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佛都泾川——小川圣地(三)

2016年10月28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将一个地方称为佛都,这当然是比喻,但也足能言明此地佛文化的分量和地位。古都洛阳就有佛都之说,这主要是因为洛阳白马寺有着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塔、第一座官办寺院、第一座菩提道场。近2000年来,洛阳一直是佛教精神文化的中心。如此讲,称呼洛阳为佛都,也是名至实归。

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市所拥有的乐山大佛景区,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距乐山大佛仅有一里之遥的地方,有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东方佛都”。东方佛都坐落于乐山大佛景区群峰之间,这里荟萃了国内外佛教艺术珍品,仿制大小佛像三千多尊,气势恢宏。

不过,我真正要叙写的佛都,所指泾川。

泾川是甘肃的东大门,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大站,佛教文化的沉积非常深厚,所以才会有此比喻:“如果说敦煌是佛教艺术的宝窟,那么泾川就是佛教信众的圣殿。”此说法明显是将敦煌和泾川放在同一平台上。

倘若你实地踏访,也定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泾川佛教文化实在是辉煌至极。

说到这里,我参访的脚步已至大云寺博物馆。

大云寺博物馆于2007年在大云寺原址上重新修建,其整体建筑风格以仿唐为主,由山门、碑亭、钟鼓楼、舍利塔等构成,整个建筑飞檐走壁,突显出历史上大云寺的大气与厚重。

遥想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以印度阿育王为榜样,以阿育王的气魄来“弘法护教”,史学界认为,历史上的所有帝王,建塔立寺,写经造像,无过于隋文帝者。当时,泾州属长安门户,14粒舍利于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供养。

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登基。武则天对《大云经》极为崇敬,敕令长安、洛阳各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选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兴建,动工之初,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遂做成铜、银、金棺椁,并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放入地宫,建塔立寺。

泾州大云寺于明洪武年间毁于洪水。

1964年10月,泾川县水泉寺村民整地时,重又发现了于公元694年重建的大云寺故址以及五层套装舍利容器。

泾川后来又多次出土舍利。泾川还有著名的“百里石窟长廊”,其窟龛有600多个,有佛教造像,铜像、石像、泥像等400多尊。泾川出土的十六国时期的鎏金铜佛造像,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最完整的鎏金铜佛造像,泾川佛教碑刻中,南石窟寺碑为学者们研究北朝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杜斗城先生因此得出结论:“泾川佛教文化在甘肃的地位仅次于敦煌。”

迎着山门而进,左、右两侧是碑亭,在这里可以参观到许多有关大云寺的碑文。再往前走,东西两厢分别立着钟楼和鼓楼,晨钟暮鼓的回声每天都伴随着佛教圣地。正前方高高耸立的建筑物就是闻名遐迩的大云寺舍利塔。

舍利塔总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地宫,地宫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第二部分为塔基,第三部分为7层佛塔主体,沿着塔中心攀援而上,站在宝塔顶上,泾河川两岸美丽的风光尽收眼中。我再次想到了诗人李商隐以及他的诗篇《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诗中的安定城楼,所指泾州城楼。时年,26遂的李商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结果落了榜。这首诗是他登安定城楼遣愁言志的名作。当失意的李商隐站在安定城楼上举目远眺时,眼中是泾州山河美景,而他莫名感喟自己寄人篱下,流落幕府。

当然,昔日的安定城楼,早已坍塌,它辉煌的景致和当时泾州佛教文化的兴盛却还留在我们的想象中。

杨文远,笔名萧远,字号萧玄,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起源地签约作家,现任《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