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反哺归泾”:窑洞里有了“牛”生意

2022年09月22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金秋时节,走进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玉都镇摆旗村勤民养殖农场,27孔修葺一新的窑洞牛舍排列有序,一群毛色红亮、体格健硕的红牛悠闲自得,正在原木栅栏围挡里享受午后时光,时不时还传来“哞哞”声……近年来,泾川县坚持从政策扶持、技术指导、资金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服务保障平凉红牛产业链建设,将“牛”生意越做越大。

图片

说起窑洞养牛,勤民养殖农场的负责人李勤民有着自己的一本“生意经”。

47岁的李勤民是泾川县玉都镇摆旗村页沟社村民,去年之前,他和妻子脱彩虹在平凉市崆峒区经营着一家洗涤厂,算得上是村里的“成功”人士。

提及回乡创业的原因,李勤民说:“受疫情影响,洗涤厂生意萧条,加之年迈的父母需要人照顾,我就开始考虑回家乡发展的事情。”

恰好在这时,村上的支部书记卢爱宏发来了“反哺归泾”倡议书,详细介绍了村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现状,并邀请李勤民回乡创业,给他吃了颗定心丸。

得知儿子要从城里回到村上搞养殖,可把李勤民的父母“愁”坏了。“养殖实在太辛苦,投资又大、风险又高,这不是一个好出路。”母亲王彩娥经常在儿子耳边念叨。

为了打消父母的疑虑,李勤民详细给父母分析了政策方面的扶持和窑洞养殖的好处,并把妻子叫回来一起开导,最终他征得了父母的同意。

说干就干,从去年12月开始,经过近半年的忙碌,李勤民维修改造了27孔窑洞,新建了6间生活办公用房、1700平方米的养殖棚、700平方米的草料棚和120立方米蓄水池,新购置了拖拉机和三轮车,102头牛也住进了自己的“新家”。

图片

“牛场总投入260万元,其中100多万元是镇上积极协调的贷款,现在养牛用的这27孔窑洞,养殖过程中所用的水、电、路、防疫措施以及后期的销售渠道,都是镇上帮忙协调的。要不是政府给予这么大的支持,我光这些事都弄不过来,创业致富更无从谈起。”李勤民感慨万分。

谈到养牛的效益,李勤民笑着说:“这批牛到今年底出栏,只要销售渠道没问题,就能卖个好价钱。而且现在牛粪一三轮车要200元,这又是一笔看得见的收入。”

泾川县玉都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曹人方介绍,该镇积极学习借鉴周边县区窑洞养牛成功经验,抽组专班现场勘察、规划设计,并邀请县畜牧兽医中心专业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按照“四区分离”要求,合理布设日常喂养、饲草青贮、防疫隔离、粪便处理、生活办公等设施,建成规模化肉牛养殖小区5个,全镇牛存栏3752头。

玉都镇的窑洞养牛只是泾川县大力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链建设的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泾川县按照“全产谋划、扩模提质、要素聚集、全链发展”的工作思路,建成千头以上规模养牛场(小区)2个,扶持、发展养牛户5034户,扎实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开展养殖和防疫实训指导12期1200多人次。截至目前,泾川县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4.12万头和1.31万头,牛产业总产值达2.62亿元,增加值达1.71亿元。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