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周边新闻 >> 正文内容

平凉向“天价彩礼”开刀 泾川还将走多远

2018年02月05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新人结婚本是人生一大喜事,然而动辄十几万、二十万元的彩礼,一度成了压在陇东地区大多数普通家庭头顶上的一座大山,使不少贫困家庭为此债台高筑,因婚赤贫、因婚返贫,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破坏了淳朴乡风,更是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拦路虎”。

去年6月,平凉、庆阳两地市委书记会晤商议,计划联合行动,着手综合整治“天价彩礼”乱象。

随后,平凉制定了《全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指导意见》,针对当前存在的“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三类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并以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为重点,在全市选择50个村先行试点,成立红白理事会和婚介机构,修订《村规民约》,对婚介人员实行登记备案制度,依法依规对“黑中介”、“不良媒婆”进行打击。

于是,一场整治“天价彩礼”歪风邪气的行动,开始在平凉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

白草坡村经验先行

2017年底,听到平凉要在全市范围选取50个村先行试点,成立红白理事会和婚介机构遏制“天价彩礼”,灵台县西屯镇白草坡村支书任银珠内心一阵激动。

这场全民行动所倡导的“发动群众自管自治,让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在村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的号召,与白草坡村的做法不谋而合。

早在2013年,白草坡村就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而在这之前,“天价彩礼”、婚丧嫁娶事宜大操大办在村里蔚然成风。当时的情形是,村民们盖新房子要祝贺,孩子考上大学要祝贺,买了家电要祝贺,大事小事都要“摆一场酒席”,就连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家,也受环境裹挟而盲目跟风,让众多村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以至于有些村民因花费太大,导致家庭不和,夫妻吵架是常有的事。

任银珠明白,乡亲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期望着有人能出面管一管,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正是在这种民意的督促下,村两委高调“选人”,白草坡村红白理事会应运而生,将孩子升学、当兵、就业、老人祝寿、买车等等事项,统统纳入不予祝贺的范畴,获得了村民的一致支持。

同时,村里将党员和有威望的群众代表吸纳为理事会成员,并从他们身上先行先试。要求党员家庭举办婚丧嫁娶事宜,必须经红白理事会集体研究,一定要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发挥好带头作用,引导更多的村民自觉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传统陋习。

四年多来,白草坡村红白理事会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得婚丧嫁娶中的不良风气日渐消弭。移风易俗、遏制陋习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村风民风重新回归文明淳朴,受到县上和镇上表彰的各类典型达到二十多户。一时间,白草坡村无疑成了遏制“天价彩礼”的样板村,吸引了中央、省、市媒体记者的关注。

任银珠告诉记者,现在百草坡村年轻人结婚,彩礼最高8万元。去年理事会在原有基础上,又将制度规定进行了细化,具体到了婚丧嫁娶中的烟酒档次、菜品数量、对礼金的张榜公示,就连天数也进行了再安排和再压缩。现在白草坡村的“天价彩礼”现象已经荡然无存,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了新风尚。

移风易俗成效初显

党的十九大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平凉此次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过程中,把政府推动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和婚介机构,修订《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重要作用。

短短数月,曾经痼疾难除之地,正在刮起一股文明新风。

腊月初十,天空中飞舞着点点雪花。伴随着喜庆的鞭炮声,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在灵台县文化广场隆重举办。

5对新人携手走上红毯,喜娘焚香祭奠天地君亲师,新郎新娘手牵大红花“跨火盆”、“跨马鞍”,县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为5对新人证婚。

这一简约而不失庄重,处处彰显着中国味的传统中式婚礼,是由县文明办、县委农工办、民政局、团县委、妇联联合举办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灵台首届集体婚礼。

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举办集体婚礼,目的是抵制“天价彩礼”,引导群众形成喜事新办、喜事简办的新风尚,也是对家庭文化、孝道文化的一种传承,用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环境。

来自独店镇景村村的赵秀琴老人,看完婚礼全过程后激动地说:“这样的集体婚礼简化程序不麻烦,还减轻了新人的家庭负担,以后要多办。”

灵台县的中式传统集体婚礼,低碳环保,文明简约,又彰显中华传统婚俗文化,对一些地方低俗、恶俗的闹婚和无底线的娱乐,形成了示范引导。而崆峒区安国镇的一幕返还彩礼举动,更是让人拍手称赞。

腊八节这天,崆峒区安国镇余家庄村顾家庄社农民孙喜成,为儿子举办了一场简单喜庆的乡村婚礼。婚礼现场,女方亲属当场宣布,返还男方3万元彩礼,作为小两口婚后的创业资金。当新娘的叔叔把现金交到新娘手里时,现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顾家庄社社长张正升告诉记者,如今是新时代,全社会都在提倡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当下农村的高价彩礼不仅成为年轻人追求幸福婚姻的最大障碍,也成为了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女方返还彩礼的举动,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好头。

