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大云寺景区 >> 正文内容

揭秘泾川大云寺遗址出土佛教文物

2014年06月09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2013年1月,泾川大云寺遗址出土了北魏至宋代近600年间270余件窖藏佛像等佛教文物,同时还发现一处瘗埋佛舍利地宫,埋藏时间为公元1013年5月12日,这天距2013年农历5月12日恰为整整一千年。千年圣物、千年一现、千年舍利重光。是日泾川县举行了“佛舍利千年一现,大云寺盛世重光”佛舍利安奉仪式。记者有幸参与、采访了泾川大云寺遗址佛文物出土、挖掘、整理、修复、研讨、宣传等工作。在2014年农历5月12日,千年圣物盛世重光一周年之际,将其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作为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交通要冲和重要商埠的古代泾州(泾川),也是那个时期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历史上先后有十四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大兴泾州佛事。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郝令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处,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上改建,发现隋代大兴国寺供养的佛舍利、舍利瓶、石函,遂置金银棺椁琉璃瓶和石函五重套函供养佛舍利。

  天有不测风云。明洪武三年的一场水患使久负盛名的泾州城全城覆没。泾州自商周至明代的辉煌历史记载被无情的洪水瞬间化为乌有。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的泾州大云寺被夷为平地、毁于一旦,神秘莫测的地宫被深埋地下、难寻其踪……

  泾川作为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境内现存发现和出土的舍利塔遗址、佛舍利、石窟、佛龛、佛像等佛教文化遗存150多处。始凿于北魏太和二年的王母宫石窟现存大小佛像200多尊,雕像、壁画精美绝伦,可与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相媲美。始凿于北魏永平三年的南石窟寺与庆阳北石窟寺并称“陇上石窟双明珠”。以南石窟为中心,沿泾河两岸的石窟群、石窟龛形成了国内罕见的百里石窟长廊。  

  惊现千年佛教文物

  2012年12月31日中午,伴随着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祥瑞时刻,泾川县城关镇共池村群众在泾川大云寺遗址抢修道路时,谁也没有想到奇迹将在这里瞬间出现。不经意间,几百尊佛像惊现于世……

  西侧窖藏坑内,造像自上而下呈层级型,总体呈南北向,窖坑边沿及土色向四周延伸。窖藏内有石质立佛、坐佛、佛龛、佛座、菩萨、罗汉等造像和造像碑、造像塔、碑刻、佛身、经幢、砖雕、金冠菩萨头像等,最大的佛像为真金贴面头像,高1.65米,最小的头像直径不足5厘米。造像质地有砂质岩、灰陶、青石灰、陶质泥塑等,部分佛像的衣褶和菩萨冠饰贴金,大多数有彩绘。雕刻刀法精细,造型精美,生动传神。其中最大的一尊佛像为泥胎彩塑卧佛,头部向南,脚部向北,面西而卧,神态祥和,为目前出土泥胎彩绘之最。

  东侧窖藏坑内,佛像坑与西侧窖藏佛像坑水平位置基本一致,面积大小相近,出土的佛像年代、风格类似,不同的是该窖藏佛像排列无序。有佛像、文物30余件,有3尊泥胎彩绘佛像。

  经过文物部门工作人员3个多月时间的发挖、清理,共发现两处佛教造像窖藏,出土各类单体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珍贵文物270多件。

  铭文砖佐证千年前佛事

  2013年1月,在今泾川复建的大云寺东墙外拓建道路时,不仅出土了北魏至宋代近600年间的270余件(组)造型精美、风格迥异的窖藏佛像,而且又发现了一处瘗埋佛舍利的地宫。该地宫四面砖封,东西长约1.95米,南北宽约0.85米,内置陶棺一具,头西尾东,呈深灰色,长45.5厘米,前宽24.5厘米,后宽18厘米,前高42厘米,后高36厘米。在陶棺尾部,立正方形铭文砖一方,边长33厘米、厚5厘米,共425字,阴文,字迹清晰可辨。其中正面19行,416字;砖脊铭1行,9字。黑色砖面上行楷篆刻文字清晰可见,书法苍劲有力,线条优美。铭文记曰:“维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岁次癸丑五月辛卯朔十二日壬寅,泾州龙兴寺曼殊院念法华经僧云江、智明,同收诸佛舍利约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葬之。”碑文由大德义庭撰写,由惠远题书碑文,梁吉刻碑。

