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西王母五论_序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有一个长生不老的民族在西北,这是过去几千年中古人对西王母民族的认识。

  有一个友好的西部原始民族和中原社稷或帝王有过浪漫或凄苦的交往,这是过去几千年中古人对西王母之邦的认识。

  在21世纪,这两个认识表达的原创本意就是长寿,和平。

  恰巧,这是21世纪乃至永远的岁月中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最伟大的目标。长寿,和平,这也就是西王母文化的本质,也就是为什么到了数字时代,西王母还如此引得人类目光齐聚,常说常新。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之浩瀚,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能为之相比。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财富,多到只知其名不知其量,只知其梗概,不知其纵深,只知宝库名,不知宝库的贮藏结构。古今钟情的研究者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也还顾此失彼,太多的重大课题一直处于排队等待状态, 西王母就是如此。

  而世界范围内旅游业正渐近如日中天之境,以打造文化名片为目标,不少的人正在端详西王母。如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样的西王母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但还未被举世公认。

  西王母,太多的人潜意识中脱口而出的回应就是西王母是神话。

  民俗学科说西王母就是一个民俗文化圈或西王母就是民俗事象。

  宗教学科说西王母是著名的道教女神。

  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说西王母是国名、部族名、酋长名。

  进而,民俗学科又把属于民族的、道教的、神话的、文学的西王母统揽在一起当民俗事象材料来述说;宗教学科或把神话的、人类的、民族的、民俗的西王母全当作道教元素来应用;地方写作者又把西王母神话细节作为西王母民族考证的依据,划出了其具体地域,确定了民族西王母的诞生地、居住处,把西王母这个人类中的远古女性籍贯具体到了某省某县。

  西王母,首先是人,是民族,是人类。

  西王母,是远古母系社会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域,地域名西王母。

  西王母,是远古母系社会一个民族的名称。

  西王母,是西王母部落的首领名,代有其人。

  西王母,是神话偶像,西王母是先人类而后成神话。

  西王母,是道教女神。

  西王母,是民俗事象,是最广大的民众把人类、神话、道教、文学中的西王母记忆以自己所知所记收集到一起,太多的人都叫她王母娘娘。

  西王母,在先秦之际,其历史面貌本来是清晰的,当时的人完全能写出其传、其历史。由于古人受地理知识、交通条件、田野调查条件的限制,把一句话能说清的历史本来只说了片言之语,留下了悬疑,致使历代写文章的人因摆脱不了共有的认识局限性,把本来简约的西王母话题越说越复杂。又由于原始战争、自然灾害、人类大迁徙、人类曾经遭遇过的一些文明突然消失的劫难,使本来没有文字的文明成果物质文本即属于文物的证据消亡,终了把历史以零散断片、纷坛缴绕、难理头绪的形态留给后世,这就是古老岁月在千百年间给西王母的人文态度,这就是古人对西王母未尽的历史责任。

  今天,人们应以科学态度对待西王母,无论是谁,首先要崇拜科学,尊重科学,借科学至高无上的能力,把纷纭庞杂的西王母宝库来一个分类,把西王母民族史、西王母神话史、西王母道教史、西王母民俗史、西王母文学(艺术)史剥离开来,就一个学科说一个问题,西王母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就能魅力无穷地款款向21世纪走来,向地球村走去。

  如果你以这种科学风度去对待西王母,任何人都是西王母学家,在你接触的任何一篇、一部、一套西王母史迹时,在随意间碰到的任何一节、片言只语的西王母历史文化信息时,你都会下意识地分拣中哪些是西王母民族或者神话、道教、民俗、文学(艺术)元素,西王母学科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复杂的本来面目,将时时处处向你全方位开放,向你深情地示意,向你发出友好而美妙的文化邀请。

  二、神话西王母论

  茅盾在他的学术代表作《中国神话研究ABC》中说:“我们的古代史,至少在禹以前的,实在都是神话。”(《中国神话研究ABC》)

  但在“神话西王母”的思维圈子里,我们首先还是了解一下神话王国里的西王母。

  《中国古代神话辞典》对西王母神话的记载,是极为严谨、简约的,其实,我们不经意间无数次己在古籍中见到了以下文字片断:

  《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五藏山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大荒西经》:“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准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

  《穆天子传》:“天子宾于西王母,……西王母为天子谣”。“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神异经》写西王母岁登大鸟希有翼上会东王公。

  《博物志》:“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汉武帝),笑曰:‘此桃3000年一生实’”。

  《汉书》:“王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

  《竹书纪年》:“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珏,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汉武故事》与《汉武帝内传》,记汉武帝见西王母事。    

   《神异经》,讲述西王母乘大鸟见东王公的故事。  

   《西游记》,记有西王母举办蟠桃盛会、吃蟠桃可长生不老的故事。

  除此之外,《庄子•大宗师》、《归藏》、《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汉书•哀帝纪》、《汉书•五行志》、《博物志》、《尚书大传》、《汉武帝内传》、《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穆天子传》、《百神图》、《水经注校》、《淮南子》《四库全书》、《中国神仙大全》、《彩图神话词曲》等都对昆仑神话和西王母有所记载和描述。

  在西王母神话体系中,以下名词、动词、形容词、诗文名句成为西王母神话的经典符号,从古及今随处与你相遇:

  西王母是其状如人半人半兽的凶神、恶神,豹尾虎齿、蓬发戴胜。昆仑山、昆仑之墟,西王母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西王母居玉山,弱水之渊环之,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瑶池有蟠桃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三千年一成熟。西王母开蟠桃会。西王母使者三青鸟为大、少、青鸟,为西王母取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八骏、天马,周天子宾于西王母,帝女西王母为天子谣。西王母岁登大鸟希有翼上会东王公。汉武帝见西王母。驱风游西海,西过王母庐。瑶池阿母依窗开。会向瑶台月下逢。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回屋,下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王母岁登翼,会东王公也。”柱上铭曰:昆仑铜柱,其高入天,周圆如削,肤体美焉!有鸟希有,碌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会益工。

