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为民法规 >> 正文内容

泾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8年01月04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2016年-2020年)

一、基本情况

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秦陇交界处,甘肃省的东大门,是我国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文化传播要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全县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总人口35.36万人,辖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14个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

《泾川县城总体规划》定位县城性质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佛教文化传播要地,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平凉市域副中心,休闲养生、生态宜居型文化旅游名城。以发展农副产品精加工,旅游疗养、商贸流通为主的生态园林化城市,规划范围总面积19.6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设面积约为9.69平方公里。城北新区规划总面积3.52平方公里,以商贸旅游为主导,布设大云寺旅游开发、行政办公、文教科研、商贸服务、仓储工业及居住6个功能区,以泾河为轴线,形成南北对称、“一山两带多组团”合二为一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政策、新思路、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培育产业、整体推进”的城镇化建设思路,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县城和小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了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商贸活跃、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至2014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0.46%。一是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先后编制完成了《泾川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纲要,泾川县城北、城东、城西及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区给排水、电力、通信、供热燃气、道路竖向5个专项规划,朝阳西路景观设计、城北新区仿唐街景、南石窟寺景观大道、汭河风情线等修建性详细规划,玉都、党原、王村、荔堡、窑店、高平、丰台、飞云8个省市列重点小城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高平、党原2个乡镇、玉都康家等10个村风貌特色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汭丰郑家沟等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二是县城开发建设深入推进。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以城市道路配套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北综合开发建设。截至目前建成区面积6.5万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11.07平方米,建成区用水普及率99.2%,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44.2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7%。三是村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大力实施了小城镇排洪渠修建、市场改扩建、街路延伸、罩面硬化、绿化亮化等工程,着力构建以小城镇、中心村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体系。结合“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和“美丽村庄”建设,先后实施了高平镇街道东扩工程、党原乡北街开发、党原乡合道街道开发、玉都镇街道改造、城关镇民俗小吃一条街、丰台乡市场改造、王村、飞云乡综合市场等重点开发工程。集中建成了党原乡丁寨、高崖,玉都镇康家、下坳,高平镇大寺坳、三十里铺,王村镇二十里,向明等中心村建设,挖掘了文化内涵,彰显了农宅建设特色。四是产业聚集效益不断显现。充分发挥城镇化建设聚集产业、引领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把培育城市产业集群作为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市人口、提升城市承载功能的重要途径,全力推动城镇率先发展。特色产业方面,把城镇作为助推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居民转变的重要平台,大力建办农产品销售市场,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有效带动了果品、畜牧、蔬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县每年平均有7800名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有效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工业方面,集中实施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3万吨苹果清汁、1500吨冻干牛羊肉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招商建办了天纤棉业、家园陶瓷、华润陶瓷、正大饲料等工业企业,全力加快石油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县工业集中区从业人员累计达到1.2万人。服务业方面,把旅游产业开发作为培育城市名片、增强城市软实力、扩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围绕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先后建成大云寺—王母宫、田家沟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温泉宾馆晋升为四星级涉外旅游饭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旅游景点体系。先后建成星鼎购物广场、家福乐超市、陇东汽配城、南北购销物流配送中心及一大批金融、通讯、住宿、餐饮、运输、娱乐、批发零售、手工业等服务业实体,全县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7000多人,城镇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五是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紧紧抓住群众最迫切、社会最关注的吃水、行路、上学、看病等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教育方面,建成了县职教中心、泾川三中、泾川四中,改造了泾川一中、泾川二中、中街小学;全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推进。卫生方面,建成了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县医院门诊楼、医技综合楼,县中医医院实现了整体搬迁,完成了县妇幼保健院、县康复医院改造提升;先后实施了王村、玉都、荔堡等中心卫生院改扩建,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分级诊疗等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4%。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方面,完成了县剧团改制转型,组建西王母演艺公司和甘肃广电集团泾川网络传媒公司,开建县城体育中心,精心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示范创建等服务活动,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住房方面,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建成廉租住房933套4.7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402套3.6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250套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700套8.7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覆盖率12.7%;稳步推进商品房开发,建成了新景花园、水畔花城、世纪花园等住宅小区,新增商品房42.35万平方米;认真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88万户89.28万平方米。截止2014年底,农村住房面积640.75万平方米,城镇住房面积195.8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5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8平方米。社保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五保户供养政策,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和覆盖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34%,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十三五”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重点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强调要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均衡,更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引导适宜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向西开放,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设想,为加速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国家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批复建设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支持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依托平凉崆峒区和庆阳西峰区在平庆城市组团中的双核心地位,加强两市主城区和泾川、宁县连接带建设,积极推进形成平庆城市组团,促进陇东陇南城市带发展。以建设国家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为重点,拓展煤电、石油等特色产业链条,突出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电冶一体化发展,加快南北能源通道建设和产业分工协作。以交通通道为纽带,加快中小城市和生态文化名城建设,促进人口、产业和经济集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业。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工程。把平庆城市组团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与物流集散中心、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支撑全省发展和参与区域竞争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地区。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积极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统筹城乡和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以完善和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激发城镇化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要努力做到: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创造公平机会、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优化布局,协调发展。突出规划引领,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以强化城镇间产业分工协作为纽带,以提升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和功能互补为重点,优化城镇空间开发布局,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

