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泾川文化遗产录》 >> 正文内容

水泉寺:泾州古城三千年[1]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古城的面积

   古城的南城墙,在今天的泾河岸边;北城墙,在北山即兼山的半山,有彩门城的遗址,今天还可以看到。西城墙,现在有一部分保存完好,下面挖了窑洞,住着农户,当地人就叫城墙;东城墙,在兰家山沟口。这座城,东西长7华里,南北长7华里,周长28华里,面积相当2000年前的10个泾川县城。古城内目前已知的建筑遗址有:盘顶子,这是商周的祭坛;还有彩门城、衙门、仓里、营里、古粮道、将台、古城里;有大云寺、宝宁寺、水泉寺、太阳寺、东岳庙;有牛家城头、小城上、两汉墓群。

□古城的人口

   准确的人口数字现在很难找到记载,但从史料记载的古代战争中可以知道个大概;比如北魏时代,泾州当原城即现在的党原,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战争,当时北魏的大将崔延伯等到河西一带征讨羌人,取得胜利之后回到陇东,当时有12万人住进了泾州城;高平(固原)人万俟丑奴发兵起义,住在当原城里,他要东进,直取京城;于是,和崔延伯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这说明:泾州城当时有供12万人住宿、吃饭的地方;加上城内的官员、家眷、仆人、工勤人员、文化教育人员、工商业者、寺院道观人等,总计在20万人。

   在唐代,薛举城驻过10万军队,战后仅俘虏的男女达6万人。公元775年,安史之乱后,吐蕃20余万进攻泾州;20万,这仅是军队的数字。从后勤供给讲,吃穿住行服务都靠人力、步行、畜力,比如石磨石碾、舂粮簸筛;饮水肩挑,薪柴砍割,住宅军帐,取暖防暑;仅穿衣一项,古代军服宽大结实,层层叠叠,全用一针一线缀绣,还要纺线织布,一套军服鞋帽做工相当今日十套军服的劳动量。从京城调配大量武器,因交通原因似不可能,当地肯定有冶炼、铸造、钳锻木工等大量的兵工人员。成千上万马匹需人工饲养,仓储、房舍量当是惊人的。几十万人还要吃药看病,仅诊所药房需要多少?这么大的消费量,各类商品市场应当很有规模。劳役、民工、技工当成千上万;应该说,数名军人就需一名后勤人员服务,才能让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机器”运转。所以说,泾州城的人口,最多时军民达到30万人以上,最少也在20万人以上,等于今天县城人口的8倍。这些数字,都是正史比如《北书》、《唐书》记载的,是准确可信的。

□古城的地望

   地望,是一个地方在一个国家里所具有的地位和名望。泾州的地望怎么评估呢?它就像今天的广州、深圳在我国所处的地位和知名度。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商周时代的祭坛说起。祭坛,是祭天的所在,也就是天子祭天的地方,泰山才有祭坛;泾州城有祭坛,说明这个地方来过皇帝,在这里祭过天。我们都知道,周代水泉寺和泾州境内有两个封国,一个是阮国,一个是共国;周代把全国的疆土分为几十个小国,皇帝把他的儿孙晚辈们派去,作为他们的封地。因此诗经有诗句:“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意思说,灵台有一个密须国,他来攻打阮国和共国,惹怒了周王。共国都城就是水泉寺,城关中学内有共池,“共池涌碧”是泾州八景之一,这个景点一直保存到1975年。

   为了纪念阮国,水泉寺有一道水渠就叫阮陵渠。因阮国而起的阮姓,从泾川至南方至越南,传承至今,因此泾川是阮姓的第一个起源地,阮陵应是阮姓始祖之陵。西汉时,汉武帝在泾川置安定县,这座古城开始按县城的规制进行修建;至东汉,安定县担负起保卫国家西部边陲疆土不被侵略的重任。特别在北魏,在这里设了泾州,当时是州管郡,郡管县;泾州就设在这座城里,泾州当时领六郡十七县,六郡是:安定郡、陇东郡、赵平郡、新平郡、平原郡、平凉郡;地盘相当今六盘山以西,宝鸡、关中、平凉、庆阳、固原等一大片地面,等于今天一个省的面积。史称:泾州城当时是岭北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因为当时是羌人不断侵略中原,泾州以西的许多郡县逼迫东迁,从官员、军队到老百姓全部离开当地;多年以后,他们原来的地盘被对方占领,他们是再也回不去了。而泾州这一带,相对平安,就把岭北的政权军事要地设在这里。而西安以南、以东,都出现割据局面,所以有17个县都属泾州管辖。当时,水泉寺古城里,出现了奇特的现象,就是泾州的州治、安定郡的郡治、安定县的县治,也就是三级行政治所(衙门)都设在水泉寺里。再加上有一个关陇贵族集团在朝廷里担任要职,泾州古城作为岭北的政治中心,共达200多年,这是泾州城在历史上管辖的地盘最大、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最多、军事实力最强,也就是最有势力、最辉煌的时期。