  西王母居处有稷泽、弱水渊、悬圃官、悬圃堂、玄圃、七彩桥、昆溟、降真树、瑶沼、璇室、倾宫、增城、琼华阙、琼华殿,有玉楼十二、琳宫贝阙花满玉楼十二重,有丹水、白玉膏。有琳宫瑶岛、玉楼醴泉、紫翠丹房、云锦烛宫、蕙圃承露、阊阖门、金墉城、阆风城或阆苑、阆风、悬圃、疏圃、姝城、九重玉台。“西王母所居宫阙,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昆丘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

  西王母是超自然神、救世神、创世神、生育神。

  而在几千年间不断演化,定型为故事优美,结构完整,三千年不衰,至今家喻户晓的西王母神话经典,至少有以下篇目:

  《西王母其状如人》;

  《西王母半人半兽豹尾虎齿蓬发戴胜》;

  《西王母蟠桃会》;

  《瑶池蟠桃园》;

  《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天子宾于西王母》

  《王母岁登大鸟希有翼上会东王公》;

  《汉武帝见西王母》;

  《东方朔窃桃》;

  《昆仑之山有天柱》;

  《羿请不死之药》;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七仙女下凡》;

  《西游记》记西王母蟠桃盛会;

  《牛郎织女》;

  《董双成》;

  《玉兔捣药》;

  《广寒宫》;

  《天仙配》;

  《董永与七仙女》。

  顾颉刚认为,中国神话(仅指汉族神话)分两大系统,一是昆仑神话,一是蓬莱神话。茅盾认为,中国神话可分为北、中、南三个体系,其中昆仑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于是昆仑神话便成为中国远古神话的精华,昆仑山成为中国神话的奥林匹斯山,庄严、雄伟、壮美的“帝下之都”,“百神之所在”。西王母则成为神话中最有影响的女神。

  我们更要明白,昆仑山西王母神话是早于奥林匹雅神话其审美价值远远超越奥林匹雅神话的人类最早神话之精华。

  事实是,西王母(昆仑)神话成了影响古今和未来的神话原型,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不死之林,在中国各民族的神话中,在中国各地的原始崇拜中,都有它的影响。古代名著《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演义》、《水浒传》以及无法统计清的典籍中都可发现有关它的记述。因此可以说,昆仑神话中的西王母,本身就是东方的美神,是中国人想象中成熟女性最美的形象,最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美神媲美,她集中了中国人理想中的女性美,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对母亲美、对女性美的最高追求。人类神话中任何美神也难以超越她。在21世纪,人类真正进入了美的世纪,谁不爱美,谁就是罪恶。人类自觉追求生活艺术化,形象明星化,生育优秀化,把一个美的盛世正推向更高层次。几千年前中国人塑造的美神,不仅成为今日中国人崇拜的偶像,也使人类走向美的极致有了审美的参照。

  乌丙安先生在《论中国创世神话群的新发现在神话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中认为,从“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神话”“广义神话(神话、仙话、鬼话三位一体说)”讲,“中国各族创世神话的类型远比世界上其它各国各族神话更齐全。”“多民族的神话史诗和神话故事的大量被发现并公开问世,完全展示了中国神话极为丰富的原始资源。中国不仅不是神话的“不毛之国”,反而成了高产神话的沃土,是神话原生态的未开垦的处女地。”

  “中国创世神话的大发现,证实了这些神话群在各民族的现实中仍然发挥着实际效用。它们所发挥的历史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功能对各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中国创世神话正体现了这种特点。正如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开创人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神话的继续存在,并不专靠本身故事的叙述所引起的文学兴趣,它乃是一种原始现实的描述,”“中国创世神话的大发现,不仅为神话学本身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还为哲学和其它人文科学的研究打开了一座座丰富的宝库,因此,它们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这些神话中展现的瑰丽的宇宙观,无疑是哲学研究的最为丰美的原始思维材料。众多的人类起源神话为远古社会史的考古提供了鲜活的佐证。”“中国创世神话群的大发现,必将对于当代人文科学的大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拉法格在他的《宗教与资本》一书中说的好:“神话是保存关于过去的回忆的宝库,若非如此,这种回忆便永远付之遗忘。”

  “所以要进行神话研究历史的反思,其目的在于从正反两方面剖析研究我国多民族“本格”神话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不仅使当代对古典神话的研究在上古史(史前史)的史学考证上继续产生其有效作用,也不只是使当代对古典神话的美学鉴赏在文艺学发展上能展现其永久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力求以民族学、人类学的科学方法,对我国各民族远古祖先浪漫、瑰丽的原始思维活动和丰富的神话遗产,做出尽可能的客观评价,从而为中华民族上古原初文化史的形成,提供出更多的更接近准确的科学依据,使中华民族的优美神话毫无愧色地立于世界神话的宝库,载入人类优秀遗产的史册。”

  这是一个难估其份量的话题,足见神话的重大意义。本文难以展示试试探性理解,但我们都知道:

  西王母神话是中国神话、世界神话之林中举足轻重、魅力四射、瑰丽浪丽的品牌之林,是人类神话万山中最不可轻视、最醒目的山峰,西王母神话是中国神话中最不零散、断片,而是相当完整、丰富,儒家难以排斥,神话想象力最不贫乏,最有完整体系的神话之一。是能认明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最富有神话想象力的神话,是完全可以永远与世界各文明古国原始神话相媲美,傲然自立于世界神话之林的经典。

  面对这样一座怎么评价也不过分的神话宝库,本文提供的信息和浅显认识难以匹配这一课题本身所需要的信息和才智。惟愿神话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的智慧之林,尽早结出“丰收世纪”的西王母神话科学果实。

  《嫦娥奔月》变成了中国人智慧真正驾驭着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这是西王母神话在几千年前就开启了中国人科学思维的法门,沿着神话预言的可能之路,中国人终于实现了神话的科学之梦,创造着神话的科学,科学的神话,发展的神话,科学发展的神话。在中国所有神话中,西王母神话应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最引以骄傲、自豪的神话。是人类全体向往的,努力进入的最美丽的神话境界、神话真实。