——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发展,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布局调整、资源合理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科学规划城镇规模,合理控制开发边界,充分挖掘现有潜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文化特色,传承发展。突出地域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族人文特色,注重文化传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鼓励文化创新,倡导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精神和价值理念,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彰显城镇文化内涵。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尊重市场规律,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管理和投融资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统筹城镇化发展制度安排,提升城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二)发展目标

——城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到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15.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5.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全县户籍人口39万人,非农业人口达到14.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努力实现1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以县城建设为核心,小城镇建设为支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新农村社区加速形成,聚集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县城规模不断扩张,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村庄建设特色更加鲜明。

——城镇发展更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城镇集约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增速低于城镇人口增速,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绿色生产和消费日益成为城市生活主流,节能产品和节能建筑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

——城镇生活更加和谐宜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供给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城镇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表1:泾川县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指 标2020年
一、城镇化水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8
二、基本公共服务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95
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培训覆盖率(%)≥95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7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7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3
三、基础设施建设 
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60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100
城市污水处理率(%)10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50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四、资源环境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12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5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筑比重(%)≥30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0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比例(%)55

(三)主要任务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人口和产业的适宜集聚区,具有类型多样、形式灵活、方便宜居等特点,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元推进。 按照我县自然条件和小城镇发育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县城为核心,小城镇为重要节点,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和空间结构。

1、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泾川县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主两副三轴两区”。

一主两副:一主指泾川县城;两副指导南北两塬上的玉都镇-党原乡、高平镇-飞云乡两个组合型的县域副中心。

三轴两区:三轴指的是沿福银高速、西平铁路为依托的城镇产业聚合轴,以及以202省道、042县道为依托的西部城镇功能联系轴,以312国道、046县道为依托的东部城镇功能联系轴。

两区分别为中部川区经济区及南北塬区经济区。

2、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把县城发展放在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强历史、民族、文化等人文资源保护,发展具有特色的中小城市。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实行点状开发,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3、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按照群落式布局、节点式推进、特色化发展的思路,坚持小城镇发展与培育产业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突出自然生态特色、民族人文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城镇风貌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商贸等产业,加强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依托交通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和生态条件,建设一批交通商贸型、资源开发型、加工制造型、文化旅游生态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四)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

积极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建设产业支撑能力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高、生态环境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并充满活力的现代城镇。

