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张怀群:泾川与著佛牙之缘

2015年02月23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龚鹏程论泾川舍利

  龚鹏程的博客2013年12月30日10点36分发表博文《泾川舍利与天津非遗》,全文如下:

  “网志久未更新,原因是新开了微博,一些活动随感就以微博敷衍了事地报告啦,不遑铺叙。新科技往往创造了懒惫人,这便是一例。

  而生活仍是忙碌不堪的。廿六日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开“甘肃泾川佛教文化研讨会”,楼宇烈、方立天、杨曾文诸先生宝刀未老,发言仍是精审有见地,我则补充讲了为何泾川会有如许多佛舍利。

  盖泾川不仅三次出土舍利,最近这次发现近二千粒“诸佛舍利并佛骨佛牙”更是惊人。而由历史上看,最早的佛牙舍利,是由法献自于阗取得后,先传入南朝,南齐萧子良为作“佛牙记”及“佛牙赞”。当时泾川的僧人僧慧正好在南齐,且受到南齐三位皇帝的礼遇,感染了这种舍利崇拜之风,殆可想见。当时还另有尼净秀也在南朝活动,也是泾川人。尔后泾川发现的北周宝宁寺慧明舍利,其线索正须由这种南北朝佛教交流情况中去索解。

  北周这批舍利,是泾川三次发现的舍利中最不受重视的,研究亦最少,殊不知它十分重要。不惟可考南北朝佛教交流之迹,如上文所述,亦可与泾川百里长廊佛窟结合起来看。百里佛窟长廊显示的就是北魏北周那一时代僧人活动的状况。

  法献佛牙,后来辗转经历唐宋而契丹而辽,入于北方,也就是现在北京灵光寺那颗,亦是最无争议的一颗。历史上佛牙多矣,其他著名者尚有悟空佛牙和道宣佛牙等,可是这些佛牙恰好也均与泾川有关,则是大家过去所没注意到的。

  据《宋高僧传.道宣传》说唐道宣律师得毗沙门天王之子所献佛牙。道宣之师释智首,依《宋高僧传》记,即是在泾川弘福寺译经并培养道宣的。又同书悟空传,也说悟空于迦湿弥罗国得佛牙。可见泾川的佛牙舍利信仰在唐代是极盛的,故僧人以得佛牙佛骨诸舍利为荣。这也可解释为何会有大举埋藏舍利于此的动作。

  以上这些都是大家较不清楚的,故我略作阐明,其余各类意见,这里就不多说了。

  廿七日则到天津,赴《今晚报》谈成立人文艺术院的事,准备在水上公园开办。公园水局甚好,宛然杭州西湖也,将来在此谈诗文、论艺业,想起来就兴奋。

  廿八日在天津工业大学参加“中国纺织类非遗传承、保护、创新研讨会”。我与庄政宪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推广中心做主题报告。报告无多新意,聊述目前概况而已,或可供关心非遗保护的朋友参考。”

  法显佛牙与时在南朝的泾州籍高僧释僧慧泾州籍比丘尼释净秀

  舍利何来?崇拜舍利风尚何来?

  舍利或是一个人、几个人请入中国,一个人、几个人的作用巨大。或一个人、几个人的影响,引发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或千百年间的崇拜舍利风尚。

  泾州籍皇甫姓为豪门世族,今泾川县城所在,明代地名谓皇甫店,盖商周至明洪武时泾州城在泾河之北,明洪武时迁今泾川县城所在即皇甫店,可见泾川皇甫姓人口之众。泾州城北完颜村有皇甫台,有皇甫圣母庙,祀汉代皇甫规之妻,清道光皇甫圣祠碑与庙今存。近年有皇甫谧籍贯之争,我的《泾川灵台地缘与皇甫氏遗产》(《圣地泾川·地望与人望》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10月)一文总汇了多年寻觅的相当多的泾川皇甫姓历史信息。

