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杨吕村里话“变迁”

2017年06月10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来到泾川县红河乡杨吕村吕家坪组移民安置点,放眼望去,整齐的小康屋掩映在绿树花丛中,平坦的水泥路将家家户户连在一起,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拉着家常,小孩在各种健身器材上嬉戏打闹,处处呈现出一片新农村的和谐景象。

“如今,赶上了好政策,我们一家老少也住上新房子,喝上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卫生所、小超市都在跟前,办啥事都方便,以前这些想都不敢想……”78岁的吕明发老人笑着说。

在吕明发老人家新建成的小康屋院子里,9间砖混结构的房子宽敞明亮,有客厅、卧室,还有卫生间和洗澡间。说起移民搬迁的好处,正在一旁贴地砖的儿子吕永红放下手中的活,和我们攀谈起来。“这一院新房总共花了23万元,我家是贫困户,享受国家政策补助11万元,我自己拿出了12万元。”吕永红说,以前靠山住窑洞,吃水要到山下用驴驮,来回一趟就2个多小时,要是遇上天阴下雨,沿山坡修的小路,根本下不去。如今,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吕永红的母亲高兴地招呼我们走进厨房拧开水龙头,看着一股股清水流进大缸,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移民搬迁政策好,大家都看在眼里,可真正实行起来还是有人不愿意。”杨吕村党支部书记魏根志说。

2015年,精准扶贫开始后,村上多次征求群众意见,积极向县上争取项目支持,才决定对靠山住窑洞的三个村民小组实施整体搬迁。

“那次乡上开完移民搬迁会后,我们赶紧回村,连夜召集村上干部和乡上包村干部开会到晚上12点多,商量着先动员群众报名,把同意搬迁的户先定下来。”魏根志回忆说。

第二天一大早,村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讲政策、做工作,几天下来,有57户同意搬迁。然而,魏富科、魏小军两户却不愿意搬。

魏根志亲自上门,问原因、讲政策,前后去了三次,又拉着村主任吕元仁跑了两回,反复做两家的思想工作,终于得到两家人的点头同意,决定搬!

要下山,就得先选好安置点。村上想尽一切办法,集中倒兑土地66亩,利用11天时间整理土地,并对田地里的农作物进行赔偿。同时,邀请县规划局技术人员规划,村民通过抓阄选庄基地块,公开竞标选择施工队,确保修建质量。

6个多月以后,57户小康屋如期竣工。

“搬到安置点后,没有养牛的地方,没有收入,地都在山上,怎么种?一家几口人吃什么,怎么生活?”在实行移民搬迁之初,很多群众都道出了自己的疑虑。

为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彻底改变移民搬迁群众“有走心、无守心”的现状,村党支部书记魏根志带着村干部分头跑帮扶单位、跑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在县畜牧局的支持下,村里采取统一规划、集中修建、分户饲养的模式,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先后建成养殖圈舍22户23座,解决了搬迁群众养牛无圈舍的难题。同时,动员引导贫困群众,精心照顾580亩川台地果园,落实定杆套袋、施肥浇水等标准化管理措施。

房子建好了,产业发展了,村子变美了,老百姓得到了的实惠,沿着这条“搬”出来的致富路,杨吕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