  铭文表述:“大宋朝,公元1013年5月12日,泾州龙兴寺曼殊院两位同参道友云江和智明——此前由他们共同收集供奉的诸佛舍利约两千余粒,以及佛牙、佛骨等,在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埋葬。见证人有龙兴寺僧正惠照大师和赐紫(即皇帝赐给紫色袈裟,有三品文官待遇的大和尚义英、和尚义演)等人。”详尽记载了泾州龙兴寺曼殊院的高僧等7人筑地宫、供佛舍利的全过程及其心愿。

  揭秘千年陶棺

  宋代泾州龙兴寺出土的铭文砖,记载该地宫埋藏于宋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距今整整一千年。这是宋代泾州龙兴寺僧人云江和智明经过20多年的辛苦奔波,在全国收集、并于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瘗埋“诸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的遗存。

  如何印证铭文砖的记载,只有揭秘陶棺。然而,由于陶棺破损严重,陶棺内被泥土覆盖,保护好这一珍贵文物显得十分重要。陶棺的清理、修复对于佐证铭文记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为了保护好这一重要文物,使其为研究佛舍利文化和佛教文化,研究佛教文化发展史提供重要证据,泾川县文广局邀请陕西考古研究文物修复专家,从2013年6月9日开始,集中利用近10天的时间对陶棺内的文物及佛舍利进行了科学、有序地清理,对陶棺进行保护性修复。为了确保清理、修复时文物的安全、完好无损,专门将陶棺送到泾川县人民医院,在CT中心主任力小红等专家的全力支持下,采用CT技术对陶棺进行了立体式扫描。

  神秘莫测的陶棺内到底深藏何等圣物?CT扫描技术的应用,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陕西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专家张勇剑介绍道:“在拍摄当中,看到了很惊人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这个CT片子拍出来以后呢,有4个瓶子是肯定的。CT片子清晰地显示,陶棺内的两侧一共有大小不等的4个瓶子,最大的一个高度达到了10厘米,直径也有将近8厘米,中间则显示出不规则的高密度阴影。舍利瓶是玻璃的,它的瓶身可能还有些花纹,带个‘回’字的那种图案,瓶盖的图案可能就是圆形的,有六个‘耳朵’,然后中间有一个就像‘6’字形状的图案。”

  在清理中,看到陶棺内有佛骨,佛骨呈四层排列放置,佛骨下放置五彩石若干。

  右侧漆盒较大,长方形,其中的琉璃瓶保存较为完整。左侧漆盒分内外两层,外层残毁较严重,内层中放置3个琉璃瓶,其上面用织物覆盖,织物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墨书文字。

  随着陶棺清理过程中泥土的剥离,之前无法确定的高密度阴影原来就是排列整齐的佛骨,并且在其中又发现了两个长方形的舍利瓶,而这在做CT扫描时并没有发现。

  为了保护好漆盒,修复专家尝试了多种办法,将已经断裂的漆盒采取整体平移,与漆盒里面的舍利瓶一起小心翼翼地移出陶棺。

  在陶棺清理过程中,修复专家发现一个掉落的舍利瓶落到陶棺底部,舍利子掉落到了底层。这才使我们见到了神秘的佛教圣物——舍利子的真容。在放大镜下,见到的舍利子大小如米粒,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颗颗晶莹剔透,有上千余粒。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增勤大师认为:见舍利如见佛的真身,情节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我们信仰佛教,佛的舍利就是我们信仰的灵魂。我们看到舍利的面世,非常的欢喜,非常的高兴。    

  经过文物修复专家十多天的仔细清理,从陶棺内总共提取出6个舍利瓶,4层佛骨,散落在外的千余颗佛舍利,还有23颗七彩石,基本和砖刻铭文上的记载相一致。    

  在文物修复专家的精心修复下,呈褐灰色的长方形陶棺完好如初。陶棺长约42厘米、宽约18厘米,呈前高后低。棺前后挡为弧形,一端高,一端略低,棺身两侧及外侧装饰方格纹,棺下为壶门座。从外形看,设计简洁流畅,底座有镂空图案,形似抽象的莲花。整个陶棺显得古朴凝重,威仪森森。