  释僧慧,皇甫谧之后代,皇甫谧与张轨同为泾州娇子,少时相惜,《晋书》卷八十六:“轨少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典则,与同郡皇甫谧善,隐于宜阳女几山。”又说张轨与他的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都是皇甫谧的门人。这是泾州与皇甫姓渊源。

  皇甫谧之后释僧慧,先居襄阳,后在荆州成一代高僧。世人多知其史,谨录其传如下:

  “释僧慧

  释僧慧。姓皇甫。本安定朝那人。高士谧之苗裔。先人避难寓居襄阳。世为冠族。慧少出家。止荆州竹林寺事昙顺为师。顺庐山慧远弟子。素有高誉。慧伏膺以后专心义学。至年二十五能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性强记不烦都讲。而文句辩折宣畅如流。又善庄老为西学所师。与高士南阳宗炳刘虬等。并皆友善。炳每叹曰。西夏法轮不绝者其在慧公乎。吴国张畅经游西土。乃造慧而请交焉。齐初刺为荆州僧主。风韵秀然协道匡世。补益之功有誉遐迩。年衰常乘舆赴讲。观者号为秃头官家。与玄畅同时。时谓黑衣二杰。齐永明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九。后有释慧敞者。亦志素贞正。代慧为僧主。续有功效焉。慧弟子僧岫。亦以学显。力精致血疾而终。

  ——《高僧传》卷八”

  中国佛牙史称法献佛牙,原因有二:一是这颗佛牙最初由南朝高僧法献自于阗请回;二是我国历史上有关佛牙的记载颇多,如悟空佛牙、道宣佛牙等。称法献佛牙意在区别史籍中记载的其它佛牙

  释迦牟尼佛的另一颗牙舍利流散到乌苌国一带,这就是后来被法显从于阗请回,现供奉在北京佛牙舍利塔内的那颗佛牙舍利。

  法显在公元405年到达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毗尼和迦毗罗卫国故城,上述记载乃是亲历,真实性当无疑问。《高僧传》卷十三法献传载有法献请佛牙经过。

  “法献(齐上定林寺)

  释法献。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随舅至梁州乃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博通经律志业强捍。善能匡拯众许修葺寺宇。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以宋元徽三年发踵金陵。西游巴蜀。路出河南。道经芮芮。既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道断绝。遂于于阗而反。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又得龟兹国金锤鍱像。于是而还。其经途危阻见其别记。佛牙本在乌缠国。自乌缠来芮芮。自芮芮来梁土。献赍牙还京。五十有五载。密自礼事余无知者。至文宣感梦。方传道俗。献律行精纯德为物范。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等。并投身接足崇其诫训。献以永明之中。被敕与长干玄畅同为僧主。分任南北两岸。畅本秦州人。亦律禁清白。文惠太子奉为戒师。献后被敕三吴使妙简二众。畅亦东行重申受戒之法。时畅与献二僧皆少习律检不竞当世。与武帝共语。每称名而不坐。后中兴僧钟。于干和殿见帝。帝问钟如宜。钟答。贫道比苦气。帝嫌之。乃问尚书王俭。先辈沙门与帝王共语。何所称正殿坐不。俭答。汉魏佛法未兴。不见其记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预坐。及晋初亦然。中代有庾冰桓玄等。皆欲使沙门尽敬。朝议纷纭事皆休寝。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而寻竟不行。自尔迄今多预坐而称贫道。帝曰。畅献二僧道业如此。尚自称名。况复余者。挹拜则太甚。称名亦无嫌。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自畅献始也。畅以建武初亡。春秋七十有五。献以建武末年卒。与畅同窆于钟山之阳。献弟子僧佑为造碑墓侧。丹阳尹吴兴沈约制文。献于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在上定林寺。牙以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数人并执仗。初夜扣门称。临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阁上。请开阁检视。寺司即随语开阁。主师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作礼三拜。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至今竟不测所在。”

  南北朝时期南齐宗室、齐武帝萧赜次子萧子良官至司徒、太傅、尚书令,可谓政、文、佛皆通,他的身边又围绕着一群文士和武士,在群吏中也拥有声望,萧子良还供养佛牙,参与造像,斋僧,礼佛,舍身,抄经、写经等活动。撰有佛牙赞并佛牙记一卷,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

