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泾川文学的集结号

2015年03月2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多年以前,我一直有个愿望。有朝一日,能把泾川在外和在家的主要写作者,召集起来出一本书,全面展示当代泾川籍文学创作者的风貌,肯定是件有意义的事情。经过几个同仁的努力,这个愿望终于在今年即将闭关之前得以实现,是甚感欣慰的一件盛事。

  有的人在外面很风光,有知名度,可是家乡的人并不熟知。所谓名人,我以为是知道的人多了就成了名人。名人也有大有小,有级别的。当然这是社会的认可度,知名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这一想法一经谈出,大家纷纷响应,在不到三个月的征稿中,就征集稿件数百篇(首),我们从中筛选出这五十多人的散文、小说、诗歌,基本上反映了泾川作者的风貌。

  那么就吹响一次,泾川文学的集结号吧。

  先来说说散文。

  散文共辑录了26人的散文作品,老中青皆有,蔚为壮观的散文队伍,占据了全部征文的半壁江山,足以说明散文在泾川作者心目中占有的比重,也足以说明这种文体是大家喜欢写的,也最易写出成绩的。

  雷鸣的《村戏》是很有代表性的乡土题材散文。在近似白描的手法下,作者把看村戏、看河、泾川人这三个不相关联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对早逝的困苦岁月有了些许好的记忆,这缘于作者的一往情深,对故乡的千丝万缕的思念,一份赤子之心让人心生许多眷恋,更多给人对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敬爱之情。这三篇散文,也算是雷鸣的代表作,曾刊发于国内权威刊物《散文选刊》,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诸多好评,那就是必然了。缘由很简单,它接地气,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散发着作者的赤子情怀。张黎明的散文《读书和写作,有什么用呢?》等两篇文章,是政论文体的展示,很好地论述了读书和写作的功用,值得我们一读。樊晓敏的《北石窟寺游记》向大家介绍了独特、宏大的陇上姊妹窟——北石窟的风采,在随其笔触游览的同时,也悟出了佛的存在,拜佛的缘由,放下、感动就是与佛结缘。佛无处不在,拜佛要用心去感悟,佛就在你心中。看你悟不悟?吕福贵的《我的哥哥》,写人间真情,写兄长,写亲情,这是人类纯粹真挚的情怀,难得他有一位好兄长,也祝愿他们的兄弟情谊地久天长。陈海明的《难忘小时的腊月》把陇东农村腊月年尾的热烈,记述下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王福荣的《母亲的重阳糕》等二篇,把重阳糕和中秋节,描绘得十分淋漓,母亲的能干,中秋节的思念,这些农村题材,勾勒出了一份思乡情怀。琴儿的《风脉树》值得一读,一个村子一个乡都有一些标志性的古树,它是年代久远的象征,更是一个地方地标性的人文标志,应该引起我们的关爱,不仅在行动上,还应该在心里。于小燕的《生命的印记》详细地感悟了童年的村庄、脚印、在路上、悠远的恋歌、走过生命的坎坷,感悟出一句真理:“如果把生活当做一种心情来过,不经意间的一次美好感触,都是一次心灵的花开,春天就在你心中更多的轮回”,值得我们玩味!田效益的《可爱的泾川》写了泾川的诸多可爱和美丽,以及最能代表泾川的特色小吃“罐罐蒸馍”,引人入胜。杨军民的《奶奶的大槐树》两篇,重点写了槐树、杨树、柳树,这些生长于泾川田野里随处可见的风物,它们分别支撑着泾川的天地,那么顽强,那么执拗,那么生命力茂盛,这难道不是生活于此的泾川人的品格吗?