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许恒丰 焦宏明:解放前的泾川农业耕作制简述

2017年03月07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泾川县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是以冬小麦为主产的农业区域,享有“陇东粮仓”之誉。

祖辈以来,积种植之经验,形成耕作制度。这种制度形成后,它既具有因地制宜的科学性,同时也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长期以来,成陈相因,甚少更张。现简述如下:

一、耕作

这里的耕作比较精细。播作前,一般要做到深耕整地,牲畜为动力,铁犁为主要工具。犁土深度3至5寸,翻耕至少达到两次。头次要深,二次较浅。麦茬地更着重于伏耕,以起到熟化土壤和蓄水作用。第二次翻耕后,随即耱光,整平地面,以利保墒,为下种做好准备,秋茬地,重于深翻,边耕边耱,耕而不耱,是为大忌。农言云“深耕浅种,强似上粪”,足见耕翻的重要性。

作物下种之后,要注重管务。小麦返青期前,要锄草松土2至3次。大秋种后,特别重视耙耱镇压,压具一般用石磙。压的作用使土壤下松上实,有利防旱保墒保苗。大秋苗高三寸左右,便进行锄草、间苗,主要施展锄工,不能少于三次。所谓“秋出人工”,就是指的这项作业。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二、下种

种期不违农时,极为重要,但又贵在适时,以夏历二十四个节气为指南,小麦播期,山原区紧跟“白露”下种,川区在“秋社”前后下种。若遇特殊情况(或涝或旱)又可抢墒抢时,灵活变格。秋田作物,在“惊蜇”后“立夏”前,分别不同品种依次下种。农谚“庄稼显早晚”,就是失期和早期都不恰当。“过了闰年,走马种田”又是说每逢闰年,下种宁早勿迟。这都寓有辩证之理。

三、播种方法

小麦以条播为主。原区以耧播为主,川区跟犁沟串种,均能等距匀称,少数山区进行撒种。秋田作物大部分使用撒种方法。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四、下种量

通说“稀吃饭、稠好看”。大部分人以“稀植”为主导思想。下籽量以亩为单位,小麦一般是8至12斤,高梁是3至4斤,糜子2至3斤,谷子1至2斤,荞麦3斤。在这方面,保守思想最为突出,下籽量超越限度,便要遭到讥议。

五、施肥

主要施用农家肥。施肥方法分基肥、追肥两种,以基肥(也叫底肥)为主。山区用挖土来补充肥料不足,说“土有转锨之力”。打换锅台、旧坑也是积肥方法之一。亩施量一般不少于三大车(相当于现在的9架子车)。肥多肥少,攸关产量高低。“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确为经验之谈。

六、作物品种

适宜于当地播种的农作物品种,在小麦方面计有和尚头、兰花、白软秧、红齐、白齐、蚂蚱、露仁、箭头子等八九个品种。大部分具有抗冻、抗病、耐旱等特点。“清明”后七十天,便次第成熟。白齐、红齐属早熟品种,缺粮户指望接口,种植面较广。在秋粮方面,高梁有罐罐头、散穗子等,桔杆高丈余。玉米引进较迟,川区个别户种植一半亩,分黄、红两种,颗粒呈圆形。糜子有大糜、小糜(六十天糜)之分,品种有茄子杆、猩猴头等。谷子有饭谷、酒谷之分,品种有狼尾巴、马缰绳、毛娃头等。豆类有白豆、黑豆、豌豆、小豆、扁豆等,多与大秋作物套种或复种。

七、轮作(倒茬)

大体是麦秋两年或三年要进行一次倒种换茬。个别川原地区,土质肥沃,肥料充足,劳畜力强的也实行两熟种植,即麦收后种秋,秋收后再种麦。但一般都不连续种植,以免地力消耗过大。种植面积大的山区,由于欠缺肥料,还实行轮歇制,即种一年,停一年,少数还有撂荒现象。

耕作制度虽然逐步形成,且不断提高,但从粮食单产,农民生活水平来看,并不见得有上升趋势,相反,甚而每况愈下。主要是因为封建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小农经济思想严重,保守意识浓厚,习惯势力阻碍;对土地投资停滞,水利不兴,肥料不足,生产工具落后,缺乏知识素养,长期是老品种、老方法、老格式,几十年不思革新,也无人领导革新,只能拘泥成规。这样就导致粮食单产长期徘徊于“五、三、二”的格局之中,即亩产川区五斗,原区三斗,山区二斗(老泾斗每斗40斤),产量低下,人均占有粮食微乎其微。虽然也曾有丰登之年,但必须是风调雨顺,借天公赞助之力。如遇旱、涝、风、雹、霜、病、虫、鼠等灾害袭扰,再加地主地租,官府赋税诸种盘剥,广大农民仍不免陷于饥寒交迫的困境而不能自拔。

——选自《泾川文史资料选辑1-5》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