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民俗风情 >> 正文内容

断瘟·生殖崇拜与野合孑遗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甘肃泾川的北塬上,曾流传过一项民俗活动叫“断瘟”。这个“断”显然是俗语,不好择字,用当地方言解释是驱除、赶走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撵”!因为这项民俗的内容是:驱赶瘟疫、保佑平安,联系到“断”有:“断绝,不再有”的意思,因而我便用了“断”字。

    活动大概是在初春进行——因为春天是万物滋生之日,也是瘟疫复活之时,所以要“断”。参加活动的主要人物有春官、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扫槽鬼、害婆娘和洒符水者等。在“老会长”(民众选出,主持村社公务活动的人)的带领下,敲锣打鼓,举着龙旗(沿袭着大清朝的三角旗),簇拥着一长串大人、小孩,在全村各家挨门挨户的闹腾。

    先说“春官”,顾名思义应是司春之官。他原本是春节“耍社火”时各社火队的重要人物。舞台上的官员打扮,鸟纱、官服,挂着三须胡,摇着鹅毛扇,走在社火队的最前边。不管到了那个单位、人家门前,便要在锣鼓的伴奏下高声朗读两、三首诗。这些诗虽说大都是些祝福的“顺口溜”,而且都是提前背的滚瓜烂熟的,但针对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各个单位的不同司职,还是要求有相适应的有关内容的,不可离题太远。有时两、三家社火队狭路相逢,各队的春官就要挺身而出,相互比试“口才”,甚至可到剑拨弩张,恶语相向的地步,此时便需要春官的临场发挥。所以春官又是标志一个社火队以及它所在的村社有无实力的象征,常常由本村识文断字、反映机敏的人来担任。但是,在“断瘟”中的春官完全是为了活动的声势而设置的,每到一家,拌着咚咚呛呛的锣鼓点,说上几段“春官词”,活动便不致太单调,也有文化气息——事实上它也是“断瘟”活动中从头至尾,最热闹、最能调动情绪的节目。

    唐僧师徒在“断瘟”中只具有象征意义——因为他们能降妖捉怪。在活动中并无具体任务,只是跟着走,以壮声色!

    “扫槽鬼”是一个翻穿着皮袄,一身黑毛,头上戴着用黄表扎成的两朵纸花——应该是象征两只兽角的人。揽着一个竹筛子,筛子里有笤帚、刷子等,他的任务是保佑六畜兴旺。每到一家,便到喂养牲口的地方,用刷子挨个刷刷牲口的身体,用笤帚扫扫牲口槽的草料——当然都是象征性的。主人提前要在槽里放些食品——一般都是馒头(当地叫作“馍”)和一些钱,扫槽鬼便将这些钱、馍和一些些饲草一起装在筛子里带走。这反映了农耕社会,农民对农活的主要帮手——畜力的重视和爱护!

   洒符水者没有什么装扮,就是几个壮汉,抬着或挑着几桶“符水”——用五谷粮食、药物等熬成的水。领头者拎着一个小桶,用一把笤帚蘸着符水在各处挥洒,临走时还要在大门上帖上一道符,意在驱灾辟邪!

   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害婆娘”,“害”也是个俗语,尚没有准确的字来表示。在当地意谓:不干净,不利索!其形象在社火中常常出现,特别是在东北的大秧歌中。我看到有文章称其为“丑婆娘”或“脏婆娘”,但我觉得这和家乡的那个“害”,含意相去甚远。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害婆娘”虽然含有拉蹋、不洁之意,同时还有善良、庇佑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她们的职能有本质的不同,社火或大秧歌中的“害婆娘”只是一个刁着大烟袋,插科打浑,逗人发笑的丑角,而“断瘟”中的“害婆娘”却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

   “害婆娘”一般都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扮演,服装主要以黑、红为主,显的庄重;头上扎满表花,耳朵挂着炮仗,以示神圣;脸上画着重重的红油彩;一手拿着把笤帚,一手拿着个大棒槌,棒槌被磨得光光的,涂得红红的。原来她是主管儿童健康和妇女生育工作的,有点类似现在的妇幼保健院和计划生育办!