据了解,去年以来,被列为重点治理县区的灵台县、泾川县和崆峒区,总共成立了300多家红白理事会和50多个婚介服务所,制订了各项制度,通过印发倡议书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大力倡导正确的婚恋观以及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的文明乡风。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如同一泓清泉,正在涤荡农村沿袭多年的陈规陋习。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遏制“天价彩礼”,就要寻根溯源。城乡“天价彩礼”的背后,离不开一些职业媒婆的哄抬。

在平凉农村,男青年找媳妇困难的现状比较普遍,需要靠职业媒婆从中牵线搭桥。这些以给人说媒赚钱的“职业红娘”,每撮合成一对,都会按一定比例从中抽取酬劳。据有关部门调查,一般婚介的中介费用是彩礼的5%至10%。因此,他们为多赚提成,在婚介行为中会有意哄抬行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此,平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对“红娘”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法规培训、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探索设定相对合理的收费标准,实行持证上岗,规范其行为,从源头上遏制职业媒婆哄抬彩礼的行为。

1月中旬,灵台县成立婚介服务协会,对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这一举动是平凉鼓励全市所有乡镇和有条件的村,成立规范婚介机构的一个缩影。

去年,作为牵头单位的市民政局迅速行动,召开专题会议,对民政系统遏制“天价彩礼”、婚丧喜庆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进行细化部署,提出各县(区)要成立婚介协会,纳入社会组织统一管理,婚介协会对辖区内从业人员和农村“媒婆”进行登记备案和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全市农村正在逐步建立一支由计生工作人员、妇女主任和热心公益群众兼任的“红娘”队伍,柔性制定彩礼标准,提供规范婚介服务,对抵制“天价彩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解决道德问题,事前要严加防范,事后也需要法律这最后一道底线。

2017年11月,泾川县首例退还婚介费案顺利执结。该案的判决及顺利执结,是人民法院通过司法手段,引导全社会重树公序良俗的有力体现。

12月,崆峒区法院研究制定了《崆峒区人民法院关于统一彩礼返还标准的指导意见》,对彩礼返还的范围、原则、标准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等,进行了界定和明确规定。此举一经媒体报道,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大家认为,这是遏制“天价彩礼”的一把利刃,为之拍手叫好。

对一些媒婆以盈利为目的哄抬彩礼数额、从中收取回扣的违法行为,该《意见》也明确规定了民事制裁措施:婚姻介绍人违法收取数额较高的中介费,人民法院要依法追缴并进行罚款处罚。

一名崆峒区法院工作人员表示,司法手段对于遏制“天价彩礼”、推进公序良俗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监管力度和震慑作用,对群众财产也是一种兜底保护。

对此,《全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干涉婚姻自由、买卖婚姻、婚姻诈骗、早婚早育、虐待老人等行为,视情节和后果予以批评教育、经济制裁和刑事处罚。

优秀文化滋润平凉

着力破除“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三种陋习,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经常化、婚丧事务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努力实现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是平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总体目标。

市文明办负责人认为,推动移风易俗,既要集中治理革除旧风俗,更要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树立新风尚。

2017年10月,平凉新修订发布了《平凉市市民文明公约》,内容囊括12个方面,针对当前最突出的不良习惯和陈规陋习进行了约束规范,涵盖了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言行等方方面面,是全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举措。

同时,第七期《平凉好人榜》评选发布、第五届感动平凉人物颁奖晚会震撼播出……持续开展的道德实践活动,无形中加强了市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和影响。

崆峒区文联主席邸广平认为,除道德教育之外,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润。

在去年10月召开的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座谈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正要求,要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推出一批反映移风易俗内容的通俗读物,创排一批体现时代新风的主题文艺作品,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他表示,要深入推动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千台大戏进乡镇巡回演出活动,发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主题活动的带动作用,发挥民间文艺社团的寓教于乐作用,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阵地,组织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活动。

诚然,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绝不能是一阵风,而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这是平凉人民的期待,也是政府各部门的共识。

向“天价彩礼”开刀,平凉已列出了时间表。据了解,计划到2018年底,全市力求实现结婚彩礼、婚丧喜庆费用、人情往来负担等明显下降。治丧时间过长、赡养老人薄养厚葬、乱修庙宇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蔓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再通过两年时间努力,到2020年左右,实现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发展,广大群众思想认识明显提高,乡风民风明显好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节俭的社会风尚基本形成。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