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西北小城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却埋没半个世纪

2019年05月13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半个世纪里,泾川三次出土佛舍利,向世人展示了泾川佛教文化的久远和遗存的丰富。又恰恰在距安奉整整一千年之际,又在满一千年之日安奉,举世无二。

泾川大云寺 摄影:卢清国

> > > >

半个世纪前泾川社员意外发现,轰动了国内考古界

1964年农历10月的一天,平凉市泾川县水泉寺大队的一帮社员正在村边的一块麦田里平整土地,结果有个社员一锹下去,在地底下突然就冒出了一个大坑,看着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黑呼呼的土坑,社员先是吓了一大跳,几个社员都伸长了脑袋往里一探,发现这不是天然形成的土坑,下面还有石阶通往深处。可是没一个人敢下去一探究竟,于就报告给生产队长乔万春。乔万春立即派人去泾川县文化馆(博物馆)报告。张怀玉馆长得到信息后,立即向泾川县相关部门汇报,并派文物专干张映文、章岚等人亲临现场进行详细勘查。

泾川大云寺地宫 摄影:卢清国

挪开洞口石门看到里面是一个石砖铺成的地宫,中间放一个斗大的石盒(石函),重约40公斤左右,洞壁有少量的壁画。洞内冷如冰窖,由于社员乔碎成个子太大,因此由社员乔世荣爬了进去,石盒子冰冷彻骨,乔世荣抱上直不起腰,乔碎成说:“你把石盒子抱紧,我把你拉出来。”乔碎成运足气力,抓住乔世荣的双脚,连人带盒子一同拉出了地宫。

随后,赶来现场的文物工作人员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启开,首先揭开油青石制作的石函,再取出铜棺,铜棺用银锁子锁着,在铜棺下取出钥匙,开启银锁,打开铜棺,又取出银椁,在银椁中又取出金棺,棺内放有7枚金钗,还有药葫芦形的7个舍利瓶,里面装有灰色骨舍利,其中一个瓶口已破烂。

> > > >

周总理低调处理泾川金银棺出土新闻,佛祖舍利埋没半世纪

那时,由于中印边界发生冲突,中印关系紧张,周恩来总理知道了甘肃泾川发现舍利石函的事,考虑到中印关系,暂时不让发表这个消息,说如果登报后,一定会有人来访,不利于国际关系。

新华社奉周总理之命对泾川出土的佛祖舍利不予报道,是非常时代的非常之举。于是,泾川出土的这一震惊世界的、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就这样不为世人所知,而默默无闻半世纪。

半个世纪来,大云寺出土的佛舍利只出现在考古界和学术界的一些文章记载里,并没有走进大众视野。直到2004年10月20日,《甘肃日报》高级编辑许维发表了长篇通讯《拂去岁月的尘封》,详细报道了40年前泾川出土的唐代大云寺舍利石函和金银棺椁的发现,以及40年来的保护研究现状。这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才真正浮现出来。

同闻名海内外的陕西扶风法门寺佛舍利相比,泾川大云寺遗址发现的佛舍利比法门寺整整早发现了23年。

泾川大云寺地宫 佛舍利 摄影:卢清国

2004年,大云寺佛舍利套函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各地展出达半年之久,轰动世界。

2005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在北京“中国的文明——世纪国宝展”展览会上,泾川大云寺佛舍利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每人参观限时30秒。至此,泾川大云寺的佛舍利才广为世人所知。

> > > >

郭沫若亲自鉴定说“舍利石函!贵在石函!”