  三、道教(宗教)西王母论

  关于道教(宗教)西王母,较流行的说法如下:

  中国道教天界的概念是东汉以后的人们对以前的人们对天的认识遗存的整理和规范。

  道教概念中的西王母神灵,是元始天尊与太元玉女血气相通后,生育了扶桑大帝东王公,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结气成形。

  东王公号天皇、号玉皇、号元阳父等等。

  西王母号九天元女、瑶池金母等等。

  道教思想认为,自然界最初是一团混沌状的气体,这团气体之中有一种灵性,这种灵性,这种灵性即是盤古。至后,这团气体开始演化,清气上升为天,沉渣下降为地。盤古的灵气在天上,称元始天尊;地上的岩石间渗出的积血生成了太元玉女,元始与太元玉女血气相通,在天界进一步演化。天界灵气得以运转,派生出阴阳两种灵气,其阳气的神灵是东王公,阴气的神灵是西王母。阴阳二气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互相转化才有了人间万物。这种自然规律是道与德,合称“道德”。

  道是自然本身,德是事物行为,道是按事物行为的如何决定事物向一定的方向转化。行为符合天意,即向好的方向转化,行为不合天意,即向坏的方面转化。好的方向即是成仙得道,富贵长寿等等,坏的方面即是变为恶鬼、灾难、受罪等等。主宰变化的就是西王母与东王公,所以道教思想中有成仙得道必要拜西王母东王公,然后拜“三清”。

  在道教思想中,为了进一步阐述元始演化的以上三过程,分别用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来形象地宣导表述,这三天尊分别居住在天上的玉清界、上清界、太清界,合称三清,这就是一气化三清的概念。

  西王母、东王公是上清界神灵。所以道教中有王母直接得道于元始,和玉皇(东王公、天皇)传道于西王母的思想。

  道教认为老子创了道德经,所以有道德天尊之称,居于太清界。

  王母娘娘,或称瑶池金母、西王母、金母、金母元君、九灵大妙龟山金母。简称王母或西王母。俗姓侯,或曰杨,名回,字婉姈、或曰太虚。

  西王母的信仰在中国由来已久。《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说:“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的怪物。另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西王母掌管西方,举凡天上或地上所有成仙之女子皆由她来治理,并与东王公共同统辖东西两股元气,化育天地,陶冶万物。

  而王母娘娘自称为天帝的女儿,而天帝是皇天上帝的泛称,据《礼曲礼集》解说,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都称天帝。

  《西王母传》中提及金母与木工共理阴阳二气,养育天地,陶钧万物,三界十方内得道之女仙,名籍皆归其管辖。

  《列仙全传》记载:“西王母即龟台金母也,系西华至妙洞阴之极尊,育化诞生于神州伊川,俗姓侯或杨,讳回,字婉姈,一字太虚”。

  《道藏道迹经》记载:“王母上殿东西坐,著黄金褡辱,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凤文之,观之,年方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霭,灵颜绝世,真灵人也”。

  《道藏三洞经》记载:“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昆仑,上治北斗”。列西王母为第四神仙,仅次于东王父。

  《云笈七签》记载:“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西王母”。

  东汉末,道教兴起,推崇王母娘娘为尊神,将王母娘娘列为七圣之一,说她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儿,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她的属下。有的则视为元始天尊的母亲,类似人间的皇太后,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瘟疹者,为仁慈、至尊的神明。  

  每逢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瑶池金母圣诞佳辰,仙界众神都会亲赴瑶池祝寿,由此可见金母神格之崇高。而该日王母庙的香火非常鼎盛。

  不死之草,长生之桃,是道教西王母信仰的引力,刘映祺的《论西王母》,阐述精确,不可不选读其中章节:

  “(道教)西王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盛有衰的。汉代以前,西王母只是作为由原始宗教产生的神话传说并同黄帝的神话传说等等构成我们祖先远古历史的灿烂文化。到了汉朝,西王母信仰由于汉武帝的推崇,以及道教的宣导,形成了极盛的时期。唐宋前后,一方面由于许多外国神泊来中国,另一方面由于玉皇信仰的兴起,西王母信仰随之减弱。明清时期,西王母信仰又有所兴盛,目前国内遗留的大多数西王母庙宇即是这一时期的残存。今天,西王母信仰主要存在于海外华人中间,在台湾据说有百万之众。在国内,据笔者了解,甘肃省的泾川县民间对西王母至今保存着特别的崇拜心理。这里的人遇事需要乞求神灵,首先想到的是西王母而不是其它神。民间尚有许多关于西王母的当地传说。境外尚有西王母的重要遗存(关于泾川遗存的情况在下文论及)。笔者曾向到泾川朝圣的台湾同胞问及何以要尊西王母为自己崇拜的主神?回答说:“道由元始传给木公(东王公玉皇)之后,现在由木公传给了金母(西王母、王母娘娘、母娘)”。

  数千年来,西王母崇拜虽有盛有衰,但却延续不止,今在海外尚有兴盛之势。那么,西王母何以有这样长久的引力呢?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仍然是研究西王母文化遗存不可忽视的方面。

  《淮南子》中言:“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博物志》:“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汉武帝),笑曰:‘此桃3000年一生实’”。《汉书》:“王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

