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只为那曾经的承诺

2014年02月1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阴历腊月24日,灿烂的阳光让这个腊月少了犀利,多了温暖,春节的气氛也渐进渐浓。为了一个承诺,我便踏上了去泾川的路途,去看望泾川县残疾人作家……杜志峰。

  去平凉办完事,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随即坐车前往泾川。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车窗外的景物在我的眼前匆匆而过。隔窗而望,车窗外的颜色,因为冬的寒峭,早已褪去迷人的颜色,显的格外灰暗:光秃秃的树枝,黄橙橙的田野,灰蒙蒙的大山,在阳光的照射下,苍凉而真实,但也显的格外亲切,因为这才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景致啊。车行驰不到半小时便到达泾川县城。

  此时虽然已是午后残阳,但一点都没有退去人们置办年货的兴致。只见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的车辆,匆匆忙忙回家的步履,还有两边摆摊的吆喝声,给这个年末岁首染上了喜庆的色彩。汽车穿越泾川县,一路欢歌过温泉、罗汉洞,一个拐弯向北方的塬上驰去。由于第一次造访此地,走走停停,寻人问路,颇费周折,汽车终于艰难的爬上了沟壑纵横,曲里拐弯的大山上了塬。走到塬上,觉得这里的塬很大很宽,一眼望不到边。不知走了多少路,拐了多少弯,只觉得荔堡塬的路走不到尽头……汽车在坑坑洼洼的颠簸中终于来到了荔堡乡。此时街上的集市还没有散尽,街道依旧是那样拥堵。经打听到问城村还需要15里路程,于是车继续向东行驰,终于到达了问城村。哪里是杜志峰的家啊?我四处遥望,每座农家小院都是那样的漂亮气派,显然,杜志峰的家不在此地。于是,打开信息,看到了于忠明老师发给我杜志峰的电话。于是,马上拨过去,电话接通了,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毕琴老师吧!”我忙说:“是的”显然于老师已经告诉他我要来的消息。对于我的到来,他非常激动问我在那里?我说:“已经到了问城村。”他说:“走过头了,应该往回走二里多路。”于是,我们调转车头往回开,缓慢的前行。不一会儿,看见散落的几间土坯房附近的公路旁站着几个人,我们便停车询问,原来,这几个人就是杜志峰的父亲和妹妹。

  此时,已经是夜幕降临,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暮色中。相互介绍后,我顺便拿出给孩子买的食品等以及新年对联,跟着杜志峰的父亲,沿着小路走进了杜志峰的住处。杜志峰的家是一个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孤零零的坐落在麦场以北,和附近那些白墙红瓦,朱红大门的农家小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我踏进那个又低又矮,没有一点温度的房间时,看到匍匐在床上的杜志峰抬起高高的头,笑盈盈的向我问好,彼此间由生疏到熟悉,竟然在一瞬之间。前一个月,已经通过朋友介绍过他,也看了他写的文章和诗歌,对于他的处境,我还是有点思想准备。但当我真正面对这样一个家时,我的内心万分震撼。环顾四周,只见不足8个平方米的房间,一个土炕却占去了大部分,炕上杜志峰蜷曲的身体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家里没有任何家具,最醒目的是墙上镶嵌的简易书架里放满的书籍和那黑乎乎的墙面上挂满的奖状,给了这个残破的小屋一点生气。在正面墙上,挂着一副书法作品“自强不息”,我想,几十年来杜志峰大概就是凭着这些精神食粮坚强的生活,艰难中写作,顽强让他的生命更加璀璨夺目。我询问他的妹妹家里年事是否办好?他的妹妹,一个四十出头的农家妇女面露难色道:“由于哥哥常年卧床,母亲也身患重病,家里哪有钱过年呀。”那种失望,无助的眼神,让我的内心特别的揪心。是啊!腊月二十四,正是家家户户扫房子,挂灯笼,贴对联,杀猪宰鸡,一片忙碌,充满喜庆的日子,而这个家里,冷冷清清的没有一点年味,那个清冷啊!和周围的喜庆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让我的内心无比酸涩。

  在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开始交流。此时,他拿出了一本诗集,由于房间光线不好,我没有看清刊物的名字,但是,感觉诗集很精致。杜志峰说,里面刊登了他的诗歌。从他骄傲的目光中,我感觉到了他超乎寻常的坚忍和乐观,因为在和他的交流中,他自始至终面带微笑,传递给我的是阳光般的心态。有句名言说的好:"心态好了,即使在地狱,也感觉如同在天堂。如果心态不好,即使在天堂,也如同在地狱一般"。 杜志峰,一个在地狱的边缘挣扎的人,一个和孤独相伴的人,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他灿烂的笑容却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坦然和坚强。他告诉我自己只上了初中。16岁,正值豆蔻年华,充满幻想的他,突然身患重病。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但先进的医疗,高明的医术,大把的金钱、刀刃下的疼痛,却没有换回他的健康,而是越来越重。家里也为了给他治病,花的山穷水尽,家徒四壁。几次手术后,他再也没有站起来,面对厄运,他沮丧、悲观、绝望甚至想到了轻生,但看到为他操碎了心的父母,年幼的一双儿女,最终理智让他抬起了头,心想:“既然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界,是来受苦受难的,那我就要乐观的接受,”他用坦然的微笑跨过了心灵里的那道阴霾,开始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读书,他要让知识驱散他内心巨大的悲痛。于是,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张海迪自学成才之路,读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这些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人物传记给了他莫大的动力和自信。他读中外名著,让世界经典文化丰富他的生活,驱散他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为了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他匍匐在床上坚持自学汉语,学习完了所有的师范课程,记读书笔记近三十万字,并用残疾的身体写下了百余篇文学作品及诗歌。作品先后在中央和省内外广播电台及《诗刊》、《甘肃日报》、《平凉日报》、《今日泾川》、《西王母原地》、《甘肃农民报》、《西王母文艺》、《祁连文学》、《九龙》、《子午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余篇。部分作品被“中国当代作家”成列馆收藏。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中国诗历》、《西柏坡全国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集》,个人小传入编《中华优秀人物世纪精英大词典》。曾被《平凉日报》、《甘肃日报》、《人间》、甘肃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现为平凉市作协会员、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员、泾川县作协理事、二十一世纪论坛广西分社首席特约教研员等。2013年他还被评为“21世纪优秀文化工作者“,作品在第21届”炎黄杯“全国青少年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入选精品集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从这些醒目的刊物和红彤彤的获奖证书里,我感到杜志峰是在用生命写作,骨骼是笔,汗水是墨,土炕是纸,土坯房是他梦的摇篮,情感在他残疾的身体里流溢出斑斓的梦。对生命的体验、感悟、悲伤、辛酸也在这个残破的小屋里尽情的流泻、勃发,随着微弱的电流飞翔在了大江南北,让人们记住了甘肃……泾川—……杜志峰。

