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李商隐与泾川

2015年05月15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泾川位于西北黄土高原陕甘交界处,乃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一大驿镇。川大原平,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历代诗人骚客游历泾川,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其中最有名的要许李商隐,在泾川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泾川的经历却直接影响了他的命运,最终郁郁而终,酿成了诗坛悲剧。

  一、家世卑微,形成了他优柔的性格,为悲剧埋下了隐患。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过,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现实的利益。他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令。所以,他的家道是很贫穷的。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是十分辛苦的。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从他的大量地诗文中可以流露出来。

  二、在泾川陷身党争,难以自拔,使他的悲剧拉开了序幕。

  1、牛李党争的历史渊源: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当时,泾川(当时名安定)东距长安仅240公里,牛僧孺祖籍灵台,权倾天下,两派之间争斗愈演愈烈,波及泾川,使每个人都处于漩涡之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2、投靠令狐楚,成了“牛党”的一枚棋子。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当时任任天平军节度使,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李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成为令狐楚的幕僚。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他的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

  3、在泾川完婚,变成“李党”的女婿、“牛党”的死敌。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冬天,令狐楚病死,李商隐失去幕职,只得另谋出路。他于开成四年(839年)赴泾源节度使府。当时,河南濮阳人王茂元任泾源节度使,管泾、原、渭、武四州,治所在泾州城(今泾川)。王茂元很器重李商隐,表掌书记,得侍御史。李商隐常去王家参与宴饮。《樊南文集》卷六记载了这段经历:“往在泾州,始受殊荣;绸缪之迹,岂无他人。樽空花朝,灯尽夜室;忘名器于贵贱,去行迹于尊卑。每有伦次,必蒙褒称。”李商隐在和王茂元一家人的交往中,与王家小女儿产生了感情.在同榜韩畏之等人的帮助下,李商隐在泾州(今泾川)和王茂元的女儿喜结良缘.王茂元属"李档",李商隐在泾川完婚,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深深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牛党"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成了当时政治派系斗争的牺牲品.这在他许多诗中多有反映.

  三、与泾川有关的诗作,道尽诗人的满腹悲愤与彷徨无助。

  1、抒发相思之苦,写出自己对真挚感情的渴望。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写出了恋爱的兴奋喜悦与别后阻隔不遇的难堪焦灼。时李商隐在泾川初识王茂元之女,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短暂的分别难以承受,故以诗寄情。

  2、书写远别之情,写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情。

      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当时,李商隐婚后,即离别新婚燕尔的妻子,只身前往京城参加博学宏词科试。至京城举目无亲,思念妻子,遂成此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本诗述恋人间相见不易,别时更为难舍难分。相思之深如春蚕之至死而丝尽,悉绪之切似蜡炬之成灰而泪干。悬想恋人应于晓镜中觉云鬓已改,于夜吟时感月色凄寒。所隔不远,深望青鸟使者一探音问。诗歌曲曲写出恋人相爱而间隔受阻的痛苦、缠绵心声。或回顾前事,或瞻望未来,或空中悬想,或直抒胸臆,寄情比兴,萦回往复,透彻表现出甜蜜而辛酸的柔情蜜意。青鸟系王母座前之鸟。而泾川乃西王母故里,因此,此诗也寄托了作者对泾川这一第二故乡的思念之情。

  3、感叹困顿失意,描写仕途坎坷,《安定城楼》即是其中的一首力作: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文宗开成三年,应博学宏词科考试未中,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手下当幕僚时,郁郁不得意,登楼感怀之作。反映了一个封建时代怀才不遇的知识份子的苦闷和愤懑之情。

  安定,安定郡,即泾州,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是唐朝泾原节度使的官署所在地。首联是情缘景生,融情入景。意为,登上城楼,城楼很高,放眼望去,可以透过楼前的绿杨枝而一直望到远处的平坦沙洲。贾生,贾谊。是个年轻有为的政治家,死时才33岁所以后来诗文中常用贾谊来比喻年轻有才华的人。这里是李商隐用来自比。垂涕,流泪。贾谊在他著名的《治安策》文中开头就说:“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他所说的这些事,都是汉朝在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忧时念国,而无可奈何。虚垂涕,徒然地垂涕。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因躲避汉末长安的战乱,到荆州投靠刘表,曾作《登楼赋》,感叹:“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见到了荆州的土地、风物确实很美,但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在这里久留呢?颔联连是用典故,抒慨明志。意为,我和贾谊一样地忧国忧民,以致痛哭流涕,但是没人理会。比喻自己如同王粲一样,流落他乡,寄人篱下。扁舟,小船。后一句暗用范蠡的典故。春秋时越国的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就离开朝廷,乘舟游于五湖。颈联也是用典,两句应联起来理解:自己并不需求官爵,也不向往利禄,自己的志向是要干一番回旋天地的大事业,以后就归隐江湖。尾联仍是用典,其意为,那些小人习惯于追求高官厚禄,他们以为我要去抢他们这些东西,就对我产生了无穷的猜忌。他将那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比作是吃腐鼠成癖的鸱鸟,把自己比作品格高尚、理想远大的鹓雏。说明那些小人以朋党的心理猜忌自己,何等的可笑!我国的诗人从屈原起,就有一个代代相袭的优良传统,那就是以身许国,积极用世,虽经重重磨难而初衷不改,愈是横遭打击而报国之心则愈加执着。屈子爱国遭逐,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贾谊年少气盛,以国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治安策》);王粲流离失所,仍“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衙而骋力”(《登楼赋》)。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被斥,为此,他曾写下了“英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四、李商隐一生难以排遣的泾川情结:

  李商隐曾在《樊南子文集》中写到“往在泾州,始受殊遇;绸缪之迹,岂无他人。樽空花期,灯尽夜室;忘名器于贵贱,去形迹于尊卑。语皇王致理之文,考圣哲行藏之旨,每有论次,必蒙褒称。”可见,李商隐在王茂元府受到了特殊的礼遇和赏识。在同王茂元的女儿交往中,李商隐曾为王茂元女儿作诗一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复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写在泾川,主题鲜明,写自己与王家小女心心相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为写爱情的千古名句。后来,在同榜进士韩畏之等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他哪里知道,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儒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李商隐便陷入唐朝后期历史上著名的“朋党之争”的漩涡中,一生不得脱身。仕途的坎坷,打击、压抑,怀才不遇的郁闷,使李商隐感时伤怀,借古讽今,抒发情感,这反而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晚唐极点。他广泛涉猎各地的历史文化,其中泾川“西王母文化”对他影响颇大。他的《安定城楼》一诗,写出了当时古泾州城气势雄伟,景色秀丽的处境。诗人以古讽今,真实地再现了他怀才不遇和受牛党恶意攻击的处境。李商隐对于泾川情深意浓,他在汲取“西王母文化”精髓的同时,又不断丰富“西王母文化”内涵。《瑶池》就是诗人以周穆王拜会西王母的历史传说为题材写出的绝妙篇章,在当时被人争相传抄模仿,至今脍炙人口:“瑶池阿母依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在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渴望有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心情。《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则是直接描写泾川王母宫回中山的:“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相暖不知;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浪笑柳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从诗中不难看出,晚唐时期的回中山景色非常秀丽。他还写过一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尽管此诗不是直接写泾川的,但却反映出诗人受朋党排挤和对前途的伤感。

  李商隐是我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文化名人,虽然他最终寂寞地在郑州逝世,享年不足五十,但他首先应该是属于泾川的历史文化名人,因为他的一生无论从政、为文,都时刻体现出特有的“泾川情结"。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