  经过文物专家、考古专家历时3个多月的艰辛努力,在陶棺内的琉璃瓶中,清理出诸佛舍利1777粒,与铭文砖上的记载高度吻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吴荭认为:这次发现的北宋陶棺内出土的佛舍利,标志着泾川第三次出土佛舍利。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来说,是在一个地区同时出土三次佛舍利,确实还是十分罕见的。

  更让历史铭记的是1964年12月,在唐代泾川大云寺遗址地宫出土了“舍利石函” 和14枚佛祖舍利,以及金棺、银椁、鎏金铜匣、琉璃瓶,被称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是泾川第一次出土佛舍利。1969年冬天,在距泾川大云寺半华里的北周宝宁寺遗址出土了比丘慧明造舍利石函一套,包括石函、铜椁、铜棺、舍利瓶、舍利等重要文物。石函铭文纪年为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比大云寺塔基早123年,比隋文帝分舍利早34年,现保存于平凉市博物馆,这是泾川第二次出土佛舍利。

  泾川第三次出土佛舍利,再度引起世人关注。公元1013年农历5月12日距公元2013年农历5月12日真乃天作巧合,恰好整整一千年。千年佛舍利、千年文物,千年后惊现于世。更巧的是1964年龙年出土的舍利和2013年小龙年同出舍利、佛像,真乃:两个龙年,出舍利不期而遇,一千岁序,显佛光巧合天缘。

  关注与重视

  2013年1月22日,中共甘肃省委王三运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可列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一个重点,给予规划和利用。”

  2013年1月29日,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了泾川大云寺遗址惊现千年佛像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重要新闻。

  2013年1月30日,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在省会兰州主持召开泾川大云寺遗址发现佛教遗存及出土文物情况汇报会。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北京和省内的部分专家学者,共50多人聚集一堂,就这批出土文物的价值内涵、发掘清理、学术研究、保存保护、成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

  随后,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凤凰、新浪、搜狐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香港《大公报》等权威、主流媒体,对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宣传报道,使泾川县、泾川大云寺、佛舍利、窖藏佛像等名词成为各大媒介的热度词、高频词,泾川在百度的搜索率由2012年的189万增加到2013年的584万,增幅达200%以上,对泾川佛教文化资源的报道多达上千篇,受众数以亿计。

  内涵与价值

  泾川大云寺遗址文物发现后,其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考古价值,引起全国知名专家的热切关注,研究认为,泾川大云寺遗址出土的文物涵盖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个时期,时间跨度长达600多年,造像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既有强烈的时代共性,又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为研究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相关情况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被认定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

  这批出土的佛教造像,从形成时间看,与陕西、北京、山东等地出土的佛教造像相互衔接,从种类、造型、风格等方面看,与巴基斯坦的佛教造像相似。 

  结合古代泾州地缘地位和民族融合、文化演化等因素,可以证明,泾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之后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在佛教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找到了一个重要坐标。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增勤大师认为:泾川这次出土这么多的窖藏佛像和这么多的佛舍利,这是一大幸事。这么多的圣物、佛像出土以后,它对于研究泾川的佛教文化历史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研究泾川一千多年的佛教历史是一个有力证据。

  2013年12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泾川县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召开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甘肃泾川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

  中国佛学界泰斗杨曾文、楼宇烈、方立天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讨,一致认为泾川县佛教文化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在同一地区发现三批佛舍利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非常少见,是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重地,在佛教文化传播发展过程中坐标地位十分突出。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弘扬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佛教艺术宝库敦煌一起形成甘肃佛教文化传承的两个高地,形成了“西有敦煌、东有泾川”的历史定位,泾川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国际佛舍利供养暨研究中心”。

  2014年2月,大云寺遗址以“甘肃泾川北朝佛教遗址”为名入围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顺利入选47家候选项目之列,后经激烈的角逐,泾川北朝佛教遗址作为25家之一参与“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此次终评活动的参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再次提升了泾川以及泾川大云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泾川大云寺遗址出土佛造像遗存和千年佛舍利,内涵价值极其丰富,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