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川老房子遗像

2016年12月23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清明节囬家,看到南门外好多房子上都写上划了圆圈的“拆”字,从而知道这些地方将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当我站在合子沟南山高处,俯视沟滩里那片从未引起我注意过的瓦房時,我才发现它们是那么美。深秋季节的树变的五颜六色,灰色的、红色的、兰色的方形的屋顶镶嵌在色彩斑烂的绿树丛中,各式各样旳房子,各式各样的门楼,髙高低低的墻垣摆布旳那么自然和谐,丝毫没有娇柔造作和刻意雕凿的痕迹。不论它们在平地上、沟边上、山坡上甚止是山顶上或山尖上,都给人以美旳感受和给心炅以宁静平和。

它们美得自然天成,美得像一幅幅构图严谨的山水画图,这“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蔴”,“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白云生处有人家”,“青山正補墻头缺”,“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的诗情画意无一不是在这些绿树瓦房,小桥流水之中吗?这些虽然不是连片完整的平遥古城的格局,也没有绍兴水乡的風韵,但这纯厚朴素,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房屋树木的相互映衬,色彩的自然融合无不沁人心脾,使人陶醉。眼看着这些破旧的,而又那么使人留恋的房子,即将被高楼大厦所代替,我才恍然大悟,应该给它们照张遗像,留迹于后人。回想起来,觉悟的太晚了,如果早在二三十年前就着手做这件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单位己有了照像机),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也不至失去很多机会,留下很多遗憾。

为弥补这些损失,我立刻回平凉取来照像机,在弟刘成林的带领下,从巷子街口开始,到巷子顶、弇山、后城上、羊圈子、合子沟、土窝子、上街顶、小沟子、大沟、闫家沟、常家沟、斜街、马家滩、小寺山、小东门及老城里的大街小巷拉网式的搜索了一遍,果然还有不少收获,拍了几百张照片,同時也感慨良多。山村里的房子大部分已经废弃,有些己经荒草满院,屋顶坍塌,成为荒村野店;有些虽无人烟,但依然屹立于高冈、山坡之上;住人的地方草芳花香,鸡鸣犬吠,童叟村妇休闲于浓蔭树下,晚霞炊烟映衬出宁静闲适;

街道里的老房子,都被髙大雄伟旳楼房层层包围,被压抑的透不过气,虽然住着人,但都破烂不堪,无一例外地作了各种为适应社会潮流所作的改造,由于当前地皮金贵,房前屋后院落墻角无处不搭建窝棚堆放杂物,显得颓废破败、杂乱拥挤,这些厚重的历史沉淀已大有疲备不堪,无力支撑之势,静等历史的淘汰。那些“人道寄奴曾住”的尋常巷陌里,曾有过女貞皇族贵胄的府第﹔闫家沟是明朝权奸严嵩被流放的住所,虽然没有高大的门楼,然而房屋门窗上的精美雕刻足以证明绝非小户人家所能造就﹔巷子街吳统领公馆遗址上正钢架林立修建新楼﹔城里谢阔子公馆的深宅大院只剩一座残楼﹔东门闵大人的公馆己全被新式楼房代替﹔观音阁李少伯的毫宅上厅下楼南北厢房气魄非凡,当年在自家庭院里开办了泾川首家电报局,现只剩残破不堪的上厅房,院中己无立足之地﹔泾川萧家、高家、王家、刘家四大祠堂早已踪迹难觅。象征身份地位的五脊六兽己无一保留.曾经的斗拱栏额砖雕木刻被砸烂或糊上草泥,有人为保护雕花门板不被破坏,在门板上划上了“忠”字和红心。

被认为是警世铭言的“能忍自安”﹑“和气致祥”﹑“怀清守白”﹑“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家训匾额,己被厚厚的灰尘和污垢掩盖的糢糊不清,有的被铲刮的面目全非,这些属于明清時期的“四旧”,本该早些消除,终因各种原因使它们成为漏网之鱼保存至今。就在它们即将彻底消失之時,总有那么一股强烈的眷恋之惰油然而生,其实历史就是这样,旧旳迟早要被新的代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旧的东西必须被新的代替,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留下了,却为地方增了光彩﹐添了财富。当然在大政治家眼里未必这么认为,故而泾川老城也只能是今天的样子,我所能做到的,只能用照像机为它们留几张最后的遗像而已。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