1、强化城镇产业支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产业配套和承接转移能力,强化城镇产业吸纳和服务就业人口的支撑作用。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条件,突出区域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按照综合型、工贸型、商贸型、农贸型四种类型加以引导。中心城区为综合型,是县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以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以纺织服饰、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健康产业等工业为辅的综合型服务城市。两个副中心城镇:玉都-党原是泾川县北部塬区组合型副中心,以果品、草畜特色产业加工,石油开采生活服务为主,兼具商贸功能的西北地区物资流通集散基地;高平-飞云是泾川县南部塬区组合型副中心,以农副产品加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兼具工农服务的工贸型城镇。五个重点镇:荔堡镇、泾明乡为工贸型城镇;王村镇、窑店镇、罗汉洞乡为商贸型城镇。四个一般镇:太平乡、丰台乡、汭丰乡、红河乡均为农贸型城镇。

2、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发挥综合交通网络对城镇化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强化交通联系,加快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着力改善对外交通以及城镇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以西平铁路、平天铁路、福银高速、312国道等区域性道路为导向,强化泾川县与西安的交通联系,积极承接其辐射带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大县域内交通投入力度,建设3-4条南北向的交通轴线,打通县域南北主干交通,以线带面,破解乡镇发展的交通瓶颈,形成“四横、四纵”交通骨架,等级为二级公路。

四横:

(1)中原(镇原县)—党原乡—玉都镇—丰台乡—红河乡—荔堡镇

(2)沿泾河川北岸的滨河路

(3)木林(崇信县)—张老寺农场—太平乡—高平镇—飞云乡—长庆桥

(4)沿黑河北岸的滨河路

四纵:

(1)党原乡—王村镇—汭丰乡—张老寺农场

(2)玉都镇—城区—太平乡

(3)丰台乡—罗汉洞乡—高平镇

(4)荔堡镇—泾明乡—长庆桥—窑店镇

3、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

(1)市政管网建设改造。加强市政工程统一规划和管理,统筹给排水、燃气、供热、通讯等各类管网与道路建设,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内。

(2)城镇供水、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2020年实现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100%和水质达标双目标。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限期关闭县城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泾河、汭河水系保护和管理,到2020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3)城乡电网建设。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城乡配电网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加快以枢纽变电站为核心,输配电网架有效覆盖和安全运行的城市电网建设。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满足新能源电力、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需求,优化需求侧管理,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4)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玉都镇、党原乡、荔堡镇、高平镇、窑店镇、王村镇实现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鼓励中水利用,形成“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

4、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院、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和建设规模,不断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1)支持发展科技事业。在城镇化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组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等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人才引进,培养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多元化资本投资。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促进文化体育设施共享和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4)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新增一所标准化县级医院,全面改造妇幼保健院和疾控中心,完善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加大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使乡镇有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服务机构。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加快基本保障住房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完善商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采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方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解决好城镇人口居住问题。实行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将已建成并分配入住的廉租房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范围,已建成未入住的廉租房以及在建的廉租房项目建成后,优先解决原廉租房保障对象住房困难。加大城市棚户区改造力度,重点实施好城东、城西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认真实施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到2020全面消除全县范围农村各类危房。

(6)完善城市便民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大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便民市场和超市、绿色照明系统、便民利民道路工程、环境卫生设施、加油站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分级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和健身娱乐场所,到2020年构建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实现县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5、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

坚持生态屏障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着力塑造具有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加快实施重大生态保护治理规划和重点工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坚持保证生活空间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并举,加强城镇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城市大气、水系等污染防治,保护好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着力营造良好的宜业宜居环境。按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规模和速度,把村庄整治和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逐步将闲置的农村居民点等复垦整理成农业生态空间和绿色生态空间,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鼓励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化发展,增加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的功能。以“净化、绿化、美化”为重点,分级逐次统筹推进市政交通、给排水和垃圾污水处理、能源供应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改善城镇面貌。

(五)提升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顺应现代城镇化的发展新理念、新趋势,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

(1)提高城镇规划水平。依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科学编制县城总体规划,合理定位空间格局和功能结构,结合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挖掘内涵,塑造特质,形成具有特色的城镇风貌。

