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张怀群:高平店房

2023年05月30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民国以前至2010年左右,高平镇北面城墙外从东端到西端,没有任何公家和私人的建筑物。北城墙东端以外有牛家、范家等连续的私人和集体的建筑物。西端以外有尚家的店房和住宅。公路以北,也没有任何家户和公家的集体的各种建筑物,不知道什么原因?

西兰公路东起西安,西至兰州,全长702.5km。泾川境是62km。民国13年(1924年),甘肃省政府倡修兰平即兰州至平凉汽车路。陇东镇首使张兆钾开征“筑路捐”,组织一部分军工和沿线民众修建自窑店经高平镇,太平疙瘩关、县城至平凉花家庄(今花所)路段,这是泾川县境内第一条公路。1925年,冯玉祥部队加宽整修。1927年9月,甘肃省道办事处整修兰州至长武段时,兰平路专员李芹芳、刘鹏会同泾川县长马希贤、梁在岐征集民工,又一次整修。1929年,泾川县政府征集民工修建罗汉洞至高平上山坡道工程。1939年,平凉公路养护段调集平泾两段员工铺垫砂石。解放以后,1957年铺筑级配磨耗层路面,达到甲等六级公路标准。1965年铺筑碎石路面,整修改建罗汉洞上坡道和王家沟至何家坪路段,加固桥子沟土桥。1971年和1974年再次整修,整个路段拓宽至10m,并铺成黑色渣油沥青路面,达到国家三级公路标准,被交通部正式定为国道312线。

也就是说,西兰公路是1924年修通经过高平的,店房也就在这个时候建起来了,最迟建的店房都是在是民国时期。店房本来叫马车店、车马店、旅社、旅馆,这里却叫店房,是因为一条公路修成以后衍生的产业。高平镇东门上后来成为东门生产队的的人口,多一半也不是当地人,是高平、飞云、窑店、侯家,还有离高平几十里路的乡镇的农民,就是为了开店坊,落户在了这里成了高平大队东门生产队的人。

从西兰公路胡家峪、高家坡段从东向西开始,第一家店房在1960年代末期的高平卫生站院内,在公路的南边,坐南向北,约3亩大的院子。1970年的时候,紧邻公路有五间房子,背向公路。房子的山墙处有一个架子车可以进去的门楼,门楼也没有挂牌子,这就是高平大队(文革当中称为红旗大队)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原来叫高平大队革命领导小组。这里面有大队部、卫生站、畜牧站、木工厂,院子里是全大队社员开会的地方。这是鲁彥昌爷爷创建、经营的店坊,他是高平大队鲁家山生产队人,山下面近邻沟边有南北走向的坐西向东的从此就是鲁家山,人家几乎都姓鲁,鲁彥昌家有平房、楼房和窑洞。依山发财以后,在胡家峪大队鲁家沟圈买下了相当的土地,修起了有楼有房有窑洞的庄基,这是从纯粹的山区上了塬的标志。鲁家山和鲁家沟圈有二三十家家鲁姓人口,都是很富裕的家庭,山塬同耕。鲁家店房向西是生产队的大场,大场过去是生产队饲养站。紧接着,是张家店房,创始人留着长胡子,这是最迟关门的一家店坊,至迟到1970年以后了。大门是很宽的木板做成的门边,上面是横的木板,有没有门楼已经看不到了。汽车能开进去,马车进去就更容易。东面有一排房子,客房、掌柜的房在此,烧水的大锅头在掌柜房的旁边,是敞开的,能看见用大风箱吹风烧煤炭,有四五个铁壶烧水。

水房向南,是很长的马槽,能拴20匹许骡马,门面没有墙,墙的位置就是马槽,马槽间有柱子,支撑着青瓦做房顶的不小的马棚。院子里经常有十几匹骡子和马也有毛驴在空地上打滚,打起来将近一个小时,活蹦乱跳的。三五辆马车靠北墙停着,或者是空车,或者有满满的货物。西面也有一排马槽,有青瓦做房顶。马槽里一般是以麦草为主,还有豌豆、玉米,骡马吃的咯嘣咯嘣响,声音很清脆。

长胡子老汉严肃的很,我从来没有见过他的笑容,但是生意非常好。泾川县百货公司、农副公司、供销社等商家的农副产品、小百货、小五金,都靠着这一辆辆马车运输。一段时间,是他的二儿子和妻子经营。

冬天,一个人穿的很厚实,带着厚厚的毛皮帽子,在公路边上摆开一张大油布,上面摆着七八个瓶瓶罐罐,有罐罐蒸馍、锅盔、油果子、油馍,黄面酱、辣椒酱、大头菜、腌黄瓜等,酱的味道扑鼻而来。还有凉饸饹、凉皮。他把这些瓶子打开,蘸着各种酱,就着各种腌菜,慢慢腾腾的一点一点吃。我们上学回家,看他吃的那么丰富,已经是冬天啦,都是凉食,他能吃下去。他的马车没有进店,把一个大油桶从中间锯开,翻过来,支起来,就是马槽,马正在悠闲的吃草。他只是在店房里买了点开水,吃完饭就上路了。