王伟东的《少年游》两篇,追忆那些古人的风流,诗词的长安,以及梦想的远近,是不可多得的思想远游、放纵,其洒脱的笔法值得学习。史晓东《那年,我在县城过六一》以农村少年的眼光,写了当年的县城、文化馆以及那些场景中的人和事,有些稚气,但却纯真,难得仍还记忆犹新。陈拉成的《风吹麦浪》这篇散文,以小品文的形式,记述了农村麦收季节的几个重要场景,如同分镜头一样描绘了其中的可爱:净场、夏收、碾场、收获、怀念,风吹麦浪是农村最伟大的事件,记录着农人生活的全部,凡熟悉农村生活的人,莫不勾起回忆,感动?景卫华的《秋夜,雨声深》,记述了一个秋雨连绵,以及雨夜的思念,雨夜中的回味,又是多么悯意的事啊!失恋、孤寂、思乡,都在秋雨之夜发生。康健的《高平先生》是忆人之作,写得情文并茂,写的是作家与著名诗人高平先生的一些点滴来往,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的好学,大作家的谦虚奖掖后人,是我们真正愿意以作文为业的人应该学习的。朱子青的《小事物》(三则)掠取了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美发屋、小书店、小蚂蚁而娓娓道来,文字各具特色,选取的角度也甚好,足见其文笔娴熟,观察细致,是本辑散文不可多得的佳作。散文是比较自由的文体,什么都可以采撷,就看你如何采集,如何表现了,这是给我们的启示。薛小伟的《怀念老韩》写了一个工地打工的经历,把一个老实巴交也又奸猾的老韩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有缺点,但更有兄长一样的温情关怀。他苦中作乐,乐于面对现实的倔强,骨子里的硬汉形象,给人留下了好印象。骆驼刺的《先生逗号》等写了三个文友的故事,一个忘情于唯美,专注于创作诗歌,一个执著于文字,在苦与乐中挣扎,勤奋是他多产而成长,一个女性,专注于散文,留许多精致的散文让人耐读,这些构成了本文的主旨。王新荣的《父亲的树》洋洋洒洒五千余言,二十多年的树,是父亲亲手栽植的,它曾给予村人和我诸多念想,夏天乘凉,冬天扫树叶取暖,就是因为修房缺椽,父亲才忍痛割爱,伐掉了二十多年相依为伴的洋槐树,树被伐掉了,只卖了几千元钱,远不如当初的奢望,却让父亲一下子老了,农人期盼幸福生活。但如果以砍伐树木,影响环境为代价,这样的“幸福”还能幸福吗?难怪父亲呆坐在门前发愣,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赵毅的《诗歌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心灵停靠》,严格意义上是一篇诗评,是作者对诗歌的理解、解析,愿我们从中能受到教益。白俊明的《小时候的记忆》透过农村生活的片段:窑洞、交公粮,来追忆已逝的美好岁月,虽然平实,但真诚,在作者的心目中,村庄是他念念不忘的生活源头,愿小白在这方面再挖掘,给我们创造更美好的农村田园生活。程玉成的《故乡年味》,透过写春联、除夕夜、初一拜年、闹社火等几个农村春节片段,给我们勾勒出陇东年俗的生活长卷,纯粹中找到了真诚,真实中见到了纯情,是写农村生活的难得篇章,值得玩味。张丽琴的《怀念我的父亲》,则通过一些日常小事,追忆了父亲的慈爱。力钧和润物无声的《文学评论》,则分别对琴儿和刘瞳母子的散文和小说进行了认真的解读,使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其作品,有了很好的辅助,有了入眼的地方。杜小英的《关于青春的那些记忆》是对青果般读书时代的美好回忆,同是青春少女,同样是做梦的年龄,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在一起,语言优美,叙事清晰,但总感觉还缺点什么,不知真正要回忆的是什么,没交代清楚,似乎文章显得轻了一些,建议在构思上再下功夫。

