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风雨大云寺

2016年11月17日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

每一次来大云寺,都是风雨如晦。这似乎暗合了佛门清净之境,虽然大云寺位于并不偏狭的小县城里,但它却并不喧闹,更多的时候是冷清和寥落的。如果遇雨,更是添上了几分境外清寂。适逢立秋,一场零落的雨落在丰茂的草上,草色愈发显得绿,像是隋唐、甚或北魏的月影在那里洗涤过,历史的晶莹脱尘而出。

昔日翻资料,看到一段记载,说是公元601年,处于长安门户的泾州接到了已是花甲之年的隋文帝杨坚的诏令,14粒释迦牟尼舍利将被高僧送达泾州安放。吉祥临空,福祉绵延,泾州一片欢腾,举州上下兴致勃勃于大兴国寺兴建舍利塔及地宫,以供养隋文帝所赐舍利。于是,因为佛祖舍利,有了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挺立了三百年之后,一代女皇武则天,于原址兴建大云寺,重埋佛骨舍利,建塔供奉。时光的脚步又走过了一千年,那是1964年的寒冬,几个在地里劳作的农人不经意用铁锹撬出了一座唐代地宫,尘封的往事拨云见日……随之而来的1969年,又是一个寒冬,一个石函又被发掘,函文介绍,为北周宝宁寺舍利。2013年,还是一个寒冬,又是几位农人,再次意外发现地宫,他们挖出了佛像窖藏,实物与现实无可辩驳地让泾州这块地方变得与众不同,关于这块土地的风雨往事一时间弥漫了各种猜测和臆想……透过这些远远近近的记载,我仿佛看见一座座山头像葱头一样地被一层层剥下去,一代一代人在这里生活过,死去了,一个又一个的闹市在这里兴起了,毁灭了。

五十年,两代农人,三次发掘,在这里挖出了历史,挖出了佛祖舍利。历史就这样密集地堆砌于此,北朝、北魏、隋唐、明清,风雨中那是些怎样的岁月?这个立秋的午后,我走在绿得像梦一般的野草中,远处的玉米地里庄稼茁壮,当许多个时代终被荒草平覆的时候,这里才显得如此寂静,像亘古延续下来的沉静,一代一代的喧嚣反倒如同虚拟的网络游戏。这时候我就想起人们屡屡津津乐道的佛祖舍利,舍利这个意象有些高深,有些神圣,然而更有些孤单。什么是舍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经文对于舍利子的说法大概是这样的:佛祖圆寂后,弟子为了追随佛祖的遗志,决定将佛祖的遗物保留在身边。但佛祖孑然一身,两袖清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作留念。于是决定将佛祖的火化遗骸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一弟子各取一枚。分得手指骨遗骸,就叫指骨舍利,头骨遗骸就叫头骨舍利。如此来看,佛舍利代表着人类信仰的升华,它告诉我们,肉体可以消亡,而精神将以另一种形式凝固为物而永世长存。我不愿意赋予它太多的神秘感和宗教感,我更愿意相信一个伟大的生命因为创造而被人类世代供奉。

时光从不因为你的表演而左顾右盼,历史洪流不舍昼夜……

晚风从塔顶上徐徐走过,一层层鱼鳞状的波纹滑过夜色,搅乱了那一缕自在的云彩,逐渐地破坏掉了那种来自内心的安宁。一张巨幅规划图,赫然罗列着历史文化展馆、佛教博物馆、水上乐园、四星级宾馆和文化旅游大厦等。

雨后的安静是内心的入定。此刻,风仍在一丝一缕地拂过,倦倦地,却又是意味深长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