  泾州籍高僧释僧慧在法显佛牙出现时期,正是南齐僧主,南齐的舍利崇拜之风感染着僧慧,僧慧影响着故乡泾州的舍利崇拜风尚,这是有因果关系的。

  南朝(南宋)太宗明皇帝(南齐)世宗文皇帝萧长懋(南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三朝皇帝敬奉泾川籍比丘尼释净秀

  与泾州籍高僧释僧慧同时在南朝的,有泾州籍比丘尼释净秀。

  《比丘尼传》卷四、《全梁文》卷三十一《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载:“比丘尼释净秀。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净秀(公元418至506年),俗姓梁,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人。祖上曾经在东晋王朝做官。净秀从小聪明好学,心地善良,不肯随便伤害可爱的小生命。七岁那年,家里请来高僧开讲《大般涅盘经》,小净秀听得入神,从些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从此不再吃鱼吃肉,只吃蔬菜。

  几年以后,净秀受五戒,在家学佛。净秀二十九岁,出家为尼,在青园寺拜业首为师,请法师开讲《十诵律》,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律范清高的外国沙门求那跋摩来到京都,净秀再次在他那里,受具足戒。受戒以后,严于律已,整饬寺风,同时精勤修持,攻研禅默。孝武帝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八月,南昌公主和黄修仪发心,施给净秀宜知地一块,供她建造精舍,作为另开道场的修持场所。净秀和十多个尼众,搬住寺里,清一色地修习禅定,努力精进。

  刘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南宋太宗明皇帝敕赐净秀修禅的精舍,取名为“禅林寺”,亲手抄写经书,净秀见两个印度高僧穿着熟透桑椹子颜色的袈裟。后来,净秀把寺里尼服染成印度高僧的袈裟色,推进了我国历史上尼服制度的改革。净秀尼接着又虔心礼敬,请阿耕达池五百罗汉,以及罽宾国五百罗汉,又请来京邑名僧大德,在禅林寺举行二日大会。 

  刘宋灭国,萧齐建国,南齐世宗文皇帝萧长懋,竟陵文宣王萧子良(齐武帝第二子)都对他非常推崇,一年四季,供施不断。俄而南齐灭国,萧梁建国。南梁高祖武皇帝萧衍是个爱好佛法的皇帝,以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见多识广的名尼净秀更加优待。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净秀已经八十多岁,年老力衰,走不动路,梁武帝见她如此,下令特殊照顾,乘轿上殿,加以接见。

  天监五年六月十七日,净秀忽然感到心里闷乱,无法进食,病倒床上。到二十二日,净秀自知不久人世,让手下小尼通知知交僧尼,前来话别。又过了五天,这天正是七月二十七日,净秀病容惨淡,神情安详地对环待身边的各位弟子说声:“现在,我就升往兜率天宫。”说完悄无声息,已经是入于涅盘了。这年,净秀八十九岁。

  悟空佛牙与泾州四门府别将车奉朝

  悟空佛牙与泾州之缘,缘于悟空随张韬光出使西域得佛牙之前,任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左卫泾州四门府,隶属朝廷、驻泾州的军事建置,地位显赫。这位泾阳籍的拓跋之远裔,驻在泾川,忠实于大唐朝廷的将军之责,让其亲切的地缘是城外流淌着一条泾河,把泾阳、泾川相连,口音与风土无异。正是他的武将身份,适作张韬光出使西域的卫士。

  《宋高僧传》卷第三载悟空出使西域、得佛牙舍利之史实。

  “悟空(唐上都章敬寺)

