北朝时期,是胡氏姓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当时已崛起了与王、卢等门阀士族相抗衡的安定胡氏,而以刘宋名将胡藩为代表的江西奉新华林胡氏也开始崭露头角。安定胡氏以北魏宣武胡太后为代表,合门显贵,历数代近200年而不衰,成为胡氏最早的著族。因为这样,安定成为了后世胡氏最普遍也是最响亮的堂号,“安定堂”成了胡姓的突出标志。

  百度网《胡姓》载:

  迁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历史名人

  胡安:汉初著名教育家,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1、郡望

  安定郡:① 汉代设置,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

  2、堂号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后徙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姓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通用对联  

  苏湖世第 、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迹。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互动百科网》《胡姓.姓氏源流》载:胡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①汉代设置,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2、堂号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后徙临泾,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姓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胡遵,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3.胡姓·得姓始祖  

  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省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

  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故胡氏后人尊胡公满为胡姓的始祖。

  4.胡姓·迁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

  5.胡姓-历史名人

  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6.胡姓-宗祠对联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淮海家声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迹。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130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寿齐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胡杲,会昌年间官怀州司马,后与白居易等人在各阳组织香山九老会。下联下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侍讲,官至太常博士。在苏州、湖州间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当时有明令以他的教学方法为太学法。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叹》。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为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暖为真先生。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淮海家声远;

  苏湖世泽长。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胡姓宗祠“安定堂”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胡氏宗祠“安定堂”联。

  《经讯百科网》《胡姓——文化名人之姓》载:据考,胡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安定郡(今甘肃)。

  胡遵  

  三国时魏国征东大将军,参加了东兴之战。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

  胡遵(?—256)安定人。司马懿的重要将领。先后担任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车骑将军。

  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武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

  尚书仆射、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

  《三国志》注解晋诸公赞曰:胡烈儿名渊,字世元,遵之孙也。遵,安定人,以才兼文武,累居籓镇,至车骑将军。子奋,字玄威,亦历方任。女为晋武帝贵人,有宠。太康中,以奋为尚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开府。弟广,字宣祖,少府。次烈,字玄武,秦州刺史。次岐,宇玄嶷,并州刺史。广子喜,凉州刺史。渊小字鹞鸱,时年十八,既杀会救父,名震远近。

  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胡奋,﹙?—288﹚字玄威,西晋皇室外戚。性开朗,有筹略,少好武事。其父胡遵是曹魏车骑将军,封阴密侯,是个官宦世家。早年,胡奋效力于军中,当司马懿率领军队征讨辽东时,胡奋以白衣侍从身份随军出征,深受司马懿喜爱。后拜官校尉,再出任徐州刺史。与路蕃将军联合,平定了匈奴刘猛发动的叛乱活动,建立了赫赫军功,升迁为征南将军,散骑常侍。胡奋晚年好读书学习,文章写得很好,名声大,而为官所到之处,口碑颇佳。西晋泰始末年(274),其女儿被选纳入宫,被晋武帝立为贵人。因此,晋武帝对胡奋十分信任,先后官拜左仆射、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康九年病逝。父亲胡遵,子女胡芳,兄弟姐妹胡广胡烈,  晋将。曾参与镇压了诸葛诞的叛乱,出任平南将军参加讨伐东吴。《三国演义》中,胡奋反对对杜预的急进策略,但是被“应该利用破竹之势”驳回。这是故事、演义,不是历史事实。

  历史评价:《晋书》:操履无违。愚坟毕礼,杨门致讥。《晋书·胡奋传》:性开朗,有筹略,少好武事。

  胡质,字文德,淮南寿春人,魏文帝时,官至东莞太守、荆州刺史,后加封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

  三国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9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为官清廉,不经营家产私业,家中没有多余财产。

  小典故:张辽,曾经护军武周产生了隔阂。后张辽通过刺史温恢欲与胡质交好,胡质以身体有病为由拒之。一次,张辽见到胡质,问:末将一心一意想同您交好,为何先生对我如此冷淡呢?胡质说:古时候的人交朋友,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所以才能长久相交。武周身为雅士,以前将军称赞武周不容于口,现在因为一点睚眦之恨,反成嫌隙;何况我胡质才识浅薄,怎么能保证友情常在呢?因此不敢与你交往。张辽听了胡质的话,很有感触,于是主动和武周复交。(见《三国志·魏书二七》)。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

  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

  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于位,追赠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余如故,谥曰烈。子奕嗣。奕字次孙,仕至平东将军。威弟罴,字季象,亦有干用,仕至益州刺史、安东将军。

  《中国婺源网》《 故园徽州网》载:清华胡姓源流

  清华,是婺源古邑治所在地。《徽州府志》、《婺源县志》按《清华胡氏统谱》卷首《谱序》中记述:“我胡氏,……传至二十一世有曰计宁,以武略进身仕汉为车骑将军,景帝时封安定郡君,其子元善亦袭爵,故胡姓称安定郡者,从此而始也。”由于胡姓子孙在安定郡繁衍兴盛,族人遂以安定为郡望。“胡姓之后,历秦至汉渐以茂大,及唐宋而繁昌,棋布于天下。”对清华胡氏源流,旧谱在排列远祖世系时,尊虞舜裔孙阏父为一世鼻祖,其子胡公满为二世祖,……延至胡曈止,共六十三代。对胡曈其人,《清华胡氏统谱》载:“曈,又名炼,字叔明。仕唐为宣歙府尹,致仕家居(歙县)黄(篁)墩。后黄巢犯宣歙,公应诏起义,集壮士守御祁门,屡战克捷,取巢兵于宣歙境上,升为浙西节度副使。……有子七,一曰康,字寿康;二曰宁,字福宁;三曰仁,字聪仁;四曰宅,字广武;五曰惠,字靖惠;六曰珍,字茂珍;七曰学,字学辉。……光启中,公以子(胡)学有功于朝,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廪给二品。”

   胡氏迁居清华是在唐末,始迁者系胡曈第七子胡学。谱载“唐散骑常侍学公者,由黄 (篁)墩徙居婺北清华,是为清华常侍胡始迁祖”可为明证。对胡学迁清华,《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有更详明的记载,是谱曰:学公,字真翁,号东山,行十八。生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登郑从谠榜进士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诏赐新安郡开国男,食邑三千户。文德元年(公元888年)致仕,由黄(篁)墩徙居古邑婺北清华,是为清华始迁祖。天祐丙寅(公元906年)卒。

  《泸州论坛网》载:今日甘肃泾川县,是汉代安定郡的首府。《元和姓纂》记载:“安定,汉有胡广居焉。”胡氏从此名显于世,天下胡姓人家的祠堂,大多以此郡望为号,叫做“安定堂”。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皇太后出自安定胡家,胡姓家族成为皇亲国戚,阖门显贵,两百年长盛不衰。隋唐年间,安定胡氏子孙远离这方故土,开拓新的天地。其中胡奋的后裔迁到河南新蔡;南朝刘宋大将胡藩的后裔迁向江西,演变成3派,一派居住今日河北的威县,一派居住安徽的合肥,一派迁到江西华林,人称华林胡氏,成为豫章(江西)望族。