  其次说说诗歌。

  诗歌共计收录18人的诗歌,闫小杰的《行吟泾川》比较老辣,以白描的手法,抒写了行走泾川的感悟,是泾川美丽的风景画。杜峰的《从金城归来》,有从兰州到平凉一路风尘仆仆地心灵回归,是喧嚣与宁静的再思索,泾河川的美丽,让诗人一路着迷。冯王军的《杯中生活》是一些生活片断的感悟,生活气息浓郁,如酒的醇香,耐人寻味。曹秋鹏的《泾川、泾川》给泾川划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故乡的情怀,更有泾川的独特风度。刘存锁的《槐花那股迷人香》捕捉了生活中的某个片断,看似平淡,却用诗的意向描摹了生活的美丽,功力日见成熟,一些句子让人耳目一新,一些思考让人心头一颤,值得玩味。吕宏成的《镜像》透过工程(大厦)、梦、沙漠、雾、运河,这些本无联系的意象,创造出了分别美的镜像,诗的美跃然纸上。章瑜的《中秋月失约》以一个女子的细腻,勾勒出了月下的美妙,中秋月虽然因阴失约,但心中的月却如约升起,热爱生活的纯真,呼之欲出。孙伟的《我用冲动的手指和十月盟誓》看诗题,就已经点破,所要表达的内容,不管是紫葡萄,还是舍利塔都在心中升腾起佛的莲花,有什么比净心念佛,面佛而让人激动,而心灵净化呢?张广荣的《在九顶梅花山下凭吊》是他在民俗调查过程中,一些诗意盎然后的记录,完颜民俗村几个重要的景物,都在他笔下有了另类的倾诉和感悟,甚至诗意的历史解读。布丁的《錦书》虽是短诗,但意蕴深厚,哲思浓烈,足见其诗心凝重。马宝军的散文诗《转瞬即逝》抓住了几个瞬间,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别有洞天。孙亚丽的《麦垛三部曲》虽短,却写得富有情趣,麦垛是童年的乐园,奶奶和我、蛐蛐笼子,安静地休憩于此。“一粒粒小麦唱着童年”父亲的麦草鞋从延安走回,这些意象的叠加,丰富了麦垛的空间,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美。梁新春的《梁河》是写给故乡的赞歌,深沉而又浓烈。康宝辉的《找寻一只流萤》以独特的想象,构造了一个唯美的诗歌空间,独特的意象,使本该瞬间流失的事物变成永恒。陈永峰的《古诗六首》写得工整自然,韵味十足,既有故乡情怀,又有别情离意,离愁别绪表现的十分到位。何超的《兰家山写意》抓住了地貌的特点,近似描摹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诗意的兰家山,让人为之感慨。来建科的《今夜,荒凉之美》写了青海湖,夜叙,刈麦、雨夜,难得丰富的想象,在思索生活的曲折,给人耳目一新。李旭勤的《兄弟,兄弟》写得情深意浓,故乡的情愫,永远是他歌咏的主题,儿时的伙伴,古老的村庄,以及互相的小秘密,在诗里行间跳跃,难得这一份真情。无疑童年是诗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最后说说小说。

  小说收录了七人的作品。荆爱民的短篇小说《李商隐在泾州》是大胆的还原历史,创造性的写出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旅居泾州的点滴事情,透过作者的想象,把这个一生仕途虽不得志,爱情又夭折了的失意诗人的情怀,表露得淋漓尽致。朱晓卉的小小说《迁坟》写的事情虽小,却折射出了一个基层村干部的情怀,抛弃私欲,一心为民的精神真让人感动,也写出了老农对土地的眷恋和关怀,农民应该以种地为荣。罗六元的小小说《蜗牛的画卷》是有点荒诞的一次聚会,一帮文人在谈论女人,男人而起,对于性爱做了不同的解读,也算是生活中的一次趣事吧。杨宏林的小小说《中秋》构思十分巧妙,是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一种关怀,看似男女都红杏出墙了,但结局却出人意料的好,农村出外打工再好,也不应忘了自己的家,村庄永远是农人的根,如果放弃了,有钱有什么用呢?千江月的《意外》写的是医病的事,本给老伴查病,却给自己查出了病,病原来以为不大,结果却住到了市医院,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十几年过去了,老甄活得好好地,真是意外中的事情。刘瞳的《大画家》描摹了一个画家的追求,本没有意思的画作,却因为炒作而卖了大价钱,大画家认识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他消灭了故我,走出了自己,变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他获得了幸福。其实小小说在这里批判了人们的价值观颠倒所带来的无知,使艺术成了商品。本不是艺术的伪艺术却卖成了大价钱,艺术是商品吗?应该是本小说的可贵之处。王永峰的《金果飘香的时候》,写的是一个果农张万顺致富不忘帮乡亲的故事,看似平淡却有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平静农家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在心头荡漾着的,我很高兴的看到新一代农民在丰收财富的同时,也丰收着喜悦,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共同富裕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啊!

  纵观泾川文学创作,感觉真正大气的扛鼎之作,还是太少,坚持创作的队伍还有待加强。泾川是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的沉淀很深厚,但是真正从事文学创作,并立志有所作为的人不是很多。但就征集到的作品感觉和“西王母故里,佛道圣地,文化名城”不相匹配,应该引起我们的文化自觉。许多作品在细节的挖掘和扑捉,在主题的提炼上还有很多问题,思考的还不够深,因而限定了作品的层次,这是应该指出来的。我希望通过这次集中展示,给全县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坐标,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它,呵护它,最后使它走得更远,长得更高大。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