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吴宗国:唐代是泾川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2023年07月19日 来源:2015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 点击数:

一、泾川是一个历史悠远,文化遗产丰厚的地方

考古发现和西王母的传说说明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我们祖先活动的地方。西汉始建的西王母宫,北朝的百里石窟长廊,隋朝的大兴国寺,武则天时的大云寺,还有大云寺地宫出土的舍利子和最近出土的石佛像,更是向人们展示了泾川文化辉煌的图卷。

泾川文化底蕴深厚,明代在泾川城南山麓建有麓城书院。清光绪八年(1882)创建有镜清书院。自元至清,邑人中的进士、举人和贡生不绝于记载。⑴这几年泾川先后召开了有关西王母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近年来还出版了一些关于泾川文化整理、研究的著作,涉及到泾川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都告诉我们,泾川人有着看重教育的传统,泾川人对本地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要说什么是泾川文化,我想对本地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重视,就是泾川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泾川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枢纽城市

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山谷中,分布了一系列的石窟寺,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到库车库木吐喇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裕固 马蹄寺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一直到最西端也是距离长安最近的泾川的百里石窟长廊。一座座石窟寺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丝绸之路沿途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丝绸之路上不朽的路标。只要看到了一座石窟寺,就可以知道这里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点。只要把这些石窟寺连接起来,丝绸之路的线路就很清楚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泾川的百里石窟长廊前后延续的时间长,分布也很广,说明在南北朝时期泾川地区就已经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地方。

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是往来必经的通道。从长安进入河西走廊的道路有三条,一条是经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这条路不仅路途遥远,还要越过黄河,穿越大斗拔谷,沿途充满了艰难险阻。一条是经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这条线路沿途缺水、补给不易,但却是路程最短的。还有一条是经泾川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后两条都要经过泾川。

唐朝的泾州距长安493里,也就是二百多公里,是丝绸之路东段进出长安的门户也是从长安进入河西走廊的一个枢纽。

泾川还是长安通往现宁夏和西方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通道。贞观二十年(646年)八月唐太宗去灵州,就途经涇州,并在涇州稍事停留,賜高年鳏寡粟帛。⑵位于州城以北九十里的临淫,草木丰茂,宜畜牧,则是西行的要冲。沈亚之《临泾城碑》引;涩将郝批所云:“临泾地扼洛口(原注:有洛川在泾州西北,尽于临泾),其川绝饶利息蓄。其西大野,走戎道,旷数百里,其土乃流沙,无能出水草,当涉者尽疲,即屯临泾为休养便地。”⑶形象地描述了临涇在这条通道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泾州为唐初国家统一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一》:“泾州上隋安定郡。武德元年,讨平薛仁杲,改名泾州。”泾州这个名称是和讨平薛仁杲联系在一起的。

武德元年(618)六月唐朝刚建立,盘踞在现在甘肃的薛举从泾州向唐发动进攻唐高祖李渊命令李世民和刘文静率军抵御。薛举找到了唐朝军队的弱点,暗中派骑兵从唐军阵后发起进攻,把唐朝的军队打败了。这次战争的地点在浅水原,也称为浅水原之战。

浅水原之战中,薛举所采取的方法其实李世民也是经历过的。李渊当年在山西雀鼠谷和南下的甄翟儿交战中,就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当时李渊兵力少,而甄翟儿兵力多,李渊就采取抓住敌人弱点,充分发挥轻骑机动灵活、运动迅速的特点,从敌人的两翼突入,把敌人打败。抓住敌人的弱点突入阵后,或从两翼进攻,是一个很重要的骑兵战法。李世民也参加了这次战役。