  《新浪读书》》载:陈胡公妫满之后的世系传承,有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胡公—申公—孝公—慎公—幽公—武公—平公—文公—桓公—宣公—穆公—共公—灵公—成公—闵公—衍(迁阳武避难生琏、)—公(始姓胡)—澄—贵—鳞—弘—武—怀—安(迁四川临邛今邛崃市)—鉴—源—景—昭(迁回河东)—建—涵—文—敏—崇—刚(自河东迁华容今湖北监利)—玄成—聪—普—贡—广—平—班—辛(讳敏字通达迁安徽寿县)—质(官安定率于安定)—奕(守墓于安定成为安定人)—尊(安定人)—奋(安定人)—喜

  (从安定迁宿迁)—哲—彬—履—怀宁—隋—任仲—藩(从宿迁迁豫章华林今江西奉新华林)。

  汉时,安定有胡建,后汉有太尉胡广。晋左仆射胡奋,裔孙国珍为后魏司空,其女为宣武帝之皇后。胡姓多以新蔡、安定为郡望。胡姓后来南迁,还有融人瑶族而成为瑶族十二姓者。据淮阳陈氏族谱民国四年十九世孙殿英所写陈流考称:楚灭陈国后,闵公迁阳武,生琏。与公字汝清,始以胡为姓。生澄。广州市胡海先生为调查全国安定《胡氏族谱》,从一九九一年八月到一九九六年九月,自费踏十三个省,遍寻资料,古稀之人,历千辛万苦,从中华民间之浩翰家谱与史料中,做出结论,归结为:陈国二十世公,被楚灭陈时杀害。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今兰考城北陈村)避难,其中讳法章,字衍,谥襄,娶朱氏,生子二:长琏、次与。琏顶满公爵号姓陈,淮阳郑州等。以上仅仅是虞舜长子商均一脉的传承世系。

  《孝感槐荫论坛 》载:胡 氏 的 繁 衍 迁 徙 与 杰 出 名 人

  楚灭陈,胡门惨遭国灭大祸,陈湣公胡越虽有19个儿子,但悲哀的是,多数是以国为姓而姓陈,真正继承始祖谥胡为姓的只有叔侄二人:一个是六子胡澄,一个是长子胡衍的儿子胡玙。胡衍(字襄)逃奔阳武户牗(今河南南考县境),后成为陈氏阳武堂之始祖,他的三个儿子玙、琏、璋中,只有长子胡玙另立门户以谥胡为姓。胡澄则历尽千辛万苦,逃亡1700多里,最后落籍开发繁衍于安定郡(今甘肃 ),为安定堂胡氏之始祖。这就是胡氏最大的堂号――“安定堂”的由来。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今甘肃)、新蔡郡、淮阳郡(今河南)、吉州郡(今江西吉安)等。历尽磨难的、幸存的“叔侄”两支“满公”胡氏嫡脉后裔,虽由王公贵族废为庶民,却其志不堕,在漫长的奋发自立中,不屈不挠的繁衍发展。

  仅以安定堂为例,从21世澄公至64世藩公之间,先后有7人封王,8人封公、封候,20多人晋为将军、太守、刺史、三公九卿,还有4位皇后和太后。

  这期间最出名的贤臣是满公的第46世孙胡广(字伯始)。北宋文豪司马光,在他所著的《资治通鉴》(我国仅次于《史记》的又一部大典)里,有一篇“万事不理问伯始”的故事,所记述的便是胡广的辉煌业绩:胡广活了81岁,初时以“廷试(殿试)第一”而入仕,后“五迁尚书仆射”(丞相)、历仕六帝”(东汉时安、顺、冲、质、恒、灵6个皇帝),为官31年。这31年中,是东汉王朝的“多事之秋”:地震、水害、蝗灾连年不断;外侵、内乱、盗贼干戈不息;皇帝人人年幼,太后个个干政,外戚宦官邀宠争权;导致国无宁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胡广就处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中,不仅能全身远祸,而且始终稳处“三公”之位。因为他“为官勤慎、清正廉明、秉性中直、练达事体、明解朝章”,以至京师百姓歌谣赞云:

  风风雨雨非耳聋,是是非非明心中;

  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可见胡广的声望才德能左右皇帝,左右天下。后来三国时孙权之父孙坚就曾为胡广作过“墓志铭”。

  《华侨路茶坊网 》载: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在今甘肃 。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南朝时,刘宋名将胡藩居江西华林(今江西奉新县西南),胡藩有60多个儿子,经数十年繁衍,成为当地大族,胡藩为华林胡氏始祖。自胡藩历24世,传至唐代胡魁,历任饶州判官、侍御史等职,胡魁有5个儿子,分居5处,蔚为华林五宗,华林胡氏走向兴盛。

   《教育在线网》: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安定郡为汉设置,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泾川),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此支胡氏,开基始祖为汉武帝时守军正丞胡建。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置郡,治所在新蔡,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此支胡氏为安定胡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左仆射胡奋。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惠帝后改为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吉州为隋开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相当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县地。胡姓堂号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发源地以今河南淮阳一带和今安徽阜阳一带为中心,汉代时开始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南迁入湖北、江西。其中,迁去甘肃省境内的胡建一族,后汉时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成为后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来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时,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东部)德善乡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西向南不断迁徙发展,进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晋末年迁入福建。后胡氏由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潮州网 》载: ﹙彰化﹚永靖乡,胡姓是本乡第九大姓, 在本乡人口约有一千人。其主要分布于仑美村,占该村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他地区,如四芳,福兴,永西等也有些胡姓。胡姓乃妫姓之后,帝舜之后,传至虞阏父,周初为陶正,周武王时,封其子虞满於陈( 今河南淮阳),以奉舜祀,卒諡胡公,号胡公满,其后子孙以諡为氏。胡氏,发源於今河南淮阳一带,子孙遂渐向各地播迁。三国时,魏阳陆亭侯胡质,子平,春胡威,卒於今安定,迄於隋初,胡氏为安定望族。本乡胡姓大多以“安定堂”为号, 便知根由。嘉庆十八年永靖建街市的契约书中,胡姓有胡世俸参加。

  《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9卷6期载 ;“徽州胡姓之“真胡”和“假胡”,徽州的胡姓有“真”、“假”之分。 “真胡”源于胡公满,周阏父为陶正,生子满。满后来封国于陈地,死后谥胡公,后裔便以谥号为姓。“真胡”的郡望在安定郡。故又称“安定胡”。徽州的安定胡最早在东晋时由山东迁入,梁朝黟县胡明星曾修建有柏山蝎,为黟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徽州历史上的名人胡宗宪、胡光墉就属于“安定胡”。

  《太平洋电脑网》载:胡姓人在上述的不同时期得姓以后,便开始向全国各地播迁。魏晋时,胡姓中出了胡质、胡威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以安定为郡望,子孙中名贤相继,使胡姓迅速成为安定地区的大族。

  《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网》载:秦汉时期,胡姓人开始由中原向四外播迁,部分人迁入陕西、四川、甘肃和山西、河北等地。魏晋以后,他们逐渐发展兴盛,先后形成了安定、淮阳、新蔡等著名郡望。其中新蔡胡氏是由安定胡氏分化而来。新蔡胡氏的始祖胡奋,本为安定临泾(今属甘肃)人,曹魏时随司马懿远征辽东,屡立战功。西晋王朝建立后,胡奋之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这支胡氏由此显贵。后来,胡奋的子孙落籍于新蔡,发展成为当地名族。东汉末期,河南固始人胡综避乱到江东,因曾伴随孙权读书而成为孙权的亲信,他的后代在江东也发展成望族。又据《闽书》记载,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南迁,入闽的八大姓族中有胡姓,这也是胡姓进入福建之始。唐宋时期,胡姓在长江流域地区快速繁衍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南方大姓。明末清初,胡姓人开始入居台湾,并移居海外。总之,今闽、粤、台等省的胡姓人,祖根均在中原。