  在似水年华,岁月流转的日子里,他用酸楚的泪珠儿写下了生命的瞬间:灵魂深处的挣扎、渴望。对双亲的亏欠,还有对养女不能尽父亲之责的内疚。他在一首诗歌《心的呼唤》里这样写道:“曾经做过/许许多多五彩缤纷的梦/那些梦一个个/最终都结成了冰/当我正值读书的年龄/噩梦给我一场病/辗转多家大医院/穿梭于大街小巷中/那时节/夜漫漫/月冷冷/陪伴病床前的只有老父亲/为节省一夜晚三元钱的旅馆住宿费/病床前趴坐睡眠一年整/为了筹集手术费/求亲告友无计施/三餐并作两餐用/那时节/天上有白云/但却并未降甘霖/那时节/地上有微风/难以抚平身心/的伤和痛/生活浸着血和泪/漫漫长夜到天明/当手术刀冰冷的锋刃/伸向我火热的躯体/绝望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实指望手术能成功/未曾料又添后遗症/从此沦为残疾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多少理想成泡影/多少美梦难成真" 这首用血和泪写出的诗歌共分为四个章节,由于篇幅较长,我只能采用了其中的一个章节。这首从心底里喷发出的诗歌,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他的身世、他的磨难、他的伤痛、他的孤独、他的坚强、还有他曾经的青葱。而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用泪、用扭曲变形的手指而写。那种写作的艰辛让我这个四肢健全的人感到汗颜,更感到震撼。那种艰难的写作过程,不但要经受身体上的透支,还要接受灵魂深处的阵痛,那种现实与梦想的反差、纠结,从内心喷发出了阵阵呐喊。他在诗歌《小草》中写道:“当秋霜降临在你的头顶/你用枯萎的身躯/展示你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你,正用残留在泥土深处的生命之根/积攒力量/蓄势待发/迎接生命的又一次轮回.……”他把自己比作小草,因为小草生长在旷野,墙角旮旯,瓦砾废墟,经受着酷暑寒霜。他把自己比作小草:是因为自己没有高大伟岸的身躯,也没有健康的气魄,但在残疾的躯体里,有一颗滚烫的心,一颗不甘寂寞,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心,一颗能包容痛苦、悲伤的心。他看惯了别人异样的眼光,那道道犀利的目光就像一个个利剑,深深的刺痛了他的心,他!一个堂堂男子汉的躯体就这样在人们的蔑视的目光中变的豪无自尊。他深知身体残疾的卑微,既然知道,就要勇敢的面对那些复杂的眼神,因为这样的眼神给了他动力,让他奋起,振作。他想:“既然做不了大树,就做一颗默默无闻的小草,坚强的面对蓝天白云,风霜雨淋。”他喜欢大山的伟岸,但残疾之躯剥夺了他攀登的权利,他只能坐在低矮的土坯房里仰视大山的壮观。他喜欢外面的精彩世界,但由于残疾,他只能卷曲在土炕上,在电脑的精彩里,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他在一次次死亡的威胁中选择了挑战,用残留于泥土深处的生命之根,集聚勃发的力量,去迎接生命的一次次辉煌。从这首诗歌里,我看到了杜志峰残疾身体里积攒的能量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灼热的温度和力量,在慢慢的被这个残酷的世界接受!

  杜志峰是位残疾人,但他是位诗人,他用残疾的身体抒写着人生最悲惨的生命体验和感悟,用泪记录着四十几年的南柯一梦终成空的悲情,用超长的顽强实现着生命的灿烂。土坯房虽然没有给他富足的生活,但却成就了他的梦想,让他的梦穿越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让他的名字和着烈烈的西风,从西北问城村的源上吹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现在,土坯房已经成为他生命的摇篮,在支撑着他的生命,他的命运也紧紧和这座土坯房联系到了一起,他深深爱着这个简陋的,给了他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虽然贫穷,但能遮风避雨……他喜欢每天被父亲抱出来,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看鸟儿自由自在的飞来飞去,听鸟儿叽叽喳喳的歌唱。喜欢呼吸这里充满泥土、庄稼的芳香。喜欢看来来往往的车辆,因为他做梦都想着走出荔浦塬,走出问城,去徜徉……

  半个小时的交流,我不能读懂杜志峰的全部,但在他那一摞摞的书籍中,我看到了一个作家残缺中的孤独、寂寞、忍耐、坚强,还有他素笔下的情怀和梦想,更有他的中国梦。

  当走出他家,挥手告别时,那暮色的土坯房突然显的那么生动而温暖……

  别了,问城!只为了那曾今的承诺,我走近了你,走近了杜志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