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古今之缘 >> 正文内容

神匠张中彦陇山造路

2015年05月13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历史上的良工巧匠都是老百姓,可神匠张中彦却是个当官的,而且官还不小。张中彦,字才甫,平凉安定(今泾川)人。其父张达是北宋太师,封建庆国公,在阻击金兵的战斗中阵亡。

  宋朝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全国境内的地域划分成二十一路(其后又有变化)。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泾源是其中一路。张中彦当官的起点是在泾源任管后勤的副将、知德顺。宋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分陕西路置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治所在平凉,辖境相当于今甘肃蒲河以西、葫芦河以东,张家川以北及宁夏固原、隆德、泾源、西吉等县。富平大战后,张浚派张中彦守渭州(今平凉)。不久,金兵攻来,张中彦与其兄张中孚(字信甫)举城归金,并为金兵先锋,相继攻占熙、河、阶、成等州。后任招抚使、彰武军承宣使、都总管。

  天会十年(1132年),中彦与李彦琪联合西进,攻占金、洋、汉三州,后改任兴元尹、秦凤路经略使,并在秦州北山依险筑城。后调任泾源路经略使、渭州知府。经略使就是边防军事长官。

  张中彦在世上传名是因他超群的设计制造的能力,尤其在六盘山“构崖架壑”造路,让古往今来多少道路设计师赞叹不已。

  张中彦曾奉命督查黄河浮桥和船只,上面不仅下达了数量,而且要求了期限。北方的匠人会造浮桥,可不会造船,工匠们一时不知所措。偏偏也是北方平凉人的张中彦聪慧过人,竟能神奇般地设计出船的图纸。工匠们看着图纸还是摇头,他便把工匠们集中起来,开始制作只有数寸大的模型船。他先刨木板,把刨好的木板,两板一合,不用胶粘,一丝缝隙都没有,船头船尾船底,接头处不用钉子不用胶,全部是卯榫相套,自然合缝。他对围看的匠人说,这是他发明的“鼓子卯”。他把亲手制作的只有数寸大的船模套成后,放在水中,一滴水也渗不进去。众匠工佩服得五体投地,张中彦就现场指导工匠按这个模型造大船。

  浮桥巨舰造好了,可陆地上的船怎么下到水中,北方的匠人又为难了。有人建议,征集上百民夫,一步一步往水中抬。张中彦说:“用不了那么多,有十几个人就行了。”张中彦指挥着十几个人把河边铲成斜坡。斜坡铲好后,他让人到农户家购了一些刚去掉穗的高粱杆(即新秫秸),密铺在坡地上,令人在斜坡上泼水。次日凌晨,一经霜冻,坡面结冰,既硬又滑,张中彦让人用绳拽着船,一下一下松绳,巨舰一下一下入了水。

  正隆年间(公元1156-1161年),朝廷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修建新宫,张中彦奉旨到六盘山西边的青峰山采运木料。但伐木容易,运送就难了。青峰山离开封远这倒不是多难的事,难的是木材运回开封必须经过六盘山。而六盘山十步一沟,百步一壑,咋个运法?张中彦组织民众,先在青峰山就地造车,把木料装在车上,遇到路窄的地方就加宽路面,遇到坡陡的地方就削壁取土减缓坡度,遇到沟壑就架桥,开通六盘山到水洛城的道路。张中彦按沟壑的不同地形状貌,设计出不同的桥梁,并利用青峰山的木材,造出了好多座桥,总长达十多里。桥好了,路通了,山木顺利地运往汴京。

  对张中彦在六盘山造桥,开通六盘山到水洛城道路的事,有书形容说:“桥成,以车运木,形如平地,直通汴梁。”现在六盘山道路,就是在张中彦开的这条路的基础上逐年改筑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