  《启明星姓氏文化网》胡姓郡望堂号载:

  胡姓在漫长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四个:

  1、安定郡,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泾川东),西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

  2、新蔡郡,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县);

  3、淮阳郡,治所在陈(今河南淮阳);

  4、吉州,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

  堂号:“乐善”、“思贻”、“安定”、“敦本”、“敦睦”、“清润”、“春秋”、“念祖”、“继序”、“思诚”、“联桂”、“寿安”、“惊庸”、“崇德”、“勋贤”、“仁德”、“惇叙”、“华桂”、“崇阳”、“华林”、“启俊”、“亲睦”、“世德”、“敬享”、“怡爱”、“新蔡”等。

  胡质、胡威父子清廉美名传千载

  吉林省纪委主编的《浪淘沙丛书—新闻纪实系列》第二十三辑载宋衍申一文《胡质、胡威:父子廉能,名重两朝》

  胡质,字文德,三国时代曹魏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人。胡威,字伯虎,一名貔,西晋初年人。

  胡质是父亲,胡威是儿子。

  胡质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就当了顿丘(今河北)令,魏文帝(曹丕)时,历官至常山太守、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是曹魏政权中一位有声望的州郡(相当于今天的省级)高官。胡威生于曹魏时代,为官于西晋武帝(司马炎)时,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在西晋初年,也是一位有声望的州郡高官。 胡质、胡威父子之名重,主要原因不是官位高,而是廉洁、能干。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皆同声称赞。陈寿修《三国志》不仅为胡质立传,还盛赞其“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性格实在,多做自我批评,不靠当官发财,他工作过的地方,人们都怀念他)。唐朝初年修《晋书》,胡威被列入《良吏传》,史官们盛赞其“勤于政术,风化大行”(勤政,讲究工作方法,在他管辖的地区,风气优良)。

  曹魏王朝,政治、军事斗争异常激烈,从曹操开始,用人,选人重能力,轻道德品行。西晋王朝内斗频繁,你死我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总之,两代王朝,都不是清明王朝。朝代不清明,好人会变坏,坏人会更坏,普天之下,想选出一位为众所共认的廉能官吏,十分不易。所以,胡质、胡威父子,在这样大背景下,不同浊水污泥般的官场搅和到一起,自奉操守,且父子相继,廉能如一,就难能而可贵了。

  胡质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人,在江淮一带为人所广知,且当了一员地方小吏。他的朋友蒋济在朝廷当了官,向曹操介绍胡质的父亲胡通达乃江淮之间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曹操大喜,问:“胡通达德高望重如此,其子孙后代如何?”蒋济回答:“胡通达有个儿子叫胡质,也是一位孚众望的贤者,从高瞻远视规划大局上来说,其子不如其父,但从办事 精明上来看胡质胜过其父胡通达。”曹操就把胡质召到朝廷,任命为顿丘县县令。

  胡威在祖、父的影响下,少年老成,也因祖、父名高又重修身而名声鹊起,被晋武帝赏识,当了侍御史。

  胡质、胡威走入仕途,如出一辙,同是家风高洁,子继孙承所致。

  胡质、胡威为官廉洁,不以官位谋取个人好处也如出一辙。

  胡质当了一辈子官,每次因功得赏,都分发给部下,自己不留分毫。到去世时,竟然“家无余财”,人们检视他的遗物,只有一件皇帝赏赐的官服和一个装书的筐箧。

  胡质在当荆州太守时,胡威从京城来荆州看望父亲。以胡质的地位,儿子从京城到自己所辖的州郡来省亲,骑高头大马,坐华贵轿车是可以办到的。胡质根本不开这个先例。胡威也自觉以一介平民上路,只是骑了一头驴子代步,更无前呼后拥的僮仆相护。路经客栈,住下后,胡威把驴子牵到野地吃草,就连自己的一日三餐,也是自己捡柴草升火煮米做饭,不因私事打搅公家。

  胡威到了荆州,也不久住,只呆了十几天,就又骑驴返程。

  临行,胡质给儿子唯一的礼物,是一匹绢。就这微薄的一匹绢,父子还差一点儿闹了误会。胡威看着面前的一匹绢,禁不住问父亲:“父亲向来清廉如水,儿子不知此绢是何故得来?”胡质解释:“这是我用自己的俸禄买来,你带回家去卖了换粮米,算是为父给你的生活费吧。”经过这样解释,胡威才收下了父亲的礼物。

  胡威起程回京城,没想到从荆州出发,就遇到一位同行人。这位同行人把胡威沿途的食宿全包了,遇到问题,同行人代为解决,不让胡威有一点操心、破费。起初,胡威觉得此人仗义疏财,只想改日回报。可是,走了一百多里以后,那同行者仍然不让胡威破费分文,于是,引起了胡威的疑惑。胡威便拐弯抹角地套问同行者的身份来历,这时,同行者才说了实情。原来,这位同行者是胡质手下的一个都督,请假回京探亲,听说胡威也要在几天后回京城,便故意拖延几天行程以便与胡威同路,尽一点讨好之意。胡威听罢,立刻把父亲给的那匹绢给了同行者,千恩万谢,让同行者不要再为自己操心、破费,各走各的路。回到京城后,胡威把路上的事,写信告诉了父亲。胡质读罢信,大怒,叫来那位同行的都督,打了一百棍子,并罢了官。胡质父子就是这样不买溜须拍马人的账。

  胡威后来在西晋当了大官,其父胡质已过世,但是,人们还都记得其父子当年这桩为政清廉的故事。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父亲清廉如此,你也清廉如此。相比较而言,你们父子谁更清廉呢?”胡威不加思索地回答:“下臣不如父亲。”晋武帝又问:“你父亲比你更清廉表现在何处?”胡威回答:“下臣父亲做了清廉之事,害怕别人知道;下臣自己做了一点清廉之事,就想让别人知道。”晋武帝认为胡威的回答“直而婉,谦而顺”,更看重胡威的人品了,多次给胡威升官晋爵。

  胡质、胡威父子为政公平正直,绝不瞻前顾后为自己沽名钓誉捞好处。

  胡质刚当上顿丘县令,就碰到一件棘手的案件:有一个叫郭政的人和自己的叔伯妹妹通奸,并合谋杀死了妹夫程他。办案的郡吏叫马谅,把郭政和其叔伯妹妹一起抓起来下了大狱。虽经严刑拷打,郭政与叔伯妹妹就是不招,反诬马谅,结果马谅反被抓起来,因抗不了严刑逼供,马谅把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因而被判刑。胡质到顿丘后,觉得此案有疑,经多方调查了解,才使真相大白,为马谅平了冤狱,治了郭政和他叔伯妹妹的罪。

  在东莞任官时,胡质又遇到一桩棘手的案件:有一个叫卢显的读书人,不知什么缘故,忽然被人杀死。胡质到了现场,好久也破不了案。后来见到卢显有一个年少而美的妻子,胡质觉得卢显既然无仇人,那么年少而美的妻子是否是个可疑的线索?于是,以此为突破口,把邻居的年轻人都招集到一起问话。当胡质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一个叫李若的书吏脸色大变。胡质追问李若,李若心虚而认了罪,一举破案。