   从丝绸之路的角度讲,泾州城是东进长安的第一城,也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城。因为丝绸之路出了长安,是沿着水走的,也就是沿着北路、南路,即沿着泾河、渭河走的。泾州城,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城,当无数的官员、和尚、商人、文化人离开长安以后,西到泾州,就标志着将要离开中原故土了,因为翻过六盘山,就成了具有西域风情的地界了。他们要在泾州城里修整,主要是从感情上,割舍下留恋故土亲人的万千情感,毅然登上西出阳关的几万里长途。而从罗马到长安的外国官员、贵族、商队、僧侣、文化名流,在新疆、河西饱受了广阔无际的沙漠的荒凉之苦,也饱受了陇中人烟稀少的寂寞之苦,在行程长达几年的跋涉中,见不到繁华,见不到城市,他们一旦进入泾州城,才标志着进入了中国内地。泾州的风土人情、物产气候和关中、长安一模一样,他们在这里最先接受到汉文化,也就是中华文明的洗礼,享受到东方大国特有的衣食住行的独有特色,他们一般在这里要停留几个月、有的长达几年,一是身体的休整,一是心理的调整;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他们在这里能最先学到,也能最先把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在这里磨合,身心得到最好的适应,准备充分之后,才整装进入长安。这里也就是积淀了外国人感情最多的地方,他们思念西方故土、亲人、文化、生活习俗的种种情愫,一下子在泾州得到解脱;中华泱泱大国的胸怀、气度、人情,他们能在这里痛痛快快地得到吸收。泾州也就是最能领略中华文明营养的地方。

   丝绸之路上,商贸驮队络绎不绝,有无数的骆驼,无数的商品在泾州中转,贸易;有大量的粮食、瓜果蔬菜、皮毛、牛羊骡马、丝绸麻布、盐、铁等农牧业手工业产品在这里流通。泾州因此成为长安以西有名的商埠。丝绸之路的主要功能之一,还在于传入了佛教文化,无数的国外沙门、高僧,在泾州长驻,佛教的中国化,在泾州体现的最多。比如中国最早有记载而无实例的塔,在泾州出现。泾州城里塔寺林立,泾河两岸的石窟绵延百里,泾川城乡佛寺庵达130多座,是最好的证明。从交通角度讲,泾河川道、南北二塬都有交通要道;回中古道、丝绸之路东段在泾州分成西路、北路。泾州城,被誉为漫漫丝绸之路上的明灯,是商贸的驿站,是文化的驿站,是外交的驿站,更是感情的心灵的驿站。

   从地理位置讲,泾州一带是羌人、吐蕃长时期争雄割据之地,北魏置泾州之后,汉、羌、戎各族在此生存。史书上称:泾州“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地”。唐宋时,这里“控扼两陲之咽喉,边衢之门户,壮西服而控远夷”。就是说,泾州是阻挡宁夏、河西的侵略之兵的重城,是陇东的入口处,是关中八百里秦川和凉州即千里河西走廊的联络桥梁,保护着长安的安定。长安的安定也就是朝廷的安定,全系于西部边陲泾州城。因此,泾州长时期称安定,它是照应着长安的,至今西安西城墙还有安定门,我们经常出入。安定有安定,长安才长安。

