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张怀群:一九七七年以前的泾川县城

2023年03月30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北门

不去太平原,沿着西兰公路从高平步行到泾川城,过了夸父峰,但见左公柳高大,一棵接一棵。北门上有一座汽车站,是平凉地区运输公司的车站,在今天的回中广场东南角,60年代是一排平房,白色的墙壁,蓝色的窗框,透明的玻璃反光。进车站的大门就是进候车厅的门,门楣之上,有一个人字形的檐板装饰,下面写着泾川汽车站,门外面的小广场是青砖铺的。小广场南边紧贴着公路,有左公柳,树下面有一个河南口音的老汉大声喊着,好梨子,好梨子,他把梨称为梨子。一个当地的老汉突然闷声闷气憋出声,秤锤梨!梨用麻纸包的严严实实,有人买几个取几个,赶紧把棉被捂在筐子上。近处有两家三家酿皮子,一家两家用喷火的小炉子烧的醪糟。

1975年以后,汽车站的候车厅盖成三层楼房,四四方方的。下面是有可以出入后候车厅的玻璃门,直接进去是两个买票的窗口,向西走进一个大候车厅,北面是铁栏杆,出后门就可以进到院子里坐车。四四方方的楼檐上,立着五个黑体大字,泾川汽车站。候车厅以东是大门,汽车出进。东墙外,60年代是一条南北向的土路,能通到泾河边,过便桥就到了兰家山。这条路后来变成一条水渠。汽车站大门东面,隔水渠是一个很大的公共卫生间,服务于天南地北的旅客和全县城的人,县苗圃利用这个肥料育苗,有人专门管理,后面就是县苗圃。1974年以前,车站大门东面,面向公路,有各种苗木,一棵一棵没有缝隙的长出了很长很长的墙,墙中间留出来一个缺口,是钢筋做的跃进门似的大门,也没有写字。出门五六步就走向公路。进了大门是一条中轴线道路,路的中部有一座和农家两层相似的楼,夜晚住人看护果园,路在楼下经过。直到后墙,有后门和门楼,很少打开。东墙的中部,也有一座楼,坐东向西。苗圃前院里,全部是苹果园,黄元帅、青元帅,硕果累累。果园北面,和车站一墙之隔处,是坐北向南的上房,三层台阶。上房两面,有西向东向的两排房子。西房是三间职工宿舍,东房是库房,1982年改为食堂,南面后来修成五间职工食堂。1974年以后,在中轴线道路之西,建了篮球场,盖起来两排八间现代化的职工宿舍。苗圃的东、西、北墙以黄土打墙,南墙以砖墩和白灰粉墙青瓦戴帽。原来的大门改成两个砖墩,置两扇蓝色的大铁门。东墙外是一条南北向的水泥板水渠,在今天的青年路西侧,水渠之东至今天的电视台后墙,北至中山林,南接西兰公路,全部是苗圃的育苗地,一年一度育出全县所需的杨树苗子。现在农林路北路北端,1977年以后修起了监狱,附近建起武警部队泾川县中队的营房。

现在的啤酒厂大门处,当时有红转修的两层楼房,是县城里第一座两层办公楼,这是泾川糖厂筹建处,这个糖厂,立项、论证、批准经过很多年,是甘肃省在陇东布局的重点糖业企业。为了建设它,泾川县在高平公社任家寺大队建起了泾川县甜菜良种繁殖场,410亩地,计划在全县各个大队种植甜菜,为了给糖厂提供原材料。两层楼下有一块场地,放着第一批运来的三五台大型糖厂装备,在露天陪伴阳光和雨露。筹建处的领导和职工经常出差,很忙也很闲。全县干部职工农民看见大型糖厂装备,都默默的祝福,盼望这个大型糖厂能够开工上马,每天制造出一车一车的白糖,让泾川有标志性的工业企业。但是后来还是下马了。后来,这里有了泾川县鞋厂。

育苗地向东,北至中山林,南至西兰公路,东至泾灵北路,是吴家水泉的农耕地。吴家水泉沟是一条自然流淌的沟渠,通达泾河,渠有五六米宽,有很高的土梁子。土梁子东,一直到甘家沟、二里半岗砖瓦厂,即现在的农贸市场、安泰花园、城东所有的小区、汽配城广场,全部是土窝子、吴家水泉的耕地。耕地北是中山林,栽植于泾河边,有杨树、柳树,洋槐俱多,一望无际,郁郁葱葱。说是冯玉祥的军队、左宗棠的军队种植。中山林西起官桥(汭河桥)、北至泾河,南至今天的棉纺厂、美罗城、东街小学、第三小学、新世纪Β区高层,东至甘家沟。它是被一点一点伐掉的,在1960年代至2020年以前。现在这个规模是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了。

