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民俗风情 >> 正文内容

县长题幛 — 陇东民俗风情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题幛,说镇原最甚,其实西峰不衰,泾川也极兴盛,是近五六年的事,完全是古风的延续。从近几十年追至清末,期间不知是怎么过的,但现在一家比一家兴盛。题幛和行礼连在一起。老人都寿高,子女多在外工作,给别人送了无数次的情,你遇上白事,众人自要表达一番心意。一幛400、500元不等,红绒,金边,有对联,中间幛上题四个大字,上款为被追悼者名,下款为某某县人民政府县长某某某题,或副县长题,或原县长题,或原副县长题,旁要写兰州大学或某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学历。早先一个小学的校长就可题幛,已很难请到,中学校长就更了不起。因为在当时,区长、县长谁能请得起,没有渠道,只有森严的等级,谁也高攀不上。而现在乡下小学校长中学校长题者也多,乡政府乡长也题得不少。一两年间,有在县上取得职务者,请县长、副县长题很容易,竟也一下子请了地区行署专员、副专员或原专员题,省上某厅厅长也题了,一下子使白事规格出现跨越,一家比一家高,那荣耀在50岁以上人心目中,高得简直无与伦比。

    古时请衔,有规程,要提烟酒,磕头行礼,有一套严肃的礼节。县长都是考出来的,至少是进士、举人,学问满腹,诗词文章在全县一流,这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标准特色。他们题中堂大字,一家与一家一人与一人不重复,虽是四字,文彩昭然,新意与厚度难以匹敌;一副对联,更是古今绝对,能根据死者身世、经历、贡献和子女的成就家族在庄里的风范为题,联得贴切,对得工正,然后再由他亲笔以高超的书法题在宣纸上,落款为某某县县长题。工匠拿了拓摩剪贴,这是题幛的本义。
今日题幛,全是文化馆或礼仪铺子里的工匠用电脑里的字描上去的,只用电话给县长打过去  ,要请你衔,同意了,你做上去即可。实际上县长是不题的,多半钢笔字都写不好,哪里能题得了毛笔字,多半还是工农兵中专生,做中堂语与对联,文脉太浅,或根本就没学过,都是匠人拣最现成的如德范常昭、懿德常昭、德高望重一类句,做上什么就是什么,这已是题幛的变异。又过了几年,干脆不用让县长知道,只用把县名县政府名县长衔与名剪贴上去即可。

    关于题幛,知道是旧俗,国家不提倡大操大办白事,但经济发达,房屋高大,人丁兴旺,过一白事,上千人来,纸货、香烛、白酒、烟、菜、肉、糖、音响、唢呐队、电、交通等共消费万元是常事,积极意义是极大地促进了乡下消费,扩大了内需,所以人们对行礼题幛多不去追究它的政治意义,不就是一种古礼仪嘛!一件事情,一种人人家家遇到的事,是没有人极左或极右的要上纲上线的,这是政治上最大的进步,是全民应该欢呼的。不仅在乡下大办葬礼几天,就是县城,那临街面的住宅里,忽然有70岁老人去世,生前是某单位头儿,工龄 40多年,儿子三四个,女儿三四个,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及单位的同事,一个一个把钱凑起,金纸剪的名字全要依职务大小为序贴上去,总要请一县长题名,这是最看重最有价值的,比给多少钱都重要。一个一个幛擎来,唢呐队远远迎接,孝子一字儿下跪,接幛,院子里挂满,墙上挂满,街道的街面上就挂了开来。正好是大会结束,从县上四大家领导到各单位各乡镇一把二把手们正成群结队过来,也正好看见了题者大名和上幛者名,看了如没看见,强烈的平民色彩即对官的向往对官的尊重及官题的权威性一目昭然,刚刚开的会还在反对这些事,但街上这么做也无一人去管,这是法律允许的,不犯法,这一切就正常了。

   为何要县长题?人一生几十年,功劳苦劳已在世上,儿女孙子们已超过了他的成就,集合起来四五十人,请县长题,就是对逝者一生最高的评价、认可。你没有官阶,开追悼会县长致不了悼词,99%的人地位达不到这个层次,即使开了,不可能把悼词刻在碑上,光照后人,而幛可以文明公正地用红色金黄的吉祥色做了,让人人看到,看了记下,这种隆重排场对死者追悼无比,对生者更是心平气和,不留遗憾。这就是中国人对政府对国家的认同,他自觉自愿纳入为一分子,接受领导与管理,活着自觉接受领导,死了也自觉接受领导,即使一生一次也未做过一件公家事,未开过一次公家会议,死了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公民死了,这样就把爱国主义、拥护政府、遵守法律、传承民俗、扬善隐恶的国体和5000年的历史传统完好无损地继承下来了。

    这些红底、黑边、金字的硬幛,大门户的人家收300个,一般收百个、几十个、几个不等,全在于儿女事做得怎么样。白事过去,收好放下,下一次村里谁家有事,要行礼便借了去,挂在宴谢客人的主棚里,四周挂满,即是点缀,又是再现县长曾题过该村某人,某人家曾得到县长题赠,而对人家的题赠又转借到自家,名字张扬,氛围出现,恍如县长也给自家题了幛,自家正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过这种盛事,不是荒野草民,不是平头百姓,而是朝廷有赐,有敕,有封。5000年间自认皇帝、皇天厚土的国家与公民理念,一点不缺地继承了下来。

    这幛宽2尺,高6尺,越做越富态,越考究,而エ艺流程越做越现代,边子穗子是买好的,粘上去,字与对联是早就一次性用电脑刻剪的几十片相同的即时贴,只用贴上去,只是送幛的人名要一一剪,贴。过去,所有的题字,幅幅不同,要细心剪在布上,用优质浆糊精心贴上去,再用针线一针一针做过去,没有什么能及时贴的材料,现在的胶水把钢都粘得了,贴字何妨。因此,这些礼仪用品铺面生意兴盛之极,一月遇三五次,一次卖10余个,再加上卖出百个花圈,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陇东,把中国所有关于礼仪方面的规矩、象征物,与官的交往形式,无一缺漏地传承下来了,一点也不剩,一点也不落后,还有自已的创新,这种普及性是惊人的,人们自觉仿效,没有一人去带动推动拉动,都做得超前、规模、进步,不愧是文明古国发祥地的中心,是古都长安之远郊,今日4个小时可到达西安,离乾陵不过2小时之程。这是陇东的特色,传承古礼仪最发达地区之一。

    人类如果都象陇东人,联合国秘书长、国际组织总干事、各国元首及首脑,各种大学﹝学校﹞校长、博士、院士、将军、教授,各省长、市长、县长、乡长都要题幛,他们的官职和名字便收藏、展出于地球上每一个角角落落。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