  《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将予无死,尚能复来……从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资料中十分明确的反映了西王母的一个主要神职即掌握着使人不死的秘诀。人们把这种神力具体表述为“不死之草”,或“不死之树”,或者叫“瑶草”。即是羿请到的不死之药。古时,草与药有同等概念,因为祖国医学是以草为本。另一方面,人们又把西王母这种神力具象为“桃”,即是所谓的“蟠桃”。民间人人都知西王母每3000年在瑶池举行一次盛大的“蟠桃会”,宴请天神诸仙。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正是没有被西王母看起,未能被邀请参加这个盛会而盛怒,大闹了蟠桃会。笔者以为,在历史的过程中,人们在探索自身“生”的来由时,同时对“死”亦进行了极为深透的研究。佛教中把人的死以一种“轮回转世”的理论进行了阐述。而道教中,则把人的死以“得道成仙”的理论进行了解说。这些虽然都是人们对死的一种遗憾在心理上的抗争,但是,却真正起到了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或不安心理的安慰作用。古人赋于西王母的不之草和长寿之桃是人们渴望改变死对心理威胁的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对人们的需要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尽管人们对不死之草和长寿之桃的神力有着清楚的认识,但还是以其最大的热情努力创造了许多不死的神话和仙话。这种神话和仙话的千古传播。正是西王母备受崇拜信仰至今不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西王母具有不死或长寿的能力,从出土文物来看,在汉代的时候就广为流传。《汉尚方镜铭》文有这佯一条:“尚方作镜其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东王父(即东王公),西王母”。“不知老”就是长寿,就是不死。谁能如此呢?只有仙人。谁是仙人呢?“东王公,西方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才垂慕西王母,一心想着成仙。成仙之后就成为“长生飞化之士”。成为长生飞化之士之后,就脱离了人间依赖生存的土地而迁居“天境”,与造化万物的西王母、东王公同居在一起。此即《集说诠真》中所言的“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也”。中国道教就是适应人们期望长生不死的愿望而发展起来的宗教。成仙的思想就是道教的发明。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成仙,正是道教指引和研究的。人一生下之后,面对的最为严肃的事情就是死亡。人的一生所为最基本的也就是如何与死的因素抗争。例如劳作是为了吃饭,从而供给生的能源。例如看病吃药,是为了挽救疾病对生的侵害,当着人们在生的道路上无法摆脱困扰自己生的种种阻碍时,便把生的希望寄托在造化自身的天的代表,天神的恩慈、挽救方面。西王母即是造化之神其中之一,这亦是人们崇拜信仰西王母的原因。其实,在民间信仰中,西王母作为天神、仙家的内涵是统一的。

  西王母文化遗存,一般认为属于道教,其中尊为主神敬奉者属于道教中的“积善丹鼎派”。道教本身按今人的研究,其性质实际是一个神、祖同尊的宗教。以其同尊,区别于只尊神(佛)的佛教和只尊祖的儒家。由此再来反顾今日对西王母的崇拜习俗,就可以看出西王母是作为祖先、作为神人的一个综合历史文化遗存。在近现代的引力主要则来源于成仙得道及对祖先崇敬”。(《泾川与西王母》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在世纪之交,就大范围而言,道教西王母信仰最虔诚、最规范、最兴盛的地区当在台湾,只要我们知道了台湾道教西王母信徒对西王母偶像的崇拜心理,就可略知道教西王母在当代道教中的地位,现引台湾王天麟的《西王母简略史》如下:

  “ 西王母乃先天真圣,系混元未辟前,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一气孕真,陶成万物,为一切生命的灵源母亲。虽然道经上有关西王母的记载甚多,但颇为零散,未能备录。本堂缘于感恩母德,为弘扬母教之使命,发扬母业,普施教化,俾广结善缘,遂着手搜集整理西王母之圣史资料,愿众灵儿认母归真,共相扶持是祷。祈祝母娘感应!

  一、圣号母辉·玄经备载

  西王母,简称王母、仙母或灵母,俗称王母娘娘、仙桃奶奶。根据道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的记载:“仙母常乘九色之辇,紫云飞轮,从天仙、玉女各五千人”。《龟山丹皇飞玄紫文》则尊为“公元九灵上真仙母”。《仙苑编珠》则圣号曰“太真西王母”。《清微仙谱》则崇奉为“太华西真万气祖母元君”之圣号。凡此说明西王母在西天主西华阴灵之气,故为生化万物之灵母。

  二、圣位极尊·群仙咸瞻

  西王母与东王公,共理阳和、阴灵二气,养育天地,生化万物。位配西方,母养群品。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所授度,咸所关与。登仙得道者,亦属辖隶。例如《龟山丹皇飞玄紫文》云:“西王母德酬高玄,故为万气之母”。《九灵太妙龟山玄箓》则记载西王母“总领仙籍,承统玉清”。由于西王母制召万灵,统括圣真,致有神妙之玄学体现,信仰者自然通灵,承接大行梵气,弥罗一身。

  三、圣居天心·华光朗焕

  西王母的先天圣居为昆仑玄圃,远古之际仙降于中土时,则居于今日甘肃泾川之回山。《历代先真体道通鉴》及《墉城集仙录》皆认为西王母居:“昆仑玄圃,阆风之苑,有金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昆仑,相传为中原西方之灵山,西方之仙境,中国西部之山,皆发脉于昆仑,言昆仑即代表西部众山之意,回山列属其山脉。战国以后,渐以西王母古国的存在地域为回山。

  四、圣仪天姿·灵颜绝世

  西王母无灭无生,历万年而不古;若隐若现,运百灵而准今。其圣仪变化万千,根据《九灵太妙龟山玄录》的记载:“春三月,头建宝琅扶晨羽冠,服紫气浮云,身披九色龙锦,羽裙腰带流金。夏三月,仙母则变化为九色之凤,一体九头。秋三月,仙母则变形为人形凤头。冬三月,仙母则变形为紫青黄三色之光”。故一般认为仙母发上戴胜,虎齿善啸,配金刚灵玺,仙班仪仗则乘龙驾鹿,霓旗羽幢,千乘万骑,萧鼓震空。

  五、圣母授道·清静无为

  西王母第一次与人间接触是黄帝与蚩尤作战之时,王母遣九天玄女授帝九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法,灵宝五符五岳之文等,晚年复授以清静无为正真之道,其词曰:“饮啄不止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清,声色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则神不宁,其要妙也,不瞻星礼斗,苦己劳形,贵在湛然方寸,无所营营,神仙之道,乃可长生”。凡此皆是西王母要人消除一切尘俗之累,进入虚无清静的精神境界。