苗圃的对面,中山街出口东侧角上,是糖业烟酒公司的门店。西侧有个小熟肉店,是刘毅先生开的,猪头肉、猪耳朵、猪肝猪肠是主打产品,一度曾经卖羊肉泡,早晨要排队才能吃上。向南一拐,是泾川县医药公司的一家药店,相邻是一个中药药铺。烟酒门市部以东,是一片空地。1980年左右,这里盖起了七八间节平房,开了大门,房子的背墙就是院墙,泾川县工商局由此创建。东面,有一个很大的鱼池,县政府创建于1950年代,是泾川县农林牧副渔业中渔业的基地。鱼池南接汭丰渠,渠的南面是泾川县糖酒厂,缩进去了鱼池的宽度开辟了大门。此间曾经是泾川县拖拉机站、泾川县党校、泾川一中所在地。糖酒厂大门外,突出了一个院子,是车马店,信托公司的企业,有中年妇女管理着非常便宜的客房,穷苦的乡下妇女、身上只有几块钱的老农民来城里看病回不去,多在这里住宿,一个晚上七八角钱。它的东面就是寡妇街,城关派出所在街口的东侧,有一排长长的坐北向南的平房,大门向西开。派出所东,是人民武装部,一排一排平房对称,院子很大,大门很气派。相邻畜牧兽医站,院子也不小,大门也很有气势。畜牧兽医站东墙外,北起公路,南至安定街,是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芦苇地掩映着县委大院的东墙,后来的体育场、人大、政协大院,检察院院子都在此地创建。芦苇地东界,是物资局,东墙紧贴泾灵路。物资局的背后是泾灵路中学、后来的泾川二中,现在的新景花园一部分。

泾灵路中学南墙外,是刚刚新建的泾川县农林水保系统的两个大院,大门向着安定街开,此间是安定街的东端、东南角,物资局是这个城市板块的东北角,这里也叫党校桥头,桥是吴家水泉沟之上的桥,现在是县城重要的十字路口,第一座天桥、网红桥也是立交桥由此出现。桥头、西兰公路和泾灵路东侧形成的直角后面,是中共泾川县委党校、泾川县红专学校。党校东是泾川县农业局的良种猪场,良种猪场向东至砖瓦厂、今天的新鼎小区、汽配城对面,是吴家水泉村的庄稼地,从古代开始,地里曾经踏出来一条斜路,也是进县城的捷径。

向东前进,一条土岗突了出来,似乎要挡住西兰公路,传说是泾川县城的萧墙,因为离县城二里半路,名为二里半岗,是现在的新鼎电影院一带。这个土岗至少有20m高,岗的东西自然形成了不短的坡,国道上的大小汽车,要减速慢行。骑自行车的男人带着女人,经常有事故在此发生。1970年前后,在这个岗上面,修了一个大门,门西修建了两层青砖箍的箍窑,是男女工人的宿舍,背向西兰公路。箍箍窑,一是不得不节约投资,二是当时建设楼房极度缺乏钢材水泥。箍窑南面,小小的院子后面,就是几台机械,工人们把山挖下来,扩张成平地,筑成有规模的烧砖瓦的砖窑,这就是泾川县砖瓦厂。社会主义建设能看见的重要标志,就是城市发展的规模,城市发展第一材料是砖瓦,泾川城市建设所需要的砖头要在这里生产出来。

现在回到泾川汽车站,向西,是平凉地区泾川公路段,最早是道班,后面有很大的院子,是很有钱的单位。向西是中山林,1970年代开辟地皮,建成了汽车修理厂。西墙上有一排坐西向东的砖墙平房,那里面有幸福相会,有职工家属居家。后面是泾河,水泥河堤从1974年开始建设,河堤上从此有数不清的青春相约,多少城里的年轻男女第一次在这里生发爱情之梦。中山林的西端,后来继续开辟地皮,泾川县棉纺厂在此问世,又有酒店。再往西行,就是官桥,汭河从桥下淌流。

汽车站的对面是中山街,街口与汽车站的候车厅垂直。街头上,中山街西侧的门店向西一拐,是农副公司卖国光苹果的两间商店,紧接着是百货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建设的在高高的台阶上的现代样式的十几间门店,在今天的回中饭店处。百货公司的三间门点,有布匹、丝绸、条子绒、百货、五金等时尚商品。很高的台阶是水泥的,增加了商店的现代魅力;职工是很漂亮、洋气的。饮食服务公司的食堂很宽敞,二两粮票、八分钱能买一碗机器面。炒的臊子那才叫香啊。紧接着是清真食堂,有泾川最正宗的牛羊肉和羊肉泡馍,它的前身是平房,面墙是厚厚的木板做门的那种清朝流传下来的店铺,现在的食堂是70年代初建设的。突然,突出来坐西向东的三间房,是晚上也营业的小饭馆。背后有一个不起眼的大门,挂的牌子叫北门旅社,房子、窗户都很简陋。水从院子里流出来,院子用砂石铺就,走起来坑坑凹凹感觉强烈。旅社的房子平常到极限,一间住两个人,没有什么装潢装修,代表着当时泾川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旅社有坐西向东的两三排房子,西墙外直到汭河边上,是一大片树林,民国时候是操场。1970年代中期,这里建起了建筑公司。公司门前有一条路,路的东面建起51饭店,全部是平房。又有了两层的一个酒店迎宾楼,传承着老字号的遗风,挂着一个黑底金色的匾,当时能显示出酒楼文化标识意味,,但是没有几个人懂得其含义。51饭店、迎宾楼在世纪之交都拆掉了,当时都是城关公社的地皮,说建就建,说拆掉就拆掉。向南走,是泾崇公路,路西至汭河边,向南至杨柳湾,整个是杨柳大队的农田。路东是一排青砖墙墩、白墙青瓦戴帽墙,一直通到西门口。