  胡质到一地为官,就安定一方民生。任青州、徐州都督时,他扩大对农业的投入,多积米粮,以备荒年。他部下的士兵,平时无战事,则佃田而耕,增加生产。当地河道不畅,水利失修,他就带领军民除水害,兴水利。很快,当地不仅舟楫畅通,农田也得到了灌溉,使得贫穷的青、徐二州很快有了“兼年之储”(两年以上为“兼年”)。海防也得到巩固,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在保境安民方面,胡质更表现得有勇有谋。当时三国争霸,战争是每一个地方官经常要遇到的考验。有一次,吴国大将朱然包围了樊城。樊城在胡质管辖之下,但是兵少不是朱然的对手,人以为忧。胡质挑选一部分精兵直奔樊城救援。人们都劝说胡质不要冒险,胡质分析说:“樊城城墙低矮,城防不坚,守兵不足,如果不去救援,樊城很快会被攻破,我兵再少,也不能坐视。”于是,率精兵直逼樊城,结果朱然见里外皆是魏国军队,不敢恋战而退,樊城脱险,转危为安。

  胡质、胡威父子对上级不正确的决策,敢于进谏,勇抒己见,十分正直。

  魏国大将张辽同护军武周闹了矛盾。张辽听说胡质是位贤能之人,就想让胡质取代武周。这对胡质来说是一次重用。可是,胡质并不为此番重用而心动,却装病以辞。张辽没想到胡质如此不受抬举,便特意找到胡质,不客气地问:“我张辽这样看重阁下,没想到阁下如此不给面子,究竟是何原因?”胡质回答:“古代贤能之人的友情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朋友得到利益再多,也知其不贪;朋友作战失败,也知其不怯;听到朋友流言蜚语,也不轻信,所以,可终生为友。武周先生是一位雅士,以往,张将军您称赞武先生不绝于口,如今因一点小矛盾,就绝交,我胡质实不赞成。再说,我胡质才德远不及武先生,恐怕也难成将军终生朋友啊!”一席陈词,打动了张辽,与武周言归于好。胡质之为人,令人敬佩。

  胡威继承乃父遗风,在皇帝面前也敢提不同意见。西晋建国之初,晋武帝司马炎在吏治问题上,上宽下严,朝廷高官有了错误也可视而不见,即使处理,也宽大为怀,对于尚书郎(相当局、处级)以下的官吏,有一点错误,就严厉处分。胡威便上书进谏,指出如此宽严失当,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是错误的。可是晋武帝却狡辩:“尚书郎以下的那些小官,对我无所谓。”胡威反驳说:“微臣所陈之谏言,不是说皇上对下级官吏严格要求不应该,而是说对像微臣这样的高级官吏,也要严要求。只有对大官小官都高标准、严要求,国家才可大治,天下才可太平!”胡威对皇上敢进谏,对自己也严格自律,他为官“洁己克勤”,所以才“名誉著闻”。

  胡质、胡威父子是古代社会不可多得的好官。他们当官,只想做事,不想谋私,所以,做起事来才堂堂正正。由此,我们再一次体会到:要做好官,首先要做好人,这是一个不可颠覆的真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后世的胡氏子孙往往喜欢归宗于安定,安定胡姓成为最为庞大的分支

  《湖上人家flash音乐网 》胡永东(浙江)文《胡姓起源与发展》载:

  如今在中国几千个姓氏脉络中,惟有山东的孔姓和徽州的胡姓是最完整的。现在许多人,往往对自己世系说不清楚,是的,追溯和认识世系的发展历史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复杂的事情。这里对胡姓源自何时何地,如何变迁,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仅供参考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姓有了较大的发展。三国时胡姓开始脱颖而出,司马懿的校尉胡奋在入晋之后,其独女被选为晋武帝的贵人;北魏时胡国珍之女入选宫中,后为太后,孝明帝时曾临朝执政。胡姓由此显荣发达一时。

  隋唐五代时期,胡姓进入一个低落时期。唐太宗曾下令修编《氏族志》,将天下(指唐代统治的国土范围)姓氏分为293个姓,胡姓人口数量仅排到108位。

  两宋时期,胡姓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其间名臣巨儒辈出,仅《宋史》中为胡氏人物立传的就有38人之多。如:安定先生胡瑗为天下师表,开理学先声;文定公胡安国身兼名臣巨儒两任;胡铨是宋代赫赫有名的忠臣,也是胡氏为数不多的兵部侍郎,曾多次上奏高宗斩杀王伦、秦桧;名臣胡则(永康籍),由范仲淹亲题墓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是毛泽东对胡则的评价;另外还有胡纮等名流,此时胡姓人物荟萃。

   元、明、清,胡姓处于一个平稳发展时期,胡姓的分支,继续大量向全国各地纵深迁徙繁衍,胡姓人氏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县及乡村。

   在安定胡氏世系后面,以胡藩为始祖的分支,迁徙江南一带,在浙江分布极为广泛,其中最早最庞大的是浙江余姚。以胡瑗为始祖的如皋胡氏,分支到丹阳成为邵巷胡氏。以宋文定公胡安国为始祖的丹阳斗门胡氏,其中以胡藩和胡瑗的2个支系最为庞大。

   以上是胡姓发展的简单描述。而从地区分布和世系脉络来看,最早主要为安定、新蔡两地。由于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后世的胡氏子孙往往喜欢归宗于安定,安定胡姓成为最为庞大的分支。

  《中国苍南网》载:胡姓

  胡姓郡望

  胡姓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县);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 );西晋时又移治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

  胡姓堂号

  胡姓堂号很多,有颐养、光裕、忠义、庆馀、安定等。其中最受人钦敬的是“安定堂”。

  安定堂,系纪念北宋初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官至太常博士。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他的“明体达用”学说,开宋代理学之先声。因他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人称“安定先生”。胡姓后人遂以“安定”为堂号。

  苍南胡姓迁徙

  苍南胡姓迁徙与演变

  据芦浦黄楼下《安定郡胡氏宗谱》记载,系明末清初由瑞安县马屿始祖胡崇严支系入迁黄楼下定居,属于最早入迁的一支。

  芦浦黄楼下胡姓 金乡城内胡姓 渔寮虎井胡姓 桥墩石龙胡姓

   观美长寨岭脚胡姓 灵溪山前胡姓 望里溪头胡姓 城门元宝园胡姓

  大渔小渔胡姓

  《衢州文化网 》载:龙游胡姓

  龙游胡姓有八支,主要分布在县西与县北。

  小南海镇胡家胡氏 旧称安定胡氏,始祖名达,字通儒,本天台人,于明嘉靖间由金兰来龙游,遂居今里。

  《故园徽州网》载:1.安徽无为县濡湏胡氏;安定郡 , 积善堂 , 现聚集地:无为县无城镇檀树棵马厂;始迁祖尊称宗一公、字开泰,1452年出生徽州婺源,德配昌氏、生3子,明朝中叶迁到江北无为州北乡皇图寺卜居,是一担箩筐挑到无为州的,享年60岁。始迁祖宗一公以下字派:仕友尚应文.光德大曰世.一家承先志.万嗣必永昌.积善源自远.荣名庆祚长.安邦定基业.宏伟兆瑞祥.