  释悟空。京兆云阳人。姓车氏。后魏拓跋之远裔也。天假聪敏志尚典坟。孝悌之声蔼于乡里属玄宗德被遐方。罽宾国愿附大唐。遣大首领萨婆远干与三藏舍利越摩。于天宝九载来朝阙庭。请使巡按。明年敕中使张韬光。将国信行官兼吏四十余人西迈。时空未出俗名奉朝。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令随使臣自安西路去。至十二载。至健陀罗国。罽宾东都城也。其王礼接唐使。使回。空笃疾留健陀罗。病中发愿。痊当出家。遂投舍利越摩落发。号达摩驮都。华言法界。当肃宗至德二年也。洎年二十九。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文殊矢涅地为亲教师。邬不羼提为羯磨阿遮利耶驮里。巍地为教授。于蒙鞮寺。讽声闻戒。习根本律仪。然北天竺国皆萨婆多学也。后巡历数年遍瞻八塔。为忆君亲因咨本师舍利越摩。再三方允。摩手授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共一夹。并佛牙舍利。以赠别。空行从北路。至睹货罗国。五十七蕃中有一城。号骨咄国城果有小海。空行次南岸。地辄摇动。云阴雨暴霆击雹飞。乃奔就一大树间。时有众商咸投其下。商主告众曰。谁赍佛舍利异物殊珍耶。不尔龙神何斯忿怒。有则投于海中无令众人惶怖。如藏匿者自贻伊咎。空为利东夏之故潜乞龙神宥过。自卯达申雨雹方霁。回及龟兹居莲华寺。遇三藏法师勿提提羼鱼。善于传译。空因将十力经夹请翻之。寻抵北庭大使复命。空出梵夹。于阗三藏戒法为译主。空证梵文并度语。翻成十地。回向轮经。事讫随中使段明秀。以贞元五年己巳达京师。敕于跃龙门使院安置。进上佛牙舍利经本。宣付左神策军缮写。功德使窦文场。写毕进呈。敕署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乃归章敬寺。次返云阳。问二亲坟树已拱矣。凡所往来经四十年。于时已六十余。所翻经三本共十一卷。翻经大德圆照续开元录。皆编入藏。复记空之行状焉。”

  泾川多舍利,是历史宿命使然。凡载入著名的迎请舍利史实出现,泾川与其事其人的缘分,想躲也躲不掉。

  道宣佛牙与泾州籍高僧释智首

  道宣佛牙与泾州之缘,缘于“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武德中依首习律。”二十岁时,到大禅定寺依智首受具足戒。二十一岁在智首门下听受律学。智首是当时新兴的律学大家,“钞疏山积,学徒云涌”,长安独步三十余年。兼弘“地论”和“四分”的灵裕,以及先在关中弘阐“四分律”的洪遵,都率众预其法筵,听受讲习。道宣在智首门下受教奠定了一生的律学基础。换言之,没有智首律学大家,也就没有南山律宗道宣对“四分律”的开宗弘化,以及综括诸部会通小大的创见。

  道宣得佛牙奇遇,“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咤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宣。宣保录供养焉。”此即道宣佛牙之来历。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载道宣传:

  “道宣(大慈)(唐京兆西明寺)