中山街

再回到中山街,从汽车站开始,向南门上延伸,全部是黄土压实的路。当然,当时全县城就两条街,都是黄土压实的路。

中山街街口东端,医药公司的中药门市部过去,是汭丰渠,后来,渠上有人修了房子,这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汭丰渠南是马车公司,就是当时泾川的运输公司,有几十辆马车,前身是窑店公社私人马车帮,解放前是私人的马车,解放后公私合营,以后纯粹成集体所有制运输企业。他们非常牛逼的,赶着马车走南闯北,五六十年代泾川的经济复兴和商业物流、社会文明靠这些马拉车拉出去又拉回来,70年代中期完成了历史使命。60年代我还见到里面的骡马成群,后来这里成了二轻机械厂。相连着的是泾川老城里的私人住宅,小小的的门楼面向大街开,里面有二层的木楼,过去的大财东,或者有传统的店铺木板门。裁缝部、服装厂出现,女性心灵手巧,成天踩着缝纫机忙碌着,大多都不识字。工商银行占了过去私人的住宅好多家,一直到了十字街道的东南角。工商银行最早是几间平房门店,80年代盖起了三层楼,是泾川行政企事业单位的金融中心,体制内的人们工资都是从这里拨出来。过了十字街,中山街东侧的角上,是新华书店,外观感觉是一座楼,实际是半边楼在这个角上站立起来,里面没有多少院子,是库房所在,当时成立之初就占了这么一点地皮。新华书店过去,私人的两层楼房小院子,形状一直保持。再过去是现代白色的墙,青瓦戴帽、青砖墩子,墙面的主体镶嵌着玻璃镜框,电影海报、电影剧照丰富多彩,吸引着全社会人的目光。时代文明在这里集中展现,世界风景也在这里出现,里面是文化会堂,建设于60年代初,是泾川县城最大的最早的大会堂,每天晚上演电影,人行道的边缘立一个1m多宽的电影牌子,红色的底子,白字写着每天放电影的名字和时间,有人每天早上专门换牌。这样的牌子还固定在在十字街的西南角上、中山街街口苹果店前面。60年代早期,泾川县剧团正处在其事业的高峰期,每天晚上演出传统戏剧,我在这里看过秦腔《哭五更》、是刘毅表兄买票,为他的姨妈我和母亲尽孝,我也跟上沾光,里面是一排排格子的红色长木凳,大概是1965年春节期间,看这样一场戏是莫大的享受,城市剧院的氛围强烈,平生第一次感受。文化会堂的原址,是明朝以来的泾州至民国的衙门,当时影子都看不到了。会堂有很高的多级台阶,有很多的青色的圆柱子镶嵌在玻璃门之间。上台阶的时候,有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感觉。台阶下面,有不小的院子,青瓦戴帽的白墙外面,是东西向的一条巷子,小车并行感觉局促。这里是衙门街,这一带就叫衙门口,是历史时期泾川县城最神圣最荣耀最高贵的地方。两面全部是古代传下来的两层楼和木板店铺,观音阁突然横在街道上,人流就在阁楼下的门洞里经过,上面是观音殿,传说上面悬挂着苏东坡写的“慈航普度”匾。观音阁是泾州城里姓马的人家世代供养。阁楼的印象在1965年以前我远远的亲眼看到过。又向前走就是小东门,出去就是阮陵书院原址,现在县医院的西墙处。

继续从衙门口的中山街往南门上走,是泾川县农副产品公司,院子非常大,几乎全是库房,有一年就把棉花库房着火啦,街面上是很大很深很长的门市部,碗筷碟子酒杯,高级的普通的精美的瓷器,粗糙的黑碗黑盆、菜刀擀面杖五金小百货应有尽有。紧接着是生产资料门市部,公社供销社买不到的架子车,这里就能买到。高平公社的农民早晨步行来,买到架子车,扛在肩膀上,爬上太平坡,用一个木棍推上回到高平,天还没有黑。继续向前,又是私人的二层楼房,楼下有开理发馆的,街面上有几家剃头的,撑着一个白布做的大伞,冬天也剃头,老年男性居多,湿了头以后,头上冒着热气,实际上冻的发抖。鞋匠摊子上,农村妇女专门拿来鞋底和鞋帮在这里上鞋,上好的几十双布鞋每天循环摆放。小炉匠的小火炉火红,小风箱吧嗒吧嗒不停响。手工业的情景原汁原味的保留,你能亲眼看到什么叫手工业?什么是手工业劳动者?他们曾经是一个阶层啊,无非就是没有土地而靠靠小手艺吃饭的人。南门城墙出现了,那城墙就是铜墙铁壁的代名词,异常结实,南城门大门洞巍然屹立,大门也不必要每天开关,人们急急忙忙的出出进进。出门洞以后,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陡街子。

陡街子就是州坡的起步段,不知道古人为何在这样的地形上营造出最繁华的市容,两面全部是店铺,修的非常考究。民国以前是泾川的小香港,抽大烟的烟馆,窑子、戏台都在这里,以后当然被取缔了。烧鸡、酱肉、泾川的品牌小吃都在这里集中。东面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购站,乡里人养的肥猪都在这里收购。快到陡街的半坡,东面有一个不小的院子,有两三排青砖房子,是古代的驿站,也叫行馆,可不能小看这个地方, 明清以来,林则徐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凡是西行的朝廷官员都在这里下榻。现在,是泾川县建筑队的总部,1972年前后,把全县1960年下放回去的建筑公司的泥瓦工,都以临时工的身份招来,突然间成立了建筑工业企业,在甘家沟石油地调指挥部、长庆桥长庆油田总部,昼夜盖青砖青瓦房子。