  2.安徽无为县濡湏胡氏-安定郡-积善堂

  无为濡湏胡氏续修宗谱序(清朝谱序)

  始迁祖宗一公以下字派:仕友尚应文,光德大曰世,一家承先志,万嗣必永昌,积善源自远,荣名庆祚长,安邦定基业,宏伟兆瑞祥。

  上届家谱续修于民国四年,现在修谱于2001年,安徽无为县濡湏胡氏宗谱,宗族简谱介绍:积善堂,安定郡的由来如下:曾记得二尺多长四角整齐长方形的一对金丝灯笼,悬挂在我胡氏宗祠门前额下的两旁,上面标写堂堂皇皇的六个大字,迎面一方是积善堂,朝祠堂一面是安定郡,凡花甲子以上的人都知道这是胡氏堂名灯笼。

  我胡氏发源地归纳起来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河南淮阳,一个是安徽阜阳,这两支胡姓长期不断的繁衍融合,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中心地;至汉时,四方迁移,其中远去甘肃境内的胡建一族,到隋初,这一族繁衍,成安定一带望族(安定即今甘肃省 ),据(吉安胡氏考)又有一支于五代南唐时由醴陵德善乡(今湖南省东部)进入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家谱中确凿可考的奉宗一公为我族之一世祖,由此而启绪,瓜迭绵延,一担箩挑来濡北,十分春色到皇图寺。始迁祖宗一公于公元1452年出生于徽州婺源,明朝中叶宗一公为避战乱由婺源迁至安徽无为县北乡皇图寺侧而卜居,享年60岁。德配昌氏,生子三:长曰仕龙,次曰仕凤,三曰仕琳,在皇图寺百余年后人丁兴旺,五世祖弟兄有九:应试,应天,应命,应召,应藻五公留居祖地,而应鹰,应虎,应麒,应鳞四公分迁无为县赵家段,倪家楼,檀树柯,龙王庙等地;三建祠宇,均遭拆毁,最后一次建祠于无为县西郊檀树柯马厂;而今规模宏伟之祠堂虽不复存,但胡氏马厂为原祠故址人皆知之,我姓人口众多,约6000人儿女于一根。

  《中华人网 》载:地望分布

  甘肃安定郡,河南新蔡郡。

  《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中华姓氏谱(胡)》、《胡姓史话·中华姓氏文化丛书系列 》《最早的胡姓著族·安定胡氏》载:

  迁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历史名人

  胡安:汉初著名教育家,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胡遵  

  三国时魏国征东大将军,参加了东兴之战。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

  胡遵(?—256)安定人。司马懿的重要将领。先后担任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武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尚书仆射、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

  《三国志》注解晋诸公赞曰:胡烈儿名渊,字世元,遵之孙也。遵,安定人,以才兼文武,累居籓镇,至车骑将军。子奋,字玄威,亦历方任。女为晋武帝贵人,有宠。太康中,以奋为尚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开府。弟广,字宣祖,少府。次烈,字玄武,秦州刺史。次岐,宇玄嶷,并州刺史。广子喜,凉州刺史。渊小字鹞鸱,时年十八,既杀会救父,名震远近。

  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① 汉代设置,治高平 。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 ,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2、堂号

  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后徙临泾, 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姓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传至胡铨。胡铨的家族在宋代已成为大族,胡铨的兄弟胡铸、胡锷,儿子胡泳……,孙子胡桦、胡椅等人,虽然名声不如胡铨显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县三塘、浙江绍兴厚宝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铨的后裔。著名华侨领袖、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铨的第三十二代孙。

  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据谱牒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淮阳堂”、“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3.胡姓宗祠通用对联

  《胡姓宗祠门楣题辞》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淮海家声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迹。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潮汕民俗网》载:潮州地区挂灯笼,百姓以此象征吉祥,或春节期间,或游神赛会都挂灯笼于厅堂前欢庆,或开业、新居落成,或结婚,喜得贵子也都挂灯道喜。因此,历史上灯笼工艺不可缺少。 曾有一趣闻,潮州一胡姓人家要写一对姓氏灯笼,说是写“永定世家”,黄阿伯及时指出应是写“安定世家”,可对方不信偏嘱要写“永定世家”,结果写好以后,对方又上门认错,重嘱改写。

  《唐代墓志汇编》胡姓也就与陈姓皇族血缘相连了。墓主胡肃死于玄宗天宝初,离陈朝之世并不太远,在讲究门第阅历的当时,标榜本家氏族渊源,力图附龙攀凤,亦是司空见惯的。在另一块碑文《大唐安定郡参军陆丰妻胡夫人墓志铭并序》中也有类似说法:

  《汕头特区晚报 》载:《潮南华桥村的一对门闾联》陈创义文:

  潮南区峡山镇华桥村的一座四点金厝门闾,刻着对联曰:

  巍巍华厦,惟德是居,华桥世胄,胤溯漳湖,安定遗泽,望重宋儒,箕裘克绍,义冠木分榆;

  《中国象山同乡网》载:胡姓起源

  胡姓起源有四:

  一、 得姓始祖为胡公满。

  根据《魏书·序纪》 有宣武灵皇后胡氏(为司徒胡国珍之女)、孝明皇后胡氏(为灵皇后从兄、冀州刺史胡盛之之女)、《魏书》所见列传有胡方回、胡叟、胡国珍(皆为安定临泾人)。

  《北朝胡姓考》云: 纥骨胡氏也有可能归宗于安定、中原之胡氏。

  《西部时报》2007年12月5日载:胡姓人在上述不同的时期得姓以后,便开始向全国各地播迁。魏晋时,胡姓中出了胡质、胡威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以安定为郡望,子孙中名贤相继,使胡姓迅速成为安定地区的大族。同时,另一支胡姓人在今河南新蔡一带发展繁衍,也人才辈出,成为新蔡望族。此后,安定、新蔡便成为胡姓的两个最大郡望。

  台湾张瑞和著《永靖﹙彰化﹚乡土研究资料集》在《胡厝安定堂》一章中说:

  胡姓祖籍是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大榮社堡員溪鄉。來台祖是13世胡怡見公於清雍正年間渡台,為最早入墾崙美村者,其他同姓家族依附之,崙美胡姓共約102戶。堂號「安定堂」,台南縣有一安定鄉胡姓亦很多,可能來自同一原鄉。

  《百家姓.胡 》载 :

  一、源流:陈胡公以谥为姓而有胡氏,胡子国后代以国为姓而传流

  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一般都要根据其生平行为褒贬善恶,加上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胡姓最早的一支就来源于先人的谥号,即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所云:“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据《姓纂》记载,安定郡胡氏是“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 文中的“胡公”,姓妫名满,是帝舜的后裔。说明胡姓也与陈姓一样,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他们的始祖,是西周初期即3100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其后代子孙以其谥号中的“胡”为姓,称胡氏。可见胡姓乃舜帝之后,是一个值得自豪的贵姓。据考证,胡公满是虞舜的三十三代孙,他在周代初年,不但做了陶飞的高官,而且是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于宛丘,即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一带,称为陈侯。到唐时,他的子孙已经住在甘肃的安定和河南的新蔡二地繁衍成旺族。现在全国各地胡姓,很多是从这两个地方分支出去的。

  二、胡姓历史迁移与中华胡姓族居

   胡质及其子胡威,由于任官的原因,均卒于安定 ,子孙留居当地,发展成为大族。西晋初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胡奋,官至左仆射,加镇南大将军,其女胡芳于泰始九年(273年)入宫,生武安公主,使胡家地位更加显赫。

