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古今之缘 >> 正文内容

西王母昆仑山与西域古族文化

2015年05月20日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点击数:

  西王母即西貘族,西貘是一个母系部族。黄帝配偶嫫母来自西貘部族。崇伯禹亦‘学于西王国’(养于舅家西王貘部)。‘尧教化及雕題、蜀、越,抚交趾。身涉流沙,封独山,西见王母,训及大夏、渠叟。’(贾谊《新书‧修政语上》)‘禹益见西王母’(《论衡》)。西王母之国就是女和月母之国。《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着一系列日出日入之山(测景自然天文山标),并说女和月母国有𪂧、𤟇二女,司日月之短长(行度)。据《竹书纪年》注云‘后桀十四年命扁伐岷山氏。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艺文类聚》引纪年以琬、琰为岷山庄王之女,是知禹所学于西王国在岷山之西。故《大荒东经》记甘山、甘水、甘渊在成山(今甘肃南成纪)。‘东海外大壑’即旸谷;穷桑即有穷氏之扶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是说以鸟纪官师的金天氏少昊挚。这个抚养帝顼的鸟王,也就是“禹师大成贽”的“大成执”(《新序》)。《论衡‧道虚篇》“挚,道人也”。‘大成’合音为‘文’,甘肃成纪的成即汉音写的‘岷’,又写为蒙、汶、冢、崇、浊、蜀、独、卓等汉字。岷山东面的‘嶓冢’乃颛顼帝(大巫师)所都之穷桑(源自有穷)。

  少昊名挚与鸷通,此百鸟之巫王以鸟纪官,其子孙之国皆“使四鸟:虎、豹、熊、罴”。此鸟王名鸷者乃鹰隼之类,鹞属。或谓之雀鹰,春化为杜鹃。即西藏崇敬的鹰爪杜鹃。于是明白古蜀国杜宇王(望帝)化为杜鹃,实鸟王大巫颛顼之后裔,与楚王高阳之冑裔同源。开明氏蜀王“鳖灵”乃“鱼妇”,鸟巫之婚族。此鹰爪杜鹃亦即鸀,西山之鸟。又名鸑鷟乃鸀鳿之声转异写,又写作瞿、瞿唐,鵹魋(离堆)。“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即鸀鳿、瞿魁。蜀人敬鹰爪杜鹃神与鱼凫、瞿魁。盖鸟王下属“蜀人以文翰”与“巴人以此翼鸟”皆以鸟为代表。嶓冢山颛顼孺养于少昊金天氏。《庄子‧天运篇》“乌鹊孺”解为乃乌鹊所养育。这与“禹学于西王国”与“禹师大成鸷”,同为长养于母系舅舅部族。由是知西王母女系貘族即大成鸷鹰瞿之部。故知“禹长头鸟喙”(尸子),实来自母系西貘。禹娶于涂山在江州为“南音”之始。乃知西王母、西貘部化为神女即金天氏之金母“龟山西灵金母”,亦即道教之鸟母,亦即蜀山、岷山、昆仑山之王母娘娘。太皞伏羲与女娲为虎与龙(蛇)之族。少皞鸟王亦即凤凰神鸟之西王貘部。此即昆仑山(岷、蒙、浊、汶)三方之族:黄帝姬姓龙族,炎帝姜姓虎族,西貘凤鸟之族。

  黄帝两后,西陵氏嫘姐即蜀山氏,嫫母即西王貘。黄帝两子降居江水(泯),若水(金沙江亦长江上源)。夏代的崇鲧、崇禹、夏桀亦皆娶于岷山。黄帝居轩辕之丘,葬于娇山(桥、穷、崇、浊实为一山)即穷桑(钟山、崇山)。再以常羊(常阳)、青丘等地名观之,当在昆仑山附近(今青、甘、川交会地“俄洛”河曲。传说中炎帝(戎、姜、羌)与黄帝(狄、姬、氐)同出于有娇氏(有穷、女娲、女和)不是种族问题。炎帝来自西戎自为虎族,黄帝出自北狄自为龙种,两部婚娅对偶。龙虎部渊源甚早,其系属于西貘凤族当是周秦之事。炎黄神帝之龙虎,亦犹密戏女和之龙虎,两婚部‘昭’为龙则‘穆’为虎。其标示之‘物象’(图腾)可就母系(姓)、父系(氏)标志有异。且有时代与历史内容、婚娅组合的发展变异,不可刻板的搬用图腾裁。如西周之国历有天鼋、宝鸡、龙、凤等物象,并不全等于toten。龙虎凤三大部族的交晖互含,至少是五千年前的民族融合。河姆渡(距今七千年)的象牙雕刻双凤朝阳图,骨匕上刻四鸟与双日图是凤鸟早期图形。战国时出现了双鹤踏虎鼓架,鸟蛇相雔图。红山文化三星它拉碧玉龙;仰韶文化彩匋上多画蜥蜴与蛙鱼;北方有猎首卷身玉龙,南区亦有水族鱼蛇之龙。