   大体上说,这就是泾州的地望,是朝廷最器重的州城之一,内地任何一座州城可以有,可以没有,泾州城一日不可没有,这是被大量的军事记载所证实的。

□古城的人望□

   人望,就是一个地方在一个国家里的人气和名望。中国历史上,先后有83个王朝,其中有20个皇帝与泾州城有缘。周文王伐密,有共国古城作证。周康王游共国,在地方志上有明确记载。周穆王西征犬戎达泾河上游,这是史实。周代的势力,从西部讲,六盘山是一条硬界线,过了六盘山,就不是周代的领地了。所以,说周穆王驾八骏马在新疆瑶池会见了西王母,那确实不是事实。正因为周穆王到过泾河上游,周穆王在泾州回中山会见西王母才有可能。西王母是西部戎族的首领、国王,每一代都有其人,因而,周穆王是到过当时作为共国都城的泾州城的。《史记》载,秦始皇过回中,出鸡头山,登崆峒。秦始皇过的回中就是过了泾州。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文治武功,都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在他45岁到69岁的24年里,先后11次到过泾州,他先是通回中道,即开通了长安至泾州的官道,以前的道路肯定不是很平坦、畅通。凡从长安西上的人,都要在回中山下过泾河,进入州城,再沿泾河北西上,至合道原到达平凉、定西,在兰州渡黄河西去。后秦武帝叫姚苌,他在泾州城积蓄力量和财富,夺取了长安,当了皇帝。十六国之一的夏的开国帝王夏武帝,叫赫连勃勃,是少数民族,在泾州一带打过一仗又一仗。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置泾州,泾州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北周文帝宇文泰,在泾州一带起兵,吸引了大批关陇一带的优秀人才,富豪贵族,一举取得了江山。北魏的宣武帝、孝明帝,因是泾州出的胡太后的丈夫、儿子,所以泾州的王母宫石窟,南石窟的开凿,都是得到朝廷支持的;北魏的高峰寺,又名嵩显寺,是皇家寺院,宣武帝敕赐了碑文,全称叫“敕赐嵩显禅寺碑记”,拓片影印件现在还保存。隋文帝,曾经给泾州的大兴国寺分封过一批佛祖舍利。唐太宗李世民,在泾州战薛举,薛举之兵曾包围了泾州城几个月。唐宣宗李忱,曾给高峰寺赐过“高公佛堂碣”,高峰寺当时叫高公佛堂。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泾州城敕建过大云寺,供养《大云经》,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子,置了金棺银椁铜函石函。赵匡胤,在未当皇帝之前曾到过长武城的龙马寺,他的像被画在寺院里;赵匡胤与王母宫的重建也有很大关系,当时泾州的最高官员叫张铎,他先后三次来泾州作官,第二次来,他主持修建了丰台湫池的善女祠,第二次来,他主持修建王母宫,他到了朝廷,向天子禀奏了泾川王母宫建于汉代,能保佑一方平安,更能保佑朝廷平安,因为它是得人心的最好的载体,赵匡胤在京城设了盛大的宴会,款待了张铎,命四朝元老、名望仅次于皇帝的陶谷写了“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碑文,这块碑刻今天还完整保存。宋真宗赵恒曾敕建解脱禅院,也叫水泉院,就是水泉寺。元世祖忽必烈,给镇海寺专门下过一道圣旨,因为水泉寺的佛教等宗教非常兴盛,宗教人员很多,他们和军队、官员、民众因为寺产、土地发生了纠纷,忽必烈为了这座著名的古城的平安稳定和佛教的发展,专门下了圣旨,叫保护好宗教财产,尊重信教人员;忽必烈的帝师叫八思巴,他是西藏回归祖国的凉州会谈的参加者,当时,西藏的代表人物萨班和元朝的代表阔窝台在今天的武威进行了为期不短的谈判,达成了协议,西藏从此成为中国的领土。八思巴是萨班的侄子,天资聪颖,后来,他总领宗教事务,相当副总理官职,又是忽必烈的帝师,为皇帝传授佛教知识。八思巴用他创造的八思巴文写了这道圣旨,刊刻在碑石上,立在镇海寺里,从此,僧俗两界相安无事,这块碑现在完整保存。从崆峒山也有八思文碑来看,八思巴是来过泾州城的。元朝的另一位皇帝元成宗,叫铁木尔,也给华严海印水泉禅寺敕赐过碑文。明代的明孝宗皇帝朱佑樘同样给水泉寺敕赐过碑文。历代皇帝敕赐碑文,标志着这座寺院是按皇帝的旨意重修的。这些记载,在《陇右金石录》里非常清楚。

   历史上的名人,都喜爱、看重泾州城;到底有多少名人很难说清。从汉代起,汉代宗室的墓群在州城内,汉代的陈平墓,就在与州城上下忽应的回山顶上,按封土的体积看,应是宰相级。马超战安定,这是三国时代的明确记载。唐代名将郭子仪在泾州留下的战史,彪炳史册。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从唐代到明代就有大家最熟知的李白、李贺、李商隐、王昌龄、沈亻全  期、卢照邻、胡曾、张籍、温庭筠、陆游、范仲淹、腾子京、汤显祖等先后或来过泾州,或在泾州作官,或为泾州写下了千古名篇。

   从泾州当地人才角度讲,载入正史的帝王、太后、将军与这座古城有难解难分的因果关系。泾州当时有几个大姓,是梁姓、胡姓、席姓、安姓、皇甫姓;梁姓,在东汉时就出过梁太后,后裔中有一个叫梁商的人,他的一家就出了七个侯,三个皇后,六个贵人,两个大将军。他们身在朝廷,其后代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皇族,男的可以作大官,女的可以参与贵人、皇后的推选;再加上到了北魏,宇文泰把关陇的人才、富豪都带进了朝廷,史称“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们出将入相,左右中国政局长达二百年之久;泾州城在这二百多年里领六郡17县,成为岭北的相当省会城市的地位得以形成,安定籍的胡太后能临朝执政12年,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泾州人张轨,在凉州作官,建立了前凉,他的子孙先后出了七位帝王(六王一帝),在中国559个帝王中,泾州籍的帝王有7位。从东汉至北齐,泾州出过12位太后、皇后;妃子、贵人、昭仪、公主有几百位。

   关于人望,我仅仅说了个大概。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