两个月后,薛举死,其子薛仁杲继位,唐高祖命李世民带领军队征讨薛仁杲。这一次李世民就吸取吸取浅水原之战的教训,接战时,一面派兵到浅水原南布阵,摆出决战的架式,同时,率兵迂回到敌军阵后,出其不意,发起进攻,并亲率精骑数十突入敌阵,一举击溃了薛军。击溃敌军后又率轻骑乘胜追击,穷追不舍,进围薛仁杲所据之折壤城(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北)⑷,使敌人的溃兵不能入城坚守。薛仁杲被迫出降。

讨平薛仁杲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唐王朝来说具有三大意义。首先是拉开了削平群 雄,统一全国的序幕。其次是打开了丝绸之路西行的大门。武德二年唐高祖派往武威 的安兴贵抓获李轨,武威归唐后,通过泾川进入河西走廊就畅通无阻了。第三是对薛举、薛仁杲父子的两次战役,对李世民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使他懂得了 以己之强对敌之弱,也就是军事运筹学的思想;并使他掌握了骑兵战术的要领,为他后来削平刘武周、王世充和河北、山东各个武装集团,统一全国做好了准备。他曾经说过“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趁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无不溃败”。⑸这恰恰是从他所参加过的他父亲李渊在山西雀鼠谷打败甄翟儿和他在和薛氏父子两次胜败之后总结出来的用兵之道。

这些都是讨平薛仁杲,改名泾州所包含的深意。这也是泾州为唐初国家统一所做 出的特殊贡献。因此,作为讨平薛仁杲的主战场折塘城,也被作为历史遗迹记载下来。乾隆十八年《泾州志》古迹部分记有:“薛举城在永宁里,至州十五里。”折班城对于唐朝来说,确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历史遗迹。

四、唐朝前期泾州的基本情况

《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一》:"泾州上隋安定郡。武德元年,讨平薛仁杲,改名泾州。天宝元年,复为安定郡。乾元元年,复为泾州。旧领县五,户八千七百七十三,口三万五千九百二十一。天宝,户三万一千三百六十五,口十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九。在京师西北四百九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三百八十七里。"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关内道三》:“泾州安定。上。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二。乡五十五。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乡三十。…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八十六里。…贡赋:开元贡:尨须席。赋:麻布。”

《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一》:“泾州保定郡,上。本安定郡,至德元载更名。土贡:龙须席。户三万一千三百六十五,口十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九。县五:(有府六,曰泾阳、四门、兴教、纯德、肃清、仁贤。)保定,(上。本安定,至德元载更名,广德元年没吐蕃,大历三年复置。有折塘故城。)灵台,(上。本鹑觚,天宝元年更名。)临泾,(中)。良原,上。兴元二年没吐蕃,贞元四年复置。)潘原。(中。本阴盘,天宝元年更名,后省为彰信堡,贞元十一年复置。)’

以上三个有关于唐代泾州的记载,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唐朝前期泾州五县户口的增长。

泾州在隋代为安定郡,所属七县,共有户七万六千二百八十一。⑹唐初五县共有8773户,35921 口,比隋朝减少了六万七千多户。这是隋末唐初战乱的结果。経过近百年的努力,到开元时增加到15952户,比唐初增加了7000多户。天宝时增至31365户,186849口。比唐初增加了几近四倍,比开元时也增加了一倍,不论在增加的数量还是增长的速度都是空前的。人口的增长说明在唐朝前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泾州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是唐代泾州为上州,属关内道。按照唐朝制度,上州的标准是户口达到四万户。而泾州户口最多时也没有超过四万户。设为上州是从泾州拱卫京师的地理位置考虑的。所属五县中有三个上县,两个中县。上县县令品阶为从六品上,中县县令品阶为正七品上,相差两阶。从州县设置来看,泾州地位是很高的。

唐朝中央政府在泾州官员的任用上也是很重视的。据《唐刺史考》初步考查,唐代泾州刺史可考者共72人,其中26人两唐书有传,说明他们在为官的过程中都是有一定作为的。⑺

三是泾州境内设有六个折冲府。《新唐书地理志》所记“有府六:泾阳、四门、兴教、纯德、肃清、仁贤。”指的是折冲府。唐朝实行府兵制,据《新唐书》卷五十《兵志》,“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泾州六府之兵,也就是充当府兵即卫士的农民当在六千人上下。

