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泾川县“五坚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016年12月13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近年来,泾川县紧扣“王母故里、佛宝圣地、养生泾川”文化旅游品牌和大景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丰富业态、提升品质”的思路,以实施项目带动工程为抓手,编制发展规划,完善产业要素,强化行业管理,加强宣传推介,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1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多万元。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工作合力不断凝聚。

“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把旅游业作为全县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之一,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县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单位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整合旅游、国土、住建、农业、林业、交通、电力等部门力量,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项目支撑,旅游体系初步形成。

把乡村旅游作为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启动编制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名镇和旅游名村建设规划,多方整合易地搬迁、扶贫开发、乡村舞台等项目资金4200多万元,吸纳民间资金9500多万元,为加快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发展的要求,高规格建成温泉、汭丰、红河3个特色旅游小镇,以及党原高崖民俗文化传承型、党原城刘红色文化记忆型、玉都下坳休闲娱乐型、红河田赵山水田园型、王村二十里铺农业观光型、泾明白家消夏避暑型和玉都康家、王村完颜民俗体验型等8个特色旅游名村,各村建成了小康住宅群、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休闲景观、文化展馆、采摘园,配套了农家乐、酒坊、茶楼等设施,形成了各具特色、多点支撑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三是坚持优化服务,旅游要素逐步完善。

以打造特色旅游美食为主线,深度挖掘农村名优小吃,传承开发了罐罐蒸馍、擀面皮、蒸鸡肉、火烧子等名优小吃30多种,黄面发糕、懒面筋分别获得“甘肃名点”和“甘肃名小吃”称号。按照陇东传统民俗特色建设小康住宅,在保护性开发部分地坑庄基、窑洞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乡村旅馆,建成农家乐30户,其中一星级农家乐2家、二星级和三星级各1家。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乡村旅游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公交专线全部贯通。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重的思路,建成了田赵临潭垂钓、高崖雷神庙、当原古城楼等一批乡村旅游景观,以及玉都镇康家农耕文化馆、王村镇百泉孝谦文化中心等一批“乡村记忆”博物馆;设计制作剪纸、刺绣、针织、面塑等旅游纪念品20多种,开发包装泾龙牌苹果、柿子、文冠果等农特产品50多种,设立旅游定点购物单位3家,电商服务平台100多家;在旅游示范村开发垂钓、采摘等游乐服务项目,引导游客参与互动,增强了游客留驻能力。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宣传营销持续扩大。

把宣传推介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突破口,借助“华夏母亲节暨海峡两岸西王母故里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大云寺佛舍利文化活动” 、“平凉金果(泾川)博览会”等节会平台,组织海峡两岸嘉宾到党原高崖、城刘,玉都康家、下坳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参观考察。组织国家和省市重点媒体来全县采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邀请省内外知名编导、作家、书画家和摄影家深入乡村旅游景点采风观光,创作拍摄具有地方特色文化题材的艺术作品,多层次、全方位展示全县乡村旅游资源。省电视台在全县高崖村、康家村录制了“百姓大拜年”节目,玉都康家被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县初步形成了“生态康家”、“魅力高崖”和“山水田赵”等乡村旅游品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