南门城墙外陡街的一间店很多,走河子沟的那条街上,白糖和蜂糖炼的糖汁染的红红的烧鸡、猪头肉、猪蹄子、猪肘子,罐罐蒸馍、泾川有名的酥馍,油茶、火烧子、厚锅盔、油饼子、油个子、油花子、白白的挂面,还有牛肉、驴肉、豆腐、豆腐脑、豆腐花,凉粉、酿皮子、饸饹,高的和低的案子满满当当。南门城墙外,公社路经过城门洞以后,向西就是河子沟,上面有木桥,过桥又向西走去,是一条街,实际就是公社路的延伸,两面有很考究的门面厚厚的木板房,和古代一直到民国整个给全县城留下的房子是一个样,用柱子把房檐、房梁钉起来,厚厚的木板即是面墙又是门,晚上,一扇一扇门穿进上下的扣槽,白天,一扇一扇取下来,成了店铺的宽敞的大门口。这一条街有眼睛店、药店、中药铺子、小五金烟酒糖茶日用品小店,百姓生活所需应有尽有。 后来被改做它用,北面的房子是机械厂的工人宿舍,南面一排是私人住宅。

南城墙的位置已经交代了,现在的中街小学后墙,教育局一带,就是西城墙的所在,北城墙就在原来的二轻机械厂、派出所、汭丰渠一带,东城墙在今天的农业银行大门、县总工会大门一带,一直存在于1970年代初期。

南门城门洞内,西面城墙下,蹲在地上卖农副产品的人常年不断。著名的左家饭馆、刘家饭馆、王家饭馆、不知名的饭店、小酒馆都叫馆子,都在这一带,进去吃一顿,叫进馆子、下馆子。有一个肥胖的老财东形象的老人家开的时间最长,后来又在北门上开迎宾楼。县城里著名的酒家陈某一直去这里喝酒。再向下是高高的台子,高台一直延伸到十字街口,上面是很小的店铺。有五个老汉门市部,大多是安徽河南人,初创时是私人的商店,解放后公私合营,又成了集体所有制的商店,每月领工资。他们把货摆的非常好看,秀色可餐,态度极其好,温文尔雅,不敢乱说乱动的神态犹存,他们心里一直很矛盾,自知可以随时把他们打成反革命。有留着大金牙的一个老汉,个子不高,满口的河南话,动手非常利索。后来这里成了泾川县医药公司的地盘。百货公司的一个本来是南北向的大面积的大门市部修成了东西向的纵深五间的品牌商店,这里相当上海市南京路上的上海百货商店,北京市王府井的北京百货大楼。买手表,结婚必买的东西,最讲究的、昂贵的、品牌的什么都要在这里来才有。那些营业员漂亮极了,戴着手表,城里乡里的人非常羡慕。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营业员,是最吃香的天下轿子似的职业,他们是其中之一,营业员当时是干部身份。

紧接着就是中街小学,明朝时候的文庙。好几排教室后面是一个坑,是最初的水平线,操场在此。东墙就是西城墙。泾川县最著名的、价值连城的北魏碑、隋朝大兴国寺碑、唐朝的高峰寺碑,现在有记载而找不见的碑刻,都埋在这里。过去有一口井,水很旺,这个坑地势太低,为了防雨水下井,井台很高,是解放以后,用这些碑刻堆砌的。著名碑刻为何全部集中在此,是1949年以前,碑刻收藏在文庙里的,文庙拆掉以后,碑刻沦为水泥板一样的石材,用它垒井台再好不过啦,也就是物尽其用。现在坐西向东的教学楼修建时,打井桩,打在一个平放的碑子上,叫来一个著名的石匠下到井里,用錾子凿成和井壁垂直的圆圆的洞,大家都夸赞这个石匠的手艺。当时学校的老师、知道这个历史的人偏偏就是没有听到打井碰见了碑子,这就叫命运,这就是中国的、泾川的、天下唯一的一批碑刻还要继续被埋没的命运。这座楼房是井桩支撑的,就在原地把井桩旁边的土刨掉,可以找见这一大堆碑刻的,被凿穿的只是一块碑,也只是穿了井口同大的圆窟窿,其他部位文字还在,如此,大堆碑刻就可以重见天日。现在的技术做这样的活计很容易,但愿有缘的人能做这件事,抢救出这些国宝。

中街小学出来以后就是理发馆,修自行车店、刻章子店、裁缝店。城关供销社占了很大的面积,全是平房。城关供销社实际上是给全县城的居民卖货,再下来就是百货公司最早的标志性的五六间商店,历史上是一个大庙,庙的大殿一直做库房,后来又是基督教会。这是台阶很高的洋房,实际上就是门和窗户装玻璃,玻璃后面的橱窗里摆代表性商品,同时有在现在时代里面还是漂亮的或者被现在营业员更漂亮的女营业员,更帅气的男营业员,卖出漂亮的货。要想开阔眼界,见识世界,就在里面去。过了十字路口,西北角上的原来的店铺全部拆除,1976年盖起糖烟酒公司大楼,今天还存在。原来是叫谢公馆,临街,公馆的院子非常阔气,松柏树茂盛,大门楼有柱子,是红色的大门,里面就是食品公司,1973年10月份,我在这个公司食堂里吃过饭,泾川县粮食企业做的醋,也叫公家的醋香扑鼻而来,就这个香味,使烩面片的香味一下提升到贵族才能吃到的地步,真让我终生难忘。今天的山西陈醋也不散发如此的香味儿。这是我的刘表兄做大厨。这里刚解放时是泾川县政府办公楼,也做过泾川县医院。

再下去又是手工业铺子,修自行车的、裁缝部、铁工厂、木工厂。向西走一个小巷,进去是一个寺庙,三元宫,有大涝池。三元宫这个小巷向东穿过中山街,再向前穿去,叫石家巷子,一直通达寡妇街。两边是私人的四合院。城隍庙的后背墙是巷子南壁。