  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一云长城人。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洎太史令乐之。撰天文集占一百卷。考讳申。府君陈吏部尚书。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盛德百代君子万年。母娠而梦月贯其怀。复梦梵僧语曰。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祐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云。凡十二月在胎。四月八日降诞。九岁能赋。十五厌俗诵习诸经。依智頵律师受业。洎十六落发。所谓除结非欲染衣。便隶日严道场。弱冠极力护持专精。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武德中依首习律。才听一遍方议修禅。頵师呵曰。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时功愿须满。未宜即去律也。抑令听二十遍。已乃坐山林行定慧。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所居乏水。神人指之穿地尺余。其泉迸涌。时号为白泉寺。猛兽驯伏每有所依。名华芬芳奇草蔓延。随末徙崇义精舍。载迁丰德寺。尝因独坐。护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闻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舟定。时有群龙礼谒。若男若女化为人形。沙弥散心顾盻邪视。龙赫然发怒将抟攫之。寻追悔吐毒井中。具陈而去。宣乃令封闭。人或潜开往往烟上。审其神变或送异华一奁。形似枣华大如榆荚。香气馝馟数载宛然。又供奇果季孟梨柰。然其味甘其色洁。非人间所遇也。门徒尝欲举阴事。先是潜通。以定观根随病与药。皆此类者。有处士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终夕。时天旱。有西域僧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供具。凡七日池水日涨数尺。有老人夜诣宣求救。颇形仓卒之状。曰弟子即昆明池龙也。时之无雨乃天意也。非由弟子。今胡僧取利于弟子。而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曰。吾无能救尔。尔可急求孙先生。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诉再三云。宣律师示我故敢相投也。邈曰。我知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能示余余乃救尔。老人曰。此方上界不许辄传。今事急矣。固何所吝。少选捧方而至。邈曰。尔速还无惧胡僧也。自是池水大涨数日溢岸。胡僧术将尽矣。无能为也。及西明寺初就。诏宣充上座。三藏奘师至止。诏与翻译。又送真身往扶风无忧王寺。遇敕令僧拜等上启朝宰。护法又如此者。撰《法门文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余卷。三衣皆纻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蚤虱从游居然除受。土木自得固己亡身。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谈道知者。其实宾头卢也。复三果梵僧礼坛。赞曰。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也。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皆译之过非师之咎。请师改正。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又有天人云。曾撰祇洹图经。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记上下二卷。又口传偈颂号付嘱仪。十卷是也。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给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咤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宣。宣保录供养焉。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谓宣曰。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苞云。是棘林香。尔后十旬安坐而化。则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春秋七十二。僧腊五十二。累门人窆于坛谷石室。其后树塔三所。高宗下诏令崇饰图写宣之真。相匠韩伯通塑缋之。盖追仰道风也。宣从登戒坛及当泥曰。其间受法传教弟子可千百人。其亲度曰大慈律师。授法者文纲等。其天人付授佛牙。密令文纲掌护持去崇圣寺东塔。大和初丞相韦公处厚。建塔于西廊焉。宣之持律声振竺干。宣之编修美流天下。是故无畏三藏到东夏朝谒。帝问自远而来得无劳乎。欲于何方休息。三藏奏曰。在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愿往依止焉。敕允之。宣持禁竖牢扪虱以绵纸裹投于地。三藏曰。扑有情于地之声也。凡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至代宗大历二年敕此寺三纲。如闻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师。传授得释迦佛牙及肉舍利。宜即诣右银台门进来。朕要观礼。至十一年十月敕每年内中出香一合。送西明寺故道宣律师堂。为国焚之祷祝。至懿宗咸通十年。左右街僧令霄玄畅等上表乞追赠。其年十月敕謚曰澄照。塔曰净光。先所居久在终南。故号南山律宗焉。天宝元载灵昌太守李邕。会昌元年工部郎中严厚本各为碑颂德云。

  系曰。律宗犯即问心。心有虚实故。如未得道。起覆想说则宜犯重矣。若实有天龙来至我所而云。犯重招谤还婆罗汉同也。宣屡屡有天之使者。或送佛牙或充给使。非宣自述也。如遣龙去孙先生所。岂自言邪。至于干封之际。天神合沓或写祇洹图经付嘱仪等。且非寓言于鬼物乎。君不见十诵律中诸比丘尚扬言。目连犯妄。佛言。目连随心想说无罪。佛世犹尔。像季嫉贤斯何足怪也。又无畏非开元中者。贞观显庆已来莫别有无畏否。”

  释智首,又是皇甫谧之后人。安定即泾州人。隋时律学是唐代律学繁荣的前夜,隋时智首律师,为唐代道宣律师所出之系。智首有弟子道宣、道世、慧满、道兴、智兴等。由于智首对律学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公认为“四分律宗”第八祖。

  《续高僧传》第二十二卷载释智首传云:

  “唐京师弘福寺释智首传一

  释智首。姓皇甫氏。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家世丘园素居物表。随官流寓徙宅漳滨。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髫年离俗驰誉乡邦。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即稠公之神足也。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权示五门拥其三业。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览属遗教戒为师本。定慧众善自此而繁。义理相符敢违先诰。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随闻弘范如说修行。由是五众分騼。莫不就而请谒。俄而母氏辞世。复入道门。名为法施。住于官寺。深修八敬遵重五仪。志欲预有。制门誓愿奉而承则。然尼众在道。染附情深戒约是投。率多轻毁。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威服尼流声高魏土。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乃启旻授其具足。而未之许也。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恭附遵修缉谐伦伍。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不累年期必邀登讣。时过三载方遂素怀。二十有二方禀大戒。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证。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方知感戒有实。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虽教所未闻。而行仪先备。及寻律部多会其文。明若夙知更陶神府。其有事义乖滞者。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后听道洪律席。同侣七百锋颖如林。至于寻文比义。自言迥拔。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莫尚于首矣。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懿德敏行咸共器之。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亲管缁属预在下筵。时共美之重增荣观。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若不附定通戒。行学无归。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解既冥通声光三辅。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新解润以前闻。有识悟其玄规。更开讲肆既副本愿。登即然之。每日处众敷弘。余时却扫寻阅。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并对疏条会其前失。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法正之文。至于行护。随相多委师资相袭。缓急任其去取。轻重互而裁断。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商略古今具陈人世。着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再敞殊文统疏异术。群律见翻四百余卷因循讲解。由来一乱。今并括其同异。定其废立。本疏云师所撰。今缵两倍过之。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七众周睇于贞观者。首之力矣。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洪遵律师创开四分。而兼经通诲。道俗奔随。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沈文伏义。亘通古而未弘。硕难巨疑。抑众师之不解。皆标宗控会。释然大观。是由理思淹融。故能统详决矣。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相成之道不忘。弘赞之功靡替。遂得知归秦土。莫不宗猷法镜。始于随文末纪。终于大渐之前。三十余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皆是首之汲引。寔由匡弼之功。而复每升法字规诫学徒。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闻者垂泣无不惩革。大业之始。又追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供事转厚弥所遗削。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乃抽撤什物百有余段。于相州云门故墟。今名光严山寺。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蓥以珠宝饰以丹青。为列代之仪表。亦行学之资据。各铭景行树于塔右。贞观元年。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乃诏所司搜扬英达。佥议所及遂处翻传。其有义涉律宗。皆咨而取正。至于八年。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奉为太穆皇后。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广延德望咸萃其中。恐侥幸时誉妄登位席。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百辟上闻。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其有预在征迎。莫不咨而趣舍。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必得果心夕死可矣。始于漳表终至渭滨。随方陶诱恰穷本愿。庆本所念未几而终。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宿疹再加。卒于所住。春秋六十有九。皇上哀悼。下敕令百司供给。丧事所须务令周备。自隋至唐。僧无国葬。创开摸揩。时共重之。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并诸公卿。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至二十九日。装办方具。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众共嗟之。斯持戒力也。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衖。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县夫三百筑土坟之。种柏千株于今茂矣。慕义门学共立高碑。勒于弘福寺门。许敬宗为文。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博见之举通古罕例。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仇勘群宗多乖名实。非夫积因往世。故得情启天乘。数百年来收宗始定。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随务造仪皆施箴艾。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花香交饰蓥发堂中。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每讲出罪濯诸沈累。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自终世后此事便绝。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不觉谓之。生常初未之钦遇也。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溢目者希将还京辅。忽承即世行相自崩。返望当时有逾天岸。呜呼可悲之深矣。”

  佛学、宗派,复杂精深,非我浅薄短文可以说清,这里还需要说一说世人皆知的智首、道宣、鉴真、弘一大师之千年法脉。

  律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是以研究和修持戒律为主的宗派。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隋洪遵著《四分律》,智首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并著有《四分律疏》十二卷、《出要律仪纲目章》一卷、《小阿弥陀经钞》二卷等。智首著疏能解众律师所未解,令大众豁然开朗,所以律部之受崇于唐代,其力居多。唐贞观元年,有天竺三藏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意为“明知识”)赍来梵本,拟译成唐文,太宗乃诏所司,寻才翻译,智首获选为证义,凡有义涉律宗者,皆咨而取正。贞观八年,太宗为其母太穆皇后在长安造弘福寺,智首受召为上座,并任僧纲。贞观九年,智首68岁时入化。太宗皇帝哀悼,并敕令费用由百司供给。自隋至唐,僧无国葬,时为智首始开模楷,仆射房玄龄等公卿亲尽哀。

