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县黑河扶贫记(一)--- “亲戚”帮扶记

2016年04月11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黑河川,扁担宽。

  脊背里背个山,怀里抱个川,

  一条大路泥水沾,牛蹄窝里把水担,

  玉米秆秆当卷烟,蒸的馍馍青蛋蛋,

  养下娃娃低汉汉,男娃都是光杆杆,

  望着黑河川,眼泪流不干……

  这首回荡在泾川县太平乡黑河川区的民谣,是新中国成立前乃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黑河川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80年代中后期,勤劳的黑河群众依靠广阔的土地种粮,早早解决了温饱,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他们扛起了一面粮食丰产的大旗,得到过国务院的嘉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9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黑河川区群众依靠种粮擎起的这面旗帜慢慢倒下,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的黑河川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渐渐被兄弟乡镇甩在了身后……

  在泾川县的地图上,黑河川像个“山”字,沉甸甸压在全县发展的担子上。

  然而再难,也不能让一个村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

  2015年,精准扶贫全面启动,泾川县不怕揭短亮丑,把全县最贫困的91个贫困村分为黑河流域、红河流域、泾汭河面山、北部干旱山塬区4个特困片带,集中帮扶力量,集中培育富民产业,集中改善基础条件,打响了鏖战贫困的攻坚战。

  曾经贫瘠的黑河川,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亲戚”帮扶记



  太平乡朱家沟村委会精准扶贫指挥部的墙面上,贴满了贫困户、驻村领导、帮扶干部的信息表,县乡干部和贫困户结成的“亲戚”一目了然。

  今年82岁的孤寡老人陈改娃,怎么也不会想到,一辈子未出远门的她,会让县委书记亲自来看她。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县委书记李全中带着干部们一头扎进了黑河川,在一次调研中听到陈改娃的情况后,他执意要去看一看。

  不顾山路的崎岖泥泞,他步行20多分钟来到了陈改娃家。

  眼前的景象,触动了他的心。在泾川这片土地上工作了十年,他知道黑梁河流域的贫穷落后,但贫困家庭如此艰辛的生活,还是超乎了他的想象。

  李全中当即决定认下这个穷亲戚,他掏出500元钱,拉着陈改娃的手说,以后咱们就是亲戚了,有什么困难你都可以讲。

  这一递,一接,干部的肩上多了份责任,群众的心中燃起了希望。

  陈改娃热泪盈眶地说:“我这辈子要是能搬到川里住两天,到死也就心甘了。”

  “我们一定想办法帮你过上好日子。”李全中的承诺掷地有声。

  穷在深山有远亲。

  在大范围走访调研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最贫困的黑河川为“主战场”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目标、任务、领导、责任工作落实机制和市、县、乡、村四级组织管理体系迅速建立起来。

  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帮扶扶贫难度最大的四个特困村。

  四大办主任抓阄确定贫困村,他们成了帮扶工作队的急先锋。

  村看村,户看户,精准扶贫靠干部。

  史金强家中变故,没有成婚,他被银行排除在精准扶贫贷款对象之外。

  眼看着河对面的变化一天一个样,而对于他来说,一个家,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房子就是他和奶奶最大的愿望。

  但他纠结于到底是修还是不修。

  修,手头没钱,银行不给贷,也没个亲戚添斤补两。不修,听说有政策补助,错过了这个机会可能就再也修不起了。

  驻村帮扶工作队干部在入户时了解到史金强的难处后,替他做了主——

  修一院庄子,搬到中心村去,遇到的困难工作队来想办法解决。

  协调贷款、修改图纸、联系工队、帮助选址……帮扶工作队特事特办,一路绿灯,给史金强吃下了“定心丸”。

  开工那天,史金强看着忙上忙下的帮扶干部,哽咽着说了声谢谢。

  史金强的新家的确不是很大,别人家都修137平方米的平房,而他却是4间80平方米的对口房。

  修房预算需要11万元。工作队协调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再加上移民搬迁、危房改造、节能示范这些项目资金能补贴3.8万元,他自己只需拿2万多元就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房。

  今年,驻村工作队还在村里修小康屋的工队上给史金强联系了活,他可以一边挣钱修房、一边照顾年迈的奶奶。

  扶上马,送一程。驻村干部朱小杰说,除了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还要他们能有稳定的收入,这样我们心里才踏实。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