回头到中山街西面往下走,有两层的木楼,私人的很长的院墙,没有门店。有缩进去很远的私人家的门楼子,这几年还存在。再下来是一个不叫汽车修理厂的汽车修理厂,没有多少汽车修。院子很大,很气派,有三几辆解放牌卡车。后来就变成泾川县汽车修理厂,又变成泾川县制钉厂,后来成平凉地区农垦局,地区的县处级单位设在这里,是因为平凉地区很大的农场张老寺农场就在泾川县境内,距离县城20多里。 临街有上几个台间的3间洋房,一门进去,两面是套间,是泾川县工业局,没有后院。再向北就是饮食服务公司的系统企业,三八食堂,全部是女职工。镶牙馆、理发馆、相馆,连接卖苹果的一个转圈店。

安定街

现在来到安定街也叫新建街,当时泾川县城只有中山街和这一条街。西门是1945年才打开的,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出进方便、逃难方便才打开的。西门一走进来,就是现在教育局的地方,当时有供电所,里面校对电表,做一些简单的供电的产品,人是非常牛的。再过来就是私人的一些店铺,小饭馆,中药铺。教育局对面是酱菜厂、食品厂,做的酱菜、大头菜、饼干、点心、月饼、张口饺子太好吃了,张口饺子不是饺子,实际是一种点心和鸡蛋糕混合的糕点,是民国以前泾川县城的有唯一性的品牌点心,陕甘有名。 一直羡慕当这样的工人能吃饱,能吃好,能够偷着吃。再过来就是有名的中药铺子培厚药铺,由此到十字街口,是青瓦戴帽的白墙,里面是百货公司的库房。

过了中街十字路口,新华书店过去是传统的老式店铺,1980年以后这里成立了五金公司,自行车就在这里卖。过去是泾川县广播站,每天的县城、公社街道、大队部、农民家的大喇叭、广播匣子的声音是从这里传出去。过来就是马号,民国时候的民众教育馆,解放以后的泾川县文化馆,前面是一个窄窄的院子,右手边有一排坐西向东房子,是杂志报纸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迎面一排横着的房子挡着你,那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后面有用柏树罩起来的四合院,有两座地基很高的很古气的房子,西为碑房,元朝的巴思八文碑、南石窟寺碑、宋朝的陶谷碑在此,门是常年锁上的。东是会议室。东边是一排很小的房子,50年代所建,房顶是相通的,一个人说话,七八个人能听到,西边一排房是60年代建筑,红瓦。最后面是一个高台,台上一排房子是库房,一直不开门。背后就是电影院。这里真正是马号原址,马号就是古代衙门养马的地方。

文化馆过去是私人的院子,相连白墙以内的泾川县招待所,没有店铺,1976年拆掉一排一排的平房,盖起了临街的那一座楼,那一年就盖起此楼和食品公司楼,泾川县城就有了这两座楼,也就是多层建筑。当时民间传说泾川地基是黄土,不易盖高楼大厦,实际是科技水平的局限,现在盖100层楼都可以。紧接着,是泾川县供销社,他们的门点也销售百货。供销社越过农林路南路,往东是私人的标准店铺,商业局修起了楼,实际是半边楼,1楼是小商店和饭馆,现在是政务中心。1960年代,它的后面是泾川监狱,有一座又高又厚的墙壁的大院子,东北方向开门,大门关的紧紧的自生森严,由于大墙遮挡,看不见里面的监房。监狱过去,东城墙就出现了,这里是泾州城的东南角。农林路南路,相临安定街,是建行的一个小院子。过去,是一片庄稼地,向北走完庄稼地,上一个台子,是县人民医院,有两层楼,施红瓦,可谓洋气。公社一级的小学生如同见到上海南京路的心情来参观,洋楼上面是搞化验的。连接着的是泾川县粮食局,城关仓库,高高大大的仓房。向东就是面粉厂,全县城里人吃的面粉都在这里磨出。这已经到城墙外面啦,再向东就是泾灵路。

安定街东端掉头,南侧是泾川县农业局、泾川县水土保持局、泾川县林业局、泾川县种子公司,都在这两个大院子里。那些干部不声不响,出出进进,看见领导都很害怕的样子难掩。大院子过来就是一大片芦苇,通到了西南公路上。芦苇地的边上是县委大院,全部是平房,大门是缩进去了一块,门楼是一堵高高的白色的墙壁,让青砖和红门镶嵌成了大门的轮廓。进了大门。中轴线上有一座横着的房子,是档案馆,两面可以走进,出现两排坐北朝南的房子,宣传部在东面第一排,组织部在第二排。西面两排是统战部、工会、妇联、团县委。后面又是东西向对称的房子,中间是一个不小的院子。中轴线上,出现工字房,中间是会议室,两边是县委书记和副书记办公室和宿舍。院子里的常青树有特色,清净中很有神秘感,几乎没有人影,干部走到这里都是忐忑不安的。汭丰渠从院子中心穿过。西墙连着泾川县人民委员会后来叫泾川县革命委员会、泾川县人民政府所在。

泾川县人民政府大门是两个柱子的合页连着大门,进去是宽阔的大院子。大会议室在中轴线上,大院东面是坐东向西、西面坐西向东一间一间的干部宿舍。后门出去就是泾川县畜牧兽医站、泾川县人民武装部。

