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刘立鼎:飞云西高寺“吴起头”塑像由来之疑惑

2015年11月21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古代建筑布局讲究个阴阳对称。在八卦方位图或六十四卦方位图中,在径向方向上的卦象都呈阴阳对称,都是两两相对应。这种阴阳对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合力,也只有这种阴阳对称才能做到平衡。从飞云小城的布局也能看到这种轴向对称的特征。早先在东城门内东南角上有一座寺庙(后来前院作为镇公所的办公场所);恰恰在西城门内近乎西北角处也有一所寺庙(后来前院成为飞云小学的校址),两寺之间成东南--西北的径向对称。还有,在东城门外东南角紧靠城墙处有一座大涝池(俗称"涝坝"),是积存雨水的池塘,直径约70米大小,雨季水深处可达2米以上,周围生长着清一色的大柳树。几乎一年四季有水,是供附近百姓洗涮衣物、家畜饮水的重要设施,且夏可供儿童嬉水、冬可滑冰;无独有偶,在西城门外西北角,紧靠城墙处也有一座同样的大涝池;城东有个东高寺,距城约五华里;城西又有个西高寺,距城约3华里,地处小城东西两寺也互成轴向对称。这些建筑阴阳对称的布局怕不是简单的巧合吧。

  东高寺的庙宇,前世纪50年代尚存,毁于"文化大革命"。欣慰的是,郭志远老先生早年摄有飞云东高寺古柏的照片,为泾川八景之一的"古柏垂青"留下珍贵的资料。东高寺的庙院与老庄的"红庆寺"、刘家洞的"玉皇宫"相比规模不算太大,供奉的是哪路神仙,已记不清了。上世纪50年代好像也有过庙会,但不如红庆寺、玉皇宫的庙会那么出名。

  西高寺,只闻其名,未见其寺。按理也应该有一所寺院,却不知建于何时,毁于哪年。西高寺的居民主要以赵姓为主,不知赵氏《庄谱》及有关《志》中有无记载,不大清楚。值得一提的是,在西高寺庄口位于西兰公路南侧塑有一尊吴起头像,当地人称其为"吴起爷头",又恰在西兰公路旁,是飞云一大景观,西高寺的标志。车马行人,看到吴起爷头,便知到了飞云。

  吴起头像为泥塑,面朝西。高约莫3米,下径约2.5米,头戴黑色风帽,红脸黑须。地平线上仅见嘴巴以上部分,下巴和颈部均在地平以下,与历来资料上记载的吴起画像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塑造得不很"专业",泥塑外表用白灰粉过后,再用黑、红二色(估计是油漆)勾画出摸样。面部神态不够生动,未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不知来历的人,会误认为是"关老爷(关云长)"的头像。不管怎么说,这尊吴起爷头像包含着太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值得去追朔、去挖掘。

  依稀记得一些传说。说是古时有一股狂风从西方刮来,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眼看着西高寺就要被埋没。这时吴起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阻挡住了风沙,西高寺一方百姓得救,吴起却被黄沙掩埋,只漏出头颅,窒息而亡。为纪念吴起,后人便在庄口雕塑头像,逢年过节供以香火,尊为镇庄之神。

  传说与史实大相庭径。据史书记载,吴起(约公元前440-381年)出生于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东北),处在在群雄争霸的战国初期。由于弱小的卫国经常遭受强国欺凌,家境又由富庶走向败落,造就他求强争功,却又狭偏易狂的心理。他自幼聪颖好学,成年后为了谋取仕途,因送礼而耗尽家产,结果一官未得反遭同乡嘲讽。由此激起吴起狂怒,竟然杀害了讥笑自己的三十余人,逃往鲁国,临行扬言"不做卿相誓不还乡"。

  到鲁国后,他求学于儒家大师曾子,又因母丧不归,被注重孝道的曾子逐出师门。求官若渴的吴起,便横下一条心,走乱世从军之途,并潜心攻读兵法,在鲁国军中崭露头脚。刚好齐国来进攻鲁国,鲁君想拜吴起为将,抵御齐国的强大攻势。可是吴起的妻子恰恰是齐国人,又因岳父家是齐国名门且有恩于他,鲁君迟疑不决。情急之下,吴起便不顾夫妻情义,斩下夫人首级,换来鲁君封他为将,统军抗齐。由此也留下千古骂名,《史记》评价吴起是"猜忍人也",就是猜忌残忍的人。但是,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并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国有些人在鲁王面前中伤吴起,因而鲁君疑虑,便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又去投奔魏国。魏文侯听说吴起善于用兵,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吴起不负重托,连克五城。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今陕西部一带)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之后又攻下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次年,攻秦至郑(今陕西华县)、筑洛阴(今陕西大荔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区(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区),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特别是《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众亦无益。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因此,深得士卒爱戴,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创建了一支非常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吴起任西河守将,威信很高,但魏国选相时,却败在田文(魏贵戚重臣)手下。在魏不能得志,反遭权臣陷害,于是又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平素知吴起能干,他一到楚国就被任相。在楚任相期间,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行一系列改革: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使楚国力大增。以后又向南平定了百越(浙、闽一带);北面兼并了陈国(豫东周口一带)和蔡国(河南驻马店蔡县),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使楚国空前强大。可是,由于他触损了贵族的利益,楚国的王公贵族嫉恨吴起,都想谋害于他。到楚悼王死后,王公贵族中的大臣群起而攻击吴起,吴起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本想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因为若作乱者射吴必射中楚王,这将会使作乱者沦为反叛罪人。但是,穷凶恶极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并且箭也射到了悼王的尸体。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全部杀了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悼王尸体的人,被诛灭的宗族达七十多家。