   “害婆娘”是整支“断瘟”队列中最忙录,也是最活跃的人物。有孩子的人家都要抱着小的,领着大的到她那儿祈福,她便会用笤帚浑身上下扫扫孩子,并用指头沾点面颊上的油彩,在孩子的眉中间点一个红红的吉祥点,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百病不生。在这里就是要让孩子沾点“害婆娘”的脏气——因为当地人认为“脏”能辟邪!

   但是,对于那些刚过门的新媳妇,久不生育的少妇,或没有男孩、或还想再次生育孩子的青年妇女来说,“害婆娘”就像一头发情的野驴,“她”会到处寻找那些妇女,逮住她,把她们压倒在任何地方,用“她”手中的大棒槌在对方的两股之间狠劲的乱捣,被压着的妇女一边嘻笑着拚命抵抗,一边却半推半就的任其折腾……奇怪的是,当“断瘟”队伍每到一家,家里年长的主妇,甚至是少妇们的丈夫都会主动悄悄告诉“害婆娘”,那些女人们“藏”在什么地方!

   成年以后,我终于懂得了,“害婆娘”手中又红又光的大棒槌就是男性生殖器的像征,它源于一种古老的生殖崇拜,而“害婆娘”对女人们的种种狂妄举动,正是上古时期“桑林野合”风俗的一种孑遗。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处在蒙味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的成活率非常低,所以对远古人类来说,繁衍自身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问题,于是,中外无一例外的都出现了生殖崇拜现象。生殖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其特点是信仰自然界神秘的繁殖力并对性器官加以崇拜,借助祭祀、巫术和祈祷等仪式,以期获得旺盛的繁育能力。从出土的古代性崇拜文物来看,是形形色色的,其中象征“男根”的“木祖”、“石祖”最多,最普遍 。

   那么,上古人又是如何利用这些“木祖”、“石祖”来进行巫祝活动的?现在已不得而知!但我想一定会有如家乡“断瘟”活动中,“害婆娘”用棒槌(木祖)对异性特殊部位进行暗示性动作的仪式行为。

   “野合”是生殖崇拜的另一种形态。当人类走过了母系社会的群婚时代,发展到父系社会后,男女之间随意的性结合还是很普遍的,许多古籍有女性因“践大人足”而受孕的记载,如《史记·周本纪》:姜原践大人足,怀孕而生弃,是为周朝祖先。过去历史学家都把“践大人足”解释为:踩到了巨人的脚印。但是我的老师李福顺先生经过研究认为:“践大人足”是上古时的一种性爱舞蹈!对此我非常认同。不要说在上古,就是在现代社会也还有这种遗存,如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他们就选一个特定的日子到湖边聚会,在月光下,在篝火旁,男女青年一起载歌载舞,然后选中意中人,便双双在湖边媾合,这不就是上古社会“践大人足”性爱活动的再现么!何况这其中的“践”本意就为舞之、蹈之!

    据此,我认为“践大人足”是“野合”记载的最早起源,这种野合风俗即使到了有正式婚姻嫁娶制度的周代,还被保留着,而且是由官方出面组织的,如:《周礼·地官》:“仲春之月,会合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种风俗,到了汉代仍有一些残留。如我们看到的汉·画像石《桑林野合图》就是这种风俗在艺术上的反映:在一株大桑树下,一对男女正裸体交欢,脱下的衣服挂在树上,女子采桑用的小竹筐抛在一旁。桑树上还有两只猴在攀援嬉闹,有禽鸟在跳跃鸣叫,还有二男子裸体等待……桑树多籽,在桑林中野合是期望繁殖生育、子孙昌盛的意思,也是生殖崇拜的最具体目的。

   联系到这些,我认为家乡“断瘟”中的“害婆娘”所为,正是古代野合风俗的变异传流:把古人实际的性媾合变为一种祈祀象征;将实施媾合的男子变为女性的“害婆娘”形象,其目得就是要把这个司“生育之神”改造的更容易让大众所能接受,有与时俱进的意味。但它的功能目标是不变的——那就是祈求生育。这样就不难解释,年长的主妇和少妇们的丈夫为什么会主动告诉“害婆娘”,女人们“藏”身之地的密秘了!