县政府实际上在县城的城墙外面,城墙外面有水渠,农林路贴着水渠,水渠流着常家沟的水。农林路拐向西,进了安定街,是一排私人的住宅,现在的农业银行所在。接着是县公安局、人民法院。南北向的营门街,清朝也叫差院,也就是现在的寡妇街出现,穿过去是邮电局、财政局、城隍庙,1969年前后,电影院在此,城隍庙门关的紧紧的,前檐挂着很大的银幕,钢琴伴唱《红灯记》在这里放映,人们心情澎湃或者叫激情满怀观看,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的圆木头,买票以后坐在上面,春节期间那个冷啊,当时的人就是不怕冷。城隍庙西是一排传统店铺,后面盖满了两层楼,或者是有上房、有厢房的一座座院子。街面的店铺外挂着泾川县第一接生站的牌子,是我亲眼见到的。后来,生字下面一横被孩子们用小刀刮去了,或者是自然脱落,长时间城郊和城内的青少年们传曰泾川县第一接牛站。接生站一带在60年代末期成为中街食堂。70年代末,西侧还有冷荤酒家,实际在食堂的山墙处,门向西开,凉肉的品种特多,也有小炒,以品小菜和小酒为主,下午到晚上划拳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泾川县城标准的酒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不是酒吧。食堂和工商银行连接。

寡妇街”

清朝时候,这里的水渠有不可替代性,南门上的水、页(横)街子、背街子水,县城里下暴雨以后的水汇集在此,向北流向城墙,城墙有一个小小的洞,把水排出城外,洞叫小水门。后来这里修起了一条小巷,在邮电局的东手,小巷成街,后来叫寡妇街,西面是一条完整的青瓦戴帽白墙,东面私人的住宅很多,门楼保存不少。二层传统木楼也有,印刷厂已经建了起来。接着是一排一排平房,是城建局建设的出租房。没有什么单位,一直连接到西南公路上。

历史时期,这一带叫营门上,是高完家地产,“高完家,有钱家”,府第连肩,出身高贵。高家据传是高闯王的后裔,高闯王就是高迎祥,是李闯王的岳父。完家是完颜阿骨打也就是金兀术的后裔。高完家定居泾川,原因是改朝换代的需要。

寡妇街原叫营门街,80年代这条街上都是服装店、裁缝店、化妆品店、理发店、装饰品店、纪念品店,店主基本上是女性,而且大多数是小寡妇,人漂亮,脑子灵,本事大,民间称为寡妇街,至今很难正名。寡妇街南端东拐,叫学院街,简称学街子。当年这里修过木质的标准的哥特式教堂,在全世界可以有一席之地,外国人做总工程师,他先领着泾川水泉寺村的史姓木匠去美国等地学习,归来开工。1950年代被火烧毁,当时省文物局正要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可为仅有。学院街的西端,叫公社路,两面都是标准的古代留下来的两层楼房、店铺,里面有上房,大多数都是砖房,历史悠久,富人之居。南面,福音堂或基督教会就在这里。紧接着是城关人民公社,院子很大,绿树成荫,环境优雅,过去是佛教寺院、女子学校、书院所在。名气不小的马家滩面积很大,都是私人修的楼房,1960年代城建局盖起了几排住房,一排有十几间,公社书记、局长的家属报上城市户口以后,租赁住宿。北边,都是私人房子,小门楼很多,西端有两层店铺。马家滩、公社路实际是在南城墙外,直到南城门洞为止,和河子沟街垂直。

农林路

已经在城墙外了。

古代,这里没有路,是东校场,的地方,后来有很宽阔的水渠。1958年开辟了农林路,始建泾川县政府和中共泾川县委大院。农林路西面是还存在的城墙,城墙和寡妇街之间,公安局、法院的北面,有反修广场,1968年前后,城关公社的分子被集中起来修建的广场和一座坐北朝南的大舞台,大门朝南开。1980年代改为人民广场,大门向东开,也就是泾川县总工会大门。1968年到2000年左右,这里不断的召开大会宣判要的人,上演过革命样板戏,全县农村宣传队会演、全县全体机关干部工人群众大会、纪念逝世一周年大会、《》第五卷发行大会、泾川县物资交流大会西安易俗社秦腔演出、泾川县文明县城命名大会、国庆三十五周年庆祝大会和游行的出发点、外地的马戏团杂技团演出、全县职工学生运动会、几千城市居民学习气功在此。广场的东南角,是一个篮球场大小,四面七八级台阶作为座椅的灯光球场,这是县城里第一个现代化的球场,晚上可以比赛。70年代和80年代相当年份,只要是春夏秋,经常有篮球赛。军队的篮球明星郑海霞来打过篮球。

广场的南小门出去,就是泾川县幼儿园。农林路的东边,是清一色的青瓦戴帽青砖墩子白墙,没有店铺和住宅。农林路北起人民武装部,南至商业局家属楼即原来的。

泾灵路

泾灵路起于党校桥头,连接高峰寺山根。当时是通达灵台县的汽车路,西面是青瓦戴帽青砖墩子白墙,墙内是泾灵路中学和物资公司。东面是泾川县汽车运输公司、农业机械化公司、红专学校、县委党校,都是在一个坑里,此间最早是泾川拖拉机站。开车或步行通过泾灵路,可以到达高峰寺。

两个供水点、两座楼房

最醒目的供水点有两个,农副公司南侧街面、文化馆对面,各有一间小房子,窗子外面有弯曲的两个水管,窗户有一个小口,可以递进去水票,居民们挑着两个铁桶,两个管子里的水流淌进两个水桶,但是水桶的水一直溢不出来,桶满,赶快挑走,下一个人接上。窗户里面有人无声的开关,收水票,大家都不说一句话,也很少有人见到这个人的真面目。几千人口,几百个户,吃水就这样解决。这就是泾川自来水公司的前身。每个机关单位的后院或者有打的一口水井,水质很好,单位食堂和职工饮水由此汲取。城市居民当中还有房产的人家小院子里,有一部分也有自己打的井,相当的居民没有自己的房子,当然没有水井,就只能担水于街道的供水点。

