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民俗风情 >> 正文内容

陇东民俗:源远流长的打发女子陪嫁妆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照片上的这几位看不清表情的人物,据说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泾川县居民某某出嫁女儿时的留影。在那个战乱频仍,百业凋敝的时代,女子的嫁妆就是生活质量的“晴雨表”。除了生活必需的被褥、毛巾、箱子等物,我们再看不到其他的“奢侈品”。虽然嫁妆很简单甚至是简陋,但千百年来陇东地区陪嫁妆的民俗却一代代传承至今,并且随着时代生活的变迁,嫁妆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自笔者记事时起,在我们平凉城乡,结婚看嫁妆是一件很隆重的仪式,也是新郎新娘两家人的脸面。一般是女方在婚期的头一天待客,提前要准备嫁妆。过去的嫁妆通常是木制家具,如三门柜、穿衣柜、写字台、梳妆台、火盆、木盆、餐具、被褥等,现在条件好了,一般的嫁妆是冰箱、空调、洗衣机、电扇、组合家具等。


  不过,对于那些前来看热闹的大姑娘小媳妇来说,除了看看人家的嫁妆都陪了一些啥东西之外,最让她们上心的还是新娘子的刺绣手艺咋样。源远流长的民间刺绣遍及陇东地区农村家庭,其刺绣艺术千百年来与陇东子民生活息息相关。当然,嫁妆里面也少不了刺绣,如鞋垫、枕巾、绣花枕头、绣花鞋、绣花手帕等等。可以想象,时光倒回去几十年,在一个透着古色古香的古居里,房内的花床上端庄地坐着一位顶着红布的“新娘子”,床上摆满了嫁妆:枕头、被褥、鞋、披肩……所有这些都是刺绣所成。还有用黑、黄、红、白、蓝等颜色线所绣的“喜鹊探梅”、“十二生肖”的刺绣憨态可掬,栩栩如生,“蝴蝶”翩翩起舞,活灵活现,“米老鼠迎亲”玲珑可爱,生动活泼,寓意吉祥……

  在我们平凉,过去抑或现在的刺绣活大多出自农村女子、媳妇之手,她们把身边、生活中最常见、最丰富的材料,不管是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还是楼台亭榭,几何图案,以至人物故事,都作为取材范围,通过一系列平绣、锁绣、补绣、纳绣、挑花、剪绒、打结、锁边、圈金等不同针法和不同工序,形象逼真或是抽象含蓄地把作品一点一点绣制出来,达到出神入化的完美效果。

  据老人们讲,陇东民间还流传着“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的歌谣。淳朴善良、心灵手巧的农家姑娘自小就会受大人影响而成长为一名刺绣能手。刺绣种类繁多,取材广泛,品种有服装、坐垫、鞋面、袜底、枕顶、肚兜等。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门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绝艺在平凉城乡已经不多见了,嫁妆里也很少再见到刺绣品了。

  我想,老照片上的这位待嫁新娘子也一定是位刺绣高手,她的嫁妆虽然用我们现代人的标准和眼光看上去显得很寒酸,很拿不出手。然而,她之所以和家人很骄傲的站在嫁妆前让洋人拍照,一定是为自己的刺绣活很得意吧。

  也许,这只是我们的猜想。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