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难忘山乡情——忆在泾川县梁河乡工作的二三事

2015年10月31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2014年夏季的一天,我们一行去灵台县独店镇督查工作,从高邵路返回时,经过了20多年前我曾经工作过的泾川县梁河乡(2003年底撤乡建镇并入高平镇管辖),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多么的熟悉啊!奔流不息的黑河水,默默地向东流着;老鸦山上的电视转播塔高耸入云,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梁河的今昔变迁;草滩至茜家沟的柏油马路宽广平直,昭示着开放开发的脚步,正在连接着南来北往的客商;原来的乡政府所在地变成了商贸流通中心,店铺林立,商家云集,一排排上宅下店式的小康屋,错落有致的矗立在街道两旁,俨然一幅小山村大世界的新农村美丽画面,使人身居其中,陶醉不已?再眺望那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黑河两岸座座青山,依旧使人那么留恋,那么心潮澎湃,一种恋恋不舍、梦回故乡的情愫油然而生。从而使我想起当年与乡党委班子成员共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为改善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而并肩战斗的一桩桩往事、一幕幕情景!

  美丽神奇的梁河乡,位于泾川县城东南部,东邻陕西长武县洪家乡,南邻灵台县独店镇,西邻黑河乡,北邻高平镇。全乡辖8个村、47个村民小组,近1万口人,有耕地33180亩,人均耕地4.7亩。1989年9月,32岁的我告别了绿波荡漾、被称为“森林王国”的官山林场,走马上任,担任梁河乡党委书记(当时比较年轻的乡党委书记)。当时对我来说,是环境陌生压力大、职位变化担子重,多少个夜晚彻夜难眠,思绪万千,感慨万端。但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乡上班子成员年富力强、团结和谐、心齐气顺、敢于动真碰硬,开拓进取。特别是乡长胡耀奎同志是一名农村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定了干,说了算,马上落实,扎实肯干、善于配合、推动能力强的好搭档。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由于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保民生、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持之以恒地大力加强班子建设和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使全乡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拔掉钉子户 全力保畅通

  梁河乡东西狭长,唯有一条道路通往乡政府和周边乡镇。多年来,路面乱修乱建、堆放杂物,出现了人行车行的“肠梗阻”,影响道路的畅通。对此,乡上先后组织干部群众整修道路、加宽路面,对草滩、董家两个村两户群众占道修建宅房,乡村20多名干部,由书记挂帅,强行拆除,对乱修乱建、堆放杂物进行了清理,保证了川区干线路面畅通,社会反响较好。

治水又修田 生产增后劲

  “山高坡又陡,缺吃又少穿,十年九干旱,缺少水浇田”是梁河乡的真实写照。这个乡地处黑河下游,在干旱时期保灌面积达到3000亩。乡上先后对渠刘村、上梁村、下梁村有灌溉条件、无设备、无人员、无管理措施的工程进行了普查,并积极汇报协调县水利局,对5处工程配齐设施,制定承包方案,确定承包对象。同时,还对代家村自流灌溉渠进行硬化,扩大灌溉面积,保证了春灌和冬灌的有效灌溉。面对山区土地面积大、广种薄收的现状,乡上决定从抓梯田建设入手,对“三跑田”进行改良。1990年夏收前,就组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先搞规划、测量,麦收后组织全乡干部群众1500人参加梯田大会战,治理面积356亩,干部群众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同吃同住同劳动,从而拉开了全县梯田建设大会战的序幕。县委书记丁国民、县长张风玺检查后,当场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梁河乡召开了全县梯田建设现场会,对梁河乡“四集中、五统一”梯田建设的做法进行了推广。1991年6月我们又组织全乡劳力在草滩村摆开梯田建设会战大战场,共平整土地400多亩,地委、行署在全区梯田现场会观摩期间,地委副书记吕彭西带队参观了现场。因此,全乡梯田建设迈入了良性轨道。

盖楼变条件 实事暖心窝

  梁河乡政府办公地点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都是平房,裂缝漏水,有的还梁断椽折,年久失修成为危房,而且两人一间住宿办公,影响职工情绪,不安心工作。针对这种现状,1990年6月,我们提出新建办公楼计划,经汇报张风玺县长同意后,委托县建筑公司设计。由于当时没有一分钱,时任县建经理的王建儒同志决定先垫资建设。为了节约经费,对三通一平任务分解到八个村,以义工形式完成取土任务。第二年基建列入县财政工程预算,一年后,一幢四层高16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拔地而起,这成了梁河乡历史第一座楼房,同时也成为梁河川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大力培财源 乡企添活力

  梁河是一个小乡,资源贫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观念陈旧,唯有一个酒厂还在停产。为了启动酒厂,恢复生产,我同乡林业站长梁广华到地区财政处多次汇报争取支农周转金15万元,用于酒厂启动。乡上决定由乡干部李生华同志承包经营,使酒厂重新启动,恢复生产,年产3吨,销售收入近10万元。乡政府还从外地引进农副产品收购公司,落户梁河,并帮助提供场地、房屋,使之把全乡的高粱、药材等农副产品及时收购运销外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重感情投资 帮职工解难

  八十年代,梁河乡的交通条件不便,每天只有一趟往返县城的班车,干部职工进城办事,回家探亲都不方便,基本上是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大部分干部家在农村,要孝老孝亲,要种承包地,给其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外乡干部要求调动工作的比较多,有走心、无守心的状况普遍存在,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催粮要款,刮宫引产”工作压力大的实际,乡党委提出以实绩选拔优秀干部,并为村干部办实事、办好事的用人之道。先后推荐3名干部为副科级,1名副科级干部转为正科级,2名副科重用到大乡镇任职,乡政府机关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名,发展党员5名,并将2名村支部书记的子女聘请到乡计生站工作,1名村干部子女聘请到广播站任职,对1名家中确有困难的干部协调县人事局调到离家近的乡工作。还有茜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尚宝堂是一位全国五届人大代表,他有思想,有创新,有经验,全村260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都是他带领群众一棵一棵栽起来的,成活率高,管护的好,如今森林覆盖率达到36%。县乡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要求后,他带头种植秦寇苹果3亩,每年收入2万元。大寿坳村党支部书记罗明昌,50年代就担任村支书记,一干就是30多年,他虽然没有文化,但记忆力好,开会从不带笔记本,可会后对会议精神贯彻的头头是道。乡政府安排的工作都走在前,干在前,起到了表率作用,从而推动了全乡工作。

  回首我在梁河乡工作三年中的诸多往事,枚不胜举,由于时间比较久远,且不能一一表述。但是,梁河乡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与发展,都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乡班子成员的同心协力,更离不开乡村干部的积极配合和全乡群众的大力支持。由于有了这些坚强的后盾作保证,从而使山区道路整修、川区灌溉、梯田建设、办公条件、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同步发展,连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梯田建设、计划生育等先进乡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