    正规的龙虎图已有多处:

  1、辽宁阜新县色拉乡查海村,在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已有玉器、龙纹陶片、陶器上,浮雕的蟾蜍与蛇衔蛙饰物。在聚落中心部位有一条大型的龙形堆塑,昂首张口弯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因石块排列已松散)。龙头朝西南,龙尾朝东北,全长约二十米,宽约二米。

  2、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第四十五号巫师酋长墓,人骨架两侧龙与虎的贝壳堆塑,长约二米。

  3、荆门车桥战国墓中巴蜀铜戈有四字铭文,旧释“大武越兵”,今释为“太岁避兵”。戈内上有带冠双翼鸟;戈身上有武装大巫师,左手执蜥蜴,右手持双头蛇;双足下有日月。

  4、湖北隋县曾侯乙墓漆箱盖上有龙虎绕北斗及廿八宿图。此中心之北斗正是神话西王母(昆仑龟山金母)的星象化。

  炎黄可以说是华夏。西城昆仑之鸟母(西貘)可比喻于越夏、夷商、姬周之鸟神。大巫师颛顼(颛顼、夔、俊、喾、尧、舜等等似来自一源之神话分化)尤可为鸟王代表。蜀山(岷)与其西之昆仑,与其东之嶓冢(黑山与白山)多为母系女王,故颛顼及蜀蚕丛、鱼凫、柏鹳、杜宇、开明皆女王。‘尧身涉流沙,封独山(蜀山、崇山、钟山、章山……),西见王母,训及大夏。’(贾谊《新书》)禹学于西王国(大成鸷,成都𢧑天)。穆王(蜀岷山黑王),汉武皆朝西王母。

  确定周秦时代的昆仑山在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错的山区,学者已多论证。例如:邓少琴老师《昆仑之丘应即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山海经新探》第15—25页)说:‘巴颜喀拉山即古昆仑之丘。今巴颜喀拉山南麓,石渠、德格等地属丘状高原地貌类形,可明显分为三重。积石山即今之阿尼马卿山。巴颜‘喀啦’为黑色或紫色之山。’今黄河曲果洛(西)至玛曲、若尔盖、松潘,‘禹所异积石山’即古之昆仑丘。徐南洲大师《古代蜀人是怎样得名的》(《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6期):‘果洛山正当巴颜喀喇山的“东北隅”,“昆仑墟”即巴颜喀喇山,为昆仑山(夏商及远古)南支……朝云之国即轩辕氏黄帝,今甘肃洮河流域。司彘即赐支为雷祖(嫘姐)之族,今若尔盖西北的河湟地带。……韩流(干荒即高阳、即高唐神女)与广汉三星堆青铜人像对比,有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趾等特征。“高阳乃命禹于玄宫”正是三星堆遗址。阿女淖子来自蜀山,古之蜀山在今甘肃碌曲县郎木寺至玛曲县之间。即若尔盖泥炭沼泽的西北边沿、黄河第一曲的北岸。故蜀山氏也就是禹贡雍州“渠搜”之族。《世本》等书称淖子名昌仆,而昌意是她的祖辈,昌意也来自河曲,祖孙二人都是雷祖所生的鳳族之裔。’

