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金窝窝 银窝窝 比不上泾川的土窝窝

2016年05月03日 来源:人在他乡 点击数:

  一、曾经的苦日子

  多少年沧海桑田,多少年历尽苦难。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农耕为生,几千年繁衍生息。而窑洞也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栖身之地。

  土坯泥巴墙,在风雨中默默耸立。泾川的门楼大多异曲同工,青砖青瓦,飞檐高脊。

  一个院落,一户人家。一只窑洞,一个居所。

  窑洞是朴实的,朴实的如同一捧黄土。

  曾经的繁荣如今已经谢幕,遗留千年的沧桑。

  如今居住窑洞的人越来越少,窑洞在岁月长河中,逐渐消失。

  它是传统的,数千年来,泾川人与窑洞密不可分,生生不息;它是封闭的,秋去冬来,顽强地抵御着寒风雨雪,释放着大地的暖气。它是开放的,无论春夏,始终以其朴实厚道迎接着八方宾客。

  二、新式窑洞

  改良后的窑洞室内,让外地人羡慕不已。

  窑洞的大小,取决于你的需要。可以很深,很大。

  泾川人是从窑洞里走出来的,窑洞里装满了泾川人的奋斗史和文明史。

  窑洞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它和黄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远在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改良后的窑洞新貌,冬暖夏凉,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良好。

  历史上曾有窑洞住室、窑洞庙宇、窑洞机关、窑洞客店、窑洞驿站、窑洞学校、窑洞商店、窑洞仓库等,就连皮影戏和小型文艺演出也在窑洞里举行。百姓家家住着窑洞,男女结婚的新房布置在窑洞里,所以泾川人就把结婚叫“入洞房”。

  西汉,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置更适合人居住,比如烟洞、灶台等都很讲究。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作用有了明确分工,每家分为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修窑庄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大有改进,此后,数百户、数千口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

  三、走出窑洞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泾川人走出窑洞,告别几千年的窑洞居所。一排排新农村崛地而起,一座座瓦房沐浴高原春风。

  新农村建设,咱泾川农民也住进别墅。

  泾川农民的新居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从窑洞里走出来,开始零星的修建厦房,于是民居也开始起了变化。

  重点介绍,隆重推出,改良后的火炕。很多外地人,总是纠缠不清,泾川的火炕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外地人想象中,火炕可能是大火熊熊,不停地的添柴加火。

  无论走到哪里,在泾川土生土长的人,就觉得家乡的土窝窝最好。外面的高楼大厦再好,总是没有归属感,因为那不是我们的家乡。

  多么熟悉的村庄,多么熟悉的场景,也许,此时此刻,妈妈依门而望,远方的儿女可曾路过家门。

  或者爸爸妈妈在剥玉米,咱泾川人离不开这片黄土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