1960年代初,县城里只有一座高层建筑,就是文化会堂,这个高层的概念不是指现在30多层高的楼房,它其实也还是一层,能高出平房的一两倍。紧接着,就是泾川县人民医院的门诊楼,坐东向西五六间两层楼,门开在山墙上,木质的楼梯,木质的地板,苏联风格,60年代初建设,施大片的红色机瓦,2000年后拆掉。在整个县城里,这两座高层建筑鹤立鸡群。村社的学生,第一次进城的少数的有一点点文化的人,有兴趣来参观。所谓的高层建筑,其实不过比全城平房高出一层。

当时,全城都是清朝至民国的青砖、青瓦平房,还完整的存在。只是把北门、南门城楼拆掉了。一条中山街,一条新建街,就这两条街道,都是被压的实实的黄土街道,也都是步行街。如果有汽车来往是躲不开的。如果把这座古城保存下来,和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古城是一模一样的。就凭这样一个遗产,加上王母宫,全县人民不费吹灰之力,不用搞这个产业化,那个产业化,也不用搞什么工业化,泾川县就会是全国的富裕县、文化旅游强县,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可以和深圳人的收入相比,在80年代就能实现。但是,这个无价的银行在1974年至1975年被全部拆掉了,全国都在拆掉,这是拆除的人没有念下书的原因。一切愚昧、愚蠢、无知,根子都是读书太少。当时把这座古城保留下来,另外修一座新城,才叫科学发展。现在不就是如此发展吗?但是在当时,土地如命,为了吃饭,每一寸土地,首先要考虑它能种粮食,耕地怎么能拿来建城市?其实,这个古城仅仅有0.3平方km。1975年拆建扩张以后,成为全国著名的卫生小镇,也只有1.5平方km面积。现在,从何家坪到汭丰镇,整个城北,都已经就地城市化。2010年的时候,城市面积达到6.25平方km,之后,整个城北的4.7平方公里已经实现城市化。县医院2020年以前已经修到了汭丰川里,至2023年县城总面积至少在11平方公里以上。是古城0.3平方km的30多倍。唉!怎么说呢?怎么比呢?真让人脸红。当时就是为了0.3平方km土地,把一座元朝始建的古城拆掉了。

从清朝到2021年,县城的变迁,大小细微,王金生先生能说的清清楚楚。王金生先生这样水平的人是亲眼看见变迁的,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古代到现代蜕变这一段完整的历史。应该用录音机,让他讲述一两个月,能说出一本书的内容,这就是《泾川县城变迁口述历史》,但是他一辈子以默默无闻为乐。

县城形胜

这就是泾川县城,跟上泾灵路,或者爬上州坡,一拐一拐的上到高峰寺山巅,就能俯视整个县城。50年代,北门上出去以后,左公柳一直延续到汭河大桥上,两面什么建筑物也没有。王母宫山下,佛教石窟的院墙已经倒塌,破败但不失精美的山门还在,几块碑刻还在。瑶池里面修的很美,五六十年代是甘肃省红军疗养院,龙口里流淌着矿泉水,但是老百姓是进不去的。上山是不容易的,很窄的路,多处都是羊肠小道。王母宫彻底消失了,光秃秃的一片,只有茂密的荒草和耕地。宫山晓钟的亭子和今天的景致相同。1967年以后,亭子不在,钟陷在地下。亭子位置,面向县城方向,竖起来7个红色大字,毛泽东思想万岁!一人多高的宋体,只是这个字不是霓虹灯,这字至少存在七八年。

气象站在泾河北面的兰家山前面,几排房子,有标志性气象观测仪器,远远的看去,现代科技气息散发。阳坡里、水泉寺、贾家庄、兰家山、田家沟,也就是城北,全部是农村、农田。城北之城市化,是2004年年末开始,我和孙智清、左东元等征回大云寺遗址60亩地,接着,城关镇政府、职中、法院、三中等单位开始征地,逐年增加,变成现在的城市。

东面,今天的泾川饭店相邻的泾川县苗圃大楼开始,到砖瓦厂,全部是耕地。砖瓦厂到甘家沟,全部是农村、农田。1970年以后,长庆油田诞生,油田总指挥部设在泾川一中,泾川一中被搬在糖酒厂。长庆油田主要是青睐泾川山明水秀,四季分明,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是陇东难得的风水宝地。由于当地不愿让出泾川一中附近的农田,主要是舍不得,占了农田,我们吃什么?这就和平凉舍不得土地一样,本来修在平凉最合理的平凉飞机场、平凉大型火车站、车务段、师范专科学校,只好修在最东端的庆阳市了。当时不能在泾川县城扎根,油田方面的遗憾难以言表,长庆油田又不忍心放弃泾川,就在甘家沟安营扎寨,地调指挥部的办公大楼、规模性车间、实验室、平房兼顾的职工宿舍、住宅,学校、商店、广场、舞台、洗澡堂、卫生所迅速出现,一座小城市在西公路两边崛起。地调指挥部办公大楼东面,是泾川县甘家沟良种场,1951年就成立了,有291亩地,1971年曾经培育出“泾杂4号”高粱杂交良种。全场耕地曾经用黄土墙围了起来。这里是泾川最早用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养殖奶牛,出售牛奶的现代农业标志地,能为长庆地调指挥部提供一部分农副产品。