  《宁都安定胡氏族谱》载:胡陈郎于唐晚期避黄巢之乱,由中原徙江西永丰藤田,遂迁宁都小布,继分居山堂、旸霁、蔡江等地,时称东派、西派。

  胡姓移居台湾最早者,是162年从福建渡海入台的胡靖,他在延平郡王郑成功麾下任游兵镇,后奉命札南路屯垦,其后裔及自福建来的宗亲,在台湾南部地区安家落户。此后,闽粤胡氏入台者络绎不绝,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清代即有十多起。胡氏入台,主要是从南部的安平港、鹿港和北部的淡水港登陆,然后分别到台湾各地。台湾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並且人数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现在,胡姓是台湾第34大姓。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自清代开始,胡姓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欧、美、非洲的一些国家。

  

  

  郡望

  据考,胡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安定郡(今甘肃)。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间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属河南)两处,以后又有弋阳(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义阳(郡治在今河南信阳市)中州、洛阳、鄠县(今属陕西)、乐陵(今属山东)、恒山(郡治在今河北定县南)、河东等。

  胡姓是一个多出文化名人的世家大族。根据《辞海》等大辞书的统计,胡姓在古代所出的22名人中,文化名人多达12位;胡姓历代名人总数为39人,其中文化名人占16位,这个比例在各姓之首。因此,说胡姓是文化名人之姓,并不过分。

  北魏有胡太后,安定临泾人,孝明帝时曾临朝执政。北魏末年有高平镇(今宁夏固原)起义首领胡琛,为敕勒(高车)族,曾称高平王。唐宋时期,是胡姓人氏才华橫溢、人才輩出的兴盛时期。唐代有诗人胡曾,邵阳(今属湖南)人,其诗通俗明快。唐末有诗僧齐已,本姓胡,名得生,益阳(今属湖南)人,《全唐诗》编其诗为10卷。 ……

  南方的安定书院

  江苏泰州安定书院

  高远而博大,精深而亲切,古老而鲜活,泰州诸多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震撼。

  说它高远而博大,是因为,这里诞生的“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理念,演绎千年,闪现着不灭的光辉;

  说它精深而亲切,是因为,这里是北宋理学先驱、著名教育家胡瑗的讲学故址,“明体达用”的“湖学”精髓,根系海陵,风行天下;

  说它古老而鲜活,是因为,这里承传源远流长的“教育基因”,贡献了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等栋梁之才;

  ……

  安定书院、胡公祠,峙立在泰州城西泰山南麓省泰中校园内。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人,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故称“安定先生”。景佑初,由范仲淹推荐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先后为苏州、湖州府学教授和太学直讲。20余年,随胡瑗从学弟子数千,名臣学者多出其门。宋神宗称之为真先生;范仲淹誉之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王安石尊之为“天下豪杰魁”;苏轼推之为“章为万世程”;文天祥敬之为“一代瞻仰,百世钦崇”;司马光颂之为“苏湖之教,造士有术”;米芾赞之为“宽厚纯诚,躬行力践”……胡瑗有《易传》、《论语说》、《尚书会解》、《武学规矩》等百余卷著作传世。嘉祐四年,67岁的胡瑗在杭州逝世后,皇帝追谥文昭。

  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泰州就在泰山左侧建安定书院,是江苏省内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最初,泰州奉祀胡瑗的祠堂就在安定书院内,清初才在书院中自成院落。明嘉靖初,安定书院移位现址后屡经扩建,至清光绪间颇具规模:有大门三间及左右八字墙、东西过街辕门、客厅、东西执事厅各一进、斋舍三进、藏书楼一座。中国古老书院,大多建筑精致,环境优美。安定书院的东执事厅与客厅,回廊相连,四角飞翘,形似蝴蝶,又称蝴蝶厅。客厅后,建环碧亭、辟荷池、架板桥,具园林之胜。书院既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也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为归依。美,不仅可以启迪文思,更有人格塑造潜移默化的功用。

  和先贤一样,建筑亦呈现出一种精细厚实的风格。如今的安定书院前后两进,它是简单的,又是丰富的。这里的每一幅图、每一块匾、每一副联……都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书院前厅这副板联意味深长:向北仰视,泰山顶上岳武穆祠巍然;向前探寻,蝴蝶厅内胡安定像凝重。后厅的对联“随铸匡时器,分方振铎音”,道出了胡瑗办学的特色:“因材施教”、“分科教学”,当时不同凡响,至今余响未绝。“报来尺素见平安,投涧传称人所难。”乾隆在泰山一首题诗中的句子见出了胡瑗专心致志的治学精神:20多岁时前往泰山栖真观,与好友孙复、石介同窗共砚10年不归,每有家书见“平安”二字便不展读而投于山涧,泰山才有了“投书涧”的景观———“胡安定公投书处”。“竹声度调”亦非虚话,去年新华社的报道显示胡瑗还是一位“长于音律,通晓古乐”的音乐家:与阮逸共同设计钟磬,成功制造出第一套实现管口校正的律管定音器,并著有《景祐乐府奏议》、《皇祐乐府奏议》、《皇祐听乐图纪》等。

  庭院依旧,花木更盛。胡瑗当年手植的一株银杏树,承负千年风雨的荡涤,见证千年沧桑的变迁,它在执着的坚守中硕果累累。浸染书院浓郁的儒风学气,古老学堂的悠长韵味同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一脉相承,当会更加根深叶茂、诗意盎然吧!

  安定书院及安定祠、胡公祠的变迁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泰州知州陈垓在泰山左侧建安定书院,比扬州安定书院早436年。书院又称安定讲堂,后因房屋年久失修,讲学停止。

  经嘉靖初、明世宗嘉靖九年、嘉靖十七年、嘉靖四十四年、万历三十三年、明末、乾隆五年、嘉庆二年、道光元年、光绪五年、光绪二十九年、 辛亥革命后修葺旧屋、并修葺了祠堂。  

  解放后为江苏省泰州中学,现为江苏省泰州中学实验初中。校园屡有修建:西门大街拓宽,原书院过街辕门拆除,旧石鼓门也由新式铁门代替,因校园布局需要,原书院蝴蝶厅略向东移。

  浙江湖州安定书院

  宋熙宁五年(1072)知州孙觉为胡安定建祠于州学右。淳祐五年(1245)知州蔡节于报恩坊官地宏扩其制,创屋楹470间,置禾田100亩,祠请饶鲁、蔡沈讲学其中。元至元二十三年祠院为广化寺僧占据。三十年知州许师可又于城北观德坊创祠50楹。久圮。明宣德初都御史巡抚浙江,即故址重建。天顺元年参政黄誉改建,二年佥事陈兰修。弘治四年(1491)知府王旬,嘉靖三年(1524)巡抚陈凤梧、四十四年巡按庞尚鹏、隆庆五年(1571)知府栗祁先后重修。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署知府吴昌祚修并筑室5楹为山长栖息地。乾隆二年(1737)知府胡承谋捐俸重修,中为明善堂,两庑各5间,东为经义斋,西为治事斋,延师讲学,命7邑生童肄业其中,给以膏火。咸丰、同治年间,知府王龄、胡泽沛、邑人高廉道、陆心源,相继重修。历任山长有程若庸、罗纬、陈仲仁等