  自古史家对吴起的评价颇有争议。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均建奇功,且留下用兵治国的《吴子》名篇启迪历代兵家。春秋战国的两位著名军事学家孙吴二人中,比著作孙胜于吴,比武功则吴过于孙。传统观念公认德才兼备,方具名将之风。后世史家和将领却大多尊孙武而轻吴起,说是由于出自不单重才尚要重德。吴起虽在史册上留下让后人赞叹的武功、韬略,但他为争权利不择手段之举却使其形象大为逊色。著名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吴起的结论是"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看来吴起是死于乱箭之下,并非传说的"沙埋"。对吴起的"下场"尚另有说法,据《战国策·秦策》、《淮南子·缪称》等古文献记载,说吴起被射杀后,又对他的遗体进行了"肢解"。郭沫若也认为吴起被射杀后,又遭肢解,而肢解时则用的车裂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不知古"车裂法"行刑如何进行,估计与"五马分尸"酷刑大同小异。"五马分尸"后的头颅肯定是"肢解"其中的五分之一,这一线索,兴许对"吴起头"像的来历提供了一些可"猜测"的空间。

  时下最流行打"古人牌",而这种热衷于打"古人牌"现象,正极具传染性地在许多地方蔓延,并成为制造经济"泡沫发展"的最好道具。西高寺吴起像并非新时期的产物,早已有之,无打"古人牌"的嫌疑,而且塑造地不如陕西吴起镇那尊吴起像入时、气派(见下图)。

  国人似乎有了一条不约而同的共识,大凡给古人塑像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已被"神"化了的古人,如关云长、孔子等,到处都可以塑造,飨以人间烟火;二是尚未"神"化但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或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古人,如屈原、岳飞等,一般在其出生地或长期生活过地方塑像,求个"原生态",以供瞻仰。如果说某某古人到过某地为"依据",也来塑像,这样一来,若干年后其不变成全国塑像林立了!

  吴起山东定陶人士,出生地与今之陕、甘绝无瓜葛;魏国任命为西河郡守,在西河居住较久。西河是指今日黄河与北洛河南段地区间,今之陕西渭南东北部一带的大荔、澄城、合阳、韩城一带。也曾领兵西征,《阴晋之战》破秦军于今陕西华阴一带,这些地方距今天的泾川飞云西高寺都很遥远,况且那时秦都尚在雍(今陕西凤翔),此时西高寺可能属秦国地界,吴起恐难到此"一游"。看来西高寺人为吴起塑像,都不在上述理由之列。

  吴起的丰功伟绩主要表现在入仕于鲁、魏、楚三国期间,是春秋战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并留有用兵治国的《吴子》名篇。特别是在楚国任相期间的政治改革堪称有胆有识、深谋远虑。敢于触动封建奴隶制度的根基,是难能可贵的,可与次后秦的商鞅变法相提并论。假若楚悼王不死,吴起的改革得以实现,统一中国的可能应该是楚,而不是秦。"不在其位,怎谋其政",吴起争取权利的某些手段是有不妥,但是吴氏谋"权"为的是精兵强将、富国强民,远比那些"谋权为私,祸国殃民"的阴谋家可敬的多。从此角度着眼,西高寺人敢在"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叫骂声中的封建社会为吴起塑像,令人肃然起敬。

  吴史中,多处提到吴起为将,一贯善于用兵,和下层士卒同吃同住、共担劳苦,睡不铺席子,行不乘车马,士卒生疮,吴起用嘴为他吸脓,深得士卒爱戴。这种体恤下情,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也被指责成"为了笼络人心"、"讨好士卒为其卖命",未免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了吧。

  也许正因为吴起非凡的军事天才、安邦治国之良策深得一些有远见"同党"的赏识;廉洁而公平,体恤下情的作风使一些"下属"得益而感激。这些"同党"或"下属"有可能就是今天西高寺赵氏家族的祖上。为了纪念吴起,同情他惨遭杀害,临末身首各异,又未落个囫囵尸体。头为躯体之首,因此在西高寺庄口敬塑吴起头像,以示后世,永远铭记。以上仅为揣测而已,有待史实明示。

  作者简介:刘立鼎,甘肃省泾川县飞云乡人,年轻时在平凉一中上中学,1958年离开家乡,先后在中科院兰州分院、西安分院工作,1985年支援江西科学院工作,现已退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