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薛宝春:“瑶池”在泾川存在的地质、人文依据

2015年05月1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瑶池”是与西王母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化符号和地理坐标。唐宋以来,新疆、青海都以荒山里一汪水池而宣称自己就是西王母的故地,甚至连位居华夏东部的泰山也因一池清泉而相信自己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瑶池所在地。但这一方面说明西王母信仰在华夏大地上的深远影响之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西王母文化认知过程中对于“瑶池”这一相对固定存在的偏信。但事实上,这透露出一处充沛的水源对西王母部族繁衍生息之重要意义。对于历史存在的西王母而言,水对于她和她的部族,恐怕不仅仅是洗澡嬉戏这么浪漫的事情吧?它可能关系着整个部族的兴旺发达,是这个部族在社会进化中不会被“劣汰”掉的生命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寻根文化热的兴起,人们对西王母这一被尊为“中华总先妣”(闻一多语)的人文始祖的考据之学正悄悄兴起。尤其是在旅游业的刺激下,各地更是想尽一切办法,都想把西王母“归于本籍”。早年,泾川回山汉代王母宫遗址在台湾信众的捐资下迅速复建;新疆则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从学术入手,编辑出版了“西王母文献系列图书”;青海又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西王母公祭仪式;河北平山更是投资5000多万,准备打造西王母文化园;2014年,泾川在举办华夏母亲节的基础上又雄心勃勃将王母宫连同大云寺一起跻身甘肃省大景区规划建设之中。“西王母之争”可谓激烈,但目前来看,各方似乎都收效甚微。然而,总体来看,泾川仅一县之力,经过近20年来兼容并蓄、艰难发展,坚持学术研讨、宗教朝圣、节庆造势、互动交流、紧抓台湾、旅游带动和景区建设等方式,正在极力将西王母故里、西王母祖祠、天下王母第一宫和西王母文化发祥地等文化品牌推向海内外并获得了一定认可。

  但一直以来,位居黄土高原干旱区的泾川一直苦于找不到瑶池存在之依据而在诸“竞争对手”中缺了几分自信。好容易回山南麓一眼泉水还在2008年地震后趋于干涸,滴滴沥沥,一点也没有印象中瑶池的磅礴气象和仙云缥缈。而回中塬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天池”遗迹,也因年代久远,农人几经耕耘而看不出一点池的迹象来。但笔者近一两年来在回山进行远古人类遗迹调查中发现,“瑶池”曾在泾川存在过或许不是妄言。

  说到这里,这不仅让我想起张怀群老师编《泾川民间故事集》中所录有关回山地质变迁的两个故事。

  首先,有必要对这两个故事进行简单复述:

  故事一:传说很久以前,王母娘娘想让回山和对面的高峰寺山(又名嵩山)连在一起,以聚汭水而成湖泊。有一日黑夜,便命附近村子的所有牛在这一天的五更时齐上阵,合力将这两座山拉到一起,并嘱托灶王爷不能让村里的女人在天亮之前起床梳洗,否则女人梳头时就会将牛拉山的缰绳梳断,导致前功尽弃。但不幸的是,正当所有牛使出浑身解数拽着两座山相互聚拢的时候,村里有一妇女因这一日要去远方的娘家,便早早起来洗脸梳头,却忘了王母娘娘的嘱托。一梳子下去,所有牛的缰绳都断掉了,这时鸡已经打了第二遍鸣,重新再拉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便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回山长长的伸出脖子跟高峰寺遥遥相对,却又欲连又止的地貌。

  故事二:盐窝窝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盐精路过这里,看上这块宝地,想落户在此,便大声问道:“我能落下嘛落不下?”只听见有人回答说:“落不下。”盐精就继续往其他地方去了。这些盐窝窝就是盐精依依不舍的脚印。直至今日,在回山南侧山体上仍然随处可见严重的盐碱化侵蚀凹坑。

  如果我们仅对这两个故事进行单独关照,并不会发现什么奇特之处。不过是当地民众对信仰主神的超凡功能之附会罢了。但若将它们关联起来,再以反向思维去关照它们之间的联系,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难道回山跟高峰寺山在历史的某一时段真的连在一起吗?如今回山——高峰寺以西的河谷地带难道曾经真的是一片湖泊?