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镇规划编制过程。进一步完备规划体系,完善规划程序,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公开性,提升规划水平。强化规划管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抓好规划落实。重点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以及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有序推进县城风貌规划和专项规划。全面完成重点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围绕优化城镇布局和结构调整,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加强规划管理和实施。强化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和执行情况的监管, 以规划强制性内容为重点,加强规划实施督查。强化规划执法力度,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改进规划督察工作。制定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公开透明、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规划委员会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大公众参与力度。

严格建筑质量管理。探索建立更加开放、符合市场规则、法治原则的建设行业招投标管理体制机制。健全以建设单位为核心,工程建设各方各负其责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分担机制。改革现行的工程建设监理制度,逐步实现由施工监理向项目管理过渡。健全建筑档案登记、查询和管理制度,强化建筑质量责任追究和处罚,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形成主体负责、中介服务、政府监管良性互动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突出城镇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的保护和继承,创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内在品质,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打造生态泾川。构建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污染治理,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魅力城市。严格项目准入,杜绝新上污染项目,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环保等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生产绿色化。普及绿色低碳循环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生态文明管理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重点工程建设。

传承传统特色文化,打造人文泾川。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相辅相成,重视人文传承,以文化效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立足泾川独具魅力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风貌塑造,突出地域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形成城市建设和文化弘扬的核心因素,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塑造独特城市形象。重视县城和特色小城镇的文化挖掘、保护和继承,发展各具特色的美丽城镇,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步伐。

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智慧泾川。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适度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网络及各类资源,实现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集约化建设。构建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电子政务系统,打造公开协同的信息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智能、高效、协同的城市智慧应用体系。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电子政务、民生服务、公共管理等紧密融合,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行政、商企、民生各领域比较广泛的智慧应用,打造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和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智慧城市,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

加强社会综合治安治理,创建平安泾川。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城管和社区的力量,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原则,突出以“防”为主,狠抓“大防控”、“大调解”体系的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公共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落实保障民生工作,构建幸福泾川。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极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新农合保障制度的覆盖率,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成完善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适度调整城市低保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服务力度,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继续健全劳动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发展。

(3)强城镇综合管理。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加快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推动各城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积极引导社区的居民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管理,逐步推动基层社会自治,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基础性作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推动城市管理走规范化、法制化和精细化道路。加强城市社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创新社区服务理念,围绕“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为民办事、和谐社区”的目标,从工作思路、责任和措施多方面创新。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发挥社区委员会的管理作用,推动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社区延伸。探索建立以项目招募和活动招募为主要形式的志愿者社会化招募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加强城乡接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地等的社区居委会建设,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强综合性应急平台建设,初步完成综合性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逐步推进公安、医疗急救、市政抢修等应急接警服务平台整合。进一步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物资保障、综合管理调度体系。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强化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各类预案之间的衔接,建立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档案。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等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的灾害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的应急避难功能。加强科普宣教工作,丰富宣传手段和形式,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助能力。

(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形成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形成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层次分明、优势特色明显、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保护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形成城乡间互动有序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互惠互利的平等协作关系,实现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加快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业带动作用,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

(3)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进行统筹谋划,科学规划完善乡镇和村庄布局功能定位,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农村民风民俗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农村。

(七)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围绕“以人为本”,探索推进涉及户籍、土地、财税金融、城镇住房、社会保障、产业体制、行政管理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高质量、高标准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县区、重点小城镇进行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综合试点改革,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1)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在县城办理城镇户口对合法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社保缴纳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准入条件和准入范围;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的落户限制,在县城和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及其随迁家属,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简化城镇户口办理程序和材料。

(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控制总量、保持流量、减少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原则,从严从紧控制各类建设新增用地规模;着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城乡发展用地,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城乡征地拆迁工作。

(3)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加快财税政策体系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尽快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引导社会化资金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化解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中的融资瓶颈。

(4)完善城镇住房制度。逐步完善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稳定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

(5)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制度。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着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6)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逐步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改革创新服务供给机制、公共财政制度、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

(7)探索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全市城市管理体制,合理调整行政层级和区划设置,逐步形成设置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积极简政放权,探索重点小城镇机构改革和增加管理权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