  川、甘、青黄河第一曲是民族杂居区。炎黄两大系外,西貘可能来自西土。从传说中在中亚巴比仑、阿富汗、和田、敦煌,到以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岷、嶓、陇、岐皆西母迁播之区。“尧涉流沙,封独(蜀)山,见西王母。”(贾谊《新书》)当在蜀山(阿尼玛卿山、积石山)。穆王经汶山及天水、成县。此穆王实岷山黑王;改编为周穆王与盛姬事实翻译有意改写。汉武帝所见西王国女酋当在泾川。此古代母系之女国或即丽山女(名源自犁轩)。蒙文通老师《古史甄微》曰:‘汉族自东而繁荣于西。即夷、狄亦多自东而西……《逸周书》以“大夏、月氏、莎车皆在(商)北。入汉则皆各徙于西极。”……《汉书‧律历志》张寿王言“伯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秦本纪》申侯言“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仲潏。以亲故归周,保西陲。”……契、稷上公大国并在岐雍。而大建、契弃于商邰也。然禹自西夷之人,固宜使代鲧为崇伯于岐雍……周公之攻九夷,成王之伐东夷(书序)其皆嬴姓之国而少皞嬴陶之裔也。《秦本纪》言“中衍鸟身人言。大戊闻而卜之。使御吉。以左殷国。故嬴姓多显。”蒙老又论秦为戎族于《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曰:‘殷周之间,中国安得有天子曰骊山女?斯其为西戎种落之豪欤?故《史记》言“仲潏在西戎”。郦山之女为戎胥轩之妻。正义言“胥轩,仲衍曾孙也”。此秦之父系为戎也。《周书‧王会》正北方“西申以凤鸟”。《后汉书》引《竹书纪年》有“宣王征申戎破之”。则西申之先,骊山之女为戎。此秦之母系为戎。’佑以此申戎之骊女实即凤部之‘鸟母’。鸟母即西王母,为秦戎之母系,所居山曰岷、渎(昆仑)。崇鲧,崇禹之崇亦作崈、作嵩、作嵩高。崇本崇鲧之中岳、在蜀山(昆仑)。后秦祀五帝,以西戎之岳比附于中国,乃有中国之五岳,而中岳沿习称嵩。道教《三皇经》本出蜀山昆仑或岷岭绥山之峨眉山(牙门山)。周文王所伐之崇在西疆,歧山西南之岷山。蒙文通老师《古史甄微》早论之矣。顾颉刚老师《史林亲识》中《四狱与五狱》,《骊戎不在骊山》,《秦与西戎》等篇皆精审而大有启发与开示。中国古地名随族人迁徙而播及全国者甚多。即文化遗物东西全同亦常见。西方戎狄(姜姬)之分合固可概为龙虎合辉;然比之于图腾则尚复杂而有中国特色。西方东方大批鸟图腾,如五鸟、五鸠、五雉三个集团;吴越‘鸟文’;朱雀凤凰;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凤纹,皆是探索未定问题。《道藏》中‘人鸟山图’显然两图不同;《三皇文》方块字似非中原汉系,皆待解释。

      刘节老师《古史考存》论‘舟人、州人、周人称戎人本是狄人,亦始貉人……周人实是巳羌与来羌的混合种……姬姓出于姒姓,姞姓出于姜姓,姬姜耦婚制,召伯出姬姓,申伯出姜姓。’这可视为龙虎偶婚。但凤鸟之影响非八千年前龙虎交婚,大约最早在西王母天子之时。岑仲勉老师《两周文史论丛》中《汉族一部分西来之初步考证》曰‘犬戎陷宗周,一部居新丰境内,骊山因而得名。……岐山在昆仑东南乃于阗南方之山。……昆陵、混沦、昆仑乃胡人语‘喀刺’,即黑山、南山之意。……穆王之前,犬戎已东入关内,故伊兰族之移民可推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上古东迁之伊兰族》曰‘汉武开西北,如骊轩县等皆归化之土人。即公元前二世纪已有粟特民族居于朔方。’《读庄子发微》曰‘上古火教思想曾随种族迁徙而传播于东方。后来仪式选精而形成黄老之学,开后世道家之一派。佛说同乎老庄而仍是国粹。’佑以为今青海‘比摩寺’为李耳化故之址。李耳为太上李老君,生于成都𢧑天山,非哲学《老子》作者的亳州老聃。今《云笈七签》卷四《道教相承次第录》第一代老君火山大丹治法。第六代老君授张陵云台治火芝火仙之经。河源昆仑神仙道教之民族值得探溯。旧籍《甘肃夏河藏民调查记》与《川甘青藏走廊古部落》(四川民族出版社九二版译本)是良好桥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