天南海北的没有赶马车的个别旅人也来住店,也就是几毛钱,也做饭给他们吃。只是在房子里怎么做,怎么吃,没有见着。

再向西,还是一个大门楼,是侯家的店房,1962年就不再营业了。店房成了集体的,也就是生产队的,生产队租给供销社生猪收购站,我们曾经挑一担糜衣,是上等的猪饲料,三毛钱买给收购站,这是把收购的猪在这里暂养,等着汽车定时来拉一次。门口就是一道慢坡,慢坡尽头向南拐一个弯,是一条直路,向西拐一下,就可以走进高平街道东门。

以公路上再往前走,因为刚才的慢坡,留出来土崖,崖上面是平地,是范家的店坊,他是飞云堑背后人,他的父母亲从民国时候在高平街道摆摊卖羊肉,以后购买了这里的地皮建起了店房,坐南向北,其实在70年代已经变成自家的院子,店房大门也改造成家户小门了。紧接着是河南来的姓牛的人家,全部买去一排房子。

从公路进街道的一条大路突然出现,路的西面是城墙,城墙一直保存到1980年前后,姓马的人家在这里新修了一座院落,是在城墙外修的。城墙后面没有店坊,是公家不允许建店房,也是城墙至公路的距离有限,这一带先后是高平医院、高平供销社、高平完小的后门。

城墙的西北角上,西门外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路通向公路,大路和公路交汇处的东南角上,坐南向北是尚家的店坊,他也留着不浓不长的胡子,也很严肃,很少见到微笑,他是店坊的创始人,他的父亲是陕西省长武县人,有兄弟五人,父亲排行老三,清朝时候由长武到泾川县窑店镇坳心村定居,他年轻时一个人从窑店到高平经商,购置土地修建住宅以及马车店,经营店房,解放以后公私合营,顺其自然定居高平。1970年,店房的大门还在,我多次见过。大约在1960年代不再开店房,这家店房可以是说是高平西大门的门面店房,几十年过去,站在这里,还可以想象出当年生意的红火。

过了公路,公路的北面也就是后来的拖拉机站,从西开始,有绰号叫三弯姓史的人开的店房,其时生意异常兴盛,发了大财。他的儿子叫史五成、史来成,五成个子不高,腿脚不好,他家的店房被被征用土地拆掉以后,他们在肖家沟生产队落户。来城在高平大队设在高平大队鲁家山生产队崾岘里的林场度过了文革后期的日子,那个林场里就他们两三个人,林场里后来还曾经办过高平大队57大学,他和哥哥五成最后都进了高平养老院。史家店房东邻高家坡力姓人的店房,60年代被平凉的回民刘鸿章租赁,同他的妻子一起宰牛,其熟牛肉是高平公社的品牌牛肉,集日的一天,热气腾腾的牛肉摊被农民围的严严实实,他卖牛肉不用称,买一毛钱、两毛钱、5毛钱的,他用刀子一刀切下去,不差一钱,顺手递给买者,买者蹲在牛肉摊跟前,大口大口吃掉,那简直是吃了天上神仙吃的肉,或是吃到了皇上的美味,那种幸福感、那种享受感大有超越有史以来所有人吃的所有好东西的感觉,因此刘鸿章被高平人所喜爱,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史家店房北面,是李家自建住宅,大门朝东开,东南角上是一座坐东向西的四合院标志楼,上房坐北向南,东西有厢房,建筑工艺考究。

向东行,就是田野,平展展的塬地里种着小麦。到了城墙东端,是高平仓库,和仓库一墙之隔的就是王家的店房,那个大门楼非常雄伟,我的伯父和王老汉一起开店房,是60年代最红火的高平公社的标志性店房。店房本来是王家的,可能因为面积过于庞大,当时是不是被没收还不明确。历史上这一带有塬边生产队和东门生产队的地皮,因此塬边生产队的伯父能被抽掉来,和王老汉一起开店房,这份工作是令人羡慕、不是随随便便能得到的。店房是两个生产队办的,是集体所有制。伯父和王老汉昼夜操劳,全力经商,生产队给他们记工分。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小生意的收入,这是别人不知道的。店房的正常收入,就交给两个生产队,是两个生产队的副业收入。这一笔钱等于是从空中来的,其他生产队就没有这样的禀赋。虽然不是国营,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国营的。高大的大门东手,有三间坐北向南的房子,外墙实际是房子的门面墙和门窗,直接能看见公路,里面可以熬罐罐茶,小炉子上一直有铁壶烧着滚烫的水。住店的车户、旅客、做生意的人,在这里聊天,店主人和他们非常亲热,很温馨的氛围里弥漫着茶香,说的都是商业上的话。王老汉个子不高,说着一口陕西话,他就是陕西人,做生意发了家,落户在高平,置下高平镇最大的店房。他整天忙忙碌碌的,乐乐呵呵的。我要去街道,伯父总能看见我,一定要叫我进去,顺手就给我一个红红的柿子或者一个黄黄的梨,或者一个麻花,一年四季总有好吃的东西,这是来的客人顺手送给他的最基本的礼物,当时的人们见面递一支烟就是礼物,给一个柿子或者桃子、两三个核桃、一个油馍、一个干粮也是礼物。骡马在院子里一直打滚,最多时候停二十几辆马车,院子应该有十亩大,东西两边都是马槽,靠北有一排旅舍。公社召开交流会,里面演过大马戏,影响太深刻了。这个店房后来成了大队的木工厂、钢磨子站,因为在公路边上。1970年代初,店房的东南角王老汉家的小院子被征用为大队部,他们一家在肖家沟的路边重新修建房子。