  在《四分律》学的发展史上,智首的总结性著作《五部区分钞》为此前的诸本律学的发展画上了句号。至此,《四分律》确立了自己的最终地位,“四分律宗”的基本形态也因之而被大致地整理了出来,“四分律宗”的理论轮廓已经显现。道宣正是在众多律师大德对诸部广律尤其是《四分律》弘研的基础上,“以首疏为本,造删补律钞三卷,稍为会要,行事逗机”而创开律宗的。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道宣的再传弟子鉴真曾在扬州大明寺主持律宗道场,故大明寺亦为律宗祖庭。

  道宣为南山律宗,自道宣以下,解南山律者,共有六十余家,撰述达数千卷之多。

  道宣门下弘景的弟子鉴真律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扬州大明寺以戒律化导一方。当时有日僧荣叡、普照等前来中国求法,于天宝元年恳请鉴真东渡弘传律法。鉴真携带相部法砺的《中疏》、南山三大部,以及大批文物、药材等东行,历尽艰辛,十一年来,分五次渡海失败。第六次,双眼已经失明,但仍不稍减其赴日之志,终于抵达日本都城奈良,依道宣的《戒坛图经》,于东大寺筑坛,亲自为君民上下传授菩萨戒,并为日僧重授戒法。天皇诏赐“传灯大法师”之号,日本律宗由此肇始,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开祖。

  弘一律师(公元1880---1942年)初修净土,参访多处名山大寺后,深感律法不明,佛教难以发展,乃发奋钻研律学,以弘扬南山律宗为己任,遍考中外律丛,校正三大部及其它律藏,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道祖略谱》、《戒本羯磨随讲别录》、《四分律含注戒本讲义》等。同时创办“南山律学院”,以延续律宗法脉。弘一大师在律学上的成就,以及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或被遵为律宗十一祖。

  综上述,关键词谓:隋唐两代第一个享受国葬的高僧,是泾州籍高僧智首。

  智首→道宣→鉴真→弘一(李叔同)千年一脉,道宣、鉴真、弘一的祖师,是泾州籍高僧智首。

  在泾川大云寺为智首大师建立祖师殿,专供智首大师,弘扬大师道风,已是佛学、学佛界的夙愿。

  在历史上,有如此精神高度的人释智首是泾州人,但决非泾州仅此一人,僧慧、净秀也是泾州人,还有更多,其精神高度的产生,当是他们之前之后的泾州乡愁、泾州文化生态的互动共赢,其精神高度影响的当是泾州文化生态和全泾州人,在他们和悟空、道宣的影响、感染下,泾川何以有如此多的佛舍利、佛牙、佛骨、诸佛舍利,何以有如此的舍利崇拜之风,就不需要答案了,而是风吹出了方向,而是本来如此,如此本来。

  泾川与法显佛牙、悟空佛牙、道宣佛牙之缘,非指庸俗透顶的尘世之缘,既不是虚构,也没必要牵强附会,而是无法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历史之缘,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是这三次请佛牙的史事出现之时,或泾州籍的人在场,或泾州这个地方在位。今天,本书无力、也不必去追踪法显佛牙、悟空佛牙、道宣佛牙何来何往,亦不预测还未启封的宋代泾州龙兴寺陶棺舍利瓶中的佛牙是否与上述佛牙有关。殆可了解泾州人、泾州地方与佛牙舍利、诸佛舍利信仰的过往信息,能对舍利文化、见舍利如见佛有更通俗的、准确的理解,当为务实之举。聊以为厘清、或本来就厘不清的这一切渺不可得的历史真相或场景提供一点线索,如此而己。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