    至此“断瘟”活动的全部要意就都清楚了,这就是:驱瘟僻邪,除灾去病,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繁衍,人丁兴旺。

    我的家乡甘肃陇东,又称陇右,在古代地理一个重要分野地——“陇山”之东。它和陕西关中地区接壤,称为“秦陇之地”或“关陇之地”,同为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到唐未五代后,开始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伍,日渐封闭,反倒在语言,民俗上保留了大量鲜活的上古遗存——而且是汉民族正宗上古遗存,如方言称“不耐烦”为“颇烦”,有人写成“泼烦”,实际它就是一句正宗的古汉语:“颇为烦恼”的意思;又如元霄节民俗蒸一种供品叫:[食追](左食右追,电脑敲不出来)巴。有人写成“追巴”或“锥巴”,其实字典对此有一个唯一的解释:古时的一种蒸饼。它也是个古汉语,如明·冯梦龙的《三言》就有:穷马周际遇买[食追]媪。

   再如民俗活动,我曾看过一个为“祭虫”而举行的“跳神”活动,时间约在三、四月间青苗生长期。地点在村里的山神殿,殿前有一段2、3百米的狭长广场,广场终端树一个50米的高杆,杆上插着五彩龙旗和山神殿遥遥相对。山神殿门前是主会场,两边排列着从附近各庙临时借来的“轿子”(当地人的叫法,实际是一尊尊小型神像,蹲在能挪动的椅座上)。五、六个巫神马角赤裸着身子,勒着红头巾黄表花,各自击打着一种像芭蕉扇一样的牛皮鼓,鼓的周围和托把上串联有许多金属环,他们一边跳一边唱,不时翻腾跳跃,掷鼓于空中再接着,歌声、鼓声和金属环的撞击声响成一片,谓之“跳神”。临近高潮时要“跑城”,巫师们在队列前边,跟着他们的是村里选出来的精干小伙子,各人肩上扛一座“轿子”,在牛皮鼓的伴奏下疯狂的在神殿和旗杆中间的广场上来回飞奔,气势非常壮观。所以有老人讲:“跳神的是疯子,看神的是瓜(傻)子”。活动的结尾很刺激,要杀一只公鸡,将鸡血接在盆内,同时由一个马角站在桌子上,脱光了上衣,抡着“麻鞭”尽情的舞蹈,麻鞭不时抽打的山响,到了高潮时,他要用一把刀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自已的脊背划破,让人血流在鸡血内,这时有人就会把早已准备好的许多三角小黄旗的旗尖浸在血中蘸一下,要保证使每个小旗的尖上都要有血迹。这时便由“老会长”带路,巫神马角齐上阵,看热闹的大人、小孩一大群,在全村各地头巡游,在每家的田里都要插上一面沾了血的小黄旗,据说这可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所以整个活动叫“祭虫”。(据说还有“取雨”、“看病”的跳神。)整个过程使我感到了一种上古荆楚文化的遗风,很震撼!
  ……………

   我看到过的“断瘟”活动只有一次,时间大约是在1953—1955年间,现在回味起来,它应该是上古民俗的一块“活化石”,遗憾的是以后再也没有看到、听到过类似活动,也没见到过与此相关的介绍材料,也就不知道它流传的范围如何?


非洲出土的生殖崇拜偶像

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石《桑林野合图》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