图-1 1992年宋钟鹏先生在王母宫遗址清理出的仰韶文化时期红陶质纺轮  薛宝春 摄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地质学课题,我们暂且还不能妄下论断。但有两个地质地貌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一是回山与高峰寺在山脉走向上的确存在着某种联系。高峰寺山属于南塬众多山峰的一个支脉,而南塬在民间素有“七沟沟,八湾湾,南塬是个瓠蔓蔓”的说法,意即南塬的地貌特征是沟湾相连,梁峁相间,像菜园子里的瓠子生长的藤蔓一样绵延不断,支脉相连,塬面破碎,以沟湾为主。那么,在历史的某段时间内,高峰寺与回山山脉连在一体,南塬和中塬塬面要较现在完整许多。而回山以西在崇信县境内的黄寨乡即断掉,则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回山并非西面某个塬面的延伸,而是高峰寺等南塬支脉的“遗孤”。

  二是在回山二天门处的黄土与岩石结合部,有一层厚约0.6米,暴露在外的卵石层自西向东覆盖在更为久远的灰砂岩上,且这些卵石大小均匀,如核桃一般大小,泥沙含量较大,这与泾河北岸阮陵附近暴露在半崖的卵石层有着较大不同(泾河北岸的卵石沉积层厚、卵石大而干净)。这说明水流在这一区域流速极为缓慢,以至于较大卵石未能被带入这一区域,且泥沙已经开始沉淀。这就意味着水流可能受到了某种阻碍,大部分水量在此聚集形成一座巨大的静态水域——湖泊。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二天门上垂直高度约25米的一处黄土层中,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残片和石灰痕迹。该遗迹与崇信县龙泉寺二级台地的远古人类遗迹基本处于同一海拔高度。而这两处遗址都有使用白灰的痕迹,说明他们处于同期文明发展程度。但目前尚不能断定他们是否就是西王母部族的先民。

图-2 西王母瑶池时代泾河、汭河及塬面概貌示意图  薛宝春 制图

  三是回山南崖壁上至今尚存的“盐窝窝”也正好说明了

  在一个有待科学考证确定的某个时间里,由于水量长时间在此聚集,湖泊在自然风和太阳蒸发的共同作用下,大量的淡水蒸发导致湖泊北侧水质盐碱化加剧,随着自然风掀起的水波,严重腐蚀着北部沿岸的土壤和岩石,加之水分的下渗致使盐碱晶体在北部沿岸和湖底的土石中聚集,土石严重疏松。某一日,水域中的水终于在湖泊北部某处岩石被侵蚀最为严重的豁口溢出了湖岸,以排山倒海之势注入(由于泾水流量大,对河床的侵蚀更为严重,故当时泾河河床较低)泾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山山体也被迅速切割,从而形成今天回山东端山势较缓(不及泾河对回山北麓之垂直切割),山体线条笔直,状若刀削之金字塔的独特景观。

  一推论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汭河南岸的切割在泾川回山段违背了地球自转对河流的影响理论。这是因为自从湖泊北部靠回山部分成为出水口之后,这里水流流速无疑最大,这一区域水中的泥沙、河床总是难以沉积而率先降低。而且由延风村西边至回山瑶池段山体的骤然凹进也可以看出,这一出水口并不大,以至于上游的河水在这里无法及时排出而形成了强大的回流,且回流对山体产生了严重的吞噬,这些被吞噬掉的泥沙仍然在不断补给着本就较高的南部河床。所以,这也正是因为为什么泾川城区靠高峰寺一面较高,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独特地貌。

  

  图-3 瑶池水域盐碱化及其侵蚀北岸、泥沙沉淀示意图  薛宝春 制图

  当然,至于回山、瑶池,乃至泾川城区地貌之地质成因到底如何,还有待地质学家的进一步确定。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民间故事也定非空穴来风,其中必然隐藏着我们的先辈对于那些恒古久远的历史的模糊记忆。虽然有些具体的故事情节存在“以讹传讹”的附会现象,但某些素材仍然可以作为我们追溯历史的依据,有时甚至是破解历史谜题的钥匙。

  总而言之,如果以上推测但凡有一丝存在之可能性的话,那么,那个关于西王母部族的瑶池仙境不就如在眼前了吗?我们可以大胆的想象一下:在距今大约五六千年的古泾川,一汪湖泊,碧波粼粼,水草肥美,树木茂盛,鸟鸣唧啾,野鸭闲浴,西王母部族的子民依水耕牧,捕鱼计生,一副祥和幸福的生活图景。

  参考资料:

  1、张怀群编《泾川民间故事集》,泾川,1991年7月1日。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