五、安史之乱以后泾州成为对抗吐蕃的前沿城市,变成了边塞重镇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中央政府调安西、河西军队入援,吐蕃乘机进占这些地方,并于广德元年(763)攻占泾州,进入长安。

吐蕃退出长安、泾州后,唐在永泰元年(765)春设立泾原节度使,泾州为治所,统领泾州,管泾、原、渭、武等四州。泾州成为对抗吐蕃的边塞重镇。节度使、刺史由同一人担任。马璘、段秀实等便是其中最著名并卓著功勋的人物。

马璘开元末,从军到安西。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统领甲士三千,自安西、北庭(今新疆吐鲁番、吉木萨尔一带)到凤翔赴难。永泰初(765),拜四鎮行营节度使,兼南道和蕃使。不久为泾原节度使,是泾原节度使设立后的首任节度使。次年二月迁四鎮、北庭行营节度使兼邠宁节度使。由干吐蕃岁犯郊境,泾州是最邻近吐蕃的州,乃诏璘移鎮泾州,兼权知凤翔陇右节度副使、泾原节度、泾州刺史,四鎮、北庭行营节 度使如故,并以郑、滑二州隶之。这里有两点是很有意思的。一是此后一段时期,泾原节度使、泾州刺史都兼任四鎮、北庭行营节度使。建中元年,还曾以姚令言为四鎮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泾州刺史。⑻二是以郑、滑二州隶泾原节度使。这是因为马璘既奉诏徙鎮泾州,而其士众自四鎮、北庭赴难中原,侨居骤移,颇积劳怨。而泾州“人烟复绝,兵无廪食。朝廷忧之,遂诏璘遥管郑、颍二州,以赡泾原军。”⑼

马璘在泾州,分建营堡,缮完战守之具,前后破吐蕃约三万余众。在泾州令宽而肃,人皆乐为之用。鎮守凡八年,虽无拓境之功,而城堡获全,吐蕃不敢来犯。⑽

大历十一年,马璘病得很厉害,不能视事,请秀实摄节度副使兼左厢兵马使。不久就正式任命段秀实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鎮北庭行军泾原郑颍节度使。"三四年间,吐蕃不敢犯塞,清约率易,远近称之。非公会,不听乐饮酒,私室无妓媵,无赢财,退公之后,端居静虑而已。"⑾

李光弼之少子李汇也曾为为泾原节度使。元和十年春他到任后,“闻士卒前以食不赈而鬻子者,皆与赎归之。”⑿虽然在任时间还不到半年,但还是为解除士卒之苦做了一件好事而名垂青史。

注释:

⑴ 乾隆《涇州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

⑵《新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⑶《沈下贤集校注》卷十一 《臨涇诚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天津。

⑷ 折塘,《旧唐书》、《资治通鉴》均作折班,《通典》作析填。

⑸《资治通鉴》 一百九十二卷唐高祖武德九年九月丁未。

《隋書》卷二十九《地理上》:安定带郡。鹑觚舊置趙平郡。後周廢郡,并以宜禄縣入焉。大業初分置霞臺縣,二年廢。陰盤後魏置平凉郡,開皇初郡廢。有盧水。朝那西魏置安武郡,及析置安武縣。開皇三年郡縣业廢入焉。良原大業初置。臨涇大業初置,初曰湫谷,尋改焉。華亭大業初置。有魔水、芮水。

⑺ 郁贤浩《唐刺史考》(一)第二编《关内道淫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⑻《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姚令言传》。

⑼《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段秀实传》。

⑽《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馬璘傅》。

⑾《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段秀实传》。

⑿《沈下贤集校注》卷十一《泾原节度李常侍墓志铭》。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天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