良种场东下,又是农村,即甘家沟、何家坪的农村和农田。

1972年2月8日,何家坪的河滩里,长庆油田打井找石油时出了温泉,热水烫伤了麦苗。1973年,泾川县招待所在温泉开办简易浴池。1978年省商业厅给县商业局投资5万元购买,作为服务网点,由饮食服务公司经营,商业局负责,几排青砖青瓦的房子冒了出来,温泉宾馆由此建设。县城领工资的人,有男有女,或自己骑,或被别人带,以自行车去温泉洗澡。

西面,出了西门口,向西南方向走过去,3里路还是5里路,就是不近。泾川一中大门前面有一大片农田,要穿过农田,有很长的一段路,大门就在今天的教学楼位置。从泾川一中到西门,是杨柳湾的农村,西面全部是农田。一中为什么离县城这么远?是民国时候的泾川农业中学要办附属农场以助教学,做农业科技实验,就在这里买了一大片土地,解放以后,甘肃省立泾川中学搬进去,农业学校不在,变成了泾川一中。

泾川一中向西一直到汭丰公社,中间有一个泾川县蚕种场,耕地340亩,其余全是农村。

杨柳湾

杨柳湾、水泉寺,和泾川县齐名的村子,尤其在平凉市城区和邻县,说起泾川,就知道杨柳湾,人们都知道满村子种的是蔬菜,盖因水土原因,是平凉地区出的蔬菜最好的地方,尤其是种的芹菜没有筋丝,味道正,是芹菜就是芹菜的味道,因为现在超市里的芹菜缺少芹菜的味道。杨柳湾、茂林、瑶池等村的芹菜杆粗、质嫩,民国时候就远销陕甘宁等省区。杨柳湾种的胡萝卜是世界上最正宗的胡萝卜,就因现在市场上的胡萝卜是黄萝卜,比较之下你就知道杨柳湾种的胡萝卜,在全国没有能超过的。它到底好在哪里?把杨柳湾种的胡萝卜拿上和全国的胡萝卜比较一下,每个人都能比较出来。可惜这一方水土种的这一种品质的胡萝卜,已经不能可持续了。我小时候第一次听到杨柳湾,想象到路边、河边杨柳成行,风光明媚,田野里种着最美最好的蔬菜。其实杨柳湾不是因为杨柳树而得名。“我们杨柳村并非杨柳葱郁,是多少年前,因村子由杨、柳两姓人家支撑起来而得名。现在柳家人已迁完了,村子由赵田黄李史王杨七大姓的1900多口人组成。400多户里共有20多个单姓。村里青年出奇的多,文化也较高。” (《可爱的平凉》1984年10月)这是1984年春天,平凉地区行署组织人力撰写《可爱的平凉》,我奉命去杨柳村,大队支部书记田筱林在家里接受我的采访,整整一个下午,首先从村名讲起,他对村子的历史了如指掌。我写了《杨柳初绽文明花》,老编辑改成《杨柳村初绽文明花》收入《可爱的平凉》出版。1984年以来,我在泾川县文化馆承担国家艺术科学重大项目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全部工作,杨柳湾的刘锡三老先生来文化馆看书,我们相识,他是民国时候县政府办公室的秘书,写的一手好文章,书法尤其是隶书功力深厚,几十年饱读诗书,我见面就请教,听他讲述与杨柳村有关的民间故事和历史资料价值极高的泾川掌故、轶事。他家在杨柳湾半山上的窑洞里,1987年冬天我去坐在他家的土炕上,请他订正重点章节。杨柳湾现在还有杨姓人住,泾川县有的乡镇现在还有柳姓,是否与杨柳湾村有关,未考。我以为这个村名是一个大文人、很大的官员命名,或者是村上的男女老少不一定是老爷爷起的。杨柳本身就是入诗的词,两大姓氏之名结合就更有诗意,这是缘分,而不是选择。就叫杨柳村,已经是诗意浓浓,杨柳青青江水平、杨柳东风树、杨柳杏花何处好、羌笛何须怨杨柳, 杨柳下清明,春风杨柳,杨柳依依。杨柳后面又加了一个湾,主要是这个湾加的好,湾一般被认为是河水弯曲处,也指村庄。泾河川是直直向西去的,到了回山之下。汭河从西南方向斜斜的淌来,要从泾河川去汭河川,必须要不经意的向南拐一下,经过一个不是急弯的缓缓的弯,弯加上水,因为汭河在此本身就有河湾。湾在这里出现,是地形、河水的诗意造就的。杨柳湾就成了一个永远诗意满满的村落。湾还是世界性的地名必用的字,中国有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上有东京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纽约大湾区,是滨海经济形态、沿海诸多港口城市和城镇组成的集群,由此衍生的经济形态就是湾区经济,这个概念性的名词必须用湾字。

民国时候杨柳湾就有泾川农校,后来为泾川一中,杨柳湾现在已经就地城市化,有电网公司、康复医院,泾川四中、一流的现代标准的泾川县人民医院、一流的大市场、一流的住宅小区,还有体育公园、滨河路,应该有一条街和一条路叫杨柳湾,把这个诗意村名传承下去。昔日杨柳湾村的人为什么都住在半山上?这还是水的原因,古代曾经满川都是水,也没有交通大道,泾河川汭河川是很少有民居的,人都住在山根高一点的半山上和南北小沟的山根高处,遗址现在还很多,当然也与经济实力有关。川道里有大片的村庄,已经是古代晚期了,因为大水能把泾州城淹掉,就是证明。唯一保留下来的水泉寺,是因为在高台上。

2021.5.13.15.24.月燕楼

2023.2.14-22.17.52.改订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