  六、圣王谒母·长生不死

  周穆王曾遇见西王母,临别,王母为歌白云之谣。至汉武帝好长生之道,以元封元年登嵩山之岳,筑寻真之台,斋戒精思,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于宫中,对汉武帝云:“欲长生者取诸身,坚守三一保灵根,玄古华沣灌沉珍,既常清精入天门,金室苑转在中关,清白分明适泥丸,养液闭精具身神,三宫备卫存绛宫。黄庭戊己无流源,彻通五脏十二轮,吐纳六府魂魄欣”。包含了吐纳练气、内丹升降、形神俱全的修道之理。

  七、圣地回山·神灵擎守

  汉武帝问道后,西王母即很少再降临人间。然而古西王母部族则因考古的研究发现,得以窥知今甘肃省泾川回山乃为西王母一处圣地。秦汉之先,中国西部的渭河上游、洛河上游一带遗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回溪”等古地名(见《史记》、《汉书》)。这一带从五帝时至西周,均属中原民族疆域以外的西部地域,历代皆为古戎狄族所据有。泾川回山居其中,故有“回中山”之称。又因回山自古为西王母神灵所擎守,建筑名为“王母宫”,又称“王母宫山”。据《集说诠真》云:“西王母姓杨名回”。《神异经》云:“居于回屋,推得“回”与“西王母”实则相同。回山者,西王母之山,因西王母别名回而命名。

  八、圣国所在·四方之西

  《尔雅》言古中国之外的四方地域名“四荒”,四荒之地有国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西王母是西方之国,预知其所在,必须确知古中国西部的界线。推论西王母古国存在的时代,约在五帝时代,乃为传说时代,古部族疆界不明,无据可资。然五帝之后,中原民族所建的夏朝地域位于今中国的东部,今中部的华山其时已为西部之山,故名“西岳”。华山以西的泾、渭、洛三河上游为戎狄所据有,至商、西周势力不减。可见,言中国西部外域,可能是上述三河上游之地。再者,以西王母名“回”之遗迹多在此处,足证史实与遗存的统一,确认此地域为“西华”、“东华”之界线。

  九、圣山遗迹·母宫宏伟:

  泾川回山上遗存的是王母行“宫”,而非王母“庙”。宫与庙仅一字之别,其含义却不同,庙仅指供奉神灵的地方,而宫特指帝王、神人居住之所。回山拔地而起,正视如“天之柱”,下有“石屋”〈今为佛窟〉,泾水环其左,汭水环其右,古树苍苍,西王母行宫高居于山巅,登临其境,俯视人寰,有冥漠天遥之感。王母宫正殿乃西王母大殿,背西面东,殿上是三清楼,殿前有一古槐,名降真树,此树相传为周穆王会西王母于此山而植。树前建香亭,亭下是玉皇大帝殿,殿左依次是三皇殿、周穆王庙:亭右依次是五帝殿、汉武帝庙,玉帝大殿下为三天门。宫南之山麓为瑶池,宫西之上有天池,入山必经五道灵官殿才能达一天门,此即回山西王母宫之主体格局。

  十、圣碑悻在·母仪长存

  回山西王母宫处在古西要道上,东距古都长安240里,为历代拜谒西王母的圣地,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距今有2100多年历史,可惜在清同治年间的陜甘回变中被焚毁殆尽。今宫址断碑残碣瓦砾遍地。唯宋天宝元年巨碑悻存,碑名“重修回山西王母宫颂”,为宋翰林学士陶谷奉宋天子之命撰文,记中国有西王母及其会周穆王、汉武帝之事,碑阴记此碑三次重修经过,免其误传于后世。另遗有清代《共成善果》一册,详绘旧时回山西王母宫胜境全图。回山下遗存古人登回山拜谒西王母,称颂西王母圣绩残碑极丰。”(台湾《凤德玉宝殿·2002年中国农民历》)

  在台湾5000多处王母宫庙和道教界的宗教活动中对西王母的虔诚,可以信徒在宫庙网站的留言为证,祝词是多句或数十句重复出现的:

  “无限虔诚顶礼崇拜和歌唱赞美宇宙三界十方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王母娘娘最高女神!”

  “无限虔诚顶礼皈依和歌唱赞美宇宙三界十方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王母娘娘最高女神,衷心敬祝王母娘娘万寿无疆、永远健康、永远母仪宇宙三界十方!”

  但是,道教西王母的解释,决不能囊括民族(人类)、神话、民俗、文学中的西王母涵义的全部。

  鲁迅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只要我们读懂了道教西王母的解释,西王母的历史悬疑必可迎刃而解。

  四、民俗西王母论

  “甘肃泾川西王母信俗”,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西王母,即西王母民俗,西王母民俗最显著的特征,当有祖祠、宫庙、庙会、祭祀、朝拜、朝觐、纪念、祈求、寄托、祖先崇拜、特别崇拜心理等物质文本存在和程式性、俗成性民众参与活动和心理需求愿望。

  (一)西王母主题庙会:全体民众与信徒共同参与

  拙文《泾川:民俗文化圣地》曾言:“泾川西王母祖庙庙会,具有西王母信仰民俗的经典性,庙会始于宋天宝戊辰年(968),至今是第1033届。该庙会以纪念中华人文先祖西王母,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为主旨,吸引陕、甘、宁民众奔波数百公里,台胞越过海峡与县域民众一起赴会,最多达10多万人。当日下午,泾川县城居民倾城出动,端午、农历七月十八日还有回山万人游之俗。祖庙庙会,是国内罕见的以民间信仰传承西王母文化的西王母民俗。”(《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华文出版社2001年8月 )