  安定书院,曾是志名卓著的湖州古代学府。其旧址在今市区劳动路中段“安定书院新村”一带,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是当时湖州知州孙觉为纪念他的老师胡瑗而奏请朝廷创立的。

  安定先生逝世后,择葬于湖州南郊金盖山(何山)之麓。其后13年,他的弟子孙觉任湖州知州,上疏朝廷请准在湖州为胡安定先生建祠。熙宁五年,宋神宗上诏,定春秋致祭,赐谕文为“学宗孔孟,教行苏湖。有体有用,斯文范模”。孙觉即在州学学宫右侧建安定先生祠。祠改书院是200年以后的事。

  据元代《安定书院燕居堂铭》,为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知州事蔡节改建为安定书院。至元三十年(1293年),湖州路总管许师可将安定书院移建于路治西北观德坊(即现三元洞府北安定书院新村处),并扩大书院规模,新建祠房舍50楹。元统三年(1335年)重修。至明初倾圮。宣德初,都御使熊概扶浙时又建为祠。30年后,即天顺元年(1457年)浙江参政黄誉又改建为书院。此后多有修建。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胡承谋重修后,中为明善堂、两庑各五间,东为“经义斋”,西为“治事斋”。命七邑(即乌程、归安、德清、武康、长兴、安吉、孝丰七县)生童肄业其中。书院有仪门,又前为大门,门外有东西两坊,东曰“弁山起风”,西曰“苕水腾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直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郡绅陆心源曾捐资重修。

  安定书院其后迭经变迁,年久失修,房舍大部倾圮,最为可惜的是书院中陈列的历代众多碑刻、安定先生雕像均已荡然无存。现在,只有南郊道场山麓胡瑗墓,供后人凭吊。

  南方的《安定胡氏族谱》

  浙江《缙云胡氏志》

  缙云胡氏主要有东山胡氏、胡村胡氏、潜明胡氏、岩门胡氏、岩坑胡氏5支。据各支《胡氏宗谱》所载,其源均出自妫姓。前4支以安定为郡望。安定郡,汉时所置,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及宁夏西部。岩坑胡氏据称其祖胡则被封为保定郡公,故以保定为郡望。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宁夏固原。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浏阳《胡氏族谱》,书眉题《安定胡氏族谱》

  《安定胡氏族谱》(1943年)十一修谱序曰:"明季允钦公自赣之乐安浯溪(今乐安县龚坊乡浯塘村)来浏,奠居斯土,椒衍瓞绵,又十余世矣。其间家乘之创续于华林者不计。经有清乾隆庚子,浯溪倡议七修,西岭(今浏阳县文家市中和乡苍坊村)闻讯,始得参加而有谱焉。道光七年西岭诸户,以丁口既庶,自修支谱于祠。用是道光二十一年及光绪九年,浯溪之八续九续均为与。至光绪十三年,修于坑口睦雍祠者,乃合赣西诸支之大成。光绪二十八年,心明、心广、心正公三支来浏之合 ,实西岭之再续,而仍第列于十者,盖远绍浯溪之纪次而言也。"上述明确说明了(浏阳)《西岭胡氏支谱》始修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再续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943年西岭胡氏族人联合樟糟、藻岭、西冲胡氏合修《胡氏族谱》,名为十一修《安定胡氏族谱》,此前,樟糟、藻岭胡氏已经二修支谱。从浏阳几支胡氏合修的角度上看,应为一修[浏阳]《胡氏族谱》,1994年修的《安定胡氏族谱》为二修,是修又增加了文家市白竹塘支、官陂上支、毛田支、霸公支、横冲支、黄花冲支等。

  何谓"安定胡氏"

  安定,乃胡氏的郡望。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后徙临泾,即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肃省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安定胡氏族谱》载《源流说》云:"晋荆州刺史关内侯质,质生安定刺史威。父子清贞,朝野称美,故曰安定胡氏。"胡质、胡威为官清廉,史书有载,但史载胡质父子是淮南寿春人,即今安徽寿县人, 据史载,胡氏在安定郡为望族,始祖为《晋书》中记载的胡遵,其子胡奋,晋宣帝时关拜镇南大将军。后世裔孙历经两晋,权倾朝野,还出了两个皇后。司徒胡国珍之女为北魏宣武帝元恪之妃,生子元诩,即后来的孝明帝,孝明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这位皇太后野心勃勃,风流淫荡,死后谥灵皇后,很显然是恶谥。灵皇后从兄冀州刺史胡盛之女是孝明皇帝的皇后。 

  《浙江通志 ·浙江姓氏 》

  《永康姓氏志·胡氏》

  胡氏之先,原于妫姓。虞舜之后有阏父,作周的陶正之官,阏父生子妫满。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把"陈"这个地方(大致在今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一带),封给大舜的后裔妫满,还把元女太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妫满的一部分子孙则以"胡"为氏。胡公满第十世孙胡肇,汉封上柱国御史大夫。胡肇八世孙胡凤官拜东晋车骑将军加少傅,由河南转领东阳太守,留居兰溪。胡凤则为永康胡氏的上祖。永康胡氏,分布于全市所有乡镇,民间有"都都不离胡"之说。1993年全市胡姓5万余人,是永康所有姓氏中占有人数最多的一个姓氏。

  永康胡氏,郡望安定。明朱元璋曾封胡则为显应正惠忠佑福德齐天帝。并有御赞:"七任州令,从官摄政,正直忠良,敕封保定,天下臣胡,统之一姓,录朝御葬,方岩得圣"。此后,一些胡姓,则以保定为郡。