肖家沟的路隔开了店房的距离,路的东手第一家店房创始人官名叫肖生盛,可以沙哑的嗓子大声的说天下和民间的大道理,他长时间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尤其是说到什么吃的最香,总要神秘兮兮的说一句,比大米还香!这成了他的口头禅,小孩子们都记下了。相邻的是王家的店坊,他是城南大队王家沟沟的人,经商有了资本买下了一个小店房,和肖家店电房都是坐北向南,门店距离公路不到10m。他家的东手,是走高家坡、胡家峪的路,从公路上要下一个小坡,这是公路当年高高的筑起了路基而形成的小坡。路的东面是大大的地坑庄子,再过去是张家店坊,但是在1970年代已经不见痕迹了,院墙和大门都没有了,很深的院北面边界,有一排三间房子,还能看出宽大的地皮,有约五亩大的面积。向东越过两户人家,是张家的庄子,有窑洞地坑,前面是平的,是一座店房的地皮,1960年中期,店房痕迹已无,改成了一座坐北向南、很阔气的四合院,有上房和偏房,偏房其实是箍窑。

高平街道从东门出来,直直地向东是一条黄土大道,西兰公路建设以前,最早的进街道的路就在这里。高家坡、胡家峪进街道的路越过高高的公路,再下一个坡、拐一个弯儿,再拐一个弯,就到了东门外直直的大路上,走过这些距离,是侯家店坊,坐北向南,大门楼也保存的很好,盖有二层楼和东房,西面就是马槽原址,北面还有窑洞。侯家共有两座店房,这一座可能是西兰公路建设以前就创建的店房,占尽了西兰公路和高平镇东门外大道的地利。

来一辆马车,停车收费,也就是1块钱。一匹骡马收一块钱,包括喂草,喂料,饮水。车主人住店一块钱,吃饭1块钱,就这样的收入,只要能住三五个人或者最少一个人,三年五年过去,就是小康人家。经年累月,十年过去就是财董家,20年过去,就是大财东家。就能在街道上买到门面。家有万贯,不如个烂店。他们也顺便做一些生意,富裕的小资本家就这样产生了。

侯家店房对面,已经是城南大队地界,坐北向南肯定也有店坊,这一带住的人家都是做生意的人。

飞云镇的店坊痕迹不多,到了窑店以后,店房没有高平镇的多。一直到凤翔路口,有几家店坊,都是用门板做的门面,也是商店,还有大门楼,一直到2021年还能看见保存完整的店房,这就是丝绸之路的标志性建筑。

高平店房为什么多,如此集中?丝绸古道上东下西安的马车,少不了在泾州城住宿,黎明,从泾州城赶起马车,顺川东下,车的主人春风得意,但是到了一道七拐八拐的罗汉洞坡,就让骡马吃尽苦头,赶车人苦不堪言,到达高平西门上,一般天就黑了,人困马乏,人渴望美食美梦,骡马需要嚼草吃料。从西安启程去西域的马车,一般是黎明从陕西省长武县起步,到达高平镇以后,时间和精力还有剩余,但要下完罗汉洞坡需要大半夜,罗汉洞还没有镇点客栈,只能在高平店房里住下,这就是高平店房的地理和地利的禀赋,也就是为什泾川全县各乡镇只有高平有店房气候的先天。从罗汉洞下坡,一直到泾河川和泾川县城,再也看不见一家店房的痕迹。高平大队东门一个生产队的约1华里的路段两侧,有集中的13家店房,一直到2021年以前还能看见遗址,一是高平因为地利和地理位置,二是自古自然出落成陇东最大的商埠之一,无论什么货都在高平能卖完,俗话说的高平集上杀货,价格也不贵,几个县几十个乡镇的货都在这里出售的商贸大民俗,从古代就形成了。

附记:今天本来要改《1977年以前的高平街道》,改了几个字,店房记载就出现了,从幼时形成的对店房的感情很醇,影响深刻,又停下来写《高平店房》,忘记了在两年前已经写过了,写出来以后才发现,这是我的写作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我在两年内写同一个对象,写出来的感觉大体一样,但是还就是不一样。人的大脑真是神秘,尤其是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三年疫情全过程以后,经历了生离死别以后,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大灾难大事件发生以后,大脑的能力是退步了,还是提升了?无法评价。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别有情趣,聊以纪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