  拙文《民俗学史中的灿烂一页:泾川有全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庙会》又言:“ 泾川西王母庙会为什么在三月呢?因为三月是重修王母宫竣工之月,从张铎于宋天宝戊辰年(968)刊勒陶谷碑文于石始,至今已1031年,也就是说,庙会已有1031届了。陶谷碑重书日期为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这是回山王母宫重修后的竣工之日,此时举行了盛大的朝拜进香活动,后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明彭泽碑记说,明初,王母宫曾重修,二百载后,渐以颓废,泾籍太学士闾沂倡导,平凉韩王赞助,大规模重修了一次,“经营于正德甲戊五月上旬,落成于嘉靖壬午五月中旬”,前后达八年之久,八年中在两个五月开工、竣工,故五月也有庙会出现,并流传至今。三月是继宋代庙会之俗,五月端午庙会自明代更有特色,当日下午,泾城几成空城,老幼朝山。三月、五月,还有七月十八日(传为王母纪念日)成为风雨无阻的朝王母盛会。泾川西王母庙会之期,总与重修王母宫开工竣工之期和王母纪念日相系。

  明代的庙会,在彭泽碑记中可以看到:“而吾泾缙绅士民得以亲炙而交游之,皆以斯宫之在兹,而吾泾自国初抵今,藏修于兹以登仕途者,又不特寒族父兄子女至也。”庙会的内容从碑文中也可见一斑,即除王母殿、玉皇殿、周穆汉武庙外,“其余雷坛及玄帝等庙有差,则皆乡耆之意,欲为旱、潦、疫疠之祷而设也。”庙会凝聚着乡耆民众之意,也就是民众之会,祈雨、抗涝、免病、除灾是关键的民众心理需求。

  清代庙会情况可见清光绪七年筹资复修王母宫《共成善果》册序言记载:“王母宫,建自西汉元封年间,厥后历代修葺,灵气攸锺,凡有祷祀无感不应,每岁三月间,远近朝山进香者,不知其几千百人。”正如《泾州志》靳学颜诗云:“游客年年策马来。”

  《可爱的平凉》言:“每到三月二十日王母宫逢会之期,春风轻拂,桃花、迎春、丁香、紫荆等花盛开。”《泾川一览》记载:“按照旧时的惯例,古历三月二十是泾川瑶池王母的盛会。”王子降先生曾任建筑瑶池公园管理委员会主任,他在《回中山与瑶池》一文中说:“民国24年(1935)3月,庙会后收入了布施,会首景登霄经理修缮大殿……”“每年3月庙会期,桃杏争妍,绿柳才黄,红男绿女,蔚为壮观”。 

  泾川西王母庙会的最大特征是:民众进香、布施自愿,人到达即可,但一定要在心中默念西王母。就在十年浩劫期,凌晨或深夜,人们还是去山下或山顶默默而过,这和40年代驻军站岗限制自由但民众自愿上山一样。

  据宋代碑刻记载,宋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是重修王母宫竣工的日子,当时的碑文中说:“合征幼妇之词,庶尽上真之美”,即王母宫满足了儿童妇女的愿望,也表达了天上真人的美德。这一年,是泾川西王母庙会的开始。明代彭泽的“重修王母宫记”碑,对庙会又有描述:“第兹宫为吾郡千年之胜迹。而吾泾缙绅士民得以亲夹而交游之,皆以斯宫之在兹。王母宫内的王母殿、王皇阁,周穆王、汉武帝行祠,雷坛、玄帝庙有差,则皆乡耆之意,欲为旱、涝、疫疠之祷而设也。”清代庙会在清光绪七年筹资复修王母宫《共成善果》册中有记载:“王母宫,建自西汉元封年间,厥后历代修葺,灵气攸钟,凡有祷祀无感不应,每岁三月间,远近朝山进香者,不知其几千百人。”正如清干降《泾州志》靳学颜诗云:“游客年年策马来。”宋明清碑刻史料都说,泾川西王母祖庙不仅传承西王母史迹,还吸收了当地老百姓的民俗之意,既是亲夹交游的去处,更是祈福纳祥,盼望风调雨顺、吉祥平安的所在。庙会凝聚着乡耆民众之意,也就是民众之会,祈雨、抗涝、防病、免灾是关键的民众心理需求。

  据考证,宋代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王母宫重修庆典后,一直相沿成习,每年都有三月庙会。由于王母宫山下有北魏佛窟,每月十五日是佛教的法会日子,王母宫庙会就推迟了五日,在三月二十日隆重举办。延续到民国年间,有泾川省立中学教师张文亭连续五个年头的三月二十日的日记记载,这一天,中学例放春假一天,师生列队去赶会,公务员也放假。日记中说:四十年代战争期间,驻军站着岗,当地民众、各界人士还是与岗哨擦肩而过赶庙会。近20多年来,庙会一年比一年规范、盛大,最多的一年一天来10多万人,回山一天门出现交通堵塞长达数小时之情境,山体几面大路小路全是人。台湾同胞朝圣团的到来,又使庙会从1990年起有了全新的内容。

  这个庙会有以下特色:前三天开始,筹备会,告示,迎贡,仪仗出行,贡献,敲钟,献万民伞;庙会当天,进早香,少女用露水洗手,朝水,奏乐,祝寿,求子(偷馍), 拴福,唱戏,自乐班表演,回山万人游,购物,小吃展,赛吃(家家扶老携幼到庙会现场临时搭建的小吃摊、小饭馆吃一次),夜市、放河灯,法会,台胞还愿等20多项活动。购物和当代的县城商贸大会结合,南北二十省展销团定时来泾,长达20天。台胞还愿,成了近17年来新的内容。(《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华文出版社2001年8月)