1971年9月,79岁高龄的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宾努亲王一行来到中国西北进行友好访问,访问行程中就包括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在甘肃省博物馆里看到这一宝物的郭沫若非常激动,他一一鉴定了泾川金银棺、佛舍利等珍宝,并将大云寺出土的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大云寺佛舍利套函四部件,最里面是一个葫芦形的琉璃瓶,有拇指般大小,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却引起了郭老的注意,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一组泾川县出土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函,瓶内装的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此次发掘中,还有一个石函。郭老追问是什么石函,工作人员解释,地宫里盛放金银棺椁的石函,上面刻有唐代的铭文和题记,现在还存放在发掘地泾川。

郭老仔细看过文物之后,沉吟良久,说道“舍利石函!贵在石函!”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石函上的铭文道清了这一国宝的出处和时间。1971年,郭沫若郭老先生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并没有见到泾川大云寺地宫中出土的石函,但是他断言,石函上的唐代刻文是解开这批文物历史之谜的关键。

石函为灰色大理石制成,顶部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十六个字。函身四周刻有唐人孟诜撰写的铭文。但是,通过研究石函上的刻文,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问题答案。

最后,还是通过查阅《广弘明集》才揭开了这个谜底。《广弘明集》中记述:大兴国寺起塔造函时,有人争献“旧磨好石”,乃世间罕见,“固而用之,怡然相称”。这样看来,今天地宫中出土的这个石函应是隋朝的遗物,只是唐人重新刻写了铭文。

然而不幸的是,大兴国寺在战乱中变成了废墟,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隋塔也只剩下了塔基。

据有关佛教文献记载,大约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槃,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发现了许许多多晶亮透明、五光十色、坚硬如钢的圆形硬物,这就是舍利,俗称舍利子。

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信徒们在他的骨灰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指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

泾川大云寺 摄影:卢清国 出镜:西风瘦马

佛祖释迦牟尼去世火化后,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历来被视为佛门珍宝。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

> > > >

如此圣物为何会被埋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呢?

泾川古称泾州,居丝绸古道要冲,为华夏文明腹地,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和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公元601年(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30个州建舍利塔。于是,泾州大兴国寺兴建,当时有14枚佛祖舍利由高僧送往泾州,在大兴国寺兴建舍利塔和地宫,置函、供养。

公元689年,武则天掌权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这时有佛门弟子称《大云经》上说:有一位天女下凡主宰世界,这位天女便是武则天,若登上皇位,乃是顺应天意。

基于此,武则天对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是崇敬,这个说法正中武则天下怀,她便将其颁行天下,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

巧合的是,在泾川兴建大云寺时,隋朝塔基下意外地发现了佛祖真身舍利。武则天十分高兴,下旨斥巨资兴建泾川大云寺,以最隆重的礼遇供奉舍利。从此,泾川大云寺香火顶盛,佛事繁忙。

明朝初年,一场大水淹没了泾川古城。自商周以来记载古泾州3000多年历史的所有典籍化为乌有,大云寺也被冲得荡然无存。

泾川大云寺地宫 摄影:卢清国 出镜:西风瘦马

就这样,佛祖真身舍利在大云寺的地宫里静静地躺了400百多年。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云寺遗址已经变成了一片耕地。

1964年12月的一天,农民乔碎成在田里干活时,意外发现了大云寺地宫的洞口,使沉睡了400多年的佛祖真身舍利及宝函再度与世人相见。

1969年、2013年泾川县相继又发现佛舍利,学术界、宗教界、考古界一致认为,泾川能在同一地方三次出土舍利,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少见。正因如此,泾川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中心”,是仅次于敦煌的佛教艺术宝库,构成了“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佛教文化格局。

2007年8月,大云寺博物馆在古泾州大云寺原址开工建设。作为安放佛舍利的大云寺舍利塔建设采用钢结构,建筑面积5489.34平方米,建筑高度为95米,仿唐建筑,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分为地上明七暗七共14层,地下3层地宫,实现了钢结构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

泾川大云寺远眺 摄影:卢清国

泾川大云寺 摄影:官子

自2014年以来,大云寺相继建成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山门等重点工程,形成了完整的寺院布局。

泾川大云寺 摄影:官子

2015年8月28日,甘肃省博物馆向平凉市泾川县移交的4粒馆藏佛祖舍利子被顺利安奉入泾川县大云寺地宫。这4粒佛祖舍利是1964年从泾川县出土的14粒佛祖舍利中的一部分。

如今,仿唐式建筑的大云寺博物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举架平缓,出檐深远,色调古朴,庄重典雅。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