  有宣武灵皇后胡氏(为司徒胡国珍之女)、孝明皇后胡氏(为灵皇后从兄、冀州刺史胡盛之之女)、《魏书》所见列传有胡方回、胡叟、胡国珍(皆为安定临泾人)。

  福建《三明姓氏志》:秦统一全国后,将十万六国贵族西迁关中,加以管制。大批胡姓族人也被赶出他们的生息地河南,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从西汉至西晋,胡姓族人有过多次大的迁徙,践迹遍及四川、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省。据湖南石溪《胡氏族谱》载,他们的迁徙路线大致为: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胡澄的第七世孙胡安为著名儒学家,奉诏到四川讲学,遂自安定迁居临邛(今四川邛崃市)。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胡安的第四世孙胡景出任河南尹,遂自临邛迁居于侯氏(今河南省偃师市)。东汉光武帝时期(25-57年),胡景的第九世孙胡元成奉诏到右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任职,因御寇有功,遂自侯氏迁居于华容(今湖北省潜江市)。东汉献帝时期(189-220年),胡元成的第十一世孙胡辛因避世仇,又自华容迁徙至武陵石公桥(今湖南省常德市)。三国时期(220-265年),胡辛的裔孙胡质从武陵石公桥迁居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西晋武帝时期(265-290年),胡质的第五世孙胡奋寿春迁居于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西晋永熙至永宁太年间(290-302年),胡奋的裔孙胡哲从宿迁复迁至武陵石公桥。这时期,安定(今甘肃)成了胡姓的另一个重要郡望地。安定的胡建以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扬名于世。胡建(?-公元前86年),字子孟,西汉河东(今晋南地区)人。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公元前97年),胡建在禁卫军中担任代理守军正丞。当时的监军卸史违反军纪军规,为谋取私利,私自派人将北军军营的垣墙打通,与社会上做买卖。胡建先斩后奏,将监御吏斩首示众,得到汉武帝的赞赏。汉武帝末年,胡建出任渭城县县令。渭城县处于京师长安附近,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常常出入于此,难于治理。胡建不畏惧权贵们的威胁,严惩恶势力,保护百姓利益。当时,辅政大臣上官桀的孙女为昭帝的皇后,其父上官安与昭帝之姊的情夫互相勾结,作恶多端。京兆尹樊福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常有箝制,被视为眼中钉,惨遭杀害。而刺客就隐藏在昭帝之姊的食邑地渭域的住宅中。胡建派兵包围其住宅,搜捕刺客。昭帝之姊依仗权势,不但不交出刺客,还唆使仆射弹劾胡建派巡城之人伤杀了她的家奴,用箭射她的甲第。上官桀下令逮捕胡建。胡建愤懑不已以自杀表示抗议。当时,京城附近官吏百姓都为胡建鸣不平,特为他立祠奉祀。安定胡姓将胡建奉为始祖。其实,东汉也有一个胡建(字伊伯),河南汝阳人,“出门名户,系陈国”。他在桓帝时任尚书,议诛大将军梁冀后封都亭侯,后任司空的虞放手下当过掾吏。胡建后来被任命为安定郡主簿,直至安定太守。后来,三国曹魏的关内侯胡质、西晋徐州刺史胡威父子都落籍安定,后裔都为安定人。安定胡氏成了名噪一时的名门望族。最著名的有胡遵父子。胡遵为安定临泾人,官至车骑将军。他有6个儿子,其中以胡奋最为有名。胡奋,字玄武,曾从晋宣帝伐辽东,因战功被封为夏阳子,累迁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他的女儿胡芳于泰始九年(273年)被选入官,做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嫔妃,胡家由此成为地位显赫的外戚之家。三国时,原籍淮海寿春县的胡质以“清廉”著名。曹操命他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他“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他的儿子胡威也官至徐州刺史。父子以清慎,著闻当世。曹操问胡威:“卿孰与父清?”胡威回答说:“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曹操大为赞赏。胡威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子孙留居安定,故其后裔以“安定”为堂号。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胡姓族人也大举南迁。

  西晋建兴四年(316年),武陵胡氏胡哲的第四子胡德基(字履),为江州(今江西南昌)刺史,遇兵变殒命,葬于衡山之麓(今长沙岳麓山)。胡德基有23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胡怀宁迁居奉新华林(今江西省奉新县华林镇)。胡怀宁之子胡藩(372-433年),字道序,豫章(今江西南昌)人。胡藩 为人重义气,性刚直,通武善射,足智多谋。初参郗恢、殷仲堪军事,转投桓玄。后玄亡,归故里。南朝宋武帝时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镇军军事。从征鲜卑,攻讨卢循,有战功,升为正员郎。复伐羌、征魏,皆率先力战。以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官至太子左卫率。卒谥壮侯。胡藩为豫章胡姓尊胡藩为其开基始祖。也有不同的说法,认为胡藩不是胡怀宁的儿子,而是曾孙;如《宋书》载:“胡藩,字道序。祖随,官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使,叔父为尚书少广。”湖北黄梅蔡山镇《胡氏族谱》等认同《宋书》说法,认为:胡遵为三国安定临泾人;世系为胡遵-胡广-胡喜-胡哲-胡彬-胡履-胡怀宁-胡隋-胡仲任-胡藩。胡藩有十多个儿子。《南书?胡藩传》载:“藩诸子多不遵法度,第十四子遵世同孔熙先逆谋,文帝以藩功臣,不欲显其事,使江州以他事杀之。十六子诞世,十七子茂世,后欲奉庶人义康,交州刺史檀和之至豫章讨平之。”豫章胡氏繁衍茂盛,被称为“豫章四姓”之一,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各省迁徙,江西华林、泰和、庐陵(吉安)、吉水,江苏晋陵(常州),浙江余姚、永康,安徽婺源,河南新蔡,福建永定的胡氏,多称为胡藩后裔。南北朝时,胡德基的第十二子胡相宁(字辅)也迁徙至江西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南朝宋武帝大明二年(458年),胡相宁出任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不久升任江西左仆射(领尚书衔出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他视察属地新喻(今江西新余)时,见秀山绿水,感慨万分,认为这地方“是有德者所宜处也”,于是从湖南长沙迁徙卜居新喻玉界。胡相宁一支胡氏后来分衍为七十六派,其后裔遍及江南各省。

  《上海·安定胡氏族谱》不分卷 :

  藏地:日本、美国 ,(清)胡鹏撰,清康熙六十年(1795)序写本二册

  《江苏常州·安定胡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胡耀 胡荣庭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思贻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东安胡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 · (民国)胡玉霖 胡生奎等纂修 1921年世德堂木刻本 十二册

  《江苏无锡·安定胡氏谱》不分卷

  藏地:南开大学 1928年思贻堂刊本 三十八册

  《浙江长兴·安定胡氏宗谱》□□卷

  (民国)胡玉庭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藏地: 浙江长兴县博(存一博)

  《浙江武义·安定胡氏宗谱》三卷

  (民国)何元顺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重修木刻本 二册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

  《江苏昆山·安定胡氏世谱》十一卷 (清)

  胡口时修辑 清嘉庆中刊本 十册

  天下胡姓出安定的原因

  安定胡姓出过不少人物,其始祖为《晋书》中记载的胡遵。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6个儿子,最著名的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了镇南大将军。

  南北朝时期 ,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200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胡姓安定堂之源

  一是安定胡姓出了胡胡国珍遵、胡奋、胡国珍、胡太后世系历史名人;二是纪念 “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理念创建者胡瑗, 胡瑗是北宋理学先驱、著名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故称“安定先生”。安定先生亦是不忘安定郡望而称安定·

  在南方,安定是一个安定和谐,循声得貌、甘瞍隽永的历史文化品牌。除胡姓以安定为郡望、为堂号外,古泾州大姓之一席姓后裔在南方也以安定为堂号,为地名,如安定籍北魏光禄大夫席法友的后裔移居江苏吴县,现有安定中学、安定席氏、安定郡图书印、安定宗贤图像等有形、无形“安定”遗产。安定席氏有北魏光禄大夫席法友、西魏骠骑大将军席固、唐礼部尚书席豫、宋代述古殿大学士席旦等历史人物。

  当代泾川胡姓  

  泾川胡姓,据1996年版《泾川县志》载,全县共有胡姓543户,在县内以聚居、散居形式居住。高平镇胡家峪村,是二千多人口的大村,但已无一户胡姓,全部为张姓人家。胡家峪大村村名源于小村北头庄的一个山庄胡家嘴,胡家嘴在距312国道北2公里处的塬边,依次为梯田,沟内之泉水向北流经10公里许后入泾河。胡家峪大村人人皆知胡家嘴是胡家人最早的住处,后发展为目前张姓人家所居的塬面规模。这个存在着的以胡姓为村名的大村,极有可能是从安定南下的安定胡姓最早的聚居地。以姓命名村名、地名,是借村庄水土承载姓氏存在的历史,这在古代是极为庄严的事,比史志记载更真实可靠。 

  胡姓安定堂和李姓陇西堂有相同的地位

  泾川的胡姓安定堂,和陇西的李姓陇西堂一样 ,是最权威的姓氏第一郡望、第一堂。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