  (二)平时与庙会之外的节日:全体民众有意无意间纪念西王母

  拙文《千年诚心祭母娘——1993年西王母庙会纪实》言:“最迟从宋开宝元年(公元968)算起,今年的西王母庙会,已是第1025届了。

  信教与不信教,进香与不进香,供献多少,布施多少,都不讲究。人人到达回山下,亲眼见母娘塑像,看壁画,观石窟,照相留念,在楼檐下望,登上 回山巅,奏响晓钟,极目泾芮川道、南北二原,心绪飘向天际,体验从天而至俯视人寰之意。再拜王母宫,静心静气;来到古瑶池,饮矿泉神水,嗅花木奇香,夜里跑灯、放河灯。人不能到,心要到达。即使忙在县城乡村,心里也一遍遍说:我也游回山了。凡参加回山庙会者大半天只运一口气,少说话,无杂念,人人成了大气功师,从出发到归来,简直是做了一次超级气功,人人心中如是,这是回山王母庙会的中心内容。古三月二十是宋代重修王母宫的日子,庙会经千年不衰,年年掀起高潮。”(《泾州之秘》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拙文《回山万人游》言:“古三月二十是西王母庙会上,在西王母发祥之地看戏,有飘飘欲仙之感。现在庙会搬进县城,山还是要游的。平时认真上班,沉浸于构思计算公务事业中的人,忽听说今天三月二十,便要离开办公桌去游山,这天不登回山进瑶池,如违犯了公众纪律一样。不号召,也不组织,就这么默默地去了。最早去的还是农人,近处的早游,几十里外的如游正月十六一样携老扶幼赶来,有的走到山下来不及上山,游一圈山根就回去了。工作人员特忙实在上不去,心中便说我已去了。于是,泾川人的身与心可以说全部去游了回山。

  阵势更巨、人数更多的是端午游,端午划龙舟去水边是国游,泾川人却游回山。这一天,多有烈日,裙子出现了,半袖短裤出现了,花绳荷包挂满孩童胸背。时间是下午六点之后,人流准时哗地出来了,从大街小巷,从大村小庄,一流一流地流来了,七点左右,一座县城成了空城,外地人惊诧,抬头一望,密匝匝的人流忽地如花开在之字形的路上,回山晓钟是之字的一点,如花人流写成了完整的之字。七彩衣裙染得回山色彩丰富,树木小草愈绿,仅色彩一项之美已把人镇住了。

  少女们媳妇们少不了比荷包,看绣物,问谁做的好,立即去追根寻源,泾川荷包也成了名物。泾シ内河堤上不知不觉站满了干部群众,望着河水与晚霞,说:游端午、游三月二十、游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是泾川人的一年三游,只游一游或二游,一年的好运不会特多,一旦有了烦恼,便怨未参与三游。民间自发的游日游项,关键是身心运动,游百病、游欢乐、游青春、游长寿、游吉祥如意国泰民安,游物阜民康。

  早先游人一万,现已不止,石油工人、过路人、海外友人港台同胞陆续来了,游人由三万向十万递增。一个县城有十万人集体登山传统项目,堪称体坛盛事了。(拙著《动性》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

  (三)以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为主旨

  柯杨《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泾川人都要举行传统的西王母庙会。其俗开始于北宋开宝元年 (公元968年),即宋代重修王母宫开工的日子,至今已有1031年的历史,即使在10年“文革”中亦未中断。这个庙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论是否信仰道教,不论是否朝拜进香,不论是否贡献布施,都无所谓,大都以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为主旨。每逢此日,不但本县和附近各县的老百姓都要登一回王母宫山,甚至陕西、宁夏的人也奔波数百公里前来朝拜王母。尤其是这天下午,泾川人几乎是倾城出动,有时达数万人之众,人群磨肩接踵,道路为之阻塞,的确蔚为壮观。近10年来,台湾道教信仰者来泾川朝拜王母者日众。先后共50批,2000多人。尤其是其中“积善丹鼎派”更尊西王母为其主神兼祖先神,称她为“母娘”或“金母”。总之,泾川西王母庙会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影响之远,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可谓第一,甚至成为心系两岸、促进统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载体。”(《寻根》1999年第5期)

  (四)对西王母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意识

  柯杨《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言:“在泾河一带的百姓中,尤其是在妇女中,对西王母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意识。他(她)们的家乡,就是西王母的故土,他(她)们就是西王母的后裔。他(她)们的崇拜方式,除了一年一度到王母宫庙会朝拜外,在平素遇到大喜之事或不幸遭遇时,也会在心中默念王母之名以示感谢与祈求护佑。再者,一辈又一辈的老人向自己的儿孙们讲述西王母的神奇故事和传说,叙述西王母的功德和业绩,也是他(她)们祖先崇拜意识的反映。这是一种十分值得重视的文化传统。其原因,恐怕与西戎和华夏民族早就相互融合有关。古籍中不但有“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的记载,而且有“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史记·邹阳传》)的说法,证明西戎与华夏民族的密切交往与相互融合的历史极为悠久,而其古老文化因子的遗传至今仍然不衰,这样,西王母便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之一,与伏曦、女娲、黄帝、炎帝、蚩尤等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寻根》1999年第5期)

  刘映祺《论西王母》言:“今天,西王母信仰主要存在于海外华人中间,在台湾据说有百万之众。在国内,据笔者了解,甘肃省的泾川县民间对西王母至今保存着特别的崇拜心理。这里的人遇事需要乞求神灵,首先想到的是西王母而不是其它神。民间尚有许多关于西王母的当地传说。

  古历三月二十日,是宋朝重修回山王母宫的日子,所以沿传为盛会。至今到了这一天,四方信徒不避风雨路遥,都要到回山朝拜西王母,其至诚之心理,在海内其它地方是少见的。信仰西王母是泾川当地的重要民俗。”(《寻根》1999年第5期)

  西王母民俗除以上最显著的特征性民俗生态外,还有虎崇拜,因为西王母民族图腾是虎,西方白虎是地理方位符号,虎崇拜体现在吃穿住行娱的形式方面:

  娱,有古代的虎舞,虎舞造型在出土文物中还可窥知。吃,在北方面食地区特别有关陇地区以面食做虎,凝聚着民众的崇拜与敬畏之情,是祭祀之圣物。穿,有虎帽、虎鞋、虎枕、虎背心、虎裹肚、虎香包、虎挂件,无数不知名的农妇自觉升华着审美天赋,在布艺和剌绣中以虎为艺术偶像,为表现题材的第一选择。住的形式有穴居,即黄土高原上数以亿计的土窑洞,石窑洞,至今部分仍在使用。行则体现在关陇地区特别是泾川一带春节社火队伍之前,都挚有虎旗、虎灯、以虎威开路,以虎灯壮胆。

  还有一种从古代一直应用到数字时代的虎图腾崇拜现象,就是西北特别是泾川一带地区给男孩起虎名,即使在今日的行政机关和大中小学里也随处可见有取名为虎、虎虎、生虎、存虎、永虎、来虎、兴虎、根虎、金虎、银虎、虎银、玉虎、蛮虎、碎虎、大虎、小虎、三虎、俊虎、拉虎、毛虎、振虎、爱虎、继虎、山虎、虎林、虎成、虎刚、虎强、虎祥、虎丹、 虎军、虎明、虎将、虎牛、虎勤、虎子的公务员、中小学生、硕士、博士。

  在其它动物中,除熊、牛有个别家长起为男孩名外, 狮、豹、狼、犬、猴、狈、豺、狐决不用于人名。只有虎的取名率与龙远远拉开距离,龙只能屈尊第二。虎和狮、豹、狼、犬、猴、狈、豺、狐一样,同样是伤人之兽,但这里的人乐意取虎为名,完全是虎崇拜,虎图腾的直接反映,和龙图腾、龙崇拜一样,既望子成龙,更望子成虎。

  西王母民俗,在严格界定之后,还有各地各民族许多从形到义,从建筑到吃穿住行娱、朝拜祭祀方面的俗成经典,本文的列举仅为沧海一栗。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美学、艺术、民间信仰方面的大家将会对它有集大成式的科学调查和发现,以准确齐全的图文成果公诸于21世纪。

  民间信仰一直是西王母民俗的核心体现,它在各民族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实际效用。它和现实生活交织融合在一起,和民族的现行各种俗制、文化活动、信仰和道德都有密切关系。它所发挥的历史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功能对各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进而发生作用于社会的现行秩序和活动中,提供给社会以道德价值的参照,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存活在生活中的西王母民俗和中华民俗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储存。同时,在影响21世纪整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旅游业中,它以其惟一性、“化石”性、可视可听的表演性、大量的普通民众民间信仰的偶像性,以及具有历史文物等与其它文化遗产相提开论的资源价值和应用价值。

  但是,就科学人文而言,西王母民俗也绝对涵盖不了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神话学、宗教、文学艺术概念中的西王母本来,民俗就是民俗,既不是宗教,也不是神话。西王母民俗就是民间因西王母曾经存在而形成的西王母记忆和西王母纪念意识,是乡下不识字的老奶奶即口头文学中把民族、神话、宗教、文艺、历史的西王母的各种信息、文化元素揉和在一起,打乱学科,错落时空,形成的妇孺皆知的王母娘娘的解释和讲述不尽的王母娘娘大传。是保存关于西王母过去的回忆的宝库,使西王母永远在民间不会被遗忘。

  五、文学﹙艺术﹚西王母论

  屈原《离骚》创作的原形就是以西王母和昆仑山阆风为基础的,其中“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镶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深深表达了他对中华万山之祖昆仑之墟的神往。 曹操的《气出唱(三首)》:“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乐共饮食到黄昏。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游君山,甚为真。崔嵬砟硌,尔自为神。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昆仑与王母诗题升华了曹操海洋般的诗化了的胸襟。

  从《诗经》、《庄子》、《荀子》《孟子》、《尚书》《左传》《礼记》等先秦诸子到《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词》、《全宋诗》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从春秋战国到清代,从屈原之《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到司马相如《大人赋》、杨雄《甘泉赋》,从班固、曹操、曹植、李白、李贺、杜甫、韩愈、李商隐、苏轼到谭嗣同、梁启超,从毛泽东、鲁迅、陈独秀、闻一多到郭沫若、吴晗、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凡古今所有大文豪,古今所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都描写和引用了西王母、昆仑 。

  鲁迅的小说《奔月》取材于嫦娥。鲁迅对《山海经》、《西南荒经》多有研究。鲁迅的《古小说钩沉》评析了《汉武故事》等有关西王母的文学题材。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早已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而我国也早已施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现在30岁以下的人,只要已享受到了义务教育,从而也就都会知道《山海经》。

  在《毛泽东文集》中,毛泽东用矛盾论分析过古代的神话,他旁征博引了《山海经》等大量历史典籍。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以“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 等为例,来说明“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他还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同时,他还十分明确地指出:“这种神话中(还有童话中的)千变万化的故事,虽然因为它们的想象超出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但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和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而是幻想的同一性。”

  毛泽东的《 赠杨开慧》词,取昆仑意象。《蝶恋花》词,借嫦娥之美抒儿女之情。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 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念奴娇 昆仑》主题的丰富性使我们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作者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主题的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他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泽东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就是“大同”理想,是今天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

  本文仅列举了古代一部分文学家和毛泽东、鲁迅对西王母题材的文学兴趣和作品,事实是,古今中外以西王母为题材,引用西王母、借西王母开发人类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想象力而至艺术巅峰的、成就了传世之作的,影响和改变了中华文艺、世界文艺发展品质的作家和作品,以文艺作品启迪、升华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创造力的著作和实例信息,是无限大的海洋般的规模,如果把它一一整理归纳出来,必是一座惊艳未来的西王母文艺宝库,但愿人们在不远的将来能完成这项基础工程。

  在艺术方面,最容易见到的有春秋战国以来的青铜器、石刻、画像砖、壁画、雕塑、碑刻、木刻、民间画、年画上表现的西王母题材以及因此产生的飞天、奔月、入海等造型艺术形象。在舞蹈分支中,戎族等古老民族的舞迹也隐约可见。其乐声之美,总有梦幻般的旋律在回荡。在现代,则影响了电影、电视、卡通、动画、现代数字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大量作品。戏曲一枝独秀,从古代到现代有许多不朽之作因西王母和西王母的影响而传世、问世,曲艺方面也有传世之作。

  在新千年里,以文学艺术形式再现西王母形象和西王母文化,将为文学、舞蹈、音乐、雕塑、绘画、戏曲、电影、电视剧、动漫提供广阔的表现对象和背景。西王母的艺术之美,在人类文学史